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性别不定者的心理影响与性取向

时间: 2023-08-19 01:25:39

性别不定者是指在性别认同上存在不确定或不一致的人。这一群体的存在已经被社会广泛认知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性别不定者的心理影响和性取向却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性别不定者的心理影响和性取向,以期增进对这一群体的了解和支持。

性别不定者的心理影响与性取向

一、心理影响

性别不定者可能面临的心理影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 自我认同困惑:性别不定者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安,因为他们无法像其他人那样明确地认同自己的性别。

2. 社交障碍:由于性别认同的不确定性,性别不定者可能会遭受歧视、排斥和孤立,导致社交障碍和心理压力。

3. 心理健康问题:性别不定者可能会因为自我认同困惑、社交障碍和身份认同问题等原因,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如抑郁、焦虑、自杀等。

4. 人际关系问题:性别不定者可能会面临家庭、朋友、同事等人的不理解和反感,这会对他们的人际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性取向

性别不定者的性取向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情况:

1. 双性恋:双性恋是指同时对异性和同性有性吸引力的人。有研究表明,双性恋在性别不定者中较为常见。

2. 异性恋:性别不定者也可能是异性恋者,这意味着他们的性别认同可能与其性取向不同。

3. 同性恋:性别不定者也可能是同性恋者,这与其性别认同可能是一致的。

三、心理支持

由于性别不定者可能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他们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以下是一些需要关注的方面:

1. 教育:教育是提高社会认知和理解的重要手段。学校和社会组织应该提供相关教育和培训,以帮助人们理解性别不定者。

2. 社会支持:社会应该提供支持和帮助,让性别不定者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这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平等就业机会、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持。

3. 倡导平等:性别不定者应该享有与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和机会,包括教育、工作、医疗等方面的平等。社会应该倡导平等和包容,以支持性别不定者的健康发展和平等权利。

性取向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着产生同性恋的原因,他们研究了同胞因素和某些基因对性取向的影响,然而新的研究指出,他们的研究过程受到了性取向判断方法以及政治活动的干扰。

50年来,同性或双性恋者在一些国家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政治权利,而在另一些国家则受到了排挤和边缘化。在许多地方,对同性或双性恋者的政治和民间支持取决于同性恋的成因和后果,这使得相关的研究变得举足轻重。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公众心理学》杂志上,研究者在文章中称:“个体对于性取向的政治态度通常与他们对性取向成因的看法有关。”

对此持支持态度的人通常相信性取向是非社会因素造成的,比如基因。持否定态度的人通常相信同性恋是社会因素造成的,比如过早的性行为和对同性恋文化的认同。

文章中来自7所大学的专家继续称:“相比性取向的成因,人们更关心的问题是性取向是否是主动选择的。”



2%到11%的成年人2%至11%的成年人自述体验过同性感情,但该评论说性取向研究应考虑采取更多的措施而不是仅仅依靠自述。上图为2013年调查的性取向的平均分布情况。

他们相信,各种不同的生物性因素,包括产前荷尔蒙和某些基因特征,可能共同决定了人类的性取向,而不是某个单一的原因。

有一个观点非常有趣,即同性恋可能是由于男性在未出生时受到免疫攻击造成的。该观点由多伦多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Ray Blanchard于2001年第一次提出,他提到了“兄弟顺序效应”,即某个男性的哥哥越多,他成为同性恋的可能性越大。

然而,这个效应说并不适用于拥有姐妹或弟弟的男性。



男性胚胎在Y染色体上携带有称为“H-Y抗原”的男性特有蛋白,他认为某些该抗原可能会影响男性的性取向。

由于母体内并没有H-Y抗原,这可能会触发母体产生针对H-Y抗原的抗体使之无法正常工作,从而无法打开胚胎大脑内的“直男”开关。

根据先前的研究,性取向一定程度上受到基因因素的影响,因此是可遗传的。从进化角度来看,这一观点是有问题的,因为同性恋者通常极少产生后代来遗传他们的基因物质。

他提出,母亲每生1个儿子,该效应就越发强烈。独子的同性恋概率仅为2%,但如果某个男性拥有4个哥哥,那么这一概率则上升至6%。

而本月一项研究声称,大约半数异性恋男性和女性携带潜在所谓同性恋基因,并且可以传递给下一代。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同性恋能够存在于整个人类历史,即便男同性恋者通常极少产生后代来遗传他们的基因物质。

乔治亚州伊利亚州立大学的研究者使用计算机模型得出这一结论,该计算机模型考虑了基因特征的多个方面、同性恋男性来自较大家庭的倾向以及其他的因素。

该研究发表于斯普林格出版社的杂志《性行为学档案》。然而,该研究并没有发现任何与同性恋有关的特定基因。

该评论文章说,由于社会变得更加宽容,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

“同性恋并没有因为社会宽容而增多,而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表达(行为上和公开承认),”他们写道。

该评论文章第一作者、西北大学的J Michael Bailey说:“性取向是重要的人类特征,我们应该抛弃恐惧和政治限制来进行研究。”

各种不同的生物性因素,包括产前荷尔蒙和某些基因特征,可能共同决定了人类的性取向,而不是某个单一的原因。科学证据表明生物学和非社会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了性取向。

