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恋指的是没有或者极少有性欲望的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面临许多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在社交场合中。在这种情况下,无性恋者该如何应对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无性恋者如何应对社交场合中的尴尬?
一、心态调整
首先,无性恋者需要进行心态调整。他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性取向是正常的,不需要为此感到尴尬或者羞耻。在社交场合中,无性恋者可以尝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取向,以此来避免尴尬的情况发生。同时,无性恋者也可以通过自我肯定和自我接纳来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加自然地面对社交场合中的尴尬。
二、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其次,无性恋者可以尝试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在社交场合中,无性恋者可以主动与其他无性恋者交流,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从而找到彼此的共鸣和支持。此外,无性恋者还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等渠道,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寻找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三、学会拒绝和回避
在社交场合中,无性恋者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必要的性暗示或者性骚扰。在这种情况下,无性恋者需要学会拒绝和回避。他们可以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的性取向,或者礼貌地拒绝对方的邀约和请求。同时,无性恋者也可以选择回避一些可能会引发尴尬的场合,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四、寻求专业支持
最后,无性恋者在面对一些困难和挑战时,也可以寻求专业支持。他们可以咨询心理医生或者参加一些无性恋者的支持团体,从而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综上所述,无性恋者在社交场合中面临的尴尬并不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心态调整、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学会拒绝和回避以及寻求专业支持等方法,无性恋者可以更好地应对社交场合中的尴尬,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状态,享受自己的生活。
什么是无性恋?
无性恋是指不具备性欲望或没有性取向,即不会对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别表现出性欲望,也就是缺乏性冲动。
其实无性恋者与禁欲者和单身主义者是不同的,无性恋者之所以会成为无性恋一般没有宗教信仰的因素,他们不管是对男性还是对女性都不会产生与之发生性关系的欲望,但会因为自己的性别或日常经历而对某一性别多出一些好感。
虽然无性恋者没有性欲望,但部分无性恋者往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例如家里催婚或希望找个伴侣,又或者渴望拥有孩子)而被动与别人发生性行为,尽管他们缺乏性欲和性吸引力。
无性恋者不对罗曼蒂克(浪漫)情绪限制,因此无性恋既可以有浪漫情节,也可以无浪漫情节,所以会有浪漫主义无性者和无浪漫主义无性者之分。
有浪漫情节无性者根据对其产生爱的吸引的人的性别又可以分为同性浪漫无性恋者、异性浪漫无性恋者和双性浪漫无性恋者。
不爱男性也不爱女性的无性者叫做无浪漫情节无性恋者,很多人可能会跟单身主义混淆,但是本质上是不同的,因为无性恋是一种性取向,而单身主义是一种主观选择。
无性恋者对罗曼蒂克(浪漫)情绪并没有限制,因此无性恋既可以有浪漫情节,也可以无浪漫情节。
无性恋者没有爱情吗?
很多人以为无性恋者就是对同性和异性都不感兴趣的人,但是大家忽略了一点,爱与性没有必然的联系。无性恋的重点就是讨论性,而不涉及爱情,所以虽然无性恋者没有性欲望,但是他们还是会爱上别人,因为他们缺乏的是性趣,而不是缺乏爱。
无性恋与精神恋爱是一样的吗?
很多人一提到无性恋首先想到的是精神恋爱,毕竟没有性的话,不就是只有精神在恋爱吗。其实两者之间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把恋爱和性爱彻底分开,认为精神部分和肉体部分是可以分开的,不需要相伴相随。
不同点在于精神恋爱着大力提倡精神部分,认为精神追求高于一切,无性恋是无肉部分,连着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精神恋爱者如果双方在精神上达到一定的契合,那么不排除后期会有发生关系的欲望,也就是说精神恋爱有“因爱而性但高于性”的特点。
无性恋与双性恋一样吗?
