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克·弗洛姆是一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对于人类的爱情观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认为爱情是一种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动机,并且在爱情中寻找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认同。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艾里克·弗洛姆的爱情观。
探讨艾里克·弗洛姆的爱情观
1. 爱情是自我实现的途径
弗洛姆认为,爱情是人类追求自我实现的途径之一。人类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而爱情可以满足这种内在的需求。在爱情中,人们可以找到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另一半,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认同。因此,弗洛姆认为,爱情是人类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2. 爱情需要自由和责任
弗洛姆认为,爱情需要自由和责任的平衡。自由是指每个人在爱情中有自由的选择和行动的权利,而责任则是指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有责任。在爱情中,自由和责任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两者平衡地发挥作用,才能实现良好的爱情关系。
3. 爱情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弗洛姆认为,爱情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在爱情中,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平等的个体,而不是被视为支配或被支配的对象。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爱情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
4. 爱情是一种选择
弗洛姆认为,爱情是一种自由的选择。在爱情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伴侣,并且需要负起对于自己的选择的责任。因此,弗洛姆认为,爱情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命运。
5. 爱情需要与自我实现相平衡
弗洛姆认为,爱情需要与自我实现相平衡。在爱情中,每个人都需要寻找自我实现的途径和方式,而不是完全依赖于爱情来实现自我价值和认同。因此,爱情需要与自我实现相平衡,才能实现良好的爱情关系。
上个周末再次走进丛中老师的精神分析课堂。
由于一个月前听了丛中老师对精神分析通俗易懂的讲解,引起了我对精神分析的兴趣,对精神分析不再感觉那么高深莫测和晦涩难懂,知道了精神分析理论是其它一切心理治疗的基础理论,相当于“挖病根”,所以对这次的学习满怀期待。
通过学习了解到,精神分析主要有五大学派或者说有五代传承,每一代的主要贡献及代表人物如下所示。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
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弗洛伊德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鼻祖,约在1897年开始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1902年发展成心理分析学。他的学生阿德勒、荣格等发展了它,弗洛伊德的理论贡献巨大毋庸置疑。
弗洛伊德主要理论贡献有:潜意识,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心理防御机制,精神层次,性本能驱动,儿童心理发展分期等。
二,荣格,阿德勒,霍尼,弗洛姆,沙利文,艾里克森的现代精神分析,他们创立了自我心理学。
自我心理学保留了弗洛伊德的许多概念,但不再强调性本能和性矛盾冲突在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中的特殊重要性,而是正视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和形成方面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是可以在本能需要满足或挫折的矛盾之间发展起来的。
自我心理学说举例,认为就像种庄稼一样,种子本身具有其生命欲望和能力,它本能的就会发芽成长。
三,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克莱因和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鲍比的依恋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特别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
客体关系举例,认为就像种庄稼一样,种子种下去,土壤和环境对于种子的健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关注的是自体发展及自体客体转移关系。
科胡特非常重视咨询师与咨询人共情的重要性。
自体心理学举例,认为就像种庄稼一样,土壤和环境的好坏,对种子内部成长的影响。
五,史托罗楼的主体间性心理治疗。
它是最新的现代精神分析,也是前四个学派的概括。这也意味着精神分析这个学科逐渐进入了成熟期。
通过这次学习,对以上各个学派有了粗浅的了解,知道了其代表人物及主要理论学说。
任何知识只有通过深入系统的学习之后,才能将其逐渐融入自己的理论体系,进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更好的运用到心理咨询工作中。
精神分析的学习我要继续下去!
1、精神分析学派;
2、特质学流派;
3、生物学流派;
4、人本主义流派;
5、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流派;
6、认知学流派
第一章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1、脑解剖模型(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2、结构模型(伊底、自我、超我)
3、本能和紧张的缓解
4、防御机制
压抑、升华、替代、拒绝、反应生成、理论智化、投射
5、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
6、了解无意识的东西
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催眠、象征行为等。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应用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之父,他第一个提出用于治疗心理障碍的精神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
三、人格评价——投射测验
1、投射测验的含义
2、投射测验的类型
3、对投射测验的评价
四、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与批判
1、贡献 2、批判
第二节 弗洛伊德理论的相关研究
一、梦的解释
二、恋母情结
三、幽默
四、催眠
第二章 新精神分析人格的理论
第一节 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一、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及其观点