影响心理性别的因素

心理性别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属于个体相对稳定的一部分人格,并且,心理性别对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发展,未来志向以及性取向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 心理性别的形成
心理性别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从儿童时期开始,根据心理发展的不同,有的人心理性别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完全定型,而有的人心理性别要到中年期才能完全形成。这也跟所处环境以及自身情感经历有关。心理性别的形成一般跟父母、同伴、社会以及自我认知有关。
1. 父母
我们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父母,整个婴儿期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一般也都是父母,而婴幼儿时期是整个人生过程中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因此婴幼儿会不自觉的模仿父母的动作,并由父母对自身的态度明白自己的生理性别,进而影响到心理性别的形成。其次,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间的相处方式也会影响到心理性别的发展方向,因此父母在个人心理性别形成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
2. 同伴
在青少年期,同伴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与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定位自己的心理性别。如果一个男孩常常被同龄的男生欺负,就会希望寻求男生的保护,或者趋附于年龄较大的男孩以得到安全感,从而在心理性别上更加趋向于女性。
3. 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们心理性别的形成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现在网络上的很多同性恋知识和同性恋组织使得同性恋群体能够更加认识到自己的取向,并且排除抑郁,使得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可以更早的正视自己的心理性别,并且为争取亲人朋友的理解更早做出积极准备。
二、 性取向的形成
由于以往大多数人认为同性恋是正常状态的偏离,因为为什么没有人去研究异性恋的形成原因。因此性取向的形成更多的是研究同性恋或者双性恋的取向形成过程。
关于同性恋的形成原因,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做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概括起来,可以将关于同性恋成因的归结为先天和后天两类。下面分别对两种学说进行阐述。
1. 先天形成
先天是指生理因素,如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大脑结构的影响等等。科学家对先天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理因素的测定上,但至今仍没有一种理论可以证实并得到一致的公认。1952年克尔曼的一项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都为同性恋的几率为100%,而异卵双生中不足15%。然而,后继研究未能得出类似结果。1993年7月,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丁·汉默调查了40名男同性恋者,经他们同意提取其细胞做基因检测,这40人中有30人X染色体中具有相同的Xq28基因,据此认为Xq28基因可能控制着男性同性恋倾向。卡伦的《性行为与同性恋》一书在考察了遗传学、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等诸方面的因素之后,得出如下结论:尚无充分理由说明遗传是产生同性恋的原因。但是胎儿期的因素,能够使一个人发生性倒错,进而形成同性恋倾向。
2. 后天形成
后天是指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如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以及造成所谓"境遇性同性恋"的环境因素等等。在同性恋成因的后天说即心理社会成因说中,存在着两大流派,一是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一是行为学派的观点。

什么是性取向?

性取向的分类有: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asexual)。

个体对特定性别的对象,如异性、同性或男女两性,产生性吸引或迷恋,分别称为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在动物界和人类,大多数个体均对异性产生性吸引,这是与其繁衍后代的生物本能相一致的。

但在动物进化的历程中,特别是在人类,一部分个体出现性取向与繁殖本能分离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尚不清楚。在个体的性心理发育过程中,常伴有同性恋的性取向,但同性恋者大多没有性别角色和性身份障碍。

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未获得解决的恋母或恋父情结是决定“性”定向的重要因素。他们设想:对母亲过分亲昵,对父亲疏远或敌视的男孩,会产生对其异性性冲动的恐惧,从而促使其性取向转向同性。

性学习理论则主张,童年早期的同性恋体验或幻想不仅未受到抑制,反而通过性行为和手淫得到强化,促进了同性别的性取向。遗传学研究未能发现决定性取向的基因标记,也未发现孕期母体雄激素和雌激素水平的改变对胎儿出生后的性取向起决定作用的证据。

社会文化环境对性取向的态度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例如:在性自由的社会,对同性的性取向,采取肯定的接纳态度,而在较保守的社会,则采取否定的排斥态度。

扩展资料

在很多年间,很多科学家和宗教团体的一个共同的假设是,自然以及正常人的性取向是唯一指向异性的(异性恋)。在20世纪50年代以及后来的研究使得心理学家和医生们认识到同性恋是唯一指向同性的第二种性取向。后来,对没有唯一性取向的观念开始得到接受,例如双性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人类本性的著名的特征化“多态的不正当性”(polymorphously perverse),意味着或者是事实上任何对象都可以成为性欲满足的源泉或者是像婴儿那样对性欲的满足漠不关心。

弗洛伊德认为,当一个婴儿长大后,性欲满足的对象开始变得清晰和有限(对于这究竟是生物学变化还是社会进程的原因还有争论)。人类学家观察到,世界上很多人,包括在相同文化中成长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取向对象。

然而,很多学者认为,在任意一个给定的社会,被认为是合适的欲望的对象通常是受到控制和有限的。此外,一些文化传统(特别是宗教)主张人们应该只有一种类型的欲望对象。  

根据由阿尔弗烈德·查尔斯·金赛做的两份具有争议性的研究《男性性行为》(1948年)和《女性性行为》(1953年),当被问及对自己从一个连续的从绝对异性恋到绝对同性恋的性谱中为自己的评分以及对他们行为的综合分析后表明,多数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双性恋的,也就是说,很多人对两性都有好感,但是通常是偏向其中一方。

根据金赛的报告,指用少数一些人(5%-10%)可以认为是完全的同性恋和异性恋。相反的,只有更少的一些人可以被认为是完全的“双性恋”。  

很多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很多人报告通常是异性恋取向。然而对同性恋占人口比例的报告则会根据方法的不同和选择标准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很多这样的统计数据表明在美国男同性恋者为2.8-9%,女同性恋者为1-5%,这个数字在一些大城市中可以高达12%,而在一些乡村地区可能只有1%)。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发现,男同性恋者的比例大约是女同性恋者比例的两倍。对双性恋在人口中的比例的估计根据不同的提问而有很大的差别。一些研究认为只要一个人几乎相等的受两性的吸引就是双性恋;另外一些人认为双性恋完全受同性(否则就认为是异性恋)以及异性(否则就是同性恋)吸引。  

很少的人既不受同性吸引也不受异性吸引。

-性取向分析

-性取向性指向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