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心理学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时间: 2023-08-16 16:13:31

自我是一个充满着谜团的概念,人们对于自我的认知也不尽相同。对于自我,很多人会说它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人的意识和思想的总和。而心理学则更深入地探讨了自我的内涵,认为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情感反应。那么,心理学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呢?

心理学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一、认知自我

认知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它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特点、兴趣、信仰、态度、能力和行为等方面的认知。认知自我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它随着人的生长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心理学认为,通过对自我进行深入的认知和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评价自我

评价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素质和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是人们对自己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它是人们对自我认知的一种反应。评价自我是人们对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行为。

三、情感自我

情感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情感体验的反应。这种情感体验包括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情感反应和对外界环境的感受等。情感自我对于人们的行为和情绪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掌握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

四、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在实现自我潜能的过程中不断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实现是人们对自我价值的极致追求,它是人们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来源。心理学认为,通过自我实现的过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总之,人们对于自我的认知和评价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随着人生经验的积累和个人成长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评价和管理自己。正确认识自我,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前提。

如何认识自我?了解乔哈里窗,搞懂这4个自我

自我是心理学中重要概念,也可以说是一级词汇。

社会心理学认为自我也叫自我概念、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我生理、心理、人际关系等的认识。

认识自我说起来很简单,谁不认识自己呢?问题是认识自我真的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不会说比苏格拉底更厉害吧。人家老苏说,“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一无所知”,通俗说,就是坦然承认自己是无知的。

心理学上,认识自我可以借助逻辑思维,从横向、纵向、竖向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乔哈里窗是管理学提出的认识自我模型,从关系角度把自我分作4个分区:公共我、盲区我、秘密我、未知我。

公共我就是你知我也知,比如今天周几,在干什么,手里拿着什么。

盲区我是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如同开车右侧有个盲区部位,这是一定存在的,不以主观为转移,例如眼睛长在自己脸上,看不见自己啥模样,有人会说照镜子,要知道镜像也是反着的,更别说后脑勺照镜子也看不到。

调侃说法,有人整天戴着绿帽子满街跑,别人都知道就自己不知道。

秘密我是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谁没有秘密呢,心理健康的人一定保有秘密,而且保守的很好。你说自己有秘密吗?有没有秘密?问问自己有没有吧?不要说对不起社会那些,就说对不起老婆对不起老公的,还有对不起孩子的,从小到大没有人没有秘密。

好人不是不做坏事,好坏是价值判断,只是做了坏事不让人知道,从来不做坏事的人有,不叫好人而叫圣人,我们普通人都不是圣人。

未知我就是我不知道你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比如做个梦,谁也不知道,但是一定存在。

比如现在疫情期间戴口罩。

出入公共场合带口罩,是你知道我知道的事情,这是公共我。

大家上下班坐电梯,去单位餐厅吃饭,都是“欲露琵琶半遮面”,用口罩武装自己。

有次上班在地下室停车后,匆忙下车,着急赶电梯,进去电梯后才发现有人异样眼光看自己,顿时恍然大悟忘记戴口罩。

还有盲区我。上面我忘记戴口罩,后来很快发现了,有人真的是忘记戴口罩而一直不知道,比如坐公交,就有人没带口罩没法乘车。

我们知道,吃饭后牙缝塞进了青菜,自己是浑然不知道的,除非被人指出来。有几次在家里,吃饭后家人给我指出才知道。

后来有次在家里,我对着孩子喋喋不休,孩子突然对我说,“你牙上有青菜”,赶紧跑去照镜子,结果发现被骗了。再后来,当我打算给孩子讲道理讲心得时候,人家不想听了,不直接说,而是含蓄来一句“你牙上有青菜”。

这就是盲区我,别人不提醒,自己不知道,就像皇帝内装。

还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情况,秘密我。

前几天我着急赶公交车,那时候车次少,下班就只有末班车,我也是进了电梯才发现忘记拿口罩。

回去拿一上一下来不及,咋办呢,这时候电梯在下面楼层停下了,我果断出了电梯,里面人会很纳闷,明明拿着包回家的节凑,咋就出去了呢,其实我是去别人办公室借口罩急用。

这就是自己心里的想法,也可以说是秘密。

记得出了楼梯奔开门的办公室,恰好遇到人家科室刘同事在开门,赶紧借了一个应急使用,顺利赶上末班公交车,这里也得郑重表示感谢,“真是帮了我大忙”。

未知我,当前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政府做的非常好,国内控制得很好,可是国外疫情形势还是非常严峻,感染者上百万,还未见到明显拐点出现。

