拍马屁和情商高之间,有一条细微的界线。在职场中,拍马屁往往被视为一种负面行为,而情商高则被认为是一种优秀的素质。那么,究竟拍马屁和情商高之间有哪些本质区别呢?下面从多个角度分析。
拍马屁和情商高的区别
1. 目的不同
拍马屁的目的是为了讨好上司或领导,以获取权益或升职机会。而情商高的人则是通过理解和关心他人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方法不同
拍马屁的方法大多是奉承和恭维,往往过于表面化。而情商高的人则是通过倾听和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来建立信任和共鸣。
3. 效果不同
拍马屁虽然可能会在短期内带来一些好处,但是长期来看,会破坏人际关系和信任。而情商高的人则能够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更长远和持久的发展。
4. 眼光不同
拍马屁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地位,而情商高的人则会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考虑整个团队和组织的利益和发展。
5. 价值观不同
拍马屁往往是出于个人功利心理,而情商高的人则是出于对人性和情感的理解和尊重。情商高的人注重人际关系的互惠和长期性,而拍马屁的人则往往只是在追求自身的短期利益。
综上所述,拍马屁和情商高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目的、方法、效果、眼光和价值观等方面。在职场中,拍马屁往往被视为一种负面行为,而情商高则是被认为是一种优秀的素质。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情商,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
马屁精与高情商
情商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弄清马屁精与高情商的关系则是情商教育的关键。
马屁精与高情商,是人的同一类行为因执行力差距与环境差别造成不同后果而得到的相反评价。
马屁精与高情商评价的都是人们的这种行为:在人际互动中,努力通过语言或动作使别人感觉舒爽愉悦,目的是令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乃至给自己好处; 如果总能达成目标,你大概率会收获这两种称号中的其中一个或者两个。
产生区别的原因在于评论者们对你这种行为的喜欢程度,他们喜欢你便赞你高情商,他们讨厌你便称你马屁精。
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关键的一点:想做一个有亲和力的人、受欢迎的人,希望自己人见人爱花见花开;马屁不是拍不拍的问题而是必须要拍好的问题。
拍技不佳让别人鸡皮疙瘩掉一地,恶心反胃找地吐:你溜须拍马、巧言令色、寡廉鲜耻、谄媚下流马屁精。
拍技一流令众人心旷神怡夏饮冰,舒爽愉悦笑盈盈:你妙语如珠、出口成章、幽默风趣、春风化雨高情商。
怎么样才能做高情商的马屁精呢?咱们先来看看历史书上的大神们:
例一:贞观对都读过吧?没有赶快回去翻出来细读;李二大帝和他的那群高情商(马屁精)大臣们一次又一次无剧本、无导演、无排练、零失误的完美真人演出,你可以用来作为情商教育的教程用。
从头到尾没有低级趣味的东西,都是国计民生。
自始至终格调高雅,从正光伟到伟光正,李二爷光风霁月海纳百川,老魏们直言敢谏铁骨铮铮。
我现在如果让你千万别当真,你肯定找我要证明:
证据一:老魏们面责李二修房子乱花钱,各色人等激情演出后工程被叫停,留下千古佳话戏一出;然而,他们倾情演出结束的不久后,李二接着修房子而老魏们却没有吱声。
证据二:老魏可能演了一辈子憋得受不了,而且,估计他老人家和“我死之后管它洪水滔天”的十四大爷一个鸟样,对儿孙什么的不太在意,所以在快要挂掉的时候安排出书,儿子又比较瓜,把老魏偷偷录制的剧本给公开发表了,这就把李二给打脸了,后果是严重的:扒坟弃尸亲手砸碑!
