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交流语言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英语,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英语语言技能,是每位英语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中,语言习得理论和自然拼读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语言习得理论和自然拼读法:如何将它应用于英语教学中?
语言习得理论是指人类语言习得的过程。该理论强调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依靠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而不是通过机械记忆和刻意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创造出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来获得英语语言技能。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的语言场景来教授英语,例如购物、旅游等。此外,教师应该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
自然拼读法是一种通过发音规则来教授拼读的方法。在自然拼读法中,学生不再需要记忆一大堆的单词拼写,而是通过学习基本的发音规则,能够自己推测出单词的拼写。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学会英语拼读,提高学生英语阅读和写作的水平。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发音规则的方式来教授自然拼读法,例如教授元音和辅音的发音,以及不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英语。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使用英语语境来学习英语,例如通过图片或视频来教授单词,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单词的使用。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来教授英语,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总之,语言习得理论和自然拼读法是非常重要的英语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授发音规则、使用英语语境和游戏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英语。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英语语言技能,提高英语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意识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成果。教师的眼界决定着课程的边界。?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会运用非常多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学法,如“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就是建立在某一学习理论(克拉申的监察模式)的基础上的。有些教学法是以某一学习理论和某一语言理论作依据而创立起来的(如听说法)。因此,我们的英语的教研中对二外学习的理论学习非常的必要,对语言学习理论的掌握,能帮助我们了解已创立起来的教学方法,也能促使我们以这些学习理论为依据去进行英语教学法的研究。学习理论是人类学习本质以及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一些二外教学理论,如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温斯纳的语言输出假设、第二语言的错误分析、第二语言的阅读过程模式、第二语言的聆听模式等。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华生(J.B.Watson)是它早期的代表人物。华生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即刺激和反应。心理学只关心外部刺激怎样决定某种反应。在华生看来,动物和人的一切复杂行为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由学习而获得的。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公式:刺激——反应(S-R,Stimulus-Response)。
结构主义大师布洛姆菲尔德(L.Bloomfield)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作为其理论依据。Jack让Jill摘苹果说明S-R语言行为模式:
Jill’s hunger (S)
“I’m hungry”(r)
Jack’s hearing (s)
Jack’s action?? (R)
布洛姆菲尔德重视作为声音r….s言语行为的研究, 他认为r…s是物理的声波,从而得出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即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
斯金纳(B.F.Skinner)继承和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斯金纳认为人们的言语、言语的每一部分都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的。这里讲的“某种刺激”可能是言语的刺激,也可能是外部的刺激或是内部的刺激。一个人在口渴时会讲出“I would like a glass of water.”。
斯金纳认为,人的言语行为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而获得。在某一语言环境中,别人的声音、手势、表情和动作等都可以成为强化的手段。由于言语行为不断得到强化,孩子们就能逐渐地养成语言习惯,学会使用与其语言社区相适应的语言形式。如果没有强化,语言习惯就不能形成,语言是不能学习到的。
行为主义习惯形成的学习模式:(Stimulus)→ (Organism) →(Response Behavior),在英语教学法中常见的PPP教学法背后的理论基础也是行为主义理论的产物。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行为主义把研究动物所获得的结论,无保留地运用到复杂的人类行为的研究,作出粗略和肤浅的见解,它强调环境因素和外部因素是决定有机体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必然要忽视人在言语行为中的主动作用和独立作用。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掌握某一种结构复杂的语言。
二、认知主义的习得理论
乔姆斯基(Norm Chomsky)是认知主义习得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乔氏认为任何发育正常的儿童能在短短几年内获得母语使用能力,这个事实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解释不了。儿童是不可能根据他们听到的数量有限的句子,通过归纳、推理和抽象概括而习得母语语法和学会母语使用的。乔氏认为,人类有一个与生俱来植于大脑里的所谓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或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按乔氏理论,外部环境和语言输入只有“激活”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
母语心得过程:语言输入→普遍语法→特定语言的语法