要知道现在是地球村,传染疾病面前大家“一根绳上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下一步我们戴口罩要带到什么时候,疫情何时正式结束,你不知道我不知道。

乔哈里窗是从横向思维,区分自我四个部分,从全视角方面剖析自我,对于心理学意义来说,如下:

一是,尽量扩大公共我,减少盲区我。也就是进行自我意识扩大化探索,这是认识自我目的。

二是,保持秘密我,或者扩大秘密我。理由很简单,秘密好比伤口,逢人就说,最后会如祥林嫂般被人厌烦,好似解释这事儿,对理解你的人不用解释,不理解你的人解释再多也没用。

三是,敬畏未知我。牢记自己是无知的,这个无知既包括未知的心灵世界,也包括盲目自我的盲区,为此,更功利心态说,我们只要了解他人多于他人了解自我就好,这样我们可以心态从容,有掌控力,游刃有余。

认识自我,是个系统工程,关键还是从观察自我小事做起,从观察自我意识流开始,坦诚人性真实,坦然自我弱点,看到自我潜能。如此甚好。

结合社会心理学理论谈谈如何认识自我

社会中的自我
主要的参考文献来自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的第一章内容
在我们世界的核心,对于我们而言,其关键作用就是我们自己,在我们驾驭生活的帆船时我们的自我感觉持续的地渗透其中。
焦点与错觉
为什么我们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一项实验可以说明一切。一名大学生被试,实验者让他穿上“”美国之鹰“的体恤去见同学,只有约40%的被试认为学生会记住被试的衣服上的字,但实验结束后,只有10%的学生记住到了被试上的字,大部分的学生其实没有注意到被试中途几分钟回来换衣服。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世界的中心,往往会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这就是焦点效应。
焦点效应:别人其实没有我们认为那么关注我们
透明度错觉也能解释相似的例子。我们焦虑,愤怒,厌恶和吸引力实际上真正注意到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还要少,但我们总能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很快乐,我们脸上就会表现出这种快乐,但其实别人很少注意到,我们表现出的情绪比我们意识到的还要模糊不清。
这样的感觉使我们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如果我们不小心按了学校的防火警铃,或者我们无意去冒犯别人,但其实我们遭受的这些烦恼,别人经常不会注意到,即使注意到了也很快就会忘掉
自我概念
我是谁?如果你能回答出来,这个答案就是你的自我概念
你的自我概念构成的要素定义你的自我的那些特殊信念就是你的自我图式,通俗的讲你认为样子的你就是什么样子的。自我图式能够影响我们对社会信息的加工,这会影响到我们如何感知,回忆,评价他人和自己,如果你的体育运动就是你的自我图式,那么你就会很快注意到别人的身体和技巧与之和运动有关的经验。
自我概念并不是只包含自我图式,而是还有可能的自我
可能的自我就是说,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子的。比如美丽的,富有的苗条的,爱与被爱的成功的可能的自我,也有失业的,没有人爱的失败的可能的自我,因此可能的自我会对我们产生巨大的鼓励,并努力避免成为自己失败的样子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富有,聪明或者笨拙,那就是自己和他人比较—社会比较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大部分就是围绕着社会比较进行的,别人身高低矮就觉得自己身材高大,别人笨拙就觉得自己很聪明,如果我们去评价他人时,就会拿自己和他人比较。
但社会比较同样的会给人带来烦恼,当他人开始努力攀爬成功的阶梯是,我们通常会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我们会将自己会和我们认为做得更好的人进行比较。例如一项对大学的游泳运动员的研究发现,他们都说竞争对手有更棒的教练,并且练习更长的时间。
社会学家库利认为,我们会利用“认为别人怎么看我们”为镜子看待自己,之后也有心理学家认同这一观点: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如何评价我们,而我们认为别人该如何评价我们,我们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积极的评价,从而膨胀我们的自我意象
对于某些人群而言,个人主义十分盛行,青春期开始离开父母,个体开始依靠自己,并且开始定义个人独立的自我,在西方主要盛行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在亚洲,非洲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地区主要盛行集体主义,个体服从集体,并由集体来定义自我
