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是指人们在面对矛盾的信息时,会产生一种内部不协调的状态,从而会出现一系列的认知和情感上的不适应。这种不协调的状态被称为认知失调,它会引起个体的不安和不快,促使人们采取相应的行动,以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的状态。
认知失调理论: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的态度产生矛盾?
认知失调理论指出,认知失调可以来源于多个方面,比如人们的行为、价值观、信仰、态度等方面。其中,以态度方面的认知失调最为常见和普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产生矛盾,这时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产生内心的不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本来不喜欢某个人,但是当他向我们表达好意时,我们却感到有些舒服;或者我们本来喜欢某个东西,但是当我们发现它有缺陷时,我们却感到不满和失望。这些情况都是由于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之间产生了矛盾,从而引起了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我们的认知结构被打破了。我们的认知结构是由我们的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构成的,它们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我们的认知世界。当我们的某个信念或态度被打破时,我们的认知结构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的解决方法,主要有三种: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和改变信念。改变认知是指通过重新解释和理解矛盾的信息,来减轻认知失调;改变行为是指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减少认知失调;改变信念是指通过改变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来消除认知失调。
总之,认知失调是一种内部不协调的状态,它会引起个体的不安和不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之间产生矛盾的情况,这时我们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为了减轻或消除认知失调,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和改变信念等方法来解决。
认知失调理论在学科中也引起很多争议。其中有两种反对的观点较有影响:一是以M·J·罗森伯格等人为代表的强化观点;二是以D·J·比姆为首的自我知觉观点。争论主要围绕着不充分合理化实验展开的。持强化观点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态度是由人所得到的酬赏数量决定的。人喜爱一事物是因为该事物给他带来较多的酬赏。人对没有酬赏的事物自然不喜欢。这当中不存在失调感及其影响。他们批评原来的实验在方法上有问题,并且从强化原则的角度出发,重新设计实验,获取有利强化原则的证据。自我知觉论的观点是对认知失调理论的另一种批评,它接受不充分合理化实验所获得的结果,但不赞成用认知失调观点所作的解释。比姆指出,人评价自己对某事物的态度与他评价他人对该事物的态度的方式是一样的,他作为观察者,观察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推论出自己或他人对该事物的态度。他对别人说绕线工作有趣,并得到少量的钱,这时他会从观察者的角度评价自己对绕线的态度,既然在很少好处的条件下说了此话,则自己对绕线的态度是喜爱的。反之,若是在较多好处的条件下说绕线有趣,则是自己并不喜欢绕线,只是为得到好处。这种解释也否定了失调理论。
反对意见和相应的实验证据引起了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心理学家对失调理论本身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支持失调理论的实验证据,并且从理论上探讨了认知失调理论适用的领域和场合。由争论引起的各种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突出作用是,它们极大地促进了研究方法的发展和改善。反复的争论和探索终于使心理学家认识到,人的社会心理活动是极为复杂的现象,每一种理论都是对这种复杂性的探索,它们作为人的问题的理解,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谬误之处。在此处适用的观点在彼处不一定适用,但它们相互之间不是完全不相容的,它们对人的问题的理解依赖于当时现象的特点和存在的条件。认知失调理论探讨人对自身活动的认识与外界事物发生过程之间的联系,强调人的行为对态度转变或持续的先行作用,这在理论上是对心理学科的一项贡献。在此之前,人们强调的是态度先于行为,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但认知失调理论提醒人们注意另一方面的情况。人的行为也可以是态度改变或更加坚定的先行条件,已做出的行为引起人的内部失调感,从而发生态度的改变。这一看法对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也有指导意义。
认知失调理论自身的弊端是,在语言表达上不够明确,特别是关于认知“失调”这一重要概念,始终没能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说:两个认知因素在心理上不一致。这给进一步严格的科学研究带来困难。在有关的实验中,研究者不能用可观察的指标定义被试内部产生的认知失调感,只能假定或推测它的存在。在学科中一个好的理论不仅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规律性,而且应包含良好的证明手段,认知失调理论在后一点上是薄弱的。
80年代以来,人们对认知失调理论的讨论转向新的方面。其中较为引起重视的课题有两个:一是认知失调现象与人格的自我评价之间的联系,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认知失调感的发生通常伴随着人的自我形象的改变;二是认知失调感作为一种负性的情绪,它的发生伴随着何种特有的生理唤醒状态。
认知失调理论是心理学里非常著名的理论。
意思是说:我们的态度、观念一般会和自己的行为一致,如果不一致,会感到不舒服;为了使自己舒服,我们要么改变自己的行动,要么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观念。
我们一天当中会遇到非常多次的“认知失调”。
比如早上你明明计划6点起床,可是6点到了还想睡,就这样一直拖延到了7点才起。这时候你行为就和自己的观念相违背,你会有短时间的自我谴责和懊悔。
那就对了,很正常,你在经历一天当中第一次“认知失调”。
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有的人反思自己,决心改变自己的行动,第二天6点准时起床,观点和行动一致以后,整个人就舒服多了;
还有人呢?选择改变观点和思维,放弃早起的想法:“保持充足的睡眠最重要,反正马上就放假了!”这时候,行为和观点也一致了,整个人也舒服多了。
“认知失调”是个有趣的理论,可以解释很多心理活动,是我们适应社会、参与生活、心理调节非常重要的方式。
它就像一场场心理较量,检测你的“信念”是否坚定,如果坚定一个好的价值观和理念,你会逐渐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克服许多错误行为;
有时,它也让我们放下执着,放弃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使自己好过一点;
还有时,它提醒我们改变和更新自己的认知和想法,多多学习和精进,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知道了“认知失调”就更能理解很多时候矛盾和痛苦的自己,就能更好地反思和决策到底是需要改变自己的认知还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把自己调整到更好的状态。
这么好用的理论,还不赶快用起来!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