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爱情理论:从心理学角度探究爱情的变化

时间: 2023-08-17 16:11:39

爱情是人类最为深刻、最为普遍的情感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爱情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变化。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究爱情的变化。首先,爱情的概念是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爱情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爱情可能更多地是基于物质和利益的交换,婚姻更多地是为了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而结合。而在现代社会中,爱情更多地强调个人的感受和情感共鸣,婚姻也更多地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和情感认同。

爱情理论:从心理学角度探究爱情的变化

其次,爱情的类型也在不断变化。传统上,人们认为爱情只有一种,那就是浪漫爱情。但是,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交融,人们开始意识到爱情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比如亲情、友情、同志爱情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爱情也在不同的人群中得到了认同和尊重。

第三,爱情的心理基础也在不断变化。过去,人们认为爱情是一种神秘的情感,无法被科学解释。但是,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让我们开始逐渐了解爱情的心理机制。比如,爱情中的亲密关系和依恋关系可以被解释为人类的生存本能和社会适应机制,而爱情中的激情和浪漫则可以被解释为大脑中的化学反应和神经激活。这些心理机制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爱情关系。

最后,爱情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爱情关系在不同的阶段中会经历不同的变化,比如初恋、热恋、平淡期、危机期等等。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需要不同的应对策略。了解这些变化和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和维护自己的爱情关系。

综上所述,爱情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和社会现象,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在不断变化和演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去探究和理解爱情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管理和维护自己的爱情关系。

爱情理论?

斯腾伯格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述评

作者:李朝旭

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角形理论框架,分基本三角形原理、多重三角形原理和基本评价三个部分。人类爱情包括三种成分:①亲密成分②激情成分③决定/忠守成分,它们组成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成为对爱情进行描述的维度。在此基础上,爱情可以分成八种类型。而且,在基本三角形之外还有各种复杂的多重三角形,根据它们能够准确地预测关系的满意度和关系质量。这一理论虽然有其局限性和不成熟性,但对在我国开展类似研究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爱情 爱情的三角形理论 亲密 激情 决定 忠守

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是当今世界上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研究智力的学者,曾提出了著名的“三重智力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内亦有人介绍之(李其维、金瑜,1994,1995;万明钢,1995)。他不仅在人类智能研究领域内有较深的造诣,而且对爱情的本质和有关问题也进行了出色的探讨。

作为人际吸引的最高形式,爱情(love)是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经典研究课题。心理学上探讨的爱情要比实际生活中的含义更加宽泛,可以是存在于各种亲近关系中的爱,不仅仅指狭义的男女两性之爱。我国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爱是社会人际感情的核心(沙莲香,1987),并且指出应该开展对社会感情的研究,使它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其应有的位置。

一、爱情的基本三角形原理

斯腾伯格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进行大量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爱情的三角形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爱情这一个心理学构念有三种成分,斯氏将三种成分形象地比喻为爱情三角形的顶点。

⒈亲密成分(Intimacy) 指在爱情关系中能促进亲近、连属、结合等体验的情感。换句话说,它能引起温暖体验。研究表明(Sternberg & Grajek,1984;Sternberg,1986),它包括如下内容:①改善所爱的人的福利的愿望;②与所爱的人在一起体验到快乐;③对所爱的人高度的关注;④在需要帮助时能指望所爱的人;⑤互相理解;⑥分享一个人的自我和一个人的所有;⑦接受来自所爱的人的情感方面的支持;⑧对所爱的人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⑨能与所爱的人进行亲密的沟通交流;⑩重视对方在自己生活中的价值。斯氏提出的这一成分也广泛地存在于较深的友谊关系之中。

⒉激情成分(Passion)或称“情欲成分”,指驱力,这些驱力能引起浪漫恋爱、体态吸引、性完美,以及爱情关系中的其它有关现象。或者说,该成分就是在爱情关系中能引起激情体验的各种动机性的唤醒源以及其它形式的唤醒源。它包括一种激烈地渴望与另外一人成为一个统一体的状态。在爱情关系中,性的需要是引起这种激情体验的主导形式,除此之外,按斯氏的说法,诸如自尊、养育、亲合、支配、服从以及自我实现等需要也是唤醒源。