文化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许多文化开始走入个人主义。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每一个25岁的中国年轻人都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些现代特色的中国公民也开始的自我中心的说法。
文化的差异造就了每个人的认知观念不同,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也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想一想,以下的三种事物:一只熊猫,一只猴子,一根香蕉,也会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熊猫。亚洲人和美国人却发现了另一种关系:猴子吃香蕉,当呈现一幅栩栩如生的水下场景时日本人自然回忆出比美国人多60%的背景特征,而美国人把注意力更多放在焦点上,比如一条大鱼,很少注意环境的特点,在这类实验中可以得出结论。东亚人的思维更具有整体性,从人际关系和环境角度出来来思考人和物。
一个相互依赖的自我的人会有更强烈的归属感。当相互依赖型的人与家人,同事和朋友完全分开后,会失去那些定义自我的联系,当要求中国被试想她的母亲被试与自我有关的脑区会被激活,而在西方被试只有在想自己时才会激活这一脑区,相互依赖型的自我并不是单独的自我,而是多个自我的结合:为人子女的我,职场的我以及作为朋友的我,等等
在集体文化中,自尊与“别人怎样评价我和我的群体有关”
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体的自尊更多的个人的而不是什么关系的。
你为什么攻击室友?你为什么会爱上她?有时候我们知道原因,而有时候也知道是为什么?一篇研究让人深思,研究要求人们在三个月的时间内每天记录自己的心情和可能影响心情的因素:天气,睡眠时间等。研究的最后要求人们判断每个因素在多大的程度上影响的自己的心情,即使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日常心情之上,他们对每个因素重要程度的认识与其实际的重要程度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人们会认为星期一的心情会更糟,但周一的星期不比其他的工作日更差。这个实验结论得出我们的自我解释往往是错误的,我们会忽视一些重要的因素夸大无关因素。
人们去预测我们的行为往往是错误的。有学者指出,约会中的情侣往往乐观的预言他们的关系将会天长地久,但他们也是只是看到了积极的一面。在滑铁户大学研究发现,家人,朋友,室友,同事去预测恋爱关系的持续时间比自己预测要更加精确。如果你想知道你和她的感情能持续多久,那么可以不要问你的心,可以去问你的家人和朋友,或许会有更加精确的估计。
我们也会往往会错误的预测自己的情绪,我们会低估心理的免疫系统的力量,并且因此高估我们对重大事件的情绪反应和持久性。人们往往忽视自己心理免疫的速度和力量,这要比我们预测更容易适应残疾,恋人分手,考试不及格的失败等挫折,话句话说,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是有恢复力的。
自尊
自尊就是对自我价值的全部认识,影响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我们的自我概念由很多因素决定,包括我们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所做的比较,我们的社会同一性,我们如何直觉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以及成功和失败。
绝大多数人都想维护自己的自尊,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维护自尊比性爱,吸烟,啤酒更重要,我们失败时,或如与他人对比处于劣势时,能力甚远时,他们的关系往往不太好。当我们的自尊收到威胁时,高自尊的人会做出补偿反应,如责怪他人或者继续努力,这些反应有助于保护自我感觉,而低自尊的人则更容易自责或放弃努力,从而被击垮。当我们被社会拒绝时,我们会更明锐观察别人对我们的期望,其目的就是维护我们的自尊,研究表明,社会拒绝会降低我们的自尊,同时增强我们渴望被社会接收的意愿,或者用行动来发展自我。
自尊水平的高低
低自尊的人会在生活中遇到许多困难如挣钱少,药物滥用。抑郁症的人多数是低自尊的人。相比之下高自尊的人要优于低自尊,它有利于培养主动,乐观愉快的感觉,但是自尊过高往往有潜在的危险性。
如果高自尊掺杂了自恋或者自我膨胀感,就有大问题,大多数高自尊的人重视与他人的关系,自恋者也有高自尊,但缺乏关心他人,自恋者更有可能会用一些言语辱骂别人,当自恋的自尊心遭受威胁时往往会展现出攻击和报复的行为。
