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害怕在孩子心理中的作用

时间: 2023-08-17 03:51:21

害怕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绪,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缺乏经验和知识,对于未知的事物和环境往往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害怕感。虽然害怕是一种负面情绪,但是在孩子心理中,它却有着重要的作用。

害怕在孩子心理中的作用

一、害怕可以提高警惕性

孩子的警惕性比成年人要低,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经验和知识,对于危险的判断不够准确。而害怕可以让孩子更加警觉,提高他们对危险的敏感度,从而避免一些潜在的危险和伤害。

二、害怕可以促进孩子成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这些困难往往会让孩子感到害怕。但是正是这种害怕感让孩子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从而获得成长和进步。

三、害怕可以让孩子更加勇敢

孩子的勇气来源于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而这种信心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需要通过不断地挑战和尝试去获得的。害怕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和不完美,从而激发他们去探索和尝试,最终获得勇气和信心。

四、害怕可以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情绪的表达和应对方式。害怕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在面对害怕的时候,孩子需要学会如何应对这种情绪,如何寻求安慰和支持,从而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和成熟。

总之,害怕在孩子的心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孩子更加警觉、勇敢、成长和情感发展。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需要正确引导孩子应对害怕,帮助他们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成长。

孩子说“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这样做有益孩子心理健康

导读:孩子说“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这样做有益孩子心理健康

各位点开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想必都是很高的颜值吧,我们真的是很有缘哦,我每天都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 育儿 资讯,如果对我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么,有什么一些意见的话欢迎在下方积极评论哦,我每条都会认真看的。那么本期的内容是:孩子说“我害怕”,家长别只说“不怕”,这样做有益孩子心理健康!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吧!

成宝小时候很勇敢,不怕爆竹声或鞭炮声等响亮的声音。他仍然和平地睡觉,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但是,长大后,他变得害怕大声的声音。
我在家买了一个吸尘器,声音很大,成宝玩得很开心,父亲突然打开吸尘器打扫客厅。程宝非常害怕,以至于他迅速把玩具扔了下来,脸色变苍白,投进母亲的怀抱中哭了起来,之后如果声音更大,他会感到害怕。
在路上,当他看到园丁割草时,程宝大喊:“找妈妈,找妈妈,怕!”有时一辆超速驾驶的 汽车 在公路上大声疾驶,成宝会抱着他的母亲。我哥哥正在用电锯砍柴。声音很大,程宝不得不避开他。

有些孩子害怕黑暗,不敢一个人睡觉,告诉他们的母亲“我害怕!”
有些孩子害怕狭小的空间,不喜欢坐电梯,不敢上厕所,对妈妈说:“我怕!”
一些孩子怕洗澡,尤其是怕洗头发,看到水就会挣脱。
有些孩子害怕理发,每次去理发时都会气喘吁吁。
有些孩子害怕打针,一坐在医生旁边就开始哭泣。
一些孩子害怕小动物,并希望在看到小狗和小猫时躲藏起来。
等一下,孩子的恐惧可能会有所不同。

