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了解别人的生活,结交新朋友。但是,为什么我们会在社交媒体上追随某些人呢?这背后是否有一些心理学的原因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社会认同理论,探讨为什么我们会在社交媒体上追随某些人。
社会认同理论:为什么我们会在社交媒体上追随某些人?
社会认同理论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交互时,为了获得认同感和认同他人,会将自己的态度、信仰和价值观调整到与社会接受的范围内。该理论强调社会对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性,以及人们为了获得这些感受而进行的行为。
首先,我们会在社交媒体上追随某些人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我们想成为的人。这些人可能是我们的偶像、模范或者领袖。他们的行为、言论和思想代表着我们所崇拜和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会模仿他们的行为和言论,认为这是正确的,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同和认可。
其次,我们会在社交媒体上追随某些人是因为他们与我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他们会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见解。我们会关注这些人,因为他们能够提供给我们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这种关注可以让我们感到自己是一个群体的一员,从而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第三,我们会在社交媒体上追随某些人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影响力。这些人可能是有影响力的人物、名人或者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他们的言论和行为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我们会关注这些人,因为他们的影响力可以为我们带来好处,比如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同。
最后,我们会在社交媒体上追随某些人是因为我们希望通过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交资本。社交资本是指我们在社交网络中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通过关注有影响力的人物,我们可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交资本。这些社交资本可以为我们在社交网络中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同。
综上所述,社会认同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在社交媒体上追随某些人。我们会关注那些代表了我们想成为的人、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拥有强大影响力的人和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社交资本的人。这些人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更多的社交资本。
第一种情况:这类人一般内心孤独,怕被忽视,期望别人可以看到他。
第二种情况:这类人比较自负,喜欢展露自己的锋芒,享受炫耀后别人的赞美与羡慕。
第三种情况:这类人心思单纯,晒是纯粹为了记录生活。
社交媒体在逐步侵占人们更多的时间。对某些重度使用者而言,他们花费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比线下生活的时间还要多。而对于另一部分人而言,社交媒体甚至还是他们工作的地方。几乎在每一个有网络的地方,我们都能观察到年轻人“沉迷网络”的现象。很多人对此感到忧虑,认为网络生活是虚拟的、不真实的。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一旦进入网络就跟自己不在同一个世界了。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网上发生的事情也是真实存在的,它也的确影响到了我们的线下生活。我们在网上承诺的事情也需要去实现,我们在网上下的订单也会收到货,我们在网上付出的劳动也同样会得到报酬。线上空间发生的事情更应该被视为线下生活的一种延伸,而非替代。
政治家运用影响力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兜售商品,诈骗犯运用影响力骗取钱财。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处处被影响力所支配。怎样才能摆脱这些影响力的控制??
查理芒格说过「如果我知道自己会在哪里死去,那我一辈子都不会去那里」,通过学习影响力的7个武器,我们可以提高辨别能力,避免被欺骗和利用。
第一个原理:认知对比原理
认知对比原理是指我们对事物的体验受到锚点(之前对同类事物的体验)的影响,对于同一种事物,不同的锚点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如果当前感受和锚点差异很大,我们往往会认为它们之间的差距比实际更大。
桌上放三桶水,一桶冷水、一桶温水、一桶热水。将左手放入冷水,右手放入热水,过一分钟后左右手都放入温水,对于同一桶温水,左手会认为这是热水,而右手却认为这是冷水。在上面的实验中,冷水和热水就是两个不同的锚点,导致我们对同一桶温水的感受不一致。
服装店的营业员都擅长利用这个原理,当你选了一件2000元的大衣后,营业员接着会向你推荐200元的围巾,和2000元相比,200元显得非常便宜,你往往都会购买。
麻省理工大学?Dan?Ariely?教授做的一个实验更明显地说明认知对比原理的影响。他在《经济学人》杂志看到了一则广告,里面有3个选项,他把这则广告给100个学生让他们去选:
?1、59美元订阅《经济学人》一年的电子书;
?2、125美元订阅《经济学人》一年实体书;
?3、125元同时订阅《经济学人》一年的实体书和电子书。?