1、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人物及主要观点介绍
1)寻求优越;2)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3)出生顺序。
2、卡尔?荣格(人物及主要观点介绍)
1)集体无意识;2)一些重要的原始意象
3、埃里克?埃里克森
1)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
2)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人格发展八阶段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主动性对内疚
勤奋对自卑
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
亲密对孤独
繁殖对停滞
自我完善对绝望
4、凯伦?霍尼(人物及主要观点的介绍)
在她的研究中,强调文化和社会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她对精神分析方法中的两方面贡献是:1)神经病;2)女性心理学。
5、哈里?斯塔克?沙利文
1)人格意象;2)发展时期
6、艾里克?弗洛姆 (人物简介,主要观点)
1)逃避的手段;2)积极的自由
二、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
新精神分析理论与宗教
三、人格评价——测量类型
1、荣格的心理类型说
2、心理类型的测量:迈尔勘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四、新精神分析理论的贡献与批判
第二节 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相关研究
一、焦虑与应对策略
二、挫折和攻击
三、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第三章 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
第一节 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
一、特质流派
1、做为特质维度的人格
2、特质流派的主要特征
二、重要的特点理论家
1、 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
2、 亨利?莫雷(Henry Murray)
3、 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B.Cattell)
卡特尔的十六个根源特质;大巨人格因素分析
三、特质理论的应用
工作岗位上的人格因素分析
四、人格评价——自陈式调查表
1、明尼蒙达多项人格调查表。
2、自陈式调查表存在的问题。
五、特质流派人格理论的贡献与批判
第二节 特质流派的相关研究
一、成就需要
1、高成就需要者的特点
2、对成功行为的预测
3、性别、文化和成就
4、成就动机中的认知变量和归用理论
二、社交焦虑
三、情绪
四、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第四章 生物学派人格理论
第一节 生物学派的人格理论
一、汉斯?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1、人格结构
2、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二、气质
三、进化论人格心理学
1、自然选择与心理机制
2、社会排斥与焦虑
四、生物学派人格理论的应用
儿童气质与学校教育
五、人格评价——脑电活动和大脑不对称性
六、生物学流派人格理论的贡献与批判
第二节 生物学流派人格理论的相关研究
一、人格特质的遗传率
二、外向——内向性
三、进化论人格理论和配偶选择
第五章 人本主义流派的人格理论
第一节 人本主义流派的人格理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二、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卡尔?罗杰斯
2、亚伯拉罕?马斯洛
3、乐观体验的心理
三、人本主义流派的人格理论的应用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和职业满意度
四、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贡献与批判
第二节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相关研究
一、自我表露
二、孤独
三、自尊
四、独处和隐居的需要
第六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第一节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一、行为主义
二、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条件反射原理,斯金纳;巴甫洛夫
三、社会学习理论
朱利安?洛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四、阿尔波特?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1、相互决定论
2、认知对行为的影响
3、观察学习
五、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的应用。
行为矫正和自我效能感疗法
六、人格评价——行为观察法
1、直接观察 2、自我鉴控 3、他人观察 4、自我报告测量法
七、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的贡献与批判
第二节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的相关研究
一、性别角色行为的个体差异
二、攻击性的观察学习
三、习得的无助
四、控制点
第七章 认知流派的人格理论
第一节 认知流派的人格理论
一、乔治?凯利的个体建构论
二、人格的认知因素
1、认知结构
2、自我的认知表象
三、应用:认知心理治疗
1、阿尔伯特?等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
2、自我指导训练
四、人格评价——角色建构技能测验
五、认知流派人格理论贡献和批判
第二节 认知流派的相关研究
一、对双性化的再认识:性别图式理论
二、认知的复杂性
三、抑郁图式
四、对习得无助的再认识:归固模型和解释方式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有了转折性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异军突起,为世界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若是说认知心理学早在现代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那里便已经有了伏笔,而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格式塔便已经属于认知心理学,或者说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实际是新行为主义从“S-R”(“ *** 反应”)到“S-O-R”( *** -中介-反应)的转变的话,那么,人本主义心理学,却完全是心理学中一种新生力量的体现。尤其是其与传统精神分析的融合,充实了当代西方心理分析的发展。
但是,其实也并不尽然,在美国或西方心理学界属于全新的事物,恰恰是东方数千年之久的古老文明的一种再度体现,其中有着中国心宗禅学精神的投影。借助于禅宗的沉思与静坐,包括借助于道家的修身养性之哲学,禅与心理分析开创了西方心理学中一种新的文化。想我1984年入读心理学研究生,考虑硕士论文选题的时候,受精神分析学者弗洛姆与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合著的《禅与精神分析》一书的影响,拟定为《禅宗与心理分析》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即是想借此题目和机会,来领会中国心宗禅学与心理分析的精要。
