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儿童自我探索中的应用

时间: 2023-08-17 04:20:04

儿童的自我探索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通过探索自己的身体、环境和社会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皮亚杰是认知发展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为我们理解儿童自我探索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儿童自我探索中的应用。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儿童自我探索中的应用

一、儿童的认知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同,儿童的认知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儿童自我探索中,理解儿童处于哪个阶段,可以更好地指导他们的探索行为。比如,在感觉运动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知世界,他们的探索主要是通过触摸、咬、吸等方式来了解周围的事物。而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经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分类、比较、排序等方式来探索事物。

二、自我概念的建立

自我概念是儿童自我探索的一个重要内容。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在他们对自己和周围事物的认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自我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儿童需要不断地体验和实践,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来了解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老师的指导也非常重要。他们可以通过赞扬、引导和提示等方式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三、社会互动的作用

皮亚杰认为,社会互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儿童自我探索中,他们需要和周围的人进行互动,通过交流和合作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社会互动也可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这对于他们的认知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游戏的作用

游戏是儿童自我探索的一个重要形式。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种自主活动,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在游戏中,儿童可以通过模仿、角色扮演等方式来了解周围的事物,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儿童自我探索中,游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综上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为我们理解儿童自我探索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结合儿童的实际情况,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指导来促进他们的自我探索。同时,我们也需要理解儿童的认知阶段、自我概念的建立、社会互动和游戏的作用,从多个角度来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发展有四大规律?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教你这样育儿更科学

作为父母,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小孩子你跟他讲道理,他们怎么也听不进去?为什么小孩子喜欢跟玩具说话,自言自语?为什么孩子特听老师的,老师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其实这些问题主要是孩子认知发展水平发展不一致导致的。

从一个无助的婴儿变成一个顽皮的学龄前儿童,你的孩子脑子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在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孩子刚出生的那几年是提高孩子认知能力的最佳时间,家长们不要忽视哦。



提到认知发展,我们就不得不先介绍一个人:让·皮亚杰。让·皮亚杰是迄今为止儿童心理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认知发展理论就是由他提出的,而认知发展理论也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所有的儿童都会按照这样的顺序发展,并且每一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完成的基础上。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孩子,他们主要通过先天的条件反射和动作来感知世界,通过 探索 感知觉与动作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认知。比如孩子吮吸乳头这种本能,他们会把这种动作经验运用到其它场景,吮吸指头、玩具等等,然后他们会意识到指头、玩具等没有奶水,这样一步步的提高自己的认知。

孩子在在9-12个月左右获得客体永久性的认知是感知运动阶段最重要的进步。所谓的客体永久性是指当物体不在眼前时,仍然知道物体是继续存在的。

皮亚杰在研究中就发现,对于8个月以下的孩子,当你把一个玩具藏在木板后面,他就不会再去寻找了,在他们的意识里,看不见就等于没有了。而当年龄大点后,你藏起来后,孩子会扒开木板,把玩具找出来。

而在现实中,相信父母都跟孩子玩过一种躲猫猫的 游戏 。我们用手遮住脸,然后再拿开,孩子就会哈哈大笑,这其实就是跟孩子客体永久性认知有关,在他们看来,消失的东西又出现,很神奇。抖音上还有人玩这种用床单躲猫猫的 游戏 ,孩子以为爸爸不见了,哇哇大哭。


前运算阶段的标志是符号功能的出现。符号功能是指用某一种事物,比如词汇,来表征其它事物的功能。2岁前孩子没有形成符号认知,他们对于物体的操作必须建立在眼前实物的基础上,而2岁后的孩子开始形成了语言,拥有了用符号代替实物的能力,可以在头脑中进行思维加工,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前运算阶段的孩子认知特点:

1、自我为中心

2岁左右的孩子产生了自我认知,他们的最大的特点也是“自我为中心”,这是该阶段其它特点基础。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而意识不到别人的观点。

皮亚杰通过一个经典的心理实验说明了这一点。

他让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观察一个沙盘模型,然后给孩子四张照片,从中指出哪一张是对面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这一阶段的孩子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不具备守恒概念

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另一个特点是不具备守恒概念。

皮亚杰设置了一个经典实验来测试孩子对守恒概念的理解。

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量杯,到满水,然后把其中的一个量杯里的水倒入一个细而窄的量杯中,问孩子,现在两个量杯里的水哪个多,还是一样多。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会认为细而窄的杯子的水多,因为它的高度更高。

守恒概念其实与孩子思维“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因为他们大脑发育不完善,处理能力有限,他们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运用一个明显的标准或维度来思考问题,因而容易被表象所迷惑。

