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还是其他形式的偏见,都会对受到歧视的个体造成伤害。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有偏见呢?这就需要借助社会认知偏见理论来解答。
了解社会认知偏见理论:人们为什么会有偏见?
首先,社会认知偏见理论认为,人们的偏见是基于对信息的处理和记忆方式形成的。在信息处理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信念、情感等因素对信息进行筛选、解释和记忆,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这种信息处理方式有时会导致人们对某些群体的偏见。
其次,社会认知偏见理论认为,人们的偏见还与群体归属感相关。人们往往会把自己认为与自己相似的人归为自己的群体,而把不同于自己的人归为其他群体。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持有积极态度,对其他群体则持有负面态度,从而导致偏见的形成。
此外,社会认知偏见理论还指出,人们的偏见也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会对人们的认知方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人们对不同群体的看法。比如,在某些文化中,男性的地位更高,对女性的偏见也更加普遍。而在一些文化中,对不同种族的偏见也会有所不同。
总之,偏见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而社会认知偏见理论的出现,为我们了解偏见形成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只有深入研究偏见的形成机制,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消除偏见,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平等的社会。
偏见产生的基础在社会认知理论(其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人对社会情境的认知和信息加工过程,其中个体的认知结构起着重要作用)看来,和我们的大脑处理信息时偷懒,有一定关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充斥着大量需要被处理的信息,为了更有效率的处理这些信息,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并归纳出共同的特征,供我们在类似的现象出现时,做出判断。
这样做的好处是效率高,同时对一些真实的信息也可以做出有效的判断和做出正确的预测。
但是缺点是供我们进行判断的模板如果僵化或者情况发生变化,就可能会产生偏差,从而判断失误。
关于这个现象,有一个名词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个体对某个社会群组及其个体成员的固定印象,一般认为是“不正确性”“僵化性”“消极性”等。
由于社会文化影响等,我们的头脑中会形成一些刻板印象,当出现与刻板印象特征相符的人后,我们会很轻易的将这个人归于某一类人,通常这种判断是习惯性的,所以很容易忽略具体的变化或者随机的因素。
这种简化过程的判断和简单的归类,很容易导致判断失误,并产生偏见。
如在社会上,有一段时间,有这样的刻板印象,认为90后,不如70后和80后,从而在具体的情境中,可能就会带有对90后不踏实的偏见。
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
对于偏见产生的原因除了人们的刻板印象。
还有价值观的问题,有的偏见只需要注意一下刻板印象的影响,但是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并且这种价值观只是不同,并没有对错,这个时候也会因为对自身价值观的维护而产生偏见。
如一个人喜欢大城市的生活方式,另一个人喜欢小城市的生活方式,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人们是自由的,谁也没有错,但是如果硬要另一个人认同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贬低另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一种偏见。
还有一种偏见,按照心理动力学的看法,和“权威性人格”有关,权威性人格性的形成,有学者认为,是由童年创伤经历导致的,如父母擅长批评,不擅长鼓励,孩子讨厌批评,又无法反抗‘,长大后,会将这种讨厌投射到外群体,从而对批评他的产生一定的偏见,孩子会在被批评的过程中,想起童年被批评的经历,从而下意识投射和反抗,认为所有的批评都是特意针对,是没有道理的,因此,对批评人产生偏见。
这种心理上的投射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我们或多或少会因为曾经经历过的伤害,从而对后来做出同样行为的人进行投射,其实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意识到这种投射,只是基于对过去的伤害的不满,而不是对眼前这个人。
上一次的经历失败,不代表下一个人也这样,或许现在做出这个行为的人,他的动机是善意的呢,就比如不是所有的批评都是坏的,要辩证地看待。
因此,因为投射而产生偏见的人,要学会的是治愈自己。
内群体和外群体(人们通常会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并普遍存在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也是偏见产生的原因之一,人们习惯性地会对群体以外的人加以排斥或否定,维护自己或群体的利益,或者获得认同感,从而产生偏见。
这种偏见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就像俗话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类的人会互相认可;对于非同类,很难互相认同。
因此,人们习惯性的与相似的人相处,从而减少摩擦。
但是,这样的结果是群体间的差异会变大,在不同类的人相处时,也就更难以认同,从而产生不符合真实情况的偏见。
比如,慢性子和急性子在一起相处,就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急性子的人会认为慢性子是一种缺点,并且慢性子的人变快,急性子的人可能认为是偶然现象,这就是一种偏见。
而慢性子的人聚集在一起,大家都认同这种性格,自然很减少摩擦,也会更容易相处和欣赏。
关于偏见的产生原因,不仅仅如上所述,要多角度看待,笔者就先归纳到这里。
要注意的是偏见,既然是负面的,那么就是产生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我们可能没注意的不合理的因素,由于这些因素,没能让我们看到真相,从而产生偏见,并引发一些消极的结果。
这个时候,如果想要减少或消除偏见,就要反思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你对人或事的偏见。
找到源头,问题就好解决了。
如果你是因为刻板印象,你需要做的是,多读书,多见世面,同时,对于事物的看法,要尽量采取开放的态度,辩证思考,不要用一般去否定特殊,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如从概率上讲,一次两次的失败,完全不能代表之后也会失败,因为样本不足,但是人们的思维会习惯性的认为下次结果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需要克服的思维。
如果是价值观不同产生的偏见,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互相尊重,求同存异,才可能和平相处。
如果是自己的心理问题,你要做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从而解决偏见的源头。
如果是群体间的偏见,可以尝试适当接触,客观了解,从而相互理解。
虽然,偏见可以减少,也可以尽量消除,但是偏见的产生和人性有一定关系,很难理性控制,就像我们很难要求别人改变一样。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正确地认识自己,爱自己,免受偏见的伤害;同时要多读书,开拓思维,减少自己的偏见,以便更好地生活,这一点是严于律己;对于别人,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别人,而是宽于待人,利用认知科学或者行为科学研究的规律,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
比如,认知科学中,认为第一印象,对于人们很重要,人们通常会凭借第一印象判断一个人,因此,你要做的就是维护好自己的外在形象,从而增加印象分,减少和一般人相处的麻烦。
但是熟人之间,是近因效应起作用,也就是最近的印象会影响一个人对你的判断,这个时候,如果是比较亲密的人,就需要互相包容了,因为,近距离的相处,很难时时刻刻保持好的形象,人们总是需要一定的自我展现的。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体察人性,了解思维误区,不是要求改变,而是找到适应的办法,从而做出有效的决策。
常见的社会认知偏见有:
1.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先入为主的作用。
2.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人们依据已知的或某一局部的特征推及认识对象未知的其它特征,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印象。
3. 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一事物,特别对某一类人所形成比较固定笼统的看法。
4. 投射效应:把自己的某些特征加到别人身上,人为别人也是如此。
5. 角色固着:过分拘泥于特定角色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自己理解过分简单化。
6. 信息干扰:你对交往对象的认识和判断受他人信息的影响和干扰,出现偏差。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