认知主义习得理论强调的是人脑中的内在因素,而不是习得的外部环境和语言输入。对于普遍语法是否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作用的问题,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守恒、可逆)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和维果斯基
强调学习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尊重其个体差异,找到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精准教学。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围绕知识的教学不仅让教师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更是抹杀了儿童的天性。而当我们有了心理学和教育学上的建构主义理论,那我们的教学就会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有创造性。
要想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真正懂孩子内心的教师。教师所掌握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内化与融合程度,决定了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对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乐于分享、善于反思,包括犯错是每个孩子应该享有的权利,请给每个孩子创造学习的平台和机会。而不要过早过多的给每个孩子贴上标签。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启示
1.探究学习? ?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探究和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支架教学
3.情境教学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和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的教学,知识、学习是与情景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4.合作学习? ?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罗杰斯和马斯洛
从学习结果来看,人本主义认为学习的结果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学生的整体人格得到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发展,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越快的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为目的的。
五、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博士(D.Krashen)的理论常称为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
1、监察模式由五个假设组成,即习得和学得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察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
(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第一条途径是“语言悉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克拉申甚至认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他同时还认为,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注意。
(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悉得。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
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 ;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话语由“习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统监检后成为“真言”而吐露出口。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前,也可能在其后。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语法规则如果不是悉得而是背出来的,也用不上。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和写作中,语法的使用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为演讲或文章增添色彩。这一条可以说是克拉申对语法知识的用处做出的最大让步。
(4)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悉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只有当悉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悉得。如果你的现有水平为“i”,那么就要给你提供“i+1”水平的输入。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悉得者能有足够的理解输入时,就自动地提供了。克拉申认为,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悉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按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自然达到的,是不能直接教会的。
对输入假设的理解关键点就是comprehensible input “i+1”。+ 1 就是在自己现有水平上加了“一点点”难度。换句话说,我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点点难度才提高的。其实大家寻找的答案,最主要的出处就在这一条上。我们之前对一系列误区的分析,很多都能从这一假设中找到依据。我们今后掌握的最重要的技术就是不断自己创造这一条件。稍后我们详细说明。
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 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
(5)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克拉申提出情感过滤假设来说明心理或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悉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因素是:1)动机(Motivation)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2)信心(Self-confidence)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忧虑程度(Anxiety)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同样,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
这一假设有点偏语言教学经验谈,它的重要性也常被忽视。 (后来人们通过实验发现,人在试图说外语而又说不出来时因焦虑而在脑部产生的电流,可以电死一只老鼠,可见学外语时的焦虑程度之高。)
情感因素的作用:语言输入→Filter→语言习得机制→习得到的能力
2、监察模式与外语教学
按照克拉申的外语教学理论,外语教学应尽量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学生习得语言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六、斯温纳(M. Swain)的语言“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