3、思维单一化,不可逆

思维可逆是指改变思维方向,思维还可以回到原点。而前运算阶段逗孩子具有思维不可逆性。

其实从守恒实验就可以看出孩子的这个思维特点,他们只看到了水倒进细杯子里变高了,但是无法逆思维,看不到水的本质没变。

思维不可逆同样与孩子的“自我为中心”特点密切相关,因为他们只能处理从自己角度出发的问题,而不能换位思考的,站在更高的角度、全方面的思考问题。

4、万物有灵论

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因为自我中心和思维局限性的原因,他们认为别的物体跟自己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有感知的。所以我们会看到他们经常跟玩具娃娃自言自语,说话交流。

可以看到前运算阶段孩子的最本质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该阶段孩子的大脑处理能力有限,孩子就在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上,产生了各种局限性,他们更擅长运用直觉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他们获得了认知操作能力,它使得孩子们可以加工和分析已有的表象和符号,从而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由于具备了这种认知运算能力,前运算阶段的孩子跨越了僵化刻板、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进入了新的阶段。去中心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孩子的最本质特点,其根本原因是大脑的进一步发育,为孩子多角度的思维提供了可能,从而引起了其它的思维方式变化。

1、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具体运算阶段的根本。大脑的发育,处理能力的增强,让他们可以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开始学会了换位思考,照顾别人的感受。

2、具备了守恒概念

孩子开始掌握了长度、体积、重量等守恒概念,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比如上面的守恒实验,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会同时考虑到量杯的高度和宽度。

3、思维具有可逆性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因为去中心化,能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因此思维具有了可逆性。比如上面的守恒实验,他们会在头脑中反向思考转换量杯的过程,想象把水倒回原来量杯的的情形。

4、能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虽然缺乏逻辑推理能力,但他们却能对具体形象的知识进行具体逻辑推理。比如,问孩子“假如A>B,B>C,那么A与C哪个大”,他们可能很难回答,但是换一种说法“小明比小李胖,小李比小王胖,小明和小王哪个胖”,他们却能回答正确。


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孩子的思维不再局限于真实的或可观察到的事物,而是开始对观念和命题开始思维加工,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能力已经跟成人类似了。

1、假设-演绎推理

皮亚杰认为,形式运算的标志是假设演绎推理。对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来说,如果给他们提供恰当而具体的事实,他们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形式运算阶段的孩子不在局限于思考先前得到的事实,而是能生成假设,再从假设中演绎推理出这样或那样的现象或理论是否正确。

2、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本阶段的孩子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等,能对事物做出一定的概括。

3、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本阶段的孩子不仅具备了思维可逆性,而且还具备了补偿性和灵活性,因此这阶段的孩子不再恪守成归,常常做出违反规则的事情。


由此可见,童年期逻辑思维发展迅速,开始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再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10岁左右则是其过渡的转折期,所以我们教育孩子,应顺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发掘他们的巨大潜在能力,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尽管现在的研究表明,皮亚杰过低的估计了儿童的能力,在一些细节上有些错误,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他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的判断是准确的,为我们观察思考儿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父母,我们要想更好的教育好孩子,就必须掌握这些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巨匠——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 。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皮亚杰架构出一个模型,用以描述人类是如何通过搜集和整理信息来理解外部世界的,该理论很好的解释个体从婴儿到成人的思维发展过程。他在儿童思维方式上富有洞察力的描述,改变了我们对认知发展的理解。

一、影响发展的因素

认知发展不是简单的往已有的知识存储里增加新的事实和想法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从出生到成熟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存在四个因素---生理成熟、活动、社会经验、平衡,正是他们的相互作用影响了思维的变化。

影响我们理解世界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成熟,成熟主要是指个体表现出来的生理变化,这些变化是由遗传决定的。除了确保儿童获得充足的营养和关心他们的健康,家长和教师对成熟的认知发展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活动,是另一个影响因素。随着生理上的成熟,儿童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并通过与环境互动得以学习。

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欲周围的人进行互动,社会传递或者向别人学习均会影响认知的发展。

二、思维的基本倾向

根据早期生物学的研究,皮亚杰指出所有物种通过遗传都获得了两种基本的倾向或“恒定功能”。第一个倾向是组织---通过组合-排列-再组合-再排列将行为和思想纳入一个连贯性的系统。第二个倾向是适应---根据环境变化做出调整。

组织:每个人生来就有一种把思维过程内化成心理结构的倾向,这些结构就是我们理解世界并与世界互动的系统。原本简单的结构经过不断的组合和调整,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有效。皮亚杰将这些结构称为“图式”(知觉或经验的心理系统或类别),他认为图式是思维的基石。图式可能很小,很专门化,例如,用吸管吸东西的图式或辨认玫瑰的图式;图式也可以很大和一般化,例如,喝的图示或园艺的图式。随着思维过程越来越有条理和新的图式不断建立,个体的行为也变得更加复杂,更能适应环境。

