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人类内在的一种体验,它会随着不同的情境和时间发生变化。但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受到情绪的困扰,让我们感到疲惫和无助。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情绪呢?
心理陶冶: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
情绪管理
首先,我们需要学会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通过各种技巧和方法来控制和调节情绪。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或沮丧时,可以通过深呼吸和放松来缓解情绪。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积极思考和寻求支持来调整情绪,使自己更加平静和积极。
情绪表达
其次,情绪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情绪表达是指通过言语、肢体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当我们对自己的情绪进行适当的表达时,可以减轻我们的压力和焦虑。例如,当我们感到伤心或失落时,可以尝试与朋友或家人进行交流,让自己得到安慰和支持。
情绪认知
此外,情绪认知也是情绪管理的重要一环。情绪认知是指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当我们能够准确地识别自己的情绪,并了解它们的来源和影响时,就可以更好地控制和调节它们。例如,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感到焦虑或压力时,可以尝试分析情境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减轻自己的情绪负担。
情绪塑造
最后,情绪塑造也是非常重要的。情绪塑造是指通过积极的思想和行为来塑造自己的情绪。当我们采取积极的思想和行为时,可以激发自己的自信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例如,当我们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可以尝试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动,从而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总之,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需要我们进行情绪管理、情绪表达、情绪认知和情绪塑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一、觉察情绪
要管理情绪,首先要能觉察到情绪。觉察自己的情绪是愤怒还是焦虑,给自己停留几秒反应的时间,也给自己一个缓和的时间,即积极暂停。比如孩子冲父母发脾气让父母很接受不了,这时候父母可以先觉察一下自己究竟有什么样的情绪?很多家长会说生气或愤怒,但其实更多的应该是感到难过、焦虑或许还有一些委屈的成分吧?
二、接纳情绪
然后是要接纳情绪。健康情绪表现在:父母所表现出的情绪应与父母所遇到的事件呈现出一致性。当情绪体验符合客观事件时,第一时间暗示自己:现在的情绪是正常的,经过暗示,情绪张力就会下降。当我们真的感觉快要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大可以选择暂时离开“事发现场”,让自己先冷静一下,先接纳自己的情绪后再回来进行处理。
三、表达情绪
第三是要学会表达情绪。不要隐藏自己的情绪,哪怕是跟自己的孩子依然需要表达出来,告诉他自己当下的情绪是怎样的,也让对方不再继续触犯自己的情绪。人的表达情绪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发泄,所以伤己伤人,妨碍沟通。健康的情绪表达的是自己的情绪,主语是“我”。
四、陶冶情绪
最后是要学会陶冶情绪。情绪管理能力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及锻炼。尽量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生活规律了,情绪自然也就稳定了;平时培养至少两项兴趣爱好,在自己意识到自己有不好的情绪时可以帮助自己进行转移和调节;可以尝试多去照顾或帮助他人,提升自己的价值感与幸福感,让自己保持更好的心情和状态。
父母的暴脾气,最终却是由孩子来为这种坏情绪买单,可悲可叹。很多时候,父母都觉得自己只是一瞬间的怒火,过后就忘记了。但是,一次次的争吵与打骂,如同炮火般一次次地摧毁孩子的内心世界,把一颗渴望爱与安全感的心变得支离破碎。
允许自己有情绪,不对抗,不排斥。情绪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由一些事件,触发了内在感受?触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悲伤的时候允许悲伤。比如,亲人的离去,很悲伤,那允许悲伤。如果内在有一种对抗,不能够接受亲人的离开。比如亲人是出车祸而死,如果内在想着,不让他们出去玩,或者不选那个时间点,就不会走,内在就会增加了一种自责和愧疚。这个时候就是和事实较劲,脱离了悲伤的感受。悲伤的感受被转移,不允许自己彻底悲伤。这个情绪被转移,不代表消失,就会压抑到内心深处,有一天还会以其它形式爆发。痛苦的时候允许痛苦,自卑的时候,允许自卑。允许每种情绪,去感受它,如果很排斥这种情绪,那么相对于在情绪的基础上加了一个阻力。有个执念不要负面情绪,这本身又是一种情绪和内耗。
有情绪存在,像之前一样,再一遍遍分析探索,探索几次,会越来越接纳自己。找到自卑的根源,可能是害怕自己不如别人。再看看事实,自己有哪些方面比别人强的呢?拿自己强的方面和别人的短处比是不是也有优势呢?
把情绪转换积极的能量。比如自卑,面试紧张,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单位不录用。没录用回来做什么?看看自己哪些方面不足,补功课,这个时候是积极的力量。如果因为紧张害怕没考好,导致结果,这就太亏了。
分析最糟的结果,坦然面对。就像暗恋一个人,不敢表达,总是害怕被拒绝。但是你越害怕,风险越大。所以,不如大胆表达,最糟糕的结果就是被拒绝。虽然痛苦,但是知道ta不喜欢你,你可以把能量用在追求别人。所以任何事情,看到最糟的结果,竭尽全力的努力,对结果顺其自然,失败了坦然接受。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