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价值观与幸福感

时间: 2023-08-18 07:34:27

幸福感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东西,而价值观则是决定一个人行为和思想的基础。那么,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价值观与幸福感的关系。

价值观与幸福感

一、价值观决定幸福感

价值观是一个人行为和思想的基础,而幸福感是由内而外的感受。所以,一个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是正面的,例如:尊重他人、慷慨、宽容等,那么他在与他人相处时会更加自信和愉快,从而拥有更高的幸福感。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是消极的,例如:自私、狭隘、怨恨等,那么他在与他人相处时会更加焦虑和不安,从而拥有更低的幸福感。

二、价值观对幸福感的影响因人而异

虽然价值观对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他们的幸福感。例如,在一个富裕的国家,一个人的物质需求可能已经得到满足,所以他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如自我实现、关系和谐等。而在一个贫穷的国家,一个人的物质需求可能无法得到满足,所以他更加注重生存和安全等方面的价值观。

三、幸福感可以影响价值观

虽然价值观对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幸福感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当一个人拥有高的幸福感时,他会更加愿意接受积极的价值观,如乐观、积极、自信等。相反,当一个人拥有低的幸福感时,他会更加容易接受消极的价值观,如焦虑、悲观、自卑等。

综上所述,价值观和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影响他的幸福感。但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他们的幸福感。最后,幸福感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人们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从而接受更加积极的价值观。

如何预防空心病?关键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和内在动力

上期我们讲了什么是空心病,这期我们探讨一下如何预防空心病的发生。为什么说是预防呢,因为得了空心病目前没有良好的医治方法,传统的精神治疗和心理咨询都束手无策,患者只能暂时或长期处于混吃等死的虚无状态。但是如果我们从小就做好孩子的预防工作,长大后他产生空心病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产生空心病的原因是内心价值观的缺陷而觉得人生没意思,而价值观与幸福感是孪生姐妹,也就是说价值观的缺陷导致了幸福感的降低,幸福感的降低更加加重了价值观的缺陷。所以,我们从小要培养孩子获取幸福的能力,培养孩子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那要怎么培养这种能力呢,我们直接上干货:

一、摆正教育金字塔模式:孩子越小,需要父母投入的时间精力越多;孩子慢慢长大后,基本上父母不需要花什么心思教育孩子。这才是正常的教育模式。而现在许多父母都搞反了,弄成了倒金字塔模式,也就是小时候没时间陪孩子,导致孩子各种启蒙没有启蒙好,习惯没有养成,性格没有塑造好。等长大后出现问题了,只能以十倍,百倍的时间和金钱努力去做各种无意义的弥补。俗话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二、从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出发,培养孩子的内动力。许多父母也省得花时间和精力培养孩子,但没有任何规划,没有任何目标,他们从来不去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只是看见别人家孩子什么好,就逼着自己家孩子去学。最后大人孩子累得半死,结果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大人失去了耐心,孩子也失去了动力。要想培养孩子的价值感,应该从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出发,才能激发他的内动力和持续的热情与喜爱,并从中感受到成功和快乐。至于学习成绩,只要他努力了就行,没必要非得学霸不可,毕竟读书也是需要天赋的。只要将来他有自己感兴趣的一技之长傍身养家即可,人生在世,开心快乐最重要。

三、父母也要不断学习与自我成长。在学校,老师可以教会你孩子各项技能,只有父母才能教会孩子怎么样幸福。该怎么样和另一半相处,该怎么样调整情绪,该怎么样面对困难,该怎么样面对抉择。那些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不管不顾的父母,基本上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有个别成绩优异的,但因父母角色缺失,将来就算孩子考上清华北大,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作为父母,你有没有认真问过自己的孩子,她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答案绝对是父母的爱,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不同。而现实中很多父母自己本身就缺爱,所以他们没有办法给孩子足够的爱,以为给孩子充足的物质就可以了,但是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要生理营养,还需要心理营养。一个从小内心得到充分滋养的孩子,就算他考不上大学,但因内心有爱的力量,她就有动力过好幸福的一生。

#心 健康 信科普#

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如何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幸福的哲学

周国平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1981年毕业,现为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等,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等。