⒊决定/忠守成分(Decision/commitment)有两层含义:①在短期方面,指一个人做出了爱另外一个人的决定;②在长期方面,指那些能维持爱情关系的承诺或担保、投入、忠心、义务感或责任心。但是,这两个方面不一定同时具备。爱的决定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其的忠守;同样,忠守也不一定意味着做出决定。现实中,许多人实际上在心理上承担了对另一人的爱,却未必承认,更不说做出什么决定了。然而,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逻辑上,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决定成分优先于忠守成分。这一成分大体上相当于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山盟海誓”、“天长地久”、“忠贞不渝”之类,但不是指行为,而仅指认识(认知)方面。

总之,“亲密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情感性投入;激情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动机性卷入;决定/忠守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认识性(认知性)的决定与忠守”(Sternberg,1986)。从某一种角度来看,亲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热烈”的,而决定/忠守是“冷却”的。它们所具有的特性也是各不相同的(参见表1所作的具体说明)。斯腾伯格还对三种成分各自的历程进行了描述,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研究结论加以整理,故在此不作介绍。

表1 爱情成分的特性比较

爱情成分

特性维度

亲密 激情 决定/忠守

稳定性稍高 低稍高

有意控制程度 适中 低高

体验的明显度 变化不定 高变化不定

在短期关系中典型的重要性 适中 高低

在长期关系中典型的重要性 高适中 高

在各种喜爱关系中的普遍性 高低适中

心理生理卷入 适中 高低

对意识察觉的易感性稍低 高稍高

可以看出,斯腾伯格这里所用的“成分”一词并非指代心理过程,而是说人类的爱情可以从上述三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区分,或者干脆称之为三个维度似乎更为恰当。根据这三个成分在爱情中的多寡情况,可以把人类的爱情关系区分为八种类型(见表2的归纳,其中正号代表成分的存在,负号代表成分的缺乏)。

表2 爱情的类型

爱情成分

爱情类型

亲密 激情 决定/忠守

无爱(Nonlove) ---

喜爱(Liking)+--

痴迷的爱(Infatuated love)-+-

空洞的爱(Empty love)--+

浪漫的爱(Romantic love) ++-

伴侣的爱(Companionate love) +-+

愚昧的爱(Fatuous love) -++

完美的爱(Consummate love)+++

不同的爱情可以用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来描述,即三角形的面积表示爱情的多少,三角形的形状表示爱情的三种成分之间的相对关系。等边三角形表示平衡的爱情,因为代表各个成分的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相等。不等边三角形代表不平衡的爱情,哪个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最长,就表明这是主导成分;哪个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最短,就表明该成分的不足或缺少。这就是该理论的基本三角形原理。

二、爱情的多重三角形原理

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还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复杂的爱情关系。现实中的爱情往往牵涉到不只一个的三角形,于是又提出了多重三角形原理。也就是说,一个爱情关系中存在着许多三角形,它们在爱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有以下几种是非常重要的,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⒈现实中的三角形和理想中的三角形在两人关系中不仅仅存在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现实的爱情三角形,而且对其中每一个人来说,还存在一个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对象,以及自己对他(她)的爱情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同。

⒉自己的三角形和对方的三角形因为人际感情必然至少涉及两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感情不可能是单向的,既有“己对人”的爱情三角形,又有“人对己”的爱情三角形。

⒊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和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一个人关于“人对己”感情的认识,相对于另一人来说,就不是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变成了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现实中,一个人自我感觉对别人很好,而别人却不以为然,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三个对子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出现了不匹配或不相符合的情况,都会造成对爱情关系的某种影响。也就是说,现实中的三角形与理想中的三角形之间的重合情况如何,自己的三角形和对方的三角形之间的匹配情况如何,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与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之间相符合的情况如何,都会影响到对关系的满意与不满意。

