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女双性恋:性别认同与社会压力

时间: 2023-08-18 22:53:14

女双性恋是指女性同时对两性或同性有着情感和性吸引力的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性取向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东西,但对于女双性恋者来说,性别认同和社会压力成为了她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女双性恋:性别认同与社会压力

一、性别认同

对于女双性恋者来说,性别认同常常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她们可能会感到自己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也不是男性,而是处于一个模糊的中间地带。这种感觉会对她们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导致她们在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方面感到不确定。

二、社会压力

女双性恋者不仅面临着内心的困惑,还必须面对外界的压力。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歧视和排斥是普遍存在的,而女双性恋者更容易被认为是“变态”或“双重叛徒”。在家庭和工作场所,女双性恋者也可能会受到歧视和排斥,这会进一步增加她们的心理负担。

三、家庭和伴侣关系

女双性恋者在家庭和伴侣关系方面也面临着独特的困境。她们可能会面临家庭成员的反对和不理解,这会影响到她们的家庭关系和心理健康。在伴侣关系方面,女双性恋者也可能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因为她们同时对两性或同性有着情感和性吸引力,所以她们的伴侣可能会对她们的性取向感到不安或担忧。

四、性别认同与社会压力的影响

女双性恋者面临的性别认同和社会压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些问题会对她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导致情感和心理上的不稳定。此外,女双性恋者也可能会面临着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比如性病和心理上的压力。

总之,女双性恋者在性别认同和社会压力方面面临着很多困境。她们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以便更好地面对这些挑战。

怎么判断自己的性取向 怎么确定自己的性取向

1 性取向的关键——性别在确定性取向时,对“性别”的看法不同,是影响性取向结论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每个人来说,性别有三个。

是指生理上的性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表或者生理特征决定。如男、女、变性人(有的地区有专门区分)。

性别

是指心理上的性别,最常的表现就是我们所说的性格等精神层面。如阴柔、阳刚、娘娘腔、“汉子”。

性角色

是指社会学上的性别,这是社会的一种认同和定义,包括他人和自己对角色的认同。如男人、女人的称呼和所代表的意义。

我们的性取向,是根据自己的心理性别来选择,所以可能出现身体性别与心理性别出现差异。

而对外或者其他人看来,性别即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只要生理特征不变,那么性取向显而易见。

所以,如果对于自身的“性别”认同不能达到三者统一,我们都只能理解为“非正常”,因为无法正确定位。

?

2 了解性取向的种类目前,已有定义的性取向超过10种,但以群体数量来说,世界上比较常见的性取向,可以分为4大种:

异性恋

就算是不同的国家地区、文化差异,异性恋仍是以压倒性优势成为主流的性取向,占据总人口的90%以上,因此异性恋也被称为“正常性取向”。

同性恋

同性恋是除异性恋之外最为常见的性取向。截至如今,全世界已有30个国家或地区,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和民事合法化。

双性恋

双性恋作为特殊性取向最典型特征便是“男女通杀”,对同性和异性都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并且愿意与之在一起。另外,据美国调查发现,双性恋中女性占多数,达到双性恋总体的70%。

无性恋

无性恋者在性取向上其实具有一定的缺失性,也是无性恋者的特点:只能在精神上或审美上感觉到被吸引,但是无法产生性吸引。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心理学教授安东尼研究发现,全世界无性恋者占总人口1%,约7000万。

?

3 是否有性冲动性冲动判断性取向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并且能判断性取向的性冲动,是有条件的。毕竟监狱和军队中发生的男性性行为也是基于性欲的。

1、性冲动的程度和发生频率是客观依据。

2、在非强迫情况下

3、对于产生性冲动并不排斥,认同是正常现象。

?

4 对同性/异性的态度1、对某种性别(非个体)的强烈排斥感和害怕接触感,可以排除相关性取向。

2、与第1点相对,不介意与一类性别的亲密接触,并且感到愉快,可以知道具此类性别的易感性性取向。

3、情感。强烈的感情并且持续时间较久,相处时拥有依赖性安全感。那么具有相关性别的性取向倾向。这也是为什么女性双性恋多的原因。

当一个人喜欢上一个性取向是双的女生,而且这个女生更倾向于同,也已经有了女友了,你该作何评价?

双是指“双性恋,又称双性爱、双性向,指对男女两性皆会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是性取向分类之一,与单性恋取向齐列。双性恋,又称双性向,是性倾向的一种。双性恋者能够对同性和异性产生情感、爱情或性的吸引。内容扩展:双性恋,又称双性向,是性倾向的一种。双性恋者能够对同性和异性产生情感、爱情或性的吸引。双性恋者对吸引力的感受不一,有些人可能同时对同性和异性感受到吸引力。有些人可能在某一阶段对同性感受到吸引力,在另一阶段对异性感受到吸引力。双性恋者感受到吸引力的表现方式和吸引程度也存在差异。“双性恋”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发展到1970年代和1980年代,双性恋开始在西方社会中发展成为明显的集体和政治认同身份 。目前,双性恋者因性倾向遭暴力伤害、歧视比例较高,生存状况仍需要进一步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 。消除公众对双性恋的误解和歧视,保障双性恋者的健康和福祉,需要对儿童进行全面性教育,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各部委发布的教育文件中均有性别平等相关的内容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