自恋不代表个人,社会上也有“集体自恋”,那些集体自恋的大学生坚信自己所在的集体比其他集体要优越,对其他集体存在着太多的偏见。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会狂妄自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建立安全型自尊,因为安全型自尊的建立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与那些想要变漂亮,喜欢和他人比较,让人受欢迎来寻求自尊的人。安全型自尊的人善于开发自己的能力和发展人际关系,来提升自己的自尊。这类自尊的人不会和他人比较,会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来善待自己。
自我控制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在他的研究中发现积极思维的力量,并提出自我效能理论—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更大的回报。你越有能力去做事情,你的自我效能就越高。那些自我效能高人做事情更有效率,他们的生活会越幸福。在社会中,自我效能指引我们我们制定的挑战目标,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表现出较高的毅力,一百多个研究表示,较高的自我效能高的人会指引工作学习的人们保持平静的心态追寻解决方案,伴随着成就的获取,自信就会增强,像自尊一样,自我效能感也会随着辛苦付出换来的成就而增强。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 自我效能的反馈(“你真的很努力了”)要比自尊的反馈(“你真的很棒!”)引起更好的表现。如果要鼓励某人的时候,那就是要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而不是自尊。
你的命运是由谁来控制的?你怎么认为?人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还是环境是牺牲品?这取决于你的控制点,你认为你的命运是由自己控制的那就是内部控制点,你认为机会和外部力量决定了你的命运那就是外部控制点。那些内部控制点的个体更可能在学校表现的更加优秀,在工作中更富有创造性,赚得越多,更加满意自己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思考自己的力量。
但是积极思考的力量存在着局限,变得乐观,感觉在自己的控制之中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但是,贫穷与病痛还是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曾有研究发现,被关入笼内的无法逃避点击的狗,会回忆的一种无助感,之后这些狗就选可以逃避惩罚电击的环境中,也只能被动的萎缩,研究者指出这种习得性无助会发生在人身上中,当人们觉得事情无法控制时人会陷入一种被动的状态,因而可能察觉到解乏控制,表现出习得性无助,人会抑郁或者丧失意识,最后变得死气沉沉。
自由的选择也会后悔吗?心理学家施瓦茨在研究中发现,从30个果酱或巧克力中做出选择的人民表现出的满意度,编写从6种中获得选择的人们反而低。因此较小的选择范围可能比为他们提供较大的范围更能给他们带来满足感,因为过多的选择会带来信息过载,也带来更多后悔的机会。
自我服务偏差
我们绝大部分人都觉得自我良好,在自尊的研究中,那些得分最低的人,都给自己打分也基本在中等范围。在53个国家开展自尊的研究中,任何一个国家平均的自尊水平都比其中位数都要高。心理学领域最富挑战性而又证据确凿的结论之一,是关于自我服务偏差的效力,及个体倾向有利于提升自我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知觉。
自我服务偏差
你是如何对自己的消极事件和积极事件是如何解释的呢?发生了一起交通意外的司机是这样描写他们的事故:“我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辆车,撞了我一下然后跑了”,“我刚到十字路口,一个路障忽然弹在我的视线之中,以至于我没有看到别的车”,“一个路人撞我一下,就钻到了车轮地下去了”。已经有许多的实验证明:当得知自己成功后,人们乐与成功的荣誉。他们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能力,把失败像是“交通意外”,“问题无法解决“归于外部因素,同样,在解释获胜时,运动员会将其归于自己;他自己的失败推辞给其他因素,像是对手太强大,或者裁判误判。
这样的偏差就是自我服务归因,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把不好的结果归因于其他,这种现象是人们最强有力的偏见之一。这种自我服务偏差可能会导致婚姻不和的僵局:为什么离婚者会把婚姻破裂的责任推辞给对方。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自我服务偏差?我们总是将成功与自我联系,而可以逃避失败对自我的影响,以此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