适应:人类除了具有整合心理结构的倾向外,还天生具有适应周围环境的倾向,这种适应包括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同化,是在人们利用已有图式理解周围世界中发生的事件时产生的,是指人们试图通过将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来理解事物的过程。然而,将新知识纳入原有图式的过程,往往同时也是歪曲新知识的过程。顺应,是在人们为适应新情景必须改变原有图式时产生的,如果新信息与任何已有的图式都不匹配,就必须产生出更加合适的图式。与调整信息来适应思维不同,现在我们是通过调整思维来适应信息。

一般而言,我们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个过程来适应日益复杂的环境的。同化过程包含了部分顺应。当然,也有既不出现同化也不出现顺应的情况,如果遇到的信息太过陌生,人们就会选择忽略他们。在特定时间里,人们会对信息做一种过滤,使得到的信息适合他们自己当时的思维方式。

平衡:根据皮亚杰的理论,组织、同化和顺应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复杂的平衡行为。他认为,思维的变化实际上是通过平衡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人们不断的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否恰当,以获得平衡。

三、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所有的人都是按照相同的顺序经历了相同的四个发展阶段。知道一个学生的年龄绝不意味着你了解了他的思维方式。

1.感知运动阶段

认知发展的最初阶段被称为感知运动阶段,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儿童是通过看、听、移动、触摸、品尝等方式来思考的。在这一阶段,儿童逐渐发展出“客体永久性”(能够意识到物体的存在是独立的、永久性的)概念,这一概念的获得表明个体开始具有建构心理表征的能力。

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第二个主要的进步就是出现了有逻辑的目的性动作,学会反向动作,是感知运动阶段一个基本的进步。

2.前运算阶段

所谓运算,是指在心理上而非身体上能够完成和逆转的动作。前运算阶段,儿童还未能精通这种心理运算,但已经在逐渐掌握。皮亚杰认为,和动作分离的最初的思维方式就是将动作图式符号化,这种形成和使用符号的能力,是前运算阶段的主要进步。符号功能---利用符号(语言、图片、标记、手势)对动作或物体进行心理表征的能力。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很难将思维从对物体外在表现的直接知觉中摆脱出来,很难做到去中心化(同时关注事物的多个方面)。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有一种自我中心(假定其他人和自己体验世界的方式是一样的)的倾向,他们总是倾向于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去看待别人眼中的世界与经验。皮亚杰指出,自我中心并不意味着自私,只是儿童常常认为别人的感觉、反应和看法应该是和自己一样的。研究表明,幼儿不是在所有情境下都是完全自我中心的。

3.具体运算阶段

皮亚杰用具体运算(与具体物体或情境相联系的心理加工)来描述这个阶段的“动手”思维。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物理世界逻辑稳定性的认知,意识到变化或者转化了的元素仍保有他们原有的特征,并且这些改变是可逆的。同一性---人或物不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规律;补偿性---一个维度上的变化可能被另一个维度上的变化低消掉的规律;可逆性---逻辑运算的一种特征,思考一系列的步骤,然后在心理上逆转这些步骤,回到起点的能力,也被称作逆向思维;分类---将物体归类。在心理上逆转一个过程的能力,能够帮助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认识到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对次序关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建立起逻辑序列。掌握了守恒、分类、排序等运算能力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终于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非常有逻辑的思维系统,然而,这种思维系统仍然是与物理现实联系在一起的,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对基于具体情境的逻辑进行组织、分类和操作。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仍然不能对假设性、抽象性的问题进行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

当多个变量交互作用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就需要一个能够控制这些变量,并在众多可能性中其作用的心理系统,这就是皮亚杰所说的形式运算(涉及抽象思维和多个变量间协调的心理任务)。在形式运算水平上,思维的焦点可以从是什么转到可能是什么。假设---演绎推理:形式运算阶段中的一个问题解决策略。个体首先确定可能对问题有影响的因素,然后进行演绎推理,并系统的评价特定的解决方法)形式运算也包括归纳(通过特殊个案归纳出一般规律)推理。有条理的、科学的形式运算思维,需要学生找出特定情景系统生成的多种可能性。这个阶段的另一个特征就是青少年自我中心(认为他人与自己有共同的想法、感受和关注的问题)。

拥有假设性思维、选择性思考、确认所有可能的组合、分析自己思维的能力,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多有趣的影响。

5.只有30%---40%的高中学生能够完成皮亚杰的形式运算任务。初中生或高中生难以假设性的思考问题是很正常的,有时,学生会发现一些捷径,如死记硬背公式或解题的步骤,以解决那些超过他们能力范围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法只是对考试有帮助,对真正的理解并没有好处。只有当学生能超越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和浅层应用时,真正的理解才可能发生。