1、斯温纳的输出假设的内容克拉申认为可理解的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中心作用(Central Role),而斯温纳则认为输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着显著的作用(A More Prominent Role)。斯温纳假设的依据是“浸泡式”(Immersion)教学实验。
浸泡实验表明:尽管她的学生通过几年浸泡,获得的语言输入不是有限的,但他们并没获得如本族语者那种语言的产生能力。她认为,造成这样的原因不是学生获得的语言输入有限,而是他们的语言输出活动不足。她认为她的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机会在课堂环境中使用语言。再者,他们没有在输出活动中受到“推动”(Being Pushed)。
斯温纳认为语言输出有三个作用:(1)促进学习者对语言形式注意的功能;(2)提供学习者进行检验自己提出假设机会的功能;(3)提供学习者有意识反思机会的功能。
斯温纳的输出假设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由于语言输出活动能帮助学习者提高其使用语言的流利程度,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在使用语言时存在的问题,使学习者能有更多机会来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以语言对假设进行反思,因此,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言输出对外语习得都是必需的。在外语教学中恰当地安排适当的语言输出活动能促进语言学习。不论在教学上还是在教材编写方面,要设计多种交际性的语言输出活动,以促进学生语言产生能力的培养。
七、第二语言的错误分析
1、一些学者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这就是“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
语言学家科德(P. Corder)、理查兹(J. C. Richards)对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错误进行研究和分析。他们发现虽然有些错误来自母语的干扰或负迁移,但很多错误是由于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对目的语的理解和消化不够全面而造成的。他们认为外语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把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规则内在化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使用一种过渡性的语言进行交际,这种过渡性语言即不是母语的翻译,又不是要掌握的目的语,它介乎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可称为中介语(Interlangauge)。中介语随着学习者接收更多的第二语言输入,随着他们不断改变他们对第二语言的假设而发展。由于学生使用中介语,犯错误是不足为怪的。
科德把错误总结为三类:
第一类称为形成系统前的语言错误(Pre-systematic Errors)。
第二类称为系统的语言错误(Systematic Errors)。
第三类称为形成系统后的语法错误(Post-systematic Errors)。学习者所犯错误的原因:母语干扰过度概括、忽略规则的限制等。认清汉语的负迁移现象,减少英语教学中母语的干扰。
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有利于外语学习,负迁移则会阻碍外语学习。负迁移的主要表现:
(1)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现象。英语属“语调语言”,汉语属“声调语言”,book布克,bad拜德,增添音节:Work读成worker, bet读成better。
(2)词汇层面义的负迁移现象
A词的概念意义(或外延意义)不同或它所指的范围大小不等而造成的负迁移。Intellectual ,“知识分子”。
B词的内涵意义不同引起的负迁移: Every dog has his day. Love me, love
my dog.走狗、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屁不通。
C词语搭配方面,将“公费医疗” 说成the public medical care, 将the man in the street说成“街上的人”。
(3)句法层面的负迁移现象
A混淆词性造成句子用词错误。
They study good.? ? ? ? ?He speaks English good.
B语法功能词误用、漏用造成表达错误。
I not (或no)went to school yesterday.
There is a bird on the sky.
C语序错误造成表达不规范。
You must early get up.
D时态模糊,造成句子表达不规范,句意不明确。
What do you say to him, last night?
They go there with us yesterday.
八、第二语言(外语)阅读过程模式
1、自下而上的模式(The Bottom-up Model)
阅读是一个解码(Decoding)的过程(Brown 1997)。作者用文字、符号,应用一定的语法规则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编成语码。阅读者必须把语码进行解释。解释的过程是这样的:阅读者从最少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这就是阅读理解自下而上的模式。
人们发现,在阅读时,语言问题解决了,但对文章的理解并不一定能够解决,对作者的意图并不一定都理解清楚。这个模式低估了阅读者的主动作用。
2、从上而下的模式(The Top-down Model)
哥德曼(K.S. Goodman)心理学阅读模式,把阅读描述为“一个心理的猜测游戏”,按这个模式,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Textual Cues),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信息来作出预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按这个模式,阅读并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这就是从上而下的模式。
从上而下的模式,强调了高层次的技能,即用某些背景知识或文中的提示来对意义进行预测,对较低层次的能力如快速、准确地对词汇和语法结构识别的能力有所忽视。
3、相互作用的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相互作用模式也可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
相互作用模式认为,在阅读过程中,人们运用两种方式进行信息处理,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另一种是从上而下的方式。两种信息处理的方式总是同时进行的。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保证读者能发现新的信息和发现与自己假设不同的信息,从上而下的信息处理帮助读者消除歧义并在可能的意义方面作出选择。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大脑已存在的知识和文章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大脑存在着的知识称为背景知识,这种知识的结构又称为图式。一个人在大脑里的图式越多、越完善,在阅读理解时被调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有可能保证对文章意义的正确理解。
Mary heard the ice cream man coming down the street. She
remembered her birthday money and rushed into the house…“…and locked the door”.
