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是人类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面子也可能成为一种负面影响,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这就是留面子效应。那么如何识别和克服留面子效应呢?
如何识别和克服留面子效应?
首先,了解留面子效应的定义很重要。留面子效应是指由于面子的考虑而做出的错误决策或行为。例如,一个人因为不想显得无知而不敢问问题,或者因为不想输面子而执意不改变错误的决策。这种留面子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其次,要学会识别留面子效应。留面子效应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思考。例如,当我们在争论时,若只是为了争胜而不是为了真理,就有可能受到留面子效应的影响。当我们做决策时,若只是为了符合别人的期望而不是符合自己的利益,也可能是留面子效应的表现。
接着,我们需要找到克服留面子效应的方法。首先,要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怕问问题,不怕犯错,这是成长和进步的必经之路。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将面子看得过于重要,要注重实际利益。最后,要有勇气拒绝迎合,不要为了迎合他人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留面子效应。例如,在争论时,要关注事实和逻辑,而不是为了争胜而不择手段。在做决策时,要多方面考虑,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
总之,留面子效应是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识别和克服它,就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错误。我们应该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拒绝迎合和自我降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会说服他人是一个生存技巧。当女友的,总想说服男友给自己多买几个名牌包包;当员工的,总想说服老板多涨点工资;当老板的,又想说服员工多干活少拿钱;做孩子的,也想说服父母在成绩不好时少揍自己几下;做父母的,也总想说服孩子少打游戏多念书。可以说,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说服”与“被说服”之中,一些名牌商学院将说服他人的能力美其名曰“谈判力”。提高“谈判力”的诀窍在哪里?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心理效应,他们分别将其命名为“登门槛效应”与“留面子效应”。现在,就让我们对这两种效应一窥究竟。
“登门槛效应”:得寸再来进尺
让我们来看一看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费雷泽做过的一项实验。他们让一个大学生登门拜访一些家庭主妇,请她们在一份有关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个要求实在是无伤大雅,受访的家庭主妇都照办了。
两周过去了,又一个大学生带着心理学家的命令出动了。心理学家把他的拜访对像分为两组,一组是之前受访过的主妇群体,另一组是没有受访过的。这个大学生对这两类主妇提出了同一个要求:在她们的后院里竖一块警示交通安全的广告牌,广告牌很大,设计得还很丑,把它放在后院里实在是一件很煞风景的事。不出心理学家所料,第一组主妇中,有多于70%的人接受了这个无理要求,在后院里竖起了这块牌子,而在第二组的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这个要求。
这是为什么?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保持形象一致的愿望,一旦他们表现出了善良、友好、合作的一面,就宁愿多付出一些代价,有时代价超过了自己的底线也不愿“自毁形象”。心理学家称之为“登门槛”效应,换言之,你可以通过“得寸进尺”的方式,先提一个琐碎的要求,让对方通过答应这个要求而树立起良好的自我形象,然后再提一个大得多的要求。对方出于保持形象一致的下意识倾向,答应你的概率要大得多。
建议:中国古诗有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服他人也是这样。如果你想得到一个名牌包,不妨先提出要一瓶小小的香水,得到以后还要多赞美对方的体贴与品味。看着火候到了,再提出真正的要求,对方就算心里不愿意,没准为了维护“模范丈夫”的形象,也只能咬牙忍了。当然,说到具体的使用频率,就要看你对对方的了解程度啦。
“留面子效应”:进尺意在得寸
如果说“登门槛效应”说的是得寸再进尺,“留面子效应”说的就是“为得寸先进尺”了,且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著名心理学家西奥迪尼的一段遭遇。
“我在街上走着,碰到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子。他作了自我介绍,并说童子军一年一度的马戏表演就要在本周六晚上举行了,他正在卖门票。他问我是否愿意购买5美元的门票。我可不想把大好的周六时光浪费在看童子军马戏表演上,于是谢绝了。‘好吧’,他说,‘要是你不想买门票,买我们几根朱古力棒如何?一根才一块钱。’我买了两根,但立刻意识到发生了点怪事:因为:1.我对朱古力棒没什么兴趣;2.我喜欢钞票;3.我手里拿着两根朱古力棒傻站在那里;4.他拿着我的钞票走开了。”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且让我们再来看一个心理学实验。研究人员先后找了两组大学生做实验,对第一组大学生,研究人员直接要求他们带一群小孩子去动物园玩,只有不到两成的大学生同意了这个要求。对第二组大学生,研究人员首先请求他们用一年时间担任一个少管所的义务辅导员——这个要求太吓人了,几乎遭到了所有大学生的拒绝。接着,研究人员“退而求其次”,要求他们带一些小孩子去动物园玩一下。这跟去少管所当义务辅导员相比,简直是“湿湿碎”。再说了,原来拒绝对方就有点不好意思了,现在这不过是举手之劳,就答应了吧。于是,超过一半的大学生都同意了这个要求。
心理现象:霍桑效应
现象诠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者的直接和间接的教育方式,都可能通过教育对象的内心变化,而产生影响。实验研究证实了这种,由于引起对身份的认知及态度,产生的实验偏差的存在,这是我们所熟知的霍桑效应。
对管理的启示:
1.关注就是力量。当一个人感受到正在受到关注,从而真正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后,他会表现出比较高的效率。
2.小学教师霍懋征老师一直主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说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在她的眼中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
3.美国著名作家艾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恰当处理师生之间的心理矛盾,减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通过合理的渠道释放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聚的不良情绪。
4.就是要学会做一个平等耐心的倾听者,听取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分析学生的认识源头,通过换位思考等方法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减轻心里包袱,轻松面对学习压力。
心理现象:留面子效应
现象诠释: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的会被拒绝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作留面子效应。
对管理的启示:
1.所有难教育的学生,都是失去了自尊心的学生,所以好教育的学生,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学生。而我们在关爱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心的时候,还应采取一些批评的方式,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谈话方式,促进学生努力改掉缺点和错误,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2.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考虑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实施批评时要掌握分寸,是批评能被学生所接受。
八条心理学效应,真绝了 ? ?