到底什么是幸福
老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这条命照看好、把这颗心安顿好,人生就是圆满的,就是幸福的。所谓的幸福就是让生命和精神处在一个好的状态。
今天我想借这个题目和大家谈谈心。我给哲学下的一个定义就是,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方式及活动。这种哲学,与在座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问题、遇到困惑,每个人都在过具体的生活,过具体的日子,做着具体的事情,和一些具体的人打交道。而哲学,实际上就是让你从具体的事情、日子里面跳出来,想一想人生中间,到底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什么东西是不那么重要的。哲学就是教你如何看准、抓住重要的东西,如何看开、放下不太重要的东西。如此,你才会拥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至于过得太纠结。
哲学让你对人生有一个定位,有一个目标,让你分清楚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所以我想,实际上哲学就是教你如何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谈幸福问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做所有其他的事情,最后都是为了得到幸福。也就是说,你做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幸福,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的问题,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以上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当然,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但不同的价值观之间还是有标准、有尺度的。比如,人生中到底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判断的根据就是人性,就要看人身上,到底什么东西是最宝贵的。我觉得是两样:一个是生命,没有生命,什么都谈不上;还有一个是精神,或者说心灵,或者说灵魂。人和其他生命体的区别就在于,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所以我认为,所谓的幸福就是让生命和精神处在一个好的状态。
前不久我写了一本书,叫做《把心安顿好》,其中就表达了这么一个思想。我说,老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这条命照看好,把这颗心安顿好,人生就是圆满的,就是幸福的。那么什么样才叫做好的状态呢?我认为,生命应该是单纯的,不要太复杂,复杂就痛苦,要保护好生命的单纯状态。精神应该是丰富的,你要好好享受你的精神属性,这是幸福的一个重要来源。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你是可以支配自己的幸福的。有的人说,幸福全部靠运气、靠外在的东西。我承认,一个人这辈子过得到底幸福不幸福,外在的运气等因素是挺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要完全被外界因素所支配。不管你的命运好与不好,有一点你是可以掌握的,那就是价值观。你要弄清楚两件事情:一个是分清楚生命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太重要的,然后抓住重要的,对不重要的东西看淡一点;另一个是分清楚两样东西,你自己能支配的,那就好好努力,你自己支配不了的,那就顺其自然。这样你的心态就好了。我觉得人一定要自己做主,多想一想,不要随大流,被社会的潮流支配。人家在那儿追求什么,你也去追求,那完全是盲目的。你应该经常问一问自己的生命,问一问自己的灵魂,到底要什么,快乐不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回归生命的单纯