按图式理论模式,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来决定,它们是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指的是读者对阅读材料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指读者对文章涉及的主题熟悉的程度,而形式图式指的是读者对文章体裁的了解程度。
相互作用模式对外语阅读教学的意义:培养学生对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掌握。
九、第二语言聆听信息处理模式
第二语言聆听和阅读对信息处理有着相同的过程,即其理解都是自下而上和从上而下两种方式对信息处理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由于聆听接收到的信号是声音,它不同于阅读接触到的文字符号,因此,我们首先要把声音切分为章节和单词,然后才能把声音信号进行进一步的信息处理。
理查兹(Richards)把自下而上的聆听过程总结为以下的四个步骤:
(1)查寻语言输入,辨别熟悉的单词;
(2)将语流切分为成分(Constituents);
(3)使用音位线索辨别语句中的信息重点;
(4)使用语法线索将语言输入组织为成分。
要掌握连续、弱化、同化、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的特点。培养聆听理解解码的技巧。与阅读理解一样,在聆听理解教学中要向学习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培养他们“激活”有关“图式”来理解的能力。
《大学》首章:“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英语教学之路上,我们同样要知所先后。 外语学习理论 是探讨外语学习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研究,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到二外教学的”道“。
文章来源:长沙励步英语
还有两个多月,又有一批娃要成为一年级“小豆包”了,不少6岁左右开始学自然拼读的孩子大多也在学习汉语拼音。很多家长担心,这时候学自然拼读是否会和汉语拼音相互干扰?今天我们就主要来讲讲这个问题。
自然拼读对于英语阅读的作用:
一、类似汉语拼音之于中文阅读
可以说自然拼读是开启英语阅读大门的钥匙。试想孩子在中文启蒙阶段通过识字卡片认识孤立的汉字,实际上很难达到独立阅读和大量阅读的目的,但是一旦学了汉语拼音后,就好像插上了可以在阅读天地里广阔翱翔的翅膀。阅读大量的拼音书会让孩子的视野变得开阔,思维能力迅速提高,同时大量词汇伴随着有趣的故事情境不断复现在孩子眼前,孩子的词汇量会飞速增长,阅读能力也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与此同理,自然拼读是英语阅读的工具。孩子一旦学会了自然拼读,就获得了对陌生单词进行解码和拼读的能力,结合以前积累的听说词汇,再通过图片和上下文,就能理解阅读内容的意思。
所以对孩子来说,通过自然拼读进行阅读,比通过学习孤立的词汇进行阅读要有效得多。较早学习自然拼读的孩子对英语阅读更容易入手,可以更早地开始英语阅读,也更能体会英语阅读的乐趣,从而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自然拼读和汉语拼音之间存在:
二、语言迁移现象
语言迁移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一般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两种语言的规则相似时,两种语言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叫作“正迁移”;反之则叫作“负迁移”。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中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字母都是26个拉丁字母,尽管有些字母发音不一样,但的确有不少相同或相似的发音,比如/b//f//h//k//l//m//n//p//s//t//w//y/等。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汉语拼音的正迁移帮助孩子更快地掌握自然拼读。比如很多孩子遇到cr-ow的时候不知道连起来是什么音,而当孩子学习了拼音的拼读之后就很轻松的进行链接,反之亦然。
三、“磨耳朵”要先到位,混淆可能性就会降低
细心的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多让孩子听英语歌曲歌谣,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孩子音素意识的亲子活动。到了系统学习自然拼读的时候,孩子能很快学会将书面字母或字母组合与音素进行对应,了解书面上字母切分和组合与口语中音素切分和组合之间的关联,从而顺利地实现阅读启蒙的突破。这是学习自然拼读,并实现阅读启蒙突破的最科学、最合理的路径。
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如果孩子在幼儿阶段进行了大量的听力输入,有意识地进行了磨耳朵听辨音的训练,不仅自然拼读会学得更快更好,日后更有可能成为成功的阅读者,并带动英语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
对于3~4岁开始英语启蒙的孩子来说,自然拼读是从已知的听说词汇开始的。他们听到熟悉的单词之后,将单词切分成首音和押韵音,即 onset 和 rime,然后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拼读出单词,比如/k/-/at/ cat,/b/-/ed/ bed。
5~6岁的孩子在听说词汇为零的情况下,先把单词切分为单个音素,再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拼读出来,比如/k/-/a/-/t/ cat,/b/-/e/-/d/ bed。当他们学习了一定量的单词后会发现,原来 cat,pat,mat,fat 等单词具有相同的押韵音,它们属于同一个词族;学习了词族之后,他们再看到 bat,就会自然而然联想起以前学过的发音规律,从而脱口而出 bat 的发音。
四、“混”也不必太担心
孩子有很强的区分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对孩子来说,语言学习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接触和了解、不断犯错,然后不断修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孩子具有很强的区分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如果在一个家庭中,妈妈是中国人,爸爸是美国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很自觉地和妈妈讲中文,和爸爸讲英文。我们接触过大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实践证明,孩子在语言敏感期具有超乎大人想象的区分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即使有个别混淆的情况也能很快纠正,比如,在英语课堂上 a says /a/,而在语文课堂上 a 要念成“啊”。孩子不仅能很快区分出两个体系的不同,并且能在生活中进行恰当的应用。