与自己和他人比较的时候也会产生自我服务偏差。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49%的已婚人士声称自己承担了一半或大部分的子女教养模式,而认为丈夫做了那么多的妻子占了31%,这调查发现,70%的妻子认为家里的饭之大多数是自己做的,而56%的丈夫则认为自己做得饭更多。我们大多数不太不明智,在多数主观的和社会赞许等方面,大部分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平跟高,更胜任自己工作。我们在主观性和盲目赞许方面的特征和能力方面,往往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好。当了解更多关于其他人的信息时,这样的差异才会消失
盲目乐观其实也是自我服务偏差。在2006年到2008年进行的世界范围的民意调查中,大多数人预计未来五年自己的生活会比过去五年改善的多,这一预测显得尤其匪夷所思。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对别人的命运的相对悲观,
父母会将盲目乐观延伸到孩子身上。他们假设相比一般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更不可能辍学,患上抑郁症或者染上肺癌,更可能完成学业,保持身体健康和乐观的心态。
盲目乐观让我们更加脆弱。由于相信自己总能幸免于难,我们往往不去采取措施。性活动频繁但不愿意坚持避孕的女学生认为,与学校里其他同学相比,自己不太可能意外怀孕。认为自己意志力超出常人,高估自己学习能力。如果这些人体验自尊心和幸福感受挫。会感到痛苦。所以抱有虚幻的乐观,我们往往会付出代价。
我们其实可以抱有“居安思危”的态度。因为自我怀疑可以激励学生的动力。那些过分自信的学生倾向于不做充分的准备而加倍努力学习,和他们能力相当但感到焦虑的同伴们,则会担心未来的考试中失败而加倍努力学习,最后考到较高的成绩。
悲观主义的思维比乐观主义的思维更加具有力量,记住这句格言:学业上的成绩既要满足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撑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心态以激起关注。
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 我们会高估或者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在观点方面,我们会过高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以支持我们的立场,这种现象叫做虚假普遍性效应。如果我们做错了事或者是任务失败,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失误是正常的,以让自己安心。让某个人对别人说谎时,他便可以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你爱吃芝士蛋糕,你会觉得别人也喜欢芝士蛋糕。如果你喜欢某个人,就会很容易高估她对你的关注程度,她说话的时候看了你一眼你就会觉得,她对你有意思。
虚假普遍性
因为“虚假普遍性“的存在,也会导致我们经常听不到别人的意见,我们总是认同我们的人在一起,而把不同的声音和人屏蔽在外。
为什么人们会用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来看待自己?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自己更加了解,对自己的行为是十分了解的,对其他人的行为是一知半解的。我们寻求自我认识,渴望提升自己的能力,完善自我形象
因为自我服务偏差,我们认为自己比现实中的自我更聪明,更强大,更成功,这样就可以免收抑郁的伤害。
虽然自我服务偏差可以让我们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但当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就会导致我们责备他人,伤害他人。
有些英俊的人会觉得自己傻,聪明的人会觉得自己傻,这并非谦虚,虚伪的谦虚其实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个体以为自己真的优于众人的看法 ,谦逊的人认为自己不比一般人更优秀的时候,反倒是心理庆幸自己更加优秀。
自我表露管理
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以适应我们的观众。我们在不同程度上监控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表现加以注意,不断调整它以创造一个我们所希望的形象。这种自我表露印象管理的策略可以用来解释虚伪谦逊的案列,在这些案例中,人们贬低自己,恭敬未来的对手而私下里却把荣誉归自己。
有时人们甚至会以自我挫败行为来实现自我妨碍,用以失败为借口,从而保护自尊。