双性恋是对两种性别的人都会产生性吸引和爱情的性取向,很多人以为无性恋是不在乎性别,既会喜欢男性也会喜欢女性,其实无性恋中的“性”不是性别的“性”,而是性欲的“性”。
因为最常见的是异性恋,也就是男女之间的恋爱,所以很多人觉得,除了异性恋之外的性取向都是不正常的,甚至在心理上是病态的。
从心理学上说,一个人的性取向不管是什么,都不是心理疾病的体现,而且在现代社会中,性取向的不同也是一个人个性特点的体现。
第一部《冰雪奇缘》中,Anna身边既有王子又有骑士,而Elsa自己一个人唱着歌跑到山上造了座冰雪城堡独立美丽。这样的设定让部分非异性恋观众们不由得猜想,Elsa未来是否可能更愿意与一位来自异国的公主而非王子一起幸福快乐地生活在阿伦戴尔。
对一部童话电影提出这种猜测似乎有些牵强,但Elsa被迫要遮掩自己的力量并将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的痛苦确实让很多酷儿(queer)感同身受——自己也曾被家人告诫要隐藏自己的真实取向以获得主流社会的接纳,而这与Elsa在任何情况下都被禁止使用自己的强大魔力的窒息感何其相似。
在第二部《冰雪奇缘》的“你比我猜”游戏中,尽管Anna、Kristoff、雪宝都兴致勃勃,Elsa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她听到了一个神秘的女声在耳边低语,召唤她去阿伦戴尔城墙之外的世界探寻真相。影片结尾,Elsa退位让Anna成为了新的女王,自己骑着水灵独自踏上了新的探险之旅。
两部电影看下来,观众们会发现Elsa关注的重点是妹妹Anna、家族历史和自己力量的来源,比起寻找伴侣,她显然对探索未知与自我更感兴趣。于是关于Elsa是否可能是无性恋(Asexuality)的问题便出现了。但究竟什么是无性恋呢?以及就算Elsa没有跟一个公主或王子一起策马奔腾、共度余生那又如何呢?
关于无性恋的几个事实
尽管被DSM-5列为一种精神障碍,无性恋实际上是一种被性学专家们广泛认可的一种性倾向。无性恋在人群中的占比约为1%,性学研究者与无性恋活动家们认为这是一种应该正式得到官方承认的倾向。
对此,有的专家强调说,相比于其他已经得到承认的性倾向,无性恋者的数量仍然相对较小,但反对者指出即使只是1%,仅放在美国来看也有三百多万人——就像Elsa一样——从来没有产生过要与另一个人发生关系的欲望。他们应该被允许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而不该被社会压力所裹挟,被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尽管最近版本的DSM依然将无性恋划归为一种精神障碍,但研究性学的专家们以及无性恋活动家们一致认为越来愈多的研究和证据不断表明它确实只是一种性倾向而不是一种障碍,以及考虑到社会对无性恋的认识越来越进步、文化氛围逐渐改变,DSM最终会做出顺应时代的修订。实际上这种事情以前也发生过,DSM在对性倾向的划归方面一直就比较落伍——直到1973年,DSM才承认了同性恋是一种性倾向而非精神障碍。
了解无性恋
无性恋活动家们解释说,别人往往误以为他们是要求得到特殊待遇的特殊人群,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只是要求得到与其他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的权利,即在自己无意愿的时候不与他人发生关系。唯一的区别是,对他们来说,可能永远不会有意愿和任何人发生关系。无性恋群体非常包容、开放,如果社群成员想要学习、改变,以及拥有新的体验,他们是非常欢迎的。他们不是卫道士,也绝对不会强迫任何人禁欲。无性恋群体里的人只是没有与他人发生关系的欲望,并觉得自己不应该被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或是不该明明活得很快乐——就像一骑当先、独自驰骋荒野的Elsa一样——却被告诫自己这样是有问题的。
无性恋是:
不愿与他人发生性行为或感知不到他人对自己有性吸引力的人。
它也可以是一种没有欲望的状态,或是感到性吸引力不足以使自己想要和任何人发生关系的状态。
无性恋不是:
宣誓禁欲或恪守贞洁;
任何类型的某种行为;
一种精神障碍;
一种经历创伤后的表现症状;
一种主观决定;
“保留童贞”;
一种对纯洁的宣扬;
某种道德立场;
某种承诺;
一个阶段。
无性恋的灰色地带
研究人员在研究无性恋的过程中了解到的一件事是,对某些人来说,无论他们是不是无性恋,性和爱不一定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些无性恋者可能产生爱恋的感觉,或者因为与性无关的其他因素被某人吸引,并与之发展形成一种无需以性来增强联结的亲密伴侣关系(就像也有一些非无性恋者不会对他们的性伴侣产生爱恋的感觉一样)。
对于一些无性恋来说,尽管他们不享受或期待性行为,但如果他们所爱恋的人提前与他们讨论商定下来哪些类型的接触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绝对的禁区,那么他们也可能会与对方发生自己能够接受的某些形式的亲密接触。