人生要有两个简单:一个是物质生活要简单,另一个是人际关系要简单。应该经常给自己创造机会,把附加在生命之上的“社会堆积物”抖落掉,回归生命的单纯。
我认为幸福是由两大块所组成,一个是生命的单纯,一个是精神的丰富。
说到生命的单纯,我觉得特别要区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欲望的不同。生命本身的需要其实就是大自然规定的,它应该是比较容易满足的,但是超出生命本身需要的那些物质欲望,其实是社会刺激出来的,是人比人比出来的。当然,像私家车这样的东西,你有条件,可以去追求,但是要弄清楚一点,这些东西并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道家有一部经典《淮南王书》说,“全性保真,不以物害形”。 “全”就是完全,“性”就是天性,“保”就是保护,“真”就是真实,“全性保真”就是指要保护好你完整而真实的天性,保护好你生命的原初状态。“不以物害形”,就是不要用物质的东西去损害它。庄子也非常强调这一点。他反复说,“不失其性命之情”,“任其性命之情”,他说的性命之情,实际上也是指的同一个意思:生命本来的天性,一定要保护好,不要失掉。西方哲学家如伊壁鸠鲁也同样强调:人要过得简朴一点、简单一点,不要有那么多复杂的欲望。
我个人认为,人生要有两个简单。一个就是物质生活的简单。你可以很富有,但是你不要把你的精力都放在物质追求上。一个真正富有的人应该是,有了钱以后,仍愿意过简单的生活,因为能够带给他巨大快乐的并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另一个就是人际关系要简单。人际关系太复杂,其中难免会掺杂进利益的东西。物质生活简单一点,人际关系简单一点,这样才更容易回归生命的单纯。
很多年前,我曾经收到一封读者的来信。她那封信写得特别好,大意是说:周老师,我看你的书的时候,从来没有把你当作是一个散文家、一个学者,我的感觉就是,你是一个生命,你在那里静静地诉说,我也是一个生命,我在这里静静地聆听。最后的落款,她就写了一句话:“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是、你是……”我特别想给她回信,但是她没有留地址。后来我用她最后那句话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我觉得她这句话讲得特别好。名字、身份、地位、权利、财富等,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后来附加上去的,我把它们称为“生命的社会堆积物”。当然,你在社会上生活,不能缺少这些堆积物,但是我想,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你不能永远为这些堆积物而活着,你应该经常给自己创造机会,把附加的东西抖落掉,回到生命本身,想一想你生命中最需要的是什么。依我看,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应该是与自然的交流,让自然感情得到满足。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一句话:动物对于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是知道的,但是人不知道。大家知道,人比动物高明,高明在什么地方?人是有理性的,有头脑的。但是我说,理性的作用是两面的,好的作用,是让你有一种更高的能力、更高的追求;但是坏的影响是,它把你生命本身的需要搞乱了,产生了很多本来并不是必需的东西,有的甚至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有时候我们应该学一学动物,回到动物的状态。
还有一点,我们应该珍惜平凡生活的价值。你可以去创造不平凡、去争取不平凡,干出一番事业。但是,所有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到平凡,都要用它对平凡生活的价值来衡量它自身的价值。如果你的不平凡是以破坏你的平凡生活为代价的,那我认为,这个不平凡就没有多大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不平凡,它应该让你的平凡生活过得更好,起码应该能够兼顾。法国哲学家蒙田说过:一个人能和他的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也说过一句话,他说:那些有野心的人,是舍不得把时间浪费在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身上的,他们把全部时间都奉献给了他们的敌人。我觉得这些人很可怜,因为人生中真正美好的东西,他们没有享受到。
所以我说,一个人活在这世上,一定要珍惜这些平凡的感情,一定要有相爱的伴侣、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这个东西比你有车、有房、有钱重要得多。
那么,有人就会问我,你认为钱不重要吗?当然,钱也重要,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商品社会里。钱是个好东西,但不是最好的东西,你可以去争取,但是你不能为了它把你最好的东西扔掉了。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我刚才说的,生命的单纯,那些普通的、平凡的东西。钱仅仅只是个手段。当然,钱多一点可以给人比较好的心态,但是如果你除此之外没有更高的目标,仍然是为钱而生活,那我要说,金钱的最主要的好处你仍然没有享受到,你在金钱面前仍然是不自由的。
一个人有了钱以后,他就应该干什么呢?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觉得一个人和金钱之间最好的格局,就是不必仅仅为了钱去工作了,而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时候你的心态是最好的。当然要达到这一步还是需要有一点运气的。但是我想,即使在没有这个运气的时候,你也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要。尤其是青年人,你开始的时候肯定是有一个目标的,包括在经济上会有一个目标。但是我觉得不妨把目标定得低一点,这样可以更早一点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要一直走在为钱而活的路上。说起来,我们当年吃的苦并不比你们现在少,但我当时真不觉得物质上的清贫算是什么苦。我认为我自己最好的作品,实际上就是在我最穷的时候写出来的,虽然那个时候挣的还不够自己花,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是真的很快乐。

