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种行为主义理论,它认为人类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外部刺激来塑造的。在这个理论中,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新行为主义理论如何解释和影响人类行为的塑造。
从新行为主义理论看人类行为的塑造
一、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是新行为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当一个无条件刺激(UCS)与一个条件刺激(CS)同时出现时,会产生一种新的条件反应(CR)。例如,当狗看到食物(UCS)时,会流口水(UCR)。如果在多次将铃声(CS)与食物同时呈现后,只呈现铃声,狗仍会流口水,这就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表明了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二、操作条件作用
操作条件作用是新行为主义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类行为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增强或减少。例如,如果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得到了奖励,那么他就更有可能再次做同样的事情。相反,如果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受到惩罚,那么他就不太可能再次做同样的事情。这个过程表明了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新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扩展。它将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与社会因素相结合,认为人类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塑造。例如,当一个孩子看到他的父母在某些情况下做出某些行为时,他会尝试模仿他们的行为。这个过程表明了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四、
考点1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1.人类需要的含义
2.人类需要的层次
考点2 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1.人类行为的含义
2.人类行为的类型
3.人类行为的特点
4.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考点3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
1.社会环境的含义和特点
2.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社区文化,大众传媒
考点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1.人的行为要适应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人的行为
3.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4.人类行为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
考点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
理论基础
1.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生物进化理论和进化心理学
基因理论
2.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学理论
符号互动论
标签理论
考点6人生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与问题
包括华生的老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个共同性:①强调行为,反对以不可捉摸的内部过程为研究对象;
②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环境力量塑造的;
③连续论
一、老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1878-1958
生平:1903年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1913年发表《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
1914年读到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和思想,进一步把它作为理论基石
1915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37岁)
1929年学术生涯结束(51岁)
(一)基本观点:
机械唯物论
1、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
2、心理形成过程就是S-R链形成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观
1、环境决定论
白板说:儿童生来类似一块“白板”,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学习在此之上建
立S-R联结的过程。
2、连续论: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过程,因而不呈阶段性。
3、研究:利用条件反射研究儿童情绪的发生发展
被试:B.Albert11个月
4、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思想(教育万能论)
①反对统一标准,提倡个别对待
②反对体罚儿童
③要求注意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
④强调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护理
⑤提倡对儿童青少年施行正确的性教育
二、新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
1931年从哈佛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1948-1974年间发明了“斯金纳”箱
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科学奖-国家科学奖
1990年获得美国心理学年会授予的心理学毕生贡献奖
(一)核心观点
1、心理形成过程是S-O-R,认为心理形成过程中存在主体内部的中介作用
2、主张研究儿童的操作性行为
3、强调强化的作用
认为行为是由跟随其后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
研究了①定时强化,②定比强化,③变时强化,④变比强化
思考:i.学生/儿童是否只要成功就给强化?
ii.“正确该表扬,错误就该惩罚”是否正确?
(二)理论应用于实践
①发明育婴箱
②行为矫正
③程序教学
a.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b.小步子法
c.个别教学
d.动机激发原则
(三)新老行为主义的简评
1、优:重视实验的方法和研究的客观性,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很大,并为后来信息加工认知学派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缺:①把心理简化为行为,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②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较机械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观
代表人物:班杜拉,A.Bandura,1925-
1925年生于加拿大
1952年在美国依阿华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1953年受聘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至今
1974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主要兴趣在于把学习理论运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
(一)基本观点
人类行为的交互决定论(三位一体的交互作用论)
单向决定论:环境决定论B=f(E),个人决定论B=f(P)
单向的相互作用:B=f(P,E)
部分双向的相互作用:B=f(PE)
三向的相互作用:
(二)发展观点
1、社会情景中的人类行为大多都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观察学习: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相应行为的过程。
刺激反应学习:学习者通过自己实际行为,同时直接接收反馈(强化)而完成的学习
a、强调社会模式在行为形成中的巨大作用;
b、强调替代性强化的作用;
c、强调自我强化;
d、强调观察学习并非机械的模仿,还带有抽象性和创造性。
2、否认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阶段性
(四)评价
1、贡献:
a广泛研究了社会行为的习得问题,给古老、狭义的模仿学习予了全新的定义,
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
b个人、行为、环境的交互作用论更为完整地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2、存在问题
a否定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否妥当
b实验室情景下的模式是否与现实生活中一样
在詹姆斯的影响下,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刻意把研究的重点,置于作为意识活动结果的行为上。
华生宣称,应该象研究其它任何动物一样去研究人,应该象考察化学、物理学、生理学等其它所有自然科学中的现象一样去考察人类行为。
华生还断言,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可以称之为意识、感觉、知觉、表象或意志的东西,因此所有这类词汇必须从描述人类行动的语言中彻底清除出去。
华生强烈主张,心理学只能研究可由别人客观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而实验则应该仅限于客观地观察刺激——反应的结果。
华生于二十世纪初叶,创立了曾经风靡一时并一度独霸心理学领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行为主义严守自然科学的取向受到批评,同时也因其它学派理论的影响,一些原属行为学派的学者如赫尔(Clark Leonard Hull,1884-1952)、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托尔曼(Edward Chace Tolman,1886-1959)等人已不再坚持“客观的客观”的原则,终而接受意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的理念,又倡导了新行为主义。他们的观点是,在考察行为的同时也兼顾心理活动,目前这种观点业已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主导思想。
行为主义只研究外在的可观察的行为,试图解释行为变化是如何受环境影响而发生的。行为主义信奉教育万能论和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著名行为主义倡导者华生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让我可以用来培育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即选出任何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本领、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把他训练成为任何选定类型的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小偷。在行为主义看来,行为变化的实质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如刺激“4*6”和反应“24”之间形成联结;在行为之后出现的事件(即后果)被看作强化,例如,当老师向一个学生提问“4*6=?”,学生回答24,老师说“很好,你答的很对”,这就是强化。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强化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概念,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事件都叫强化物。对行为主义者来说,对强化的控制就意味着对行为的控制,对目标行为进行强化是学习的关键。 行为主义后期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明确指出,任何集体当前的行为结果都会改变其未来的行为。例如,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并获得老师的当众表扬时,他以后积极举手发言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多。这一原理不仅适用于动物训练,也适用于人类各种行为包括社会行为的塑造和校正。由于行为主义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直到现在,在行为矫正、心理治疗以及教学设计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的教学遵循的过程是:首先选择终点行为,即教学目标,越具体越好;其次,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即目前能做什么,已经知道什么;第三,步调划分,就是将知识划分成若干小步,步子的大小因学生的能力而异;第四,呈现小步任务给学生,对学生在每一小步上的反应予以反馈和强化,直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为止。这种教学模式被称为程序教学。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特别关心学习时学习者头脑内部所发生的事。他们把学习看作是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认为学习是由接收、短期存储、编码、长期存储以及提取信息等几部分构成。认知理论家们关心知识的认知结构或系统,关心建立和改变这些结构的过程。在认知主义理论看来,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认知主义理论家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们积极地做出选择、注意等反应;积极地组织已经知道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学习;积极地寻求相关信息来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合理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