(一)静心与心理潜能
禅宗的静坐与静心功夫,经由日本禅的改造之后传入西方,顿时引起了西方人的好奇与神往。印度的瑜伽术,中国的道家功夫,以及日本的禅法,一起融会在英文的颇富魅力的“Meditation”一词中。而“Meditation”以其“沉思”和“冥想”为名,以激发潜能实现自我为号召,很快便融入了心理学的发展之中。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的马斯洛(A. Maslow),早在50年代,在其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的初期,便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下这样的想法:“东方文明中的出世者,如禅师与和尚等,是否比西方文明中的自我实现者在情感上更加和谐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 1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当年释迦默尼菩提树下悟道,顿时心旷神怡,精神焕发。当他经过一个村庄时,有位老乡见此人如此安然自若,神色怡然。于是便上前问他,你是天神下凡吗?释迦默尼说不是。那么你是普通人吗?释迦默尼仍然回答不是。这位老乡接着问,那么莫非你有魔法?释迦默尼仍然回答不是。这位老乡困惑不解,于是再问,那么你是谁呢?释迦默尼回答说,我是觉悟者。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的理解之中,心理分析是具有一种广泛的含义,不仅仅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阿德勒的人性心理学,以及卡尔·荣格分析心理学,同时也包括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超个人心理学。因为马斯洛,以及罗杰斯,也都是以从事心理分析或心理治疗为主要工作的。而同时,众多的精神分析学家,如阿德勒、弗洛姆、霍妮、艾里克森,甚至是荣格即荣格学者等,也都是人本主义者。
作为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尤其是超个人心理学代表的托马斯·塔特(T. Tart),在一次国际超个人心理学会议上作报告时说, 我想我愿意生活于这样的一个世界中,大多数人都能够对于深层的精神本质有一种直接的体验和认识,而不是对它们仅仅具有观念和信仰。而这种超越性态度的获得,不是通过理论,而是一种超越自己普通的生物、心理和文化实体的结果,一种直接接触和体验作为我们真正本性的心智与爱的源泉。 对于这么一种心理学的信念,塔特举了一个禅宗沉思的例子来说明:“但是我可以从相近的沉思传统中来做一个说明。我的朋友Young Shinzen是世界上最好的佛教领悟禅师之一。
他曾经告诉我,对于在西方的禅师来说,都会有这样一种共同的经验,如果你有一百个新学生来学禅或习禅的新学生,那么他们大部分人都会告诉你他们被深深的打动了,都会认为沉思的实践应该成为他们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并且都愿意经常的练习。”1 但是,塔特的这位朋友还接着说,若是你在一年后再进行调查,那么你会发现,他们中间将只有5%的人在坚持这种沉思实践。这也正如当年六祖慧能的描述,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如同慧能,真正求道之人,应当为法忘躯,持之以恒。
当禅宗与分析心理学结合起来的时候,“沉思”便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且已经深化为一种理论,一种心理分析的重要基础。许多西方的心理分析家都有着系统的禅宗修研,已经是将这种古老的东方传统,融会为现代的心理分析实践之中。
(二)心与自性化过程
荣格受东方文化的影响,把其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称为“自性”(Self),比作“道”或者“心”;把其分析心理学的核心内容称之为“自性化”(individuation)过程。 究其本义,也正是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也正是禅学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一种西方心理学的表达。 荣格在临去世前的几周,所阅读的最后一本书,便是关于中国禅学的书,其中有关于虚云大师的生平事迹。或许是120年兢兢业业率性印心的生平感染了荣格,也许是虚云大师:“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精神,度人度世!”2之临终遗言打动了荣格,同是临终的荣格,读了这部关于中国禅宗的书后,念念不忘让其秘书,专门写信给作者,借此最后机会以表示其无限感激之情。
1994年8月,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博士和秘书长默瑞·斯丹(Murray Stein)博士登一行5人,代表国际分析心理学会来华做学术访问。我在华南师范大学专门为他们的来访举办了一次学术研讨会。科茨博士做了“荣格与道”的专题演讲,默瑞·斯丹则介绍了当代分析心理学的发展,其中均涉及到对荣格心理学中“Self”的理解,以及荣格“Self”的翻译问题。
科茨一行转回美国后,斯丹博士根据其当时的录音,来整理广州研讨会的内容,并邀我也做一个总结。我专门写了封信给他,其中解释了荣格“Self”的翻译,以及我本人对该翻译的设想:“由于汉语的‘自我’通用于所有西方心理学家的自我概念和理论,若是想突出荣格自我概念的特殊意义的话,可以考虑用‘自性’来表达。自性表示诸佛法之本质,如‘自性唯心’;也是二十五谛中之第一谛,为万有之生因;同时,我认为汉语的‘性’字是心与生的结合,可表示与生俱来的心理本质,生活或生命的心理意义和内含,正符合荣格之自我概念的本意。” 3
荣格用其“自性”来表达人类全部潜能及人格整体性的一种原型意象。因而,在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家们看来,自性作为人类心灵内在的一种整合性法则,与一个人的心理生活,乃至其一生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核心性的意义和作用。荣格有时认为自性是心理生活的源头,但他有时也把自性化作为一种目的。“自性并不仅仅是中心”,荣格说,“同时也是包容意识和潜意识的整个环境。自性就是这样一种整体的核心,正如自我是意识心理的核心一样。”1
后来,我在瑞士荣格心理分析研究院访问研究期间,着手翻译赛缪斯(Andrew Samuels)等人合著的《荣格心理学核心辞典》(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Jungian Psychology),反复研思之后,把其中的Individuation,确译为“自性化”。在荣格所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同“自性”一样,“自性化”也是一个核心性的概念。因而,它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一些有关的概念交织在一起,尤其是自性(Self)、自我(ego)和原型(archetype),以及意识性(consciousness)和潜意识(unconscious)因素的整合。
可以这样来简要解释这些关键性的概念与自性化的联系:自我(ego)的作用是为了自性化来整合(从社会性的角度来说是适应)原本的自性(自我体验,自我实现);意识性(consciousness)在对防御机制(比如对阴影的投射)分析的过程中获得加强;而自性化过程,则是围绕以自性为人格核心的一种整合过程。换句话说,使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他或她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性,同时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存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