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还是要培养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完讲座后我认真的总结反思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方面的思考和做法,使我更进一步的认识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在我就自己在英语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几点想法提出来和大家交流。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活动中加强语言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和需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把握这一实质,遵循语言获得的规律,从枯燥的语言知识讲解和死记硬背的模式中解脱出来。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设计,良好的语言环境,加强学生的口语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学会学习和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小学阶段是一个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它将决定人的终身发展的基础。如何使小学英语教学从枯燥的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只有营造出民主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环境,开放的活动空间和创新的激情,才能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气氛中学习英语,提高其交际能力。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一)“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任务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投入学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新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二)老师要完全摒弃平常的死板的课堂,添加一些生动的元素。丰富多彩的游戏最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也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纪小,好新奇,好活动,我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多种猜迷游戏。例如“听音猜动物”和“听音猜人”的游戏学习“Who's he /she ?”“蒙眼摸动物”的游戏学习“What is it ?”等句型。游戏活动的使用,既让学生在学中找到了乐趣,又在玩中学到了知识。(三)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阅读作为获取语言文化知识,了解外部信息,提高语言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侧重点。教学大纲从六个方面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使阅读教学的要求、任务更加具体明确。老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与教材相同水平的书籍,或者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书籍来阅读。这样一来,不但增加了词汇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四)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讲英语。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平时在课堂上应创造条件,尽量鼓励学生讲英语。老师也应尽量全部使用英语。这样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讲英语的氛围,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听力,一举两得。消除了学生对开口讲英语的恐惧感。也可以经常进行两人或多人一组的小组活动。对自尊心,荣誉感都很强的儿童来说,竟赛的形式往往能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水激石鸣,人激则进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在复习表示动作和指令词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每次派出一名代表,按照老师的指令做活动。比如:Tuch your head ! Point to the window ! Show me your ruler ! Open the door ! Look at the blackboard ! Raise your left hand ! 获胜者将为他们组赢得一面小红旗,最后选出优胜组,并给予相应的奖励。竟赛活动的开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在激烈的竟争中,学生情绪高涨,学得主动,记得牢固。 (五)注重学用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育学指出:学生所获得的认识,只有经过实际锻炼,才能变为行为,而且从体验中获得的感受是最深刻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方法是:随储随用,即时实践。如学了家庭成员后,建议学生制作自己的Family tree .填上英语名称、年龄、职业、爱好,将学过的日期、月份、季节制成活页、挂历,将天气情况制成小小气象台,根据每天实际情况进行预告。收集奇闻异事,如: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的由来,在制作过程中来体会英语文化的底蕴,在合作中分享成功的快乐。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法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教育是一种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的教学艺术。”英语教育就是把“快乐学英语”的理念融入英语教学中,营造氛围和意境,能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促进他们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在快乐的课堂活动中自主学习,享受英语学习所带来的每一份快乐,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应该让孩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重视他们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更要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