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及其影响

时间: 2023-08-17 03:52:52

人际交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认知偏差则是在人际交往中常见的问题之一。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经验、态度、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而对信息做出不准确的判断或解释,从而导致错误的认知和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认知偏差可能会导致误解、冲突、失误等问题,进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护。

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及其影响

一、认知偏差的类型

1. 选择性注意偏差。选择性注意偏差是指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个体更容易注意和关注与自己现有观念和态度相一致的信息,而忽略与之不一致的信息。例如,当一个人对某个群体有偏见时,他往往只会关注该群体的负面信息,而忽略其正面信息。

2. 语义偏差。语义偏差是指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个体对信息的解释和理解存在歧义和误解的情况。例如,当一个人听到“我不想去”,他可能会误解为对方不喜欢自己,而实际上可能只是因为其他原因。

3. 归因偏差。归因偏差是指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错误的归因。例如,当一个人遭遇到他人的攻击时,他可能会将其归因于对方的恶意,而实际上可能只是因为对方情绪不稳定或误解了自己的意思。

二、认知偏差的影响

1. 误解和冲突。由于认知偏差导致的信息处理不准确,可能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和冲突。例如,由于选择性注意偏差,个体可能只关注负面信息而忽略正面信息,从而误解他人的意图和态度,进而导致冲突。

2. 失误和错误决策。由于认知偏差导致的信息处理不准确,可能会导致个体做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例如,由于语义偏差,个体可能误解他人的意思,从而做出不恰当的回应和决策,进而导致失误。

3. 人际关系破裂。由于认知偏差导致的误解和冲突,以及失误和错误决策,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和破坏。例如,由于归因偏差,个体可能错误地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恶意,从而失去信任和亲近感,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

三、认知偏差的应对

1. 自我反思。个体应该对自身存在的认知偏差进行自我反思,尝试发现和纠正自身的误解和偏见。

2. 多角度思考。个体应该尝试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避免过度关注和强调某一方面的信息,从而减少选择性注意偏差和语义偏差的影响。

3. 增强沟通技巧。个体应该尝试增强自身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理解、表达等方面,从而减少归因偏差的影响。

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障碍及其调适

一、妨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
一般来说,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惑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表明个体存在着某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⒈认知偏差障碍
人生活在社会中,都会产生对自我、对他人以及对各种自然实体及其关系的认知。在人际接触中,如果不能正确地认知就会出现认知偏差,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开始加剧。“理想自我”总是完美的,而“现实自我”总是与“理想自我”有一定的距离,并且还时常成为实现“理想自我”的障碍与阻力。
他们对自我的评价时常是矛盾的,时而客观的评价自己,时而又高估自己或低估自己;时而感到自己很成熟,时而又感到自己很幼稚;时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时而又对自己不满等等。总之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存在有偏差。在人际交往中,除了正确认识自己之外,还要正确认识他人。
⒉不良情绪障碍
由于人际交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及心理距离的远近,所以情绪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部分,并会影响到认知和行为。常见的情绪情感障碍有:愤怒、自卑、嫉妒、自负、恐惧、冷漠等。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愤怒时,体内调动了所有的能量储备,能发出比平时大的多的生理和心理能量,在这种冲动的情绪状态下,人的意识范围缩小,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下降,常做出不明智的举动,这就导致了人际关系紧张,不和谐。自卑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或看不起自己。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常常会夸耀自己的作为,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让人感到不够真诚,很虚伪,引起交往障碍。当人们在交往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时,就会产生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复杂情感,这就是嫉妒。嫉妒实际上是用别人的成绩进行自我折磨,别人却不会有任何逊色。自负在交往中表现出居高临下,自夸自大,只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影响了交往双方的正常沟通。冷漠是一种个体对挫折环境的自我逃避式的退缩性心理反应。表面冷漠的人事实上内心很痛苦、很寂寞,具有强烈的压抑感。
⒊人格差异障碍
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成分。气质俗称“脾气”,主要指由于先天遗传,加上后天影响形成的特征,是情绪和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特点的综合。如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以及动作反应的敏感迟钝,就属于气质范畴。性格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由于后天学习和生活锻炼而形成的,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是家庭和学校的“宠儿”,在人生的道路上还没有经历过大的起伏和挫折,因此,许多大学生自命清高、眼里容不下他人;遇到困难意志薄弱,爱感情用事;对人和事爱斤斤计较,心胸狭隘。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不仅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而且
还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调适
⒈端正认知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通过将自己的现实与自己的过去相比,知道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亦或是原地不动;通过将自己的现实与自己的未来目标相比,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差距;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相比来认识自己。在比较中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取长补短,缩小差距的目的。其次要积极悦纳自己。悦纳自己就是要无条件的接受自己的一切:优点和缺点,好的和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实事求是地承认自身的价值能够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事实求是地承认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自信心,伤害自己的自尊心,而且会使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有利于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减少对潜能的自我消耗,使自我力量充分展示出来,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的价值和地位。再次要综合、客观的评价他人,要发展的看人。
⒉调适不良情绪
控制人际交往的不良情绪是大学生心理成熟和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首先应强化大学生品德和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内在的理智力量,提升情感世界。其次应调控对他人的期望值。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个性、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情绪状态等各方面都可能会有优点或不足。如果对他人、对事物所抱期望值过高,势必在需求难以满足时产生不好的情绪反应。在人际交往中,每个大学生都应当正确处理对他人的期望问题,不要求全责备,以免产生失落和不良情绪。第三,大学生还必须具有各种良好的交往品质。如真诚、信任、克制、自信、热情等。
⒊培养良好人格
要培养良好的人格,还要优化自我性格。性格的可塑性较大,有好坏善恶之分。因此,大学生应当积极塑造良好性格,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的良好性格应该是:温和亲切,谦虚热情;心胸豁达,宽以待人;耿直正派,坦荡真诚等。良好的性格是成功交往的基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优化自我性格:一是通过博览群书使少教者变得有教养;使骄傲者变得谦虚;使自卑者变得自信;