个人很同情老魏这种憋一辈子临终才敢说几句真话的可怜人。
个人更敬佩其它为了儿孙后代死也不说真话的好父亲。
由此例可见,想做马屁精,首先就不能有自行分辨真假的妄想,要牢记:领导永远是正确的,领导的真毛病,死也不能说。
例二:自称十全老人的弘历先生是一个很难侍候的家伙,小道消息说纪昀曾在他上拱背桥的时候拍马屁说:爷,您在步步登高;这根本是诚心诚意让你爽对吧?他老人家却给人下绊子,下桥时非要问:这是啥呢?意思是老子现在走下坡,看你娃娃咋个说,说不好弄死你。
但是,就是这么个浑身是刺与人为恶的家伙,和珅和大人照样把他服侍得服服帖帖,不仅如此,和大爷最强悍的一点是拍老大马屁的同时还不得罪兄弟伙,比例一中的老魏可强得太多。
据说,在一次庄严神圣的大朝会上,弘历放了响屁,这很尴尬对吧?如果是穷酸秀才来拍是这样:伏维大王,高耸金臀,洪宣宝气,依稀丝竹之音,仿佛麝兰之味……老大可能会爽,兄弟伙不免反胃;和大人怎么拍呢?人家什么也不说,什么也没做,就是把脸变红了。
人家只是脸红了,想红就红是需要本事的;更厉害的是,人家什么都没说,黑锅是你们扣人家头上的,老大固然暗夸懂事,兄弟伙看到老大面前的红人出糗大概率也是感觉愉悦——轻松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由此例可知,好的马屁精,那必须同时拍上拍下、拍前拍后、拍左拍右全方位出手才行(这话其实啰嗦了,老子曰过:善下之,今人曰过:装孙子,都是说这个);而且,还需要一点运气,和大人如此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人物,只因为运气不好,遇上个和他八字不合的太子爷,怎么努力都贴不上去,终于还是被看他不顺眼的太子爷给干掉了。
从这些事可以分析出一个结果:想做好马屁精也简单,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就好:充分注意别人的感受,优先保证老大爽歪歪的同时,尽量照顾到所有人的心理需求。
如果咱们只想做高情商的人,实在不想做马屁精,那又怎么办呢?第一你要注意,马屁精还是高情商,不仅只是技术上有高低,还和群体属性有关,你要选择没有李二弘历太子爷的公司打工, 上下关系只出马屁精,平等合作才有高情商 ;第二还是要坚持基本原则: 充分尊重别人的感受,尽量照顾所有人的心理需求 。
李二们永远不会消失,但是,能管住李二们的黑爪爪,不许他们扒坟弃尸砸碑的公司,终归会有。
最后,请读者先生女士们不要试图在笔者这里找情商训练手册,笔者属于用一生修补童年的低情商霉运人士,情商这个学科上典型的眼高手低,比如,脸总在不想红的时候红,想红的时候又红不了,刻苦练过很久,情商依然及格线以下;然而理论是比较靠谱的:我儿子情商不错。
END
拍马屁,来源于元朝的历史典故,用于讽刺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奉承、讨好别人的行为。本来是一个贬义词,然而如今却成了职场生活必备技能。形形色色的人各出奇招,巧舌如簧,集“拍马屁”之大成。都说"拍马屁“是情商高的人的专利,拍马屁真的和情商有关吗?
拍马屁的渊源
拍马屁来源于元朝文化。一说蒙古族的一般百姓人家都会拥有几匹马,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起初,人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不管别人的马好坏、强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一说蒙古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马往往是一个将领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拍拍他的马、夸他的马好。逐渐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这是因为夸赞的话是不一样的,而拍马的动作是一样的。这就是“拍马屁”的由来。后蒙古入主中原,建立了元帝国,建起了元大都,他们的文化也就逐渐渗透到汉文化中,“拍马屁”一词也就流传下来。也有人说实际上拍马时决不能拍马的屁股,但由于汉人很少骑马,就把“拍马”想象为“拍马屁”了。至于马屁股到底能不能拍,尚无定论,总之不要拍到马蹄子上就好了。
《官场现形记》第四五回:“帐房师爷因为他时常进来拍马屁,彼此极熟,不好意思驳他。” 清 秋瑾《演说的好处》:“这种最上等的人,腐败不堪,今日迎官,明日拜客,遇着有势力的,又要去拍马屁。” 管桦 《清风店》二:“她鼻子这么一哼,傻小子 陈贵 便立刻跟着拍马屁。”
拍马屁的民间趣闻
从前,塞外有个财主,买到了一匹好马,心中非常高兴。于是就请自己三个女婿来喝酒。酒过三巡,财主从马厩里牵出宝马,让三个女婿作诗来赞美这匹骏马。
三个女婿为了讨好老丈人的欢心,纷纷搜肠刮肚,寻觅佳句。
不一会,大女婿走上前来朗声道:“水面置金针,丈人骑马到阴山。来去数百里,金针尚未沉。”财主听了连连称好。
二女婿不急不忙,一字一句的念道:“火上放鹅毛,丈人骑马到余姚,来去数千里,鹅毛未被燎。”财主听罢大喜。
这时候轮到三女婿了,三女婿天资愚钝,急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双手在宝马的屁股上只拍,宝马被拍得不耐烦了,放了个屁。三女婿灵机一动:“马儿放个屁,丈人骑马去会稽,来去数万里,屁门还未闭。”老财主听了哭笑不得。
拍马屁”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元代蒙古人有个习惯,两人牵马相遇,要在对方马屁股上拍一下,表示尊敬。二是蒙古族好骑手遇到烈性马便拍拍马屁股,使马感到舒服,随即乘势跃身上马,纵马而去。三是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可见,“拍马屁”是一种风俗,并无贬义。