结果是,16%的学生选择了「选项1」,84%选择了「选项3」。没有人选「选项2」。于是他去掉选项「选项2」,让100个学生再选一次。结果,这次有了让人出乎意外的逆转。有68%的学生选择了「选项1」,32%选择了「选项3」。
为什么看似毫无作用的「选项2」有这么大的影响?因为这个「选项2」实质是一个价值锚点,让人觉得「选项3」是在184(125+59)的基础上优惠了59美元,于是更多的人选择了「选项3」。
第二个原理: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是指我们倾向以相同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做的一切。
超市里的「免费试用」是运用了这个原理,我们在超市里经常可以免费品尝一小块食品,吃了以后我们很难做到把牙签一扔,转身离去,往往会买一些东西,即使我们并不是特别喜欢这种商品。
除了直接报答他人的恩惠,当他人对我们做出让步时,我们也倾向于做出让步。当有人向我们借3000块钱被拒绝,他再向我们借300块时我们往往会答应。因为我们会觉得他做出了让步,我们有义务回应这种让步,同时认知对比原理也对我们产生了影响,300跟3000相比少了很多,我们更容易同意。这种同时使用互惠和认知对比原理的技巧叫做「拒绝——退让」策略。
第三个原理:承诺和一致原理
承诺和一致原理是指我们倾向于与我们过去的所作所为保持一致,一旦我们主动做出了承诺,自我形象就会受到一致性原理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是来自内心的压力,它迫使我们所作所为要与我们的形象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来自外界的压力,它要求我们要按照他人的看法来调整自己的形象。比如赛马场上的赌客一旦下注,就会对自己挑选的赛马信心大增起来。
一些玩具商也经常利用这个原理来促进销售。他们在圣诞节之前开始为一些特别的玩具做一些很吸引人的广告。小孩子看到后会恳求父母去买这些玩具作为自己的圣诞礼物。但是这些玩具商会故意不充分供应这些文具。大部分家长会发现这些玩具已经卖光,只好购买其他价格相近的玩具作为代替。
圣诞节过后玩具商又开始为那些特别的玩具做广告,小孩子这时会更加想得到这些玩具,他们会跑到父母那里,哭着说「你答应过我的,你答应过我的」,家长为了履行诺言,只好去玩具店购买,而这时这种特殊玩具都是充足供应的。
第四个原理:社会认同原理
社会认同原理是指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些场合做某件事情,我们就会判断这样做事有道理的。肥皂剧里的配音笑声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当配音笑声响起,我们往往也会跟着笑起来,即使当前的剧情并不是那么好笑。
200多年前,德国文学家歌德出版了一本名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小说。书中主人公维特最后自杀身亡。这本书出版后引起极大轰动,使歌德名声大振,而且在整个欧洲兴起了一股争相效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为此,许多国家都把这本书列为禁书。维特效应就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一个病态展示,这些内心痛苦的人按照其他内心痛苦的人的做法采取了行动。
第五个原理:喜好原理
喜好原理是指我们倾向于答应我们认识和喜欢的人的要求。
我们喜欢一个人并不需要认识他。外表出众的人,和我们相似的人(同学、同事、同乡、同姓、共同爱好),主动称赞我们的人,和我们有过共同合作的人都比较容易获得我们的信任和好感。而且我们往往会将对个人的好感投射到与这个人相关的事物上,也就是俗称的爱屋及乌。
汽车广告中总有几个漂亮模特,因为广告商希望能把这些模特漂亮、讨人喜欢的优点赋予到他们的汽车上。有研究发现,有年轻漂亮女模特出现的汽车广告,比起那些没有模特的广告来,会让男性觉得前一个广告中的汽车跑的更快、更讨人喜欢,看上去更昂贵、而且设计也更好。
第六个原理:权威原理
权威原理是指我们倾向于听从权威的观点和建议,即使这个人只是通过头衔、衣着和象征身份地位的外部标志伪装出来的权威。
电视广告中经常会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常能看到身穿白大褂,挂着XX医学理事会主任,XX疗法专家头衔的演员在介绍各种疗法和药物,以此骗取消费者的信任。
第七个原理:短缺原理
短缺原理是指我们往往认为越稀缺的事物越有价值,当这种稀缺是竞争导致时,我们会更渴望得到这个事物。短缺原理背后的心理机制是「心理抗拒」理论,即人们都有一种维护既得利益的强烈愿望,当人们的自由选择受到限制或威胁时,维护这种自由的愿望就会使我们更想拥有这种自由(以及与之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商家促销常用的「数量有限策略」和「截止日期策略」就是基于这个原理。
上面7个原理看起来就像是上帝在我们大脑中留下的七个后门,让我们的大脑看起来漏洞百出。但这些原理实际并不是一无是处,它们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逐渐形成和保留下来的思考行为习惯,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行动的捷径,让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世界可以快速做出决策。这样做出的决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正确的。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学习这些原理,提高自己的警惕意识和辨别能力,这样才能在面对别有用心者利用这些原理布置的陷阱时能够从容面对,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