如何正确认识,接纳自己?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正确地认识自我:

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马斯洛是美国的一名心理学家。他所提出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对于我们青少年,首先你就要了解自己有什么样的需要。我们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通常而言,生理上一个起码的温饱需要,当然家庭条件好的还会有更高的生活品质的需要;其次,由于生理年龄的特点,有渴望得到爱护的需要,比如父母、长辈、老师的爱护,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安全感;再次,有对结构完整的家的需要,也就是需要一个稳定的归宿。同时,渴望爱与被爱,有自己的喜好,有对家长、师长、同伴,包括异性等爱的自由的权利,也渴望得到他们的爱;第四,有强烈的自尊心,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最后,也就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最终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动机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简单地说,便是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的真正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比如,你很饿,吃东西,那么造成你“吃东西”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你自身身体原因,就是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而“你为了考上理想大学而努力学习”,这一行为中,其动机可能有很多,而且原因中也会有主有次,一是为了自身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二是迫于外在的压力,如父母,同伴,就业压力等等。所以不同的活动其动机也会有所不同。

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性质: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有:饥饿、渴、性、睡眠。社会性动机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

2.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分: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3.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分: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4.根据动机的来源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作为青少年,应该对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做出客观的分析,以便及时调整自己行动的方式方法,使自己的目标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比如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你可能起初是因为对方学习好,想利用对方提高自己的成绩,而并非真正想跟他交朋友。但是,如果你能认真分析一下自己的动机,及其产生的后果,你可能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动机。因为你利用朋友的事情迟早会让人察觉,这样一来,尽管可能你的成绩提高了,但对方或者更多的同伴会因此疏远你孤立你,其结果你不仅失去了很多朋友及其他人对你的信任,同时你也成为一个“伪君子”。

相反,如果你能及时分析并调整自己的动机,那么其结果则皆大欢喜:一是你的成绩提高了;二是你还因此而获得了一个在知识上、人品上均十分理想的好朋友好知己,也将有益于你终生。可想而知,得与失、利与弊,仅仅因为自己的动机不同而失之千里。

价值观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俗地讲,价值观就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需求,对人和事的不同观点和看法。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十分迅猛的阶段,同时也是心理、心智发展特别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会从简单的、没有目的的梦想,到有计划、有价值的理想过度,很多人今后一生的追求及从事的职业都跟青少年时期的梦想或理想分不开,他们在那一阶段便开始对人、对事情、对这个社会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做好将来要成为怎样一类人物的准备,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

但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由于心智发育的不成熟,其价值观的形成往往会受外界社会的影响,并且常常会变化无常,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但如果能及时发觉并得到正确的引导,也可以“化险为夷”。

有这样一名初一学生,他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在父母的影响下,他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商人。在他看来,只要能挣钱,比什么都强,小小年纪就特别现实,凡事都用钱去“摆平”,对人对事也极其冷漠。在学习上,他只喜欢学数学,口算能力很强,用他的观点来说,要当商人数学是基础,而其他学科便“一塌糊涂”。班主任老师在得知这种情况以后,多次找他谈心,告之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商人,除了要学好数学这门基础外,还要有起码的文化知识、做人的常识等等。

逐渐地,他对自己的认识进行了调整,兼顾了其他方面的学习。大专毕业后,他直接回家帮助父亲经营自己家的生意。后来,他的父母都成了他的“助手”。现在的他,不仅计划着开分店,走出自己的特色,还帮助了许多家境困难的同学完成学业。

喜欢钱不是错,关键在于能“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是什么改变并影响着这位同学的人生?道理很简单,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看待事物,对自己的整个人生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也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并为之努力奋斗。

能力

能力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特征(特性)。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凡是与活动有关的,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有心理特征都是能力。只有那些完成活动所必需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并能使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才是能力。

通常能力有四种分类:

1.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2.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3.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每个人的能力及其大小都是不一样的,它除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后天教育和学习影响,并在具体的活动中得以验证。所以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某些能力很强,而有的能力却较弱。比如,有的同学文科好,理科弱,其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逻辑推理能力却较弱。又比如,有的同学模仿能力很强,什么东西一学一模仿就会很逼真,但要他独立完成一件他从没做过的事情,那就比较难了。还比如,有的同学很善于交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人缘很好,朋友也很多,可相反有的同学却不善于与人交往,不主动与人交流,甚至害怕与人交往。严重的还会因此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交往恐惧症等。

有这样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努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把老师讲的所有东西都做了详细的笔记,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上,可是成绩却一直上不去,为此,他十分苦恼,常常自责,骂自己笨,甚至还做出自残的行为。

对此,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及时给予了他帮助,同他一起分析原因,结果才知道,他的学习方法很不恰当,以为只要时间用得多,题做得多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但因为学习时间过长,精力不足,效率不高,而且每完成一套题目,也不去深究其中的对与错,便抛在一边,结果,以前做错的,在以后做同样的题目时仍然重复出错。这样一来,自己的信心就不断受打击。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自信心,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智力有问题。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他学习中的归纳、整理、反思、消化等能力的不足。经过这样的分析,他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在后来的学习中进步很快。

我们要善于分析,并认清自己真实能力的大小,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优势来发展和培养自己,这样才使自己的能力得以真正发挥,个人价值才得以真正实现。