令人叫绝的八条心理学效应
一、巴纳姆效应
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模糊的性格预测,而不管这个预测是不是真的准确。
比如,闺蜜被渣了,你安慰她:
感性的女孩就是非常善良,容易被骗。
她绝对相信,心情也会好一些。
再如:你表面上看着文静,
其实内心也有狂野的一面。
又或者:你跟不熟悉的人聊天会觉得没有话题,
但跟熟悉的朋友就侃侃而谈。
某些特别灵验的算命大师也是此中高手。
懂些心理学,说话这门艺术你也懂了。
二、三明治效应
把批评的内容夹在表扬之中,更能让人接受而且对批评的印象更深刻。
先来看两段对话:
你:你今天化的妆太浓了,有点吓人。
女朋友: (40米大刀已祭出)
换一种说法:
你: 你今天和以前不一样了,更性感了。
女朋友:是嘛
你:就是粉涂得有点厚
女朋友: (大招酝酿中.....)
你:我觉得淡妆或素颜更好看,
别的女生没法跟你比
女朋友: (阴雨转睛)
这就是三明治效应,把批评的话放在中间,
不容易激逆反心理,更能让人接受。
三、恋爱补偿效应
当一个人发现对方喜欢自己时,
也会下意识地对这个人产生一些好感;
而在这种互有好感的前提下,
两个人在一起的可能性会更高。
因为别人对你的喜欢,是一种认可,
这种认同带来的满足感会让你沉醉其中。
在电影《怦然心动》里就有这么一幕。
朱莉看到布莱斯蓝眼睛的一瞬间,
就开始喜欢他了。然而,
布莱斯一开始对她并没有感觉,还觉她神经兮兮。
后来,布莱斯开始关注她,常常想要见到她。
甚至还想亲吻她,
我猜,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
脑海里不知不觉便浮现了某个人的面容了…
四、前景理论效应
谈判时要注意分散收益,集中损失。
即多次向对方抛出不同的利益点,
一次性摊开损失点,哪怕其中有多处损失,人们也乐意接受。
这可以类比到我们听好消息和坏消息时的心情。
如果Ta告诉你:你生日我给你买了蛋糕来庆祝。
接着告诉你:可是今天要加班。
接着又告诉你:因为急着回家,忘了把蛋糕带回来是不是整个人都不好了!这真是接二连三的打击啊但如果Ta告诉你: 今天要加班,不能陪你过生日了再告诉你:但没关系,我还是给你买了蛋糕明天给你补过生日。
是不是心情完全不一样了,虽然有坏消息却一直有好消息来弥补当下的坏心情。当多个好消息汇聚起来后,所产生的核爆效应会让人们有一种“收益>损失”的心理。
五、杜宁克鲁格效应
能力不强的人,更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越差越牛逼,越强越谦虚。9一句话总结就是,就像学渣评论那些自己在学习上怎么也打不过的学霸:有什么了不起,除了会学习还会啥?可事实是在其他方面,学霸很可能也是完胜学渣~
六、留面子效应
先向对方提出一个较大的请求,在遭到拒绝之后退而求其次,提出一个小的请求,这样这个小请求被答应的概率也会增大鲁迅先生曾经打过一个比喻:如果一个屋子太暗,要开一扇窗户大部分人都不同意,但如果你先主张拆掉屋顶这时候人们就会来调和,也就更愿意开窗户。
七、道德许可效应
当你做了某件事,产生了强烈的满足感,
这时候再去做与目标相反的事,也不会有愧疚感。
我想你肯定也会有这样的情况:
学习了两小时,这时候玩几小时王者或者抖音会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结果不断沉迷其中
耽误了学习。
在健身房锻炼了几天,这时再去吃烧烤,
竟然一点负罪感都没有,理由是“我已经锻炼了”。
这就是:道德许可效应。
在《自控力》一书中有个实验,
心理学家调查了那些纵容自己颓废的人,
他们认为自己一直很自控,没有罪恶感认为自己理应得到奖励。
要避免道德许可效应最好的办法,
就是不要去做与目标相反的事,
否则你的目标永远达不到。
八、圆满效应
我们画一个圆画到3/4的时候,
突然一个电话打来,虽然我们此时在接电话,
但是心里仍然会记着自己还没有画完的圆,
而且会还会告诫自己一定要把圆画完。
很多果粉觉得买齐苹果三件套,iPhone、iPad和Macbook,这样才会完美。还有支付宝的集五福活动,
参加的朋友总希望自己可以集齐五福,
钱多钱少是其次,集齐才功德圆满。
生活中还有更多圆满效应的现象~例如:你已读到这里了,
给博主来个三连,就圆满了。
祝大家2022年都有个好的开始,完美的生活!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