心理原因
心理学家塞基塔(Sekeita)将八只新生猴子隔离了9个月。在此期间,他们观看了两组幻灯片。一组是猴子的生活场景,其中有威胁, 探索 和 游戏 ,而该组不是猴子场景,它以定时和不规则两种方式播放,并且观察到猴子的恐惧是高度选择性的:电影显示出威胁猴子,猴子会动摇,其他电影不会引起太大的恐惧,因此,Sekeita认为具有威胁性的电影可能是第一个释放猴子的恐惧反应的刺激物,而最新的电影唤起了人们的恐惧。恐惧反应,也许是专门的遗传种系结构。
心理学家沃森(Watson)和雷诺(Renault)进行了恐惧实验:一个名叫阿尔伯特(Albert)的11个月大男孩与白老鼠嬉戏时并不害怕。后来,实验者殴打了钢棒并发出了猛烈的声音。经过几次实验,阿尔伯特每次见到白老鼠都会感到害怕,无论是否有噪音都会被吓到,他们还害怕像白老鼠一样的物体,例如狗,白兔和棉花。一个月后进行了重新测试,恐惧程度有所下降,但条件反射仍然存在,因此他们得出结论,恐惧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心理学家埃伯(Eber)做了一个实验:一组黑猩猩在正常的视觉刺激条件下饲养,另一组在看不到其他黑猩猩的条件下饲养。后来,两组黑猩猩显示出用石膏制成的黑猩猩头。发现第一组看到头时会感到恐惧和愤怒,而第二组则没有恐惧的迹象,因此希伯认为带有视觉刺激的黑猩猩会感到害怕,因为他们所看到的与实际经验不符。没有视觉刺激就没有比较不会害怕。
人为原因
有时孩子的恐惧是由人为引起的,也许是因为他遇到了使他恐惧的东西。从那时起,他“被蛇咬过一次,怕被绳子缠了十年。”
儿童教育专家李月儿曾这样说过:一个小女孩小红两岁时,有一天她拿了一个杯子跑到洗手间water水,但不知何故关上了洗手间门,她很害怕。她非常着急,用力推开门,将小红抱在怀里。从那时起,小红就怕家里有个小房间,后来发展成害怕进电梯,害怕进父母-孩子班,怕上飞机。小红的家人非常着急。

我们成人有时会看到孩子不听话,他们会吓them他们,“如果您不听话,警察叔叔会来逮捕您”或“如果您洗手不善,医生会给您注射!”这种威胁性的语言使孩子不寒而栗。当我看到警察和医生时,我内心感到一种恐惧。
其他人则是因为父母害怕并影响他们的孩子。有一位母亲非常害怕黑暗。晚上天黑的时候她不敢出门。孩子想出去的时候,她告诉她:“外面有危险,外面很可怕!”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增强了对黑暗的恐惧。
如果有些孩子看了一些激动人心的动画片,这些幽灵和战斗场面将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们在遇到事物时总是会思考事物,因此常常会害怕。

别担心妈妈在这里
遇到一个孩子说“我怕!”许多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说:“不要害怕,妈妈在这里!”他们认为“不要害怕!”孩子不怕。实际上,孩子的情绪没有被认可,这并不能阻止它。对孩子的恐惧。
我朋友的儿子6岁,可以独自睡觉。有一次,他突然半夜跑进母亲的房间,哭着说:“我怕!”,妈妈在这里,没关系,睡回去!”孩子还是很害怕,不能朋友真的不知道如何安慰孩子,所以他不得不和孩子一起睡觉。询问孩子第二天的情况,但是孩子不知道为什么。
有什么好怕的
有时候,面对孩子的“我很害怕”,父母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您是否需要担心芝麻?他不仅不能安慰孩子,而且还会嘲笑孩子的怯ward。实际上,这否认了孩子的恐惧。
奶奶带一个2岁的孩子理发。孩子的第一句话说:“不要理发,不要理发!”奶奶说:“好的,不要理发!”但是,不是去理发店理发的目的!过了一会儿,孩子轮到理发了,孩子哭着说:“我怕没有理发或没有理发。理发!”祖母不在乎,她抱着孩子,抱着孩子理发,然后说:“剪头发真可怕!”孩子一直哭着,过了半个小时才好起来。完成发型。

当一个孩子说“我害怕”时,他真的很害怕,而不仅仅是在说话。我们必须接受他的“我害怕”,并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害怕,而妈妈在我那时很害怕。”,让孩子知道恐惧是一种正常行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恐惧已得到认可。然后拥抱孩子,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并消除心理上的恐惧。
根据“六个A的力量”,拥抱可以产生令人震惊的力量。全世界的婴儿最需要的是被拥抱和被抚摸的愿望。关爱使孩子开心。更重要的是,护理可以满足我们的基本身心需求。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需求不会减少。
由于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只会受到成年人的恐惧。我们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用刺激性的语言来吓children孩子,当孩子感到害怕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一些事实,并告诉孩子他的恐惧是他的想象,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害怕。
例如,当您遇到警察时会感到害怕,并告诉您的孩子警察不会随意逮捕人们;例如,当我去看医生时,我会害怕,告诉孩子注射有点痛苦,但这只是暂时的。好处是它将使身体更好。