无论何时,开诚布公地与伴侣就任何形式的亲密活动事先进行讨论与达成一致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先有知情才谈得上是否同意。无论取向如何,两个人之间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所谓谁欠了谁什么而必须以性的形式来偿还的,即使他们是伴侣或存在婚姻关系。
公众很少考虑到性少数群体的感受,也往往找不到正确的关注点,就像跨性别者常常被问及是否已经决定去做变性手术一样,无性恋者也会收到很多像是否会自慰之类的具有冒犯性质的问题。部分无性恋的人会这样做,并倾向于将其描述为一种身体上的放松,类似于挠痒或“疏通管道”,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是无性恋。
让一个人成为无性恋的,是他们对无性恋的这种身份认同,并且不想和其他人发生性关系。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在生理上有性行为——出于生育后代、组建家庭的考虑,一些想要小孩的无性恋者可能会与伴侣结合。
在线无性恋社群的逐渐壮大的好处在于无性恋个体可以借此找到合得来的同类,目前也确实存在一些配对成功的进入长期恋爱关系的例子,而且他们无需借助性来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结——两个互相吸引的无性恋之间完全可以通过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达到普通情侣之间的亲密无间。
如果孩子表示自己是无性恋
对于父母来说,要了解孩子的性发展的一种方式是,就像看待孩子在儿童期和青春期的任何其他变化发育一样看待它。你可以支持孩子做自己,但也不要完全认为他们某天说过的话或感受到的某些东西在将来会一成不变。
虽然其他类型的身份认同,如性别意识和同性恋性取向,在一些孩子的早期发展阶段就表现得很明显,但是关于无性恋的性别认同建立于什么阶段却没有确切统计数据。单从定义上来说,无性恋是人们在性成熟后才会形成的一种取向。
另一方面,从定义上来看,孩子在童年和青春期阶段都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中,所以一个对于性只存在很少或根本不感兴趣的孩子或青少年在发育成熟之后未必会依然如此。不同个体之间的性意识水平已经被证明是有很大差异的,并且与实际年龄无关(这意味着一个发育较早的13岁的青少年也许已经能意识到对他人的好感和性吸引,而另一个还没有达到性成熟的16岁青少年则可能没有)。
对女性来说尤其如此,她们可能会比男性更晚发现并开始了解自己的性向。像Elsa这样21岁的年纪,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可能才刚刚或者还没有能来得及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性向。因此,如果《冰雪奇缘》还有后续的话,Elsa也许仍然有可能在未来的续作中发现自己喜欢上了一个公主或王子,或都不是。
如果你的孩子表达出了觉得自己可能是无性恋的想法,你能做的最有利于ta的事情是开诚布公地和ta促膝长谈——任何涉及到儿童或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的谈话都应如此——告诉孩子不必为此感到自责或有任何压力,因为性从来都应该是一个人的自主选择——无论这个人是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或是无性恋。
保持尊重和开放的态度是首要的,同时也要继续以体谅包容的姿态与孩子交流,让他们继续成长和改变。随着他们的成熟,新的经验或感受可能出现,也可能不会出现。所有的孩子都应该从父母那里知道,他们天生就是值得被爱的,以后也会一直如此,无论他们所意识到的自己的性向是如何的。
“那取决于Elsa”
在《冰雪奇缘2》(Frozen 2)首映前主创们的一段红毯视频中,每个人都被一位记者问及在这部电影里,Elsa是否会“有一个女朋友”,而他们的回答大意都是:“那取决于Elsa(That's up to Elsa)”,“如果那是她想要的话(If that's what she wants)”。
虽然这些回答看起来像是那些被禁止剧透的电影明星们对问题的巧妙回避,但在如何与儿童和青少年讨论无性恋和性少数取向(queerness)方面,这些回答却也是很合理的。无论Elsa是无性恋,还是在未来产生了寻找任一性别的伴侣的渴望,这都取决于Elsa,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父母、朋友甚至是粉丝——来告诉她该怎么做。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