教师可以提供一种既挑战儿童思维又能暴露其逻辑思维缺陷的情境,促进学生形式思维能力的发展。一些发展心理学家提出新皮亚杰理论,他们保留了皮亚杰关于儿童知识建构以及儿童思维发展趋势的深刻见解,但加入了信息加工研究中的有关注意、记忆和策略等如何促进发展的新发现。皮亚杰理论有其局限性,首先,阶段模型的一个问题就是儿童思维缺乏一致性;它忽视了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儿童的重要影响;第三,对幼儿认知能力的低估。

以下是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另一版描述方式: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

此时儿童尚未掌握语言,主要是通过感觉运动图式和外界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并与之取得平衡。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逐渐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比如,妈妈上班了,宝宝不会不安,因为他知道虽然现在看不到妈妈,但妈妈并非不存在了,妈妈只是暂时离开,还会回来的。

这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他们还不能对主体与客体作出分化,因而“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身中心化”(皮亚杰,1981年)。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儿童在这个时期还没有达到运演的水平,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一种图型的知识(figurative knowledge),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婴儿看到一个刺激,如一个奶瓶,就开始作出吮吸的反应。图型的知识依赖于对刺激形状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此时儿童的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成为表象。随着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儿童可以用表象符号代替事物,用表象和语言描述事物。但此时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突出,即考虑一切事情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为中心,总是从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不考虑别人的意见。针对这个,皮亚杰曾进行了著名的三山实验。

皮亚杰三山实验

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实验时,先让一个三岁的孩子坐在一边,然后将一个布娃娃放在对面。此时实验者问孩子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见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

结果发现,不管问题是什么,孩子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孩子只会从自身所处的角度看三座山的关系(如两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后),不会设身处地从对面娃娃的立场来看问题。这个实验证明了儿童采取一种自我中心的我向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孩子在生活中从自己的感受、体验出发,是正常的,所以,在孩子哭闹不止时,在你认为的无理取闹时,不要指望孩子理解你、体谅你,他们真的是做不到。

他们还不能从事物的变化中掌握事物概念的守恒性和可逆性。比如,你问这个阶段的孩子:“你有妹妹吗?”孩子会回答:“有啊,叫果果。”你再问:“那果果有姐姐吗?”孩子就反应不过来了。也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这时期,儿童****发展了运用符号来表征客观物体的能力,言语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不能理解守恒原理,思维具有集中化(仅注意情境中某一方面)、不可逆性和只注重状态的特点;“泛灵论”;自我中心趋向。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2岁)

出现具体运算的图式,能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运算”这个概念是皮亚杰从逻辑学引进来的。他认为运算是内化的可逆性运作。这个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是运算具有可逆性,并获得守恒概念(如物质、重量、长度、面积、体积等)、分类概念、序列概念和关系概念,标志着思维水平的一次飞跃。但这个时期的运算思维要依靠具体事物的帮助才能顺利解决问题。

儿童开始出现“守恒”,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如分类等),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这一时期的运算,主要属于群集运算阶段(即分类和序列)。

皮亚杰举过一个例子:爱迪丝的头发比苏珊淡些,爱迪丝的头发比莉莎黑些,问儿童:"三个中谁的头发最黑"。这个问题如果以语言的形式出现,则具体运算阶段儿童难以正确回答。但如果拿来三个头发黑白程度不同的布娃娃,分别命名为爱迪丝、苏珊和莉莎,按题目的顺序两两拿出来给儿童看,儿童看过之后,提问者将布娃娃收起来,再让儿童说谁的头发最黑,他们会毫无困难地指出苏珊的头发最黑。

在具体运演阶段,儿童的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演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2岁至成人)

此时的儿童思维与成人接近。形式运算,即“使形式与内容分离”。简单来说,这时儿童能用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及命题运算,形成认知结构的整个体系,它属于儿童思维的高级形式。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种能力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

儿童在12 岁左右,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演,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皮亚杰认为最高级的思维形式便是形式运算。形式运算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有能力处理假设,而不只是单纯地处理客体。而且,儿童在这时已有能力将形式与内容分开,用运演符号来替代其它东西。

综上可知,感知运动阶段出现思维的萌芽;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到形式运算阶段,才出现比较复杂的逻辑思维。

皮亚杰在概括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时强调,各阶段出现的一般年龄虽因各人智慧程度或社会环境不同可能会有差异,但各个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不会变。而且,各个阶段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它们之间不能彼此互换(皮亚杰,1980年)。

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根据孩子的阶段特点,才能更好地促使孩子发展,如若不然,便是揠苗助长,或者白白浪费孩子的发展机会,都是遗憾终生的。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