为了深入探讨以上几种情况的交互作用,斯腾伯格和同事又设计了非常精巧的实证研究(Sternberg & Barnes, 1985)。他与同事取耶鲁大学24对恋爱大学生为研究被试,以《鲁宾喜欢量表》、《鲁宾爱情量表》、《拉文格人际卷入量表》以及自编的《关系质量问卷》为材料,采用完全被试内设计。效标(Criterion) 是“关系质量”,最初包括关系满意度等十三个方面,后来经主成份分析法统计处理,结果采用了其中八项指标。预测源(Predictors)是被试的四个简单分数:①己对人②人对己③自己对理想中的恋人④理想中的恋人对自己的感情评定,以及从中计算出来的各种差异分数:被试内的六个差异分数和被试间的八个差异分数。研究结果表明:

⒈理想中的对象和实际的对象同样地影响关系满意,但不如后者影响作用大。

⒉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与己对人的感情同样地影响到对关系的评价。

⒊六个比较水平(CL)中的五个都与关系满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传统的标准比较水平(Thibaut-Kelley, 1959),即自己对实际对象的感情与自己对理想中的对象可能的感情二者之间的差距,反而不比其它的比较水平有更强的预测力。

⒋在所有六个比较水平中,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与自己知觉中的理想对象对自己的感情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对关系满意最有力的预测源。

⒌己对人的感情与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二者之间的差距,比两个人实际的感情差距(被试间差异分数)更能预测关系满意。

⒍四个简单分数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内部相关,表明个体各种感情以及对感情的知觉有较高的对应程度(相容度)。

⒎有关理想对象的评定明显优于对实际对象的评定。但是,自己对实际对象的感情评定与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之间没有差异。也就是说,平均起来看,虽然现实关系未达到理想的标准,但是并未因此而认为关系是不合适、不对称的。

⒏通过个体对实际对象、理想对象之间的感情评定来比较精确地预测浪漫关系的满意是可能的。

此外,斯腾伯格还提出了“行动三角形”的概念。如果不将“爱情三角形”转化成“行动三角形”(即用相应的行动来表达三种成分),那么,不管当事人是不想转化还是缺乏转化的能力,都会造成两人知觉上的出入,最终势必影响到整个关系。行动的成败既会反作用于自己三种爱情成分的水平,以及导致其它行动的产生,又会引起另外一人的爱情三角形和行动的改变。所以,斯氏意味深长地指出(Sternberg,1986):“若没有了表达,则最伟大的爱情也会随风而去 (Without expression,even the greatest of loves can die.)”。

三、对该理论的基本评价

在斯腾伯格之前研究爱情的社会心理学家以鲁宾(Zick Rubin)为代表,他的主要贡献是对喜欢和爱情进行区分,并编制出量具,虽然进行了一些有开创意义的工作,但是他对爱情的探讨集焦于测量方面,没有形成理论。斯氏的工作正好弥补了前者的不足,最终得出了有意义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研究爱情这一人际吸引形式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模型。该理论所提出的亲密、激情、决定/忠守这三个维度使我们对爱情这一心理学构念增深了认识,也似乎初步解决了如何将其定量化的问题,即我们可以将这三维度与中国的本土特点相结合,来编制适用于中国被试的爱情量具。依据这三个成分对爱情进行的分类学研究也比先前研究更为系统、全面、细致、严密。

不仅如此,该理论还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人们妥善处理自己生活中的爱情关系,也为心理咨询(尤其是人际关系、婚姻恋爱咨询)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缺乏了解是有害无益的。