儿童害怕的原因有很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的状况将会改变。最有效的方法是判断儿童恐惧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以上提供的方法只是最基本的解决方案。我希望孩子们能尽快摆脱恐惧。

我是一个家庭教育老师,一个高级的产科教师,也是一个多平台的 育儿 作者。跟随我给你带来实用的母性和 育儿 知识。如果你有任何困惑或疑问,请发私信,我会及时回复,希望我的一些建议能让你作为一个家长突然敞开心扉,不再孤独地走上 育儿 之路。

“妈妈,我怕”,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这三招比说“别怕”管用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会听到孩子对你说:“妈妈,我怕”,孩子害怕的东西有很多,渐渐暗沉的天色、轰鸣的雷声、庞大的动物、陌生的人脸,都会让孩子躲在妈妈的背后,拽住衣角,说一句“我怕”。

对于孩子所害怕的事物,父母都喜闻乐见,并不理解孩子的恐惧, 但是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视角去衡量孩子的行为,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认知,从而会做出不同的行为。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存在恐惧心理,成年人也是,可能会害怕人际交往,会害怕在公众场合进行演讲,那么恐惧心理对于人的成长是好是坏呢?

对于成年人而言,有恐惧心理才会克制自己的行为,这个 社会 的秩序才会稳定,如果是一些限制自身发展的恐惧,一旦战胜了,则有助于进步。

而对于孩子,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其实是对于自我的保护,更能保障到自身的安全,在从这方面来说 恐惧心理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当孩子恐惧时,对妈妈说害怕,是希望妈妈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不安与紧张, 给予理解与安慰,而不是一句要孩子坚强、略显冰冷的“别怕”。父母要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容易感到害怕,并给出正确的回应,安慰好孩子。

1. 突如其来的声响

对于毫无征兆、突如其来的声音,成年人都会被吓一跳,而孩子则是更加难以避免,当 孩子专注于做某事的时候,突然平地一声雷、噼里啪啦响起的爆竹声,这些声响孩子没有丝毫防备,就很容易被吓到而大哭。

2. 可怕的经历

当孩子经历过可怕的事情, 由此带来不好的体验,容易在心中留下阴影, 等到下次再遇见同样的事情时,之前的回忆就会涌上心头,挥之不去,由此而带来的恐惧。

比如当孩子被狗给咬过,下次再看到狗的时候,身体本能就会害怕,产生恐惧心理,不敢靠近狗,在狗要靠近的过程中,就已经慌乱不已。

3. 面对未知

在熟悉的领域 ,人都是得心应手的, 面对未知,因为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无法预测,不能掌控便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在孩子的人生中,会拥有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游泳、第一次爬高、第一次上学,面对这些从未尝试过的事情,孩子的恐惧是实实在在存在而真实的体验。

当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对妈妈说出“我怕”的时候,妈妈的第一反应是对孩子说“别怕”,但是这句话根本就不起作用,孩子还是害怕,并会哭闹不止。

除此,妈妈在面对孩子的害怕时,会有一些错误的做法, 比如神色慌张,大人的情绪会传染到孩子,妈妈的慌张只会加重孩子的紧张与焦虑, 更有甚者,当孩子害怕的时候,父母会反反复复跟孩子解释,如此只会加深孩子的恐惧印象。

当孩子受到惊吓,感到害怕的时候,父母要避免一些错误的做法,并且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来缓解孩子的恐惧与焦虑。