认知障碍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当前大学生自我认知障碍的表现有:
(1)自傲。自傲是过高估计地自己的一种自我认知。自傲者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处处表现自己,对自身的长处无限夸大,炫耀自己,使他人容易指责和怪罪,挑三拣四,盛气凌人,好象自己全是优点没缺点,别人全是缺点没
(2)自卑。自卑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体验。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过分看重自身短处,否定自己的长处或自己对长处没有足够的认识,因而常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行为中采取逃避方式。形成这种软弱无力的心理品质的原因很多,如生理缺陷,成绩不好,能力差,失恋,社会地位下等。但是,引起自卑感的直接原因是受到别人的嘲笑,讥讽,打击。例如:一女生因个子矮小,被同学取笑,从而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别人小声说话,她就认为是在议论她矮。长时间的心理压力,使她失去了生活信心,萌生出当尼姑的想法,后经老师,同学的劝导,没能出嫁,但又想自杀。
(3)虚荣。虚荣是追求虚假荣誉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人把荣誉或引起人们的羡慕、赞赏,作为一种生活目标来追求,因而常常不择手段地去猎取荣誉。这种人很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又嫉妒任何比自己强的人,把别人取得的荣誉视为对自己的自己的竞争。因此,这种人总是使自身处于较强的自制力和更强的情感波动之间的矛盾之中,一旦目标,愿望不过度紧张。例如:一个女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感觉比每次选班干部都选择,因为精神刺激很大,夜里经常又哭又笑,并常常呐呐自语,行为异常。
以上行为,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在日常交往及今后人生发展,必须要经常一个自我认知的调适,才能顺应、适应社会,有助于个人及今后事业的发展。
(1)全面认识自我。人贵有自知之明。如果一个人能够全面的、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准确地评价自己,就能够量力而行,确立合适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和空间。一是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这是自我认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学生应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进一步认识自我。二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比较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取长补短,缩小差距的目的。三是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也可以从比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中认识自我。四是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参加各种活动时的动机、态度,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效、成果来分析认识自己。
(2)积极认可自我。大学生如果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己,便会形成自尊,如果以消极的态度拒绝自我,便形成自卑。自卑的产生不利于人际交往的进行。一是要积极而准确地评价自我。积极而准确地评价自我是促使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关键。对自己的长处要充分发挥,对自己的短处要正确对待,既不能护短,也不应因某些短处而灰心。二是要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要有勇气面对挫折,认真总结教训,树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心。
(3)努力完善自我。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认可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一是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正确的理想自我是在自我认识、自我认可的基础上,按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并通过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地完善自我。二是努力提高现实自我。不断战胜旧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既要努力发展自己,又绝不能固守自我,要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勇于承担重任;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不仅仅追求个人价值,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三是认真进行自我探究,逐步获得积极的自我统一。自我统一意味着“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大学生在认真探索人生的过程中,逐步获得积极的自我统一,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获取自我统一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析和确认“理想自我”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然后与现实自我相对照,最后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缩小差距,最终获得统一。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