显然,斯氏的研究属于“构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式的研究策略”,这是大多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我们必须指出,斯氏的三个爱情成分的合理性并未得到充分的验证,他与同事在《爱情的本质》(1984)这一研究报告中虽然采用了系统聚类分析、因素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但结果得出的不是三个成分,而是得出了亲密成分的主要内容。他本人后来解释说,1984年的那一研究集中在对亲密成分的探讨上,可是为何又冠以《爱情的本质》这一标题?岂不自相矛盾吗?所以,该理论尚有待进一步验证,同时也说明了其不成熟性。此外,该理论也存在明显不足,如它的多重三角形原理仅仅局限于浪漫关系的实证研究,能否推广到其它类型的亲近关系(如亲子关系)中去还没有验证;对各种类型的爱情有无社会褒贬色彩,有无文化偏好这一问题没有做出回答;爱情关系究竟始于哪一种成分也未可知,等等。这一切正表明了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心理学界,探讨人际吸引的研究还不多见,关于爱情本质的探讨就更少了。然而,现实却提出了开展此类课题研究的需要,爱是人类幸福和安定的心理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全社会的风气。所以,我们要大力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争取早日形成中国特色的人际感情或人际吸引理论体系,而斯氏的理论和研究则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李其维,金瑜(1994):斯腾伯格三重智力理论述评。《心理科学》,第17卷,272-277。

李其维,金瑜(1995):斯腾伯格智力成分理论述评。《心理科学》,第18卷,326-330,358。

沙莲香 (1987):《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03页。

万明钢 (1995):斯腾伯格的智力三重理论及其跨文化意义。《社会心理研究》,总24期,47-52。

Sternberg,R.J.,& Grajek,S.(1984).The nature of love.J.Pers.soc.Psychol.,47,312-29.

Sternberg,R.J.,& Barnes,M.(1985).Real and ideal other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s

four a crowd?J.Pers.soc.Psychol.,49,1586-608.

Sternberg,R.J.(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Psychol.Rev.,93,119-35.

