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在自我意识中对自己性别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传统观念下,人们将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种,而多元性别则是指除男女两性外,存在其他性别认同方式。多元性别者的性别认同往往不符合传统二元性别观念,如双性、无性、第三性等。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常见,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多元性别:性别认同的心理学解释
首先,性别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个体的性别认同是在自我意识中形成的,受到社会文化和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元性别者的性别认同与传统观念不同,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性别认同是错误的或不正常的。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性别认同,并得到尊重和理解。
其次,多元性别现象与性别角色表现有关。传统观念下,男性和女性有着明确的性别角色表现,如男性应该强壮、有竞争力、能够承受压力等等;女性应该柔弱、温柔、善解人意等等。而多元性别者的性别角色表现往往不符合传统观念,这种表现也会导致他们被社会排斥或歧视。这种歧视对多元性别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需要我们加强对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再次,多元性别现象与性取向有关。性取向是指个体对异性、同性或两性的感情和性吸引力。多元性别者的性取向也不同于传统观念下的异性恋,如同性恋、双性恋等。这种差异也会导致多元性别者被社会排斥或歧视,需要我们加强对他们的尊重和支持。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多元性别者的存在是多样性的一种表现,需要我们建立一个更包容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性别二元观念,认识到性别认同的多元性,并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别认同。我们需要提高对多元性别者的理解和支持,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和尊重的社会环境。
日本动画片《哆啦a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孩子们看了一场电影后,试图模仿里面的人做一只能滑动的箱子,胖虎从家里拿来了木箱,小夫拿来了滑轮,大雄也去帮忙,这时他们当中唯一的女生静香说也要参与,却被拒绝了,胖虎说,这可不是女孩子可以玩的。这一幕让我挺有感触,我发现在亚洲文化影响下,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是对男孩女孩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比如女孩子可以玩娃娃,男孩子就要玩“武器”,汽车等等。
这样的养育方式隐含一种集体潜意识:男孩子应该如何,女孩子应该如何,约定俗成,不可改变。事实上,研究发现三四岁的男孩子也会对玩娃娃感兴趣,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女性化”,而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想要模仿父母,他们模仿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娃娃,假装喂它吃饭或者训斥它。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时期,父母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而且这种假装游戏还可以有效的帮助男孩女孩分清性别角色,有助于培养未来成为好爸爸好妈妈的品质。
基本上三岁之前的宝宝是不太有性别意识的,父母们也不需要特别强调“你是男孩,别哭!”或者“你是女孩,要安静!”等等观念。尽管性别认同在心理学意义上十分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性别感到舒适自在,但是过于强调服装、玩具和家务种类上的区别是没有必要的,实际上,有时这种过分区别还是有害的。女孩和男孩对女性和男性最初的感觉不仅来自于对同性别父母的认同,也来自于他们性腺分泌和身体外形。
医学研究告诉我们,男性女性体内都有雄激素和雌激素,只是青春期以后分泌水平不同罢了。男孩在身份认同上不是百分之百男性化,女孩也不是百分之百女性化。每个人的性格特质中既有男性的部分也有女性的部分,男孩的主要身份认同以父亲为主导,但在一小部分程度上他们也认同母亲,效仿母亲的某种兴趣和态度。大部分女孩的身份认同以母亲为主导,但是与父亲也有一定关系。
如何培养男孩子的男子气概和如何培养女孩子的女性特质一样,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其实我们真正要问自己的是,孩子们成年后的性别角色有什么不同?他们需要学习做哪些准备?这些问题的终极指向都是,你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就算有,不同家庭养育出来的男孩女孩在个性上仍然会有很大不同,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时代对男性女性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不能用标准的方式批量制造。
首先,作为父母,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性别角色的呢?有一个终日诉苦,不喜欢自己女性角色的妈妈的女儿,长大了,多半也不喜欢自己,也不会太喜欢做家务和照顾孩子。而一位野蛮粗鲁的父亲,他的儿子却常常软弱无力,毫无男子气概或者色厉内荏,欺负弱小。
其次,每一个男孩或女孩身份认同的组合情况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每个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父母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看法,父母所有的态度、情绪、行为反应模式和影响力都会起作用,包括对孩子的赞赏、焦虑、对抗、嫉妒、奢望和思念等等。无论男孩或女孩的性别认同组合状态是什么样,如果他们自己对此感觉满意,那么这个人在成年后的生活中将会是最成功的。
在童年早期,孩子们早从同性父母和异性父母身上了解到不同性别角色在家庭中的作用,因此,家庭中需要性别平等而不是歧视。比如妈妈就算是全职太太,爸爸也要给她足够的尊重,并且适当分担家务。而相反的情况下,妈妈也要尊重爸爸。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家庭,有成功妈妈支撑着家庭经济,有时就会颐指气使,打压爸爸的家庭地位,这对孩子的成长会有不利影响。
到了青春期,孩子会和同性父母“犯冲”,这时需要更多的理解和陪伴去支持孩子,一家人共同度过这个困难时期。通常,青春期男孩子的反应比女孩子激烈,有很多父亲就本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原则避而不见,期待青春期过去以后,自然收获良好的父子关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毫无疑问,在这个时期,父亲对男孩子有更多的责任,而母亲对女儿也是如此。
父亲和儿子、母亲和女儿之间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一个因素是身体上的亲近,这种影响从婴儿期开始并长久持续。这样有利于青春期的亲密,孩子会更加容易接纳父母的建议,而不仅仅是为了叛逆而叛逆。
即使孩子的性别认同有与众不同之处,比如同性恋倾向或者其他性癖好, 做父母的也要成为孩子的第一同盟军。你要相信,在得不到大多数人认同的状态下,他们真的很痛苦。看到这样的痛苦,同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支持他,即使全世界都把他们抛弃,至少还有父母为他们在这里,这才是真正的爱,才不会把孩子逼入绝境或者走上歧途。
父母要对孩子说,无论你选择怎样的人生,我都是你最坚决的支持者!家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欢迎随时回家!
