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是一个人对自己认知的过程,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等。自我认知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和决策。然而,由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局限性,我们很难全面准确地认识自己。因此,自我认知理论的出现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识别自己的盲点。
自我认知理论:如何识别自己的盲点
一、自我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自我认知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达尔文·肯宁(Donald N. MacKinno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认为人们对自己的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之后,美国心理学家大卫·伯恩(David A. Bown)又进一步发展了自我认知理论的概念,将其分为四个层次:自我观察、自我揭示、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这四个层次分别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外在行为、内心想法、价值观和对自己的反思。
二、自我认知的盲点
自我认知的盲点指的是我们在认识自己时存在的局限性和偏见。例如,我们往往过于自信,认为自己的决策和行为是正确的,而对于别人的建议和批评却视而不见;我们也可能存在“自我确认偏见”,即只看到符合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略了反驳自己观点的证据。
三、如何识别自己的盲点
1.寻求反馈。与他人交流,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不同角度看待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2.自我反思。在做出决策后,对自己的决策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其中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3.学习不同的观点。通过阅读书籍、听取讲座等方式,学习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认知。
四、自我认知对生活的影响
自我认知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和决策。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提升。而盲目自信和自我确认偏见则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
根据约哈里窗口理论,认识自己包括公开区、盲目区、隐秘区、未知区几个区域。
“约哈里窗户”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勒夫特(Joseph Luft)和哈林顿·英格拉姆(Harrington Ingram)对如何提高人际交往成功的效率提出,用来解释自我和公众沟通关系的动态变化。此理论被引入到人际交往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传播学等领域。
开放区:代表所有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信息。
盲目区:代表关于自我的他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隐秘区:代表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是知识性的、经验性的,甚至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未知区:这个区域指的是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的信息。是潜意识、潜在需要。这是一个大小难以确定的潜在知识。
通过建立在任务、信任基础上的交流,扩大开放区,缩小盲目区和隐蔽区,揭明未知区,这就是知识组织的功能。
理论组成:
约哈里窗户理论认为对个人而言,其认识世界的知识基本上是由四部分组成的:即公开、盲点、隐私、隐藏潜能。
所谓公开,就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事情;所谓盲点,就是自己不知道而别人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事情
所谓隐私,就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事情;而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事实,称为未知之事,未知之事即为隐藏潜能。
约哈利之窗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我们可以通过内、外部的努力改变约哈利之窗四个区域的分布。
也就是当我们公开的、隐私的事实放大了,那么我们的盲点和隐藏潜能相对就变小了。
盲点、隐私这些制约和影响我们潜能发挥的根本性因素,必须依据全新的团队互动式学习方法,理性而大胆地应用教练技巧中的反问、回应、分享等手段,才可以不断冲破我们内心的本能阻力,使个人和组织思维中盲点越来越少,隐私充分披露,从而达到个人素质提升和组织效能的根本改变。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