心理学对爱情的定义


心理学中“爱情”这一名词怎么解释
社会心理学中的爱情三角理论:
所有的爱情体验都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所构成的.激情指一种情绪上的着迷,个人的外表和内心魅力是影响激情的重要因素.亲密指两人心理上的互相喜欢的感觉,包括对爱人的赞赏,照顾爱人的愿望,自我的展露和内心的沟通。承诺主要指个人内心式口头对爱的预期是爱情中最理情的成分。
一种喜欢式爱情,只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情,显然友情并不是爱情,喜欢并不等于爱.不过友情还是有可能发展成爱情的,尽管有人因为恋爱不成连友情都丢了.
二种迷恋式爱情,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第一次恋爱总是充满了激情,却少了成熟与稳重,是一种受到本能牵引和导向的青涩情感。
三种空洞式爱情,只有承诺,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为了结婚的爱情,此类"爱情"看上去丰满,却缺少必要的内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四种浪漫式爱情,只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这种"爱情"崇尚过程不在乎结果。
五种伴侣式爱情,只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跟空洞式"爱情"差不多,没有激情的爱情还能叫爱情吗?这里指"四平八稳"的婚姻,只有权利义务却没有感觉.
六种愚蠢式爱情,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没有亲密的激情顶多是生理上的冲动,而没有亲密的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
七种完美式爱情,包括激情,承诺,亲密,只有在这一类型中我们才能看到爱情的庐山真面目.
激情是爱情的发动机,没有激情,爱情就缺少了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亲密是爱情的加油站,没有了亲密,爱情就容易枯歇;承诺是爱情安全气囊,没有了承诺,爱情就多了几分危险,时刻有崩溃的可能。
心理学原理解释什么是爱情
1、爱情的定义
爱情是一对男女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相互爱慕,渴望共同生活和希望白头偕老的美好情感。爱情是性爱、情爱和关爱的有机统一:
男女之间仅有关爱是友情,男女之间仅有性爱是色情。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提醒情窦初开的人不要“误把友情当爱情”,也要劝导移情别恋的人不要“错把色情当爱情”。
2、爱情的本质
爱情既不是自私的,也不是无私的,而是互利的;用公式简略表达即:①爱情≠自私的;②爱情≠无私的;③爱情=互利的。
思政课要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爱情、婚姻和家庭观,别相信著名演员张国立的台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久了,难免产生审美疲劳。”要倾听革命诗人郭小川的箴言:“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
心理学角度上爱情的定义
心理学角度上爱情的定义
心理学角度上爱情的定义。爱是能够带来喜怒哀乐的根源,也是陌生的两个人彼此之间诞生的情愫,很多人在自己不知道爱是什么的时候已经拥有了爱,下面和大家分享心理学角度上爱情的定义。
心理学角度上爱情的定义1
心理学给爱情下的定义是:爱情是人际吸引的最高级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概括出真正的爱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爱情首先是一种人际吸引,说起人际吸引,那么人们常常会混淆喜欢和爱情的区别,简单来说,喜欢是一种中等的人际吸引,而爱情则是吸引的最高形式,很多人由于无法区分喜欢和爱情的差别,因而在感情的道路上也产生很多的困惑,喜欢并不是真正的爱,但是爱必须要建立在喜欢的基础之上,真正的爱情会对对方有高强度的依恋,而且会努力为对方做一些事,渴望和对方单独在一起,而喜欢的对象则可以有很多,喜欢的感觉并不具有唯一性,也不会为了对方付出很多!
爱情还有一个特点是要求双方是身心成熟的个体.
一个人身体成熟好说,年龄一眼就能看出来,但是心理成熟却是很多人忽视的,很多人年纪轻轻就陷入爱情,但老实说他们以为的爱情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而只是一时兴起,出于对对方的一种好感和迷恋,因为他们的心理上并没有真正的成熟,他们很容易把一些所谓的好感,依赖,尊重,喜欢等同真正的爱情混淆,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在感情的道路上会遭遇很多的挫折,品尝很多的痛苦,有句老话说的好,年轻的时候根本不懂爱情,其实说得也是这个道理,当你的心理没有足够的成熟,那么你自然也无法找到一段成熟的爱情。所以想要拥有成熟的爱情,请先拥有一份成熟的心态!如果你的爱情道路上充满了波折,可能并不是你没有找到合适的人,而只是因为你还没有成熟的心智!
爱情还是一种高级的情感,而不是一种低级的情绪.
心理学上对于情绪和情感有明显的界定,情绪是短暂的,情境性的,易变的;而情感则是长久的,深刻的,稳定的,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考察爱情更应该长远的去看,一个人喜欢你可能会对你一时很好,如果环境变了,时间长了,对方的喜欢也就消失了。但一个人很爱你则会长久的和你在一起,并且渴望与你天长地久,所以分辨是不是真正的爱情,就请看对方对你的感情是长久的,深刻的,还是短暂的,易变的!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就觉得对方是你的真爱了,很多时候这只是一种暂时的情绪,想要分辨是否真的爱一个人,请保持一点冷静和克制,然后再去根据自己的感情决定要不要在一起!
好了,看了心理学对爱情的定义,你内心对于爱情是否有了真正的认识呢,爱情是一件美好的事物,永远值得人们去追求,所以如果你拥有了爱情,那就学会珍惜,如果你还没有,那就在新年到来之际,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争取在今年找到属于你的爱情!
心理学角度上爱情的定义2