1. 表示接纳与理解

当一个感到害怕与恐惧的时候,想要听到的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自己的情绪被接纳、被理解, 因此当孩子对你说:“妈妈,我怕”的时候,妈妈该说的不是“别怕”而是“妈妈理解你害怕”。

孩子的情绪要首先得到接纳,他才安全感, 同时如果孩子哭的话,父母不要阻止他,让孩子先哭完,将情绪排解出去,而不是积压于心,否则容易造成 情感 障碍,不利于于成长。

2. 与孩子沟通交流

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并被父母理解的时候, 父母就要与孩子多多沟通交流,问问孩子为什么会感到害怕,并帮助孩子分析问题, 告诉他事实并不是他所想的那么可怕。

3. 帮助孩子直面恐惧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最佳良药, 有的时候孩子的害怕是源自于自己的假想与固有认知的束缚而产生的,一旦采取行动,直面问题、正视恐惧的话,会发现根本不是自己所想的那般,从而战胜恐惧。

值得注意的是,在帮助孩子直面恐惧的时候,不能强求,要循序渐进,根据孩子的情况而定,如果孩子不愿意,就别逼他,慢慢来保持耐心。

在孩子的世界里,由于自我保护能力低下以及认知不足,对于很多事情都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 父母不要单纯用一句“别怕’打发孩子,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是关键。

当孩子说“我害怕”,比起说“不用怕”,更好的方法是这么做

朋友小雪最近很苦恼,她家4岁的儿子最近每天睡觉前都不停地跟妈妈说:“床底下有怪兽!”不但不让关灯,还一直要求爸爸妈妈陪在身边,好不容易睡着了也容易惊醒。小雪安慰孩子说这世上没有怪物,可她越安慰,孩子似乎越怕,现在天天吵着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睡。

想必很多家长看到小雪家的孩子都会忍不住对号入座,对对对,我家也有这么不省心的小家伙。

那么,孩子们究竟在怕些什么?父母又该如何引导?

不妨一起来看看下面德国BZgA(德国联邦 健康 教育中心)网站列出的0-6岁孩子通常会经历的恐惧:

0-1岁:怕陌生人,怕陌生的东西,怕噪声,怕高,怕分离;

1-4岁:怕动物,怕黑,怕一个人待着;

4-6岁:怕幻想出来的事物(鬼,床底下的怪物,小偷),怕自然力量(闪电,雷声);

6-12岁:怕死亡,怕上学,怕受伤,怕生病,怕社交。

看完是不是能够理解孩子了?原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这么多的恐惧。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这样的理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两三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心理现象,那就是泛灵心理,就是指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义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

比如孩子会对着自己的一个小玩具说话,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孩子是在“过家家”,其实孩子是把眼前的物品当成了有生命的伙伴,愿意跟它分享自己的心事。

泛灵心理的好处是能拓展孩子的思路,促进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发展,然而不好的一方面就是因为泛灵心理的作用,使得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反而会造成他对黑暗的恐惧心理。

随着大脑的不断发展,孩子的想象力会越来越丰富。通常孩子3岁左右会开始有各种奇妙的害怕,这恰恰说明他的认知能力发展得比较好,想象力爆发了。

孩子的日常生活常常充满着各种生动的幻想,但他们的能力又还不足以明确区分现实和想象。发生过的事,看过的动画片,听过的故事,都可能被他们的想象制造成恐惧。

比如我家女儿有段时间会认为空调红色的显示灯是怪兽的眼睛;比如有些小姑娘会幻想自己是白雪公主,害怕巫婆。

比如,孩子在看电视节目时,剧中人物惊恐的眼神、狰狞的表情、突然出现的惊险镜头等都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有些大人为了让孩子快点睡觉,会吓唬孩子:“你再不乖乖睡觉,警察就会来抓你,外面的怪兽就会把你吃掉!”孩子在大人这种语言的“威慑”下,也会产生恐惧心理。