31.程序性知识
答: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地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书写汉字的笔画顺序,计算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步骤,根据规则判断某客体是否属于某概念范畴等等。程序性知识在头脑中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
32.群体极化
答:群体极化也称为"群体两极分化",它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讨论可以形成群体极化,使原先群体支持的意见更为支持,原先群体反对的意见更为反对,从而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
33.印象管理
答: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它是一个人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人要想完成良好的社会适应,就必须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有效的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策略除了在通常的人际情境中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自己的角色形象期望之外,还包括逢迎、恫吓、自我抬高、显示、恳求等五种特殊自我表现策略。
34.恒定法
答:恒定法是指通过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方法。恒定法是控制元关变量的最基本方法,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很多元关变量是无法消除的,如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用恒定法,使研究环境、测量的仪器与工具、指导语、主试、研究时间对不同被试或研究安排保持恒定,通过固定其效果来达到控制它们的影响的目的。
35.性别认同
答: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性别同一性是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即个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性别恒常性又包括性别的时间恒常性、性别的情境恒常性、性别的非动机性。
36.虚无假设
答:虚无假设是指在推论研究假设之前所提出来的与研究假设相反的假设,通常用Ho表示。在假设检验中H。总是作为直接被检验的假设,假设的验证从肯定或否定其存在的可能性开始。一般虚无假设都假设两个总体之间没有差异,即μ1=μ2或μI-12=0。虚无假设也称为无差假设、零假设、原假设。
37.区分度
答:测验项目的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也就是项目的效度。区分度通常以被试在每个题目上的反应与其效标资料的相关或每个试题的得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为指标。若项目区分度高,则能力强、水平高的被试得分高,能力弱、水平低的被试得分低,否则就没有区分度。
区分度的值具有相对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区分度的值不同;
②用相关法计算的区分度值受样本大小影响;
③用两个极端组通过率的差异作为区分度的指标,其值受分组标准的影响;
④区分度值的大小与样本的同质性有关。
38.思维
答: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思维不同于感知觉,但又离不开感知觉活动提供的感性材料。在思维过程中,人只有在获取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并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部联系。人的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发展水平的不同,思维可以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
39.中数
答:中数又称中位数、中点数,它是按顺序排列在一起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说在这组数据中有一半的数据比中数大有一半的数据比中数小。中数可能是数据中的某一个,也可能根本不是原有的数。中数是集中量数的一种反映了数据组的集中趋势。中数计算简便,但反应不够灵敏,受取样影响较大,常用于偏态分布或有极端数据的分布中表示集中趋势。
40.社会惰化
答: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群体越大,个人所做的努力水平也越低。其产生原因为:个人的被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当人们的行为效率可以被鉴别出来,或是对个人行为贡献单独进行测量时,人们便保持了足够的被评价焦虑,行为的动机也得到了激发,这时即便与群体一起完成一项工作,也不会出现社会惰化。
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是性别认同或者性别身份(主要是心理认同),而后者是生理性别或者自然性别(主要是生物属性)。
要理解很容易:对于生理性别来说,是生而有之的,是你降临到这个世界先天带着的性别,通常有生殖器官作为判别的依据,所以它称为生物性别(sex)。当然随着 科技 的发展,可以后天再造性别(变性),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还是不太可能的。
而对于心理性别或者性别认同而言,是 社会 的产物,这个 社会 对于男性和女性有一种刻板性的认识,比如我们熟知的“女人温柔似水,男人坚强如钢“。不管对不对,这个 社会 文化就是这么来赋予男性和女性特质或者特征的,所以,它又被称为” 社会 性别“(gender)。
通常一个性别认同或者性别身份的形成都是通过 社会 化来完成的。当然,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在性别身份形成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男儿身女儿心”或者”女儿身男儿心“,也就是性别意识的错置,无法形成性别同一性,就是不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如果特别严重的话,会引发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填表性格是我们身体属性的生理性别,而我们的综合性别其实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只有心理性别。碰到不同场合与不同人群,会有不同的性别特征展现。
生理、心理、灵魂、认知,这是四套系统,男女、阴阳、刚柔、感性理性,在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会随机匹配特质,运作起来很复杂,所以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行为认知障碍。
在性别方面,最常见的是性别认同障碍,这个障碍在生理层面表现得比较明显的,就是变性人,因为ta不认同自己的生理属性,甚至会产生厌恶。
而在心理层面的性别认知,往往体现在与生理性别相反的展现,比如娇羞的小男人、雄壮的大女人,这是对心理性别认同比较好的。
那剩下一个灵魂层面的性别,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与自己的灵魂相遇;也有些人会认为根本没有灵魂这回事,也就无从说起了。所以灵魂性别,因人而异,这属于修行范畴了。
希望以上能对你有所帮助~
填表时只是生理性别,以生理为基础的性别。
而人还有 社会 性别和心理性别
社会 性别是生存环境中对某个人所认定的性别,现在某地区规定每个家庭的长子要以女性身份生活就是此例
而心理性别则是受环境,生理因素以及个人因素交互所形成的对自身性别的认同,应该分为四种
1男性化(男性化气质强,女性化气质不强)
2.女性化(男性化气质不强,女性化气质强)
3.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气质都强)
4.未分化(男性化、女性化气质都不强)
生理性别与 社会 性别,心理性别出现不一样是很正常的。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