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爱情是一系列神经递质/激素的分泌时机和比例造成的一类感觉。
有时,当我们在经历惊心动魄的场景时,我们的激素分泌状态、神经活动状态其实和坠入爱河的状态很像。而这时候如果我们身边有个还不错的异性的话,我们的潜意识很可能会搞乱掉激素水平和神经活动水平变化的原因,而误以为自己是因为对对方心动而出现了生理变化——自古以来英雄救美往往容易成就一段佳话,原因在此——毕竟英雄接触到美人的机会并不少,但是总是在“救美”的时候坠入爱河
另外,某些动作和我们潜意识对动作的解读会使我们有坠入爱河的感受,久之,则可能“假戏真做”。比如某人理解力不甚好,所以在言语沟通中倾向于更久地注视和倾听,但是在对方不知情的状态下,可能会觉得自己对对方的意义非比寻常,进而由“被需要”的感受生成“被爱慕感”进而生成“爱慕感”。
还有,有时候我们以为的“爱情”实际上可能是“移情”。由于对方身上的某些特质让我们想起了自己早年经验中的某些美好的感受——这个过程是潜意识的,所以我们的往往意识不到,但是我们会对内心升起的感受有所体验。这时候我们往往会把“移情”错认为是“爱慕”。并从“移情”转变为“爱慕”。那些剧烈的“一见钟情”,实际上更多的是移情爱。
——并不是说这些爱情不好——实际上每一种爱情都有甜蜜长久的例子。关键在于,当我们坠入爱河之后,怎样让爱情历久弥香而不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现实生活中总有很多人把婚姻变成了爱情的坟墓,而且即使有人告诉他们婚姻本该是爱情的沃土,他们也不会相信。很可怜。
那么,“真正的爱”是什么呢?那需要爱慕双方都有比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双方可以求同存异——既有足够的共同话题,又有充分的不同见解可以碰撞出令人兴奋的智慧和幸福的火花——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双方的内心要强大到足够包容这些不同点带来的冲击,并从中体验和享受到“不同”带来的美好。
这里有一个大家可能同样感兴趣的问题——天长地久的爱情是否存在呢?
如果单从神经生理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会有一个悲观的答案——各类“爱情激素”的分泌周期都不算长,一般在6个月到4年之间,平均两年左右。也就是说,单从神经和激素的角度来考量的话,不论是甜蜜的还是激情的爱,平均寿命也就两年左右。
如果你还想让你的爱情更长寿一些,那就不能任由激素来决定爱情的命运了,我们或许需要主动地做些事情——比如做更多的自我觉察、反思、学习、自我提升;或者更高效地,向心理咨询师或者婚姻家庭咨询师求助,去探索爱情变淡的心理因素、行为因素、认知因素、环境因素,去寻找和学习保鲜爱情的沟通、行为方式。现代心理学在爱情保鲜的领域中已经获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只要我们找到专业人士,并耐下心来给自己一些时间,往往可以给自己带来奇迹般的完全不同的婚姻内的爱情生活体验。
心理学角度上爱情的定义3
爱情是人类千古不变的生活主题,爱情的美好与伟大让生活色彩纷呈,古往今来,有多少伟大的艺术作品因歌颂吟咏爱情而深入人心。
《心理咨询师》中给出的爱情定义是这样的:爱情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爱情是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它是有生理基础的,包括性爱;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来判断。
社会心理学家鲁宾研究发现,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有质的差异,一个人不可能我喜欢就爱上你,生活中常有“我喜欢他,但不爱他”的现象。依恋、利他、亲密是爱情与喜欢的主要区别。恋爱中的人会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对方有不足时,也会表现出高度过的宽容。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
爱情的公式是爱情=自恋+投射。即我爱你是因为我爱我眼中的自己。因为人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和价值观去看世界,我爱上的你是我自己心里的投射。爱情与婚姻没有关系,婚姻好不好主要取决于责任,而不取决于有没有爱情。
社会交换论者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幸福的对象做伴侣,而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这既包括物质经济因素,也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因素。
爱情的发展经历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四个阶段。
美国学者Lee.J等人通过研究,将爱情概括为浪漫式、好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利他式六种形式。
哈特菲尔德认为爱情主要有激情爱和伙伴爱两种形式,激情爱是个体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的强烈的情感状态。伙伴爱是对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伴侣的一种深刻的卷入感,彼此理解、尊重、互相依赖,像亲人一样。恋爱初期,激情爱会多一些,随着彼此关系的稳定,双方的情感会转变为伙伴爱。
斯坦伯格认为,爱情是由亲密、激情以及承诺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
相识、相知、相爱,让浪漫的爱坚贞不渝,地老天荒,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梦想。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了激情和浪漫爱会随着时间而冷却,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宽容和习惯等因素在维持感情中的重要因素会与日俱增。印度学者古普塔研究发现,由爱情结合的夫妻婚后5年感情增加程度不如由父母之命而结合的夫妻。
好好爱自己,在这个基础上经营维护好自己的爱情,与自己的另一半相携相伴共历人生,共沐甜蜜,共济风雨,共享天伦,共同白首。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