面对孩子“我害怕”的事情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心理学家说,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感受就是恐惧。

恐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跟喜怒哀乐一样,是人类再正常不过的感受。 当孩子害怕的时候,不要急着讲道理。试着接纳和理解他,你的理解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治愈。如果一味否定,孩子再遇到害怕的事情也不会再找你求助,而是会关上和你沟通的大门。

当孩子说“我怕”时,第一时间应该是蹲下来,抱抱他,和他说:“宝宝觉得这个很可怕吗?没关系,妈妈会保护你的。”

先让孩子感到安全、镇定下来,才有可能去克服恐惧。

孩子说怕怪兽,你说房间里根本没有怪兽,不信我开灯给你看;孩子说床底下有鳄鱼,你把床拉出来说,明明没有,不用怕。

这些“否定”的说法,都是希望用最快速的方式,帮孩子摆脱恐惧。但往往欲速不达。

谁都知道怪兽是假的,是孩子虚构出来的,但“害怕怪兽的感觉”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我们说“不要怕,没什么可怕的。”孩子只会感到自己“害怕”的情绪被否定,接收到的是妈妈不喜欢自己这样,自己这种感受是“不应该的”。

既然感受是真实的,“消除”它就不是办法,只有面对。告诉孩子“不用怕”,这不叫面对。

面对的第一步是关注。大大方方和孩子一起,把他怕的东西讨论个底朝天,让孩子觉得,这个怪兽确实引起了你的重视,他反而会觉得放松。毕竟,在孩子们眼里,你是强大有力量的,只要你在,怪兽就不敢怎样。

文章开头的小雪,她后来尝试和孩子一起讨论:怪兽长什么样?什么颜色的?有眼睛吗?长尾巴了吗?

她告诉我,和孩子一来一回地把怪兽的模样描述了一番之后,孩子没有紧张,反而越说越放松了。

当我们能够和孩子很自然地把他害怕的东西铺在桌面上讨论,讨论恐惧来临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其实也是给孩子传递出来一种力量,让孩子明白即使遇到危险和让自己恐惧的事情,我们也是有能力想办法来保护自己的。这样的感觉对孩子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让孩子大方说出恐惧的感觉,都比避讳不谈或者是一句“不怕不怕”更让人觉得放松。

面对孩子假想出来的恐惧对象,理性分析都是没用的,你要跟上他们的思路,一起想。然后,用想象力打败“想象的怪兽”。

比如,前面说到有段时间女儿害怕空调的显示灯,说是怪兽的眼睛,一看到就很紧张。

于是我问她:你觉得什么东西可以保护你?她想了想回答:小猫。

有了答案就好办了,我接着和她讨论小猫具体怎么保护她。女儿自己想象说小猫站在怪兽的头上,就把它踩扁了!

这时候我顺势告诉她,厉害的东西平时都不会轻易现身的,你醒着,小猫就隐身,但你一睡着,它就出来了,在你的床边保护你。

女儿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慢慢地没那么紧张了。

我们大人都会默认,能打怪兽的东西,起码都是有力量的,让小猫打怪兽,听着很不可思议。

但是,孩子心里没有那么多“默认”,他们觉得什么东西厉害,那个东西就厉害。把孩子们心中那个身怀绝技的东西挖出来,能显奇效,解铃还需系铃人,用想象力打败“想象的怪兽”。

孩子对鬼和怪兽的恐惧,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自动消失,然后迎来另一个恐惧的对象。这就是成长,它并不是人们形容的那么“无忧无虑”。

忧虑来了,我们不用把它们挡在门外,而是欢迎它们进来,相互了解下。

也许,孩子克服恐惧的过程没那么容易,可能我们反复引导他还是害怕。但也不能因此就帮助孩子避开恐惧,而是要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战胜恐惧。这就是做父母的终极使命啊。

等到有一天,孩子有自己的生活了,当忧虑再找上他们,他也知道如何与之和平共处了,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