追求精神的丰富

我们不光要在这个世界上做事情,还要在这个世界上带着情感生活,让自己的心灵越来越丰富。一个内心贫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定是贫乏的;一个仅仅关心利益的人,他一定看不到世界万象的美。
这也就牵涉到我接下来要讲的问题,人要追求精神的丰富。
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自然之子”,作为自然的孩子,你要顺应自然,让你的生命保持一种单纯的状态;另一个是“万物之灵”,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精神性的存在,人的精神属性是人之所以幸福更加重要的源泉。尤其在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以后,你幸福不幸福、生活质量怎么样,主要取决于你的精神素质。那么人有些什么样的精神素质?第一个叫做智,智力。第二就是情,情感。人不但有认识能力,而且有感受能力,对世界的美、丑是有体验的,对生活是有感受的。第三个就是德,道德。人是有精神追求的,要让自己生活得有意义,有精神目标,必须是有道德、有信仰的。实际上前两个方面牵涉到精神的丰富,第三个方面牵涉到精神的高贵。我重点谈谈精神的丰富。
我觉得人应该享受自己的智力属性,享受自由的头脑,享受独立的思考。看一个人是不是在过一种高质量的智力生活,主要看两个东西。一个是好奇心,你对世界、对事物、对知识,是不是有兴趣。一个对事物没有兴趣、对世界没有兴趣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单调的、平庸的。另一个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人应该养成这样一种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这一点对你幸福不幸福其实非常重要。
其实,在西方一直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强调智力活动本身,比如动脑筋、学习、钻研、探索事物的奥秘,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就是一种价值,就是一种目的。马克思说,真正的自由王国是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的。他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发展人的禀赋、享受人的能力,而不是为了物质生产。马克思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目标,也就是人人都过真正人的生活,享受人的能力,享受人的精神属性,我们是可以去争取的。
作为个人来说,如果你的物质生活基本上有保障了,你就应该把享受、满足、发展你的精神能力作为一个主要的目标和追求。因此兴趣就很重要,你一定要有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每个人生下来一定有他独特的禀赋,这个禀赋可能在年轻的时候发现不了,但是有一点你可以做到,就是让自己一般的智力品质发展得好一点,养成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喜欢学习,喜欢动脑子。有了这样的品质以后,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什么事情是最适合你做的,你真正的兴趣在哪里了。
人不但要享受自己的智力属性,还应该享受自己的情感属性。我们不光要在这个世界上做事情,还要在这个世界上带着情感生活,让自己的心灵越来越丰富。一个心灵丰富的人和一个心灵贫乏的人,他们过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哪怕他们的外在形态是一样的,比如说在同一个单位、干同样的工作,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一定是不同的,他们眼中的世界也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个人是根据自己心灵的丰富和贫乏程度去看世界的。一个内心贫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定是贫乏的;一个仅仅关心利益的人,他看到的全是利益,他看不到世界的美,看不到世界万象的各种奇妙之处。你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心世界,世界的精彩才会对你呈现。
那么,心灵的财富来自什么地方呢?途径很多,到大自然中体验,欣赏艺术,这些都是。但是我比较强调两点,一是读书。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一定要去读那些最好的书。哪些书是最好的?我很难给你开个书单。但是时间已经给你开了这个书单,就是那些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名著。你可以从中去选择。这样一个读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你把人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财富占为己有、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财富的一个过程。
另一条就是,一个人应该养成独处的习惯,要经常地反省自己,要有自己的内心生活。比如,你可以通过写日记这样的方式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写日记,实际上是很好的约束自己、督促自己反思的方式。我自己就是通过写日记,留下了人生中的很多好滋味。这些好滋味不仅仅是童年时代的几块糕点,更是我人生中的经历,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这些东西,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比金钱宝贵得多,而且也可靠得多。
写日记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让你生活得更认真。你在生活的时候,不光外在的眼睛是睁开的,心灵的眼睛也是睁开的。因为你是在看,什么事情对你有意义,什么东西是值得留下的。另一个好处是,让你生活得更超脱。当你写日记的时候,实际上是一个更高的自我,也可以说是一个灵魂的自我,或者说是一个理性的自我,在那里审视这个身体的自我的活动。通过写日记,通过独处,把这个灵魂的自我迎回来,看看它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苦恼,然后去开导它。这个过程会逐渐让你这个更高的自我、理性的自我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强大。因为你写日记的时候,你其实站得比你的生活更高。

人生的价值观是什么?

人生的价值观基本上有6项:家庭、事业、健康、信仰、教育和休闲娱乐。我是为了自己的家人能够过的更好 更能感受到温暖,假如一个人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孤独一人,他的情绪常常会出现不平衡的状态,他也会,但不会永远。一个人在外闯天下,总会有低谷、不如意的时候,假如没有家人的关怀、照顾,给他的内心添加力量,他就会产生诸如“我到底为了谁这么拼”的感慨。这会使他泄气,使他前行的脚步慢下来,使他在困顿与彷徨中徘徊不前。

家庭永远是前进的动力,不管走到哪我可能都会觉得 无论活的又多累 都希望能够回家 这样子不管多冷多累都有一点幸福感

信仰是一种支撑 是你无法前进时候的一种动力,所以你价值观的条件,必须是由你自己主控的。很多人不快乐,有很多的烦恼,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需要别人来配合。(3)价值观的定义至少要有三项。假如你每天做到了其中一项或一项以上,你今天就算地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价值观和快乐不要因为别人的改变而改变

每天明天会更好,让自己每一天都充满信心、期盼和热爱。

每天读书,以滋养心灵。

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诉说自己的、烦恼或忧伤。让自己明确问题,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健康

每早慢跑40~60分钟,做有氧运动,让身体的细胞充满活力。

亲爱的朋友,当你有了一个明确的人生价值观,当你给价值观下了定义并排序之后,你只要照着去做,你就可以拥有一个、美满的人生!你的人生品质便会有一个立刻的提升!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