然而趋炎附势者看到权贵策马而来,不管其马优劣如何,便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大人的好马,大人的好马!”于是“拍马屁”成了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有人编了本书,叫《马屁大观》。选注者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诸子、笔记小说等近百部古籍中选取关于“拍马屁”的材料数百则,集“拍马屁”之大成。“拍马屁”拍到什么地步呢?读来令人恶心。北齐时,成武帝的宠臣和士开得了伤寒,医生告诉他应服“黄龙汤”。此汤何物?大粪是也。和大人面露难色,当时正巧有一文人在场,便自告奋勇地说:“大人,此物甚易服,让在下先为您尝尝。”说完,一饮而尽。
不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擅长“拍马屁”,老外也爱“拍马屁”。英国有位叫施滕格尔的专家,就著书传授拍马秘诀:要隐约含蓄和恰到好处。真是经验之谈,因为中国早就有句俗语叫“马屁拍在马腿上”。讨好人不到位,反而没有落好。
千万别以为只有小人物会“拍马屁”,施滕格尔说,当代政界领袖精通此道者亦大有其人。举的例子是英国首相布莱尔访问华盛顿,初会布什,事后布莱尔说:“他确实令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还形容布什“很能干”、“很聪明”。
有人说,中国人的“拍马屁”跟上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习语apple-polish(擦苹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百六十行,如今又添了一行。哪一行?拍马屁。据说在日本东京,有两个年轻人把为别人提供奉承服务变成了职业,说白了,不就是靠“拍马屁”为生?而且他们的生意越做越火,因为天下就有这样的人,他们说:“虽然听几句恭维话要交钱,但我仍然很高兴。”
拍马屁的价值
人生在世,绝无孤立存在,总得与人相处,怎么可能避免拍马屁呢?无论是谁、无论如何也跟拍马屁脱不了干系。拍马屁,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常识性行为,是情感上不想做、实际上不得不做的事情。所有曾经标榜自己为人正直,从不溜须拍马的人,都是五十步笑百步,是自以为是的清高,是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任何人都有权利表明他是不喜欢或不善于拍马屁者,任何人却不能坚持说他是个从来不拍马屁的人。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然而马屁背后藏着的猫腻,你知道吗?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孔子这话,听起来虽然是给那些当权者提醒,给他们指一条明路,希望他们能够“以德行来治理国家”,但后面两句的马屁性质实在太明显了。只要做到了,“就跟天上的北斗星一样,在那儿待着,群星自然就会围绕环抱着你。”
有人说古代有史官、谏官、诤官,个个铁骨铮铮,决无谄媚之态。其实不然,大史家司马迁是没有拍汉武帝的马屁,那是因为他们俩有仇,汉武帝把人家给“宫”了。相反,看看司马先生吹捧项羽的话吧,马屁震天响。至于唐魏征、明于谦等千古明臣,别的不说,只一句“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有史以来最肉麻的马屁,不也是每一天都喊上好几回吗,而且喊得那么由衷,那么争先恐后,生怕皇上不了解自己的拳拳之心。
除去诌笑胁肩、撮臀捧屁的身段,还有能识人意的聪明,凑趣奉承的话语。
至于我们,普通大众,更是天天跟马屁混迹一起、打成一片、习以为常。我们必须面对父母。我们必须面对老师。我们必须面对领导。我们必须面对一切比自己地位的人。这个时候,马屁却是一件很有效的攻心武器,应用得当,百试不爽。
就在这人人都在拍马屁,人人都会拍马屁的的环境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拍马屁这个行为本身却不断的被所谓的正人君子诟病,甚至将对马屁的批判写在教科书里,昭示后人。
拍马屁真的和情商有关?
拍马屁究竟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吸引万众一心?使大家孜孜不倦、推陈出新、层出不穷的拍着?
马屁不是随便拍拍就可以的,马屁不是背诵几十个华丽到肉麻的辞藻就可以的,马屁和烧香不一样,心诚也是不一定灵的。
首先,需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享受马屁当然是精神层面的需求,非物质性的。物质再丰富也是有规律可循、有门类可分的,大不了现金,能够代替一切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就难了,绝对一个人一个样,而且一个阶段一个样,甚至一天一个样。拍马屁,不花功夫彻底了解对方,非拍到马腿上不可。现如今,深刻的了解一个人有多难?大家心照不宣。抬望眼,看看高高在上的领导,他老婆未必真正懂得他,而我们,不得不严格要求自己:超越他的老婆!
实现了这样的超越,拍出的马屁才可能初见成效。
其次,因地制宜、见机行事。马屁且不可想当然、随性而拍。尽管人人都享受被拍的快感,但没有人愿意背负喜欢马屁的恶名。所以,该拍时一定要拍,不该拍的时候千万忍住,稍有闪失,前功尽弃。
第三,信誓旦旦、自圆其说。领导之所以成为领导,多少也有一些过人之处,马屁听得多了,多少也有了一些辨别能力。于是,拍马屁的难度增加了吗?回答是:没有。关键在于拍马者自身的态度,你要用你的自信去推动去支持你拍出的马屁,你说得理直气壮、大义凛然,连你自己都相信了,还怕对方不信?
马屁拍得好,的确也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整天夸领导想百姓之所想,夸得他实在不好意思了,不也能够给我们多发点福利吗。整天夸有钱人慈悲为怀,不也能给需要帮助的人捐些善款吗。整天夸某导演德艺双馨,最后他不也就不忍心使用“潜规则”了吗……
不应该谈“马屁”即色变。应该充分认识到“马屁”的能动性,拍马屁拍出了其内在的艺术性,就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马屁了。
获取更多知识,关注美呗APP(ID:meibeiapp)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