气质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明显的天赋性,基本上取决于个体的遗传因素。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根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的不同结合,把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4种典型的类型,即活泼型、不可抑制型、安静型、抑制型,分别与希波克拉特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所从事的每一项活动都无不体现出我们独特的气质。我们会看到有的人天生就属于安静型的人,不喜欢张扬,对人、对事都显得很平静,不容易激动。这类人心态很平和,不喜欢竞争,但做事情就会显得没有激情,也缺乏果断的决策能力。

而有的人为人处世就显得很灵活,与人交往积极主动热情,喜欢表现自己,精力充沛,但往往给人一种“网滑”的感觉,而且做事往往有始无终,这类人则一般属于活泼型的。

还有的人做事往往意气用事,不能克制自己,容易冲动,脾气暴躁,但这类人也有自己的优点,讲义气,做事情果断干练,这类人一般就属于不可抑制型的。

当然,还有一类人属于抑制型的,这类人缺乏自信心,凡事都往坏处想,把所有的失败或不顺都归结于自身的原因,比如有这样一位同学,在放学路上看到自己的任课老师,主动打招呼,可是因为老师的疏忽没有答应,于是自己便开始胡思乱想,把老师没有搭理他的原因归结为自己成绩不怎么样,长的不够帅等等。于是成天想着这件事情,为此伤心难过,甚至还责怪父母为什么不把自己生得好看一些,而实际上仅仅是因为老师没有听见而已,把极其单纯的一件事情复杂化了。

但另一方面,这类气质的人安静、内省,情感体验深刻,同时创造力也很强,适合于艺术创作,古今中外很多艺术家、文学家都属于这种气质类型。

一般而言,每个人都不是单纯的属于一种气质类型,往往是两种及以上的综合体,所以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和分析自己或他人的言行,就不难发现有的时候自己很容易冲动,而有的时候却异常的平和。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正确判定自己的气质类型呢?首先,我们可以从父辈那里寻到根源。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气质是天生的,是人骨子里透出来的”。可见,它跟人的遗传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而言,与其直系亲属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有的人外现的气质倾向于父亲,有的人像母亲,有的还会像父母的兄弟姐妹,还有的会隔代遗传,像爷爷奶奶等,而有的则各取一些特点,但不管怎么样,基本上都与遗传分不开。还有,就是可以进行专业的气质测试。在正确了解了自己的气质类型后,便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气质了。

性格

性格指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物(客观现实)的基本态度及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气质无好坏、对错之分,而性格有。

性格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人的“德性”,就是由于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养成的一种说话行事的习惯。比如我们常说,某某性格内向,因为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就是少言寡语,独来独往,这种性格可能与他自身的气质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可能与其生活背景和经历有关系。比如有的人经历家庭的大变故之后,原本开朗活泼的性格因此变得内向甚至抑郁了。又比如我们常常说某某人性格暴躁,遇事不顾后果,动不动就用武力解决,这主要是因为从小他就生活在父亲对他和妈妈的暴力阴影之下,这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但我们有时候还会说某某人性格很好,对人热情对事认真,善于处理各种关系,同时还能调节好自身的不足,可能他的这种性格与他的气质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是他在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善于完善自己。

有这样一位学生,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便离异,他跟爸爸和奶奶一起生活,可爸爸却是一个不学无术,对社会充满敌意,对老人不孝,对子女不问不顾,性格暴躁的人。后来他爸爸再娶,后妈带来一个比他大几岁的姐姐,于是他们的家庭关系变得十分复杂,矛盾重重,爸爸与奶奶的矛盾,他与爸爸的矛盾,他与新妈妈和新姐姐的矛盾以及他爸爸与新妈妈还经常发生矛盾,整个家经常闹得乌烟瘴气。可是他在家里所表现的并不是与家人发生争执,而是唯一的协调者,他想靠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家变得很温暖。尽管很多时候都是徒劳无功,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所以他在学习上也特别努力,一直保持着很好的成绩,他希望自己出息了,能够改变这个家庭的现状。同时,在学校里,他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也是老师的好帮手。不知道内情的人很难想像他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可是他给人的印象却是活泼开朗,乐于助人,成绩优异,孝顺懂事,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可见,人的性格除了受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自身去磨炼意志品质,做事有目标,找准方向,分清是非对错。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