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女两性人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的心理关系

时间: 2023-08-19 13:57:32

女两性人是指生理上既有女性又有男性特征的人,也称为双性人或间性人。这些人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常常受到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女两性人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心理关系。

女两性人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的心理关系

社会因素

社会对性别的定义和期待对女两性人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传统的二元性别观念中,人们只认为性别有两种,即男性和女性。女两性人往往难以在这种二元性别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可能会感到被边缘化、排斥、歧视或者不被接受。这种社会压力和歧视会对女两性人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产生负面影响。

个人因素

女两性人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也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个人经历和性格特点会影响女两性人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发展。例如,女两性人中的一些人可能在儿童时期就比较关注自己的性别特征,而另一些人可能在青春期或成年后才开始思考自己的性别认同问题。一些女两性人可能更愿意表现出男性的特点,而另一些则更倾向于女性特点。因此,女两性人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多样化和复杂的。

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的关系

性别认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属性别的认同感和意识,而性别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女两性人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女两性人的性别认同与社会期待的性别角色不一致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焦虑或者不安。例如,一个女两性人可能认为自己更像男性,但是社会期待她扮演女性的角色,这会对她的心理造成冲击。因此,女两性人在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寻求支持和理解。

总体来说,女两性人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是复杂和多样化的,受到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女两性人在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发展中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以减少心理上的负担。

性别角色认知形成的影响

一 男女性别角色的概述
1.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义:以性别器官为标准所划分的社会角色,以性别决定个体社会化作用定向,社会为男女制定了一套行为规范。性别角色指不同性别个体在一定社会中占有适当位置及被该社会规定的行为方式以及个性特点。
2.男女性别的特点: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
3.男女性别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个体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社会化过程,性别角色规范内化、历史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客观性。
二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影响因素
1.男女性别差异的生物学因素:第23对染色体不同的遗传基因,性激素和大脑下丘脑和大脑两半球的影响。
2.男女性别差异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文化分为狩猎与采集、园艺、农业、游牧、工业化五种类型。性别角色跨文化变异的普通原则是确认性别有差异并日趋复杂,同样劳动下男性受到更高估价。
3.男女性别差异的教育因素:社会、家庭与学校影响并通过社会化媒介实现。
三 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差异的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性别发展由口腔阶段至肛门阶段再至生殖器阶段,其性心理发展塑造个性在性别过程的作用是积极的,但强调生物学因素的决定作用,忽略文化的巨大影响。
埃里克逊的内部空间观:女性肌体包含建设性、创造性的生命内在空间,承担照料人类后代的生物的心理和伦理的义务。内部空间决定外部空间认识,生物行为特征和社会角色,其缺陷为研究主题不明,无法说明文化因素造成性别心理差异的原因。
2.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班杜拉):两性角色通过观察、强化、模仿相互过程获得。
3.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柯尔伯格):男女性别分化取决于自身认知发展的结果。基本内容如下,性别认同发展经历性别认同、性别分化和亲长认同三个阶段。
儿童将男女性别归类,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身体状况形成,儿童接受同性行为,排斥异性行为。
2-7岁儿童形成性别认同结果,但往往受环境变化影响。
基本自我归类决定基本价值取向,把自身性别相符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
基本普通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时期,从男女意识彼此生理差别开始。
习惯性观念表现为男子气和女子气。
男子气和女子气出现后,儿童与同性人物确定性别同一性。
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观形成,但由双亲适当行为促进和巩固。
以上过程按一般发展途径进行,大部分由认知发展决定。
四 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差异面面观
1.两性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男女有各具优势的大脑两半球,认知活动存在两性差异。
2.情感、意志活动中的两性差异:男子有支配欲,女性有忍耐心和依赖心,且自我满足感存在两性差异。
3.人际交往中的两性差异:男女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普遍的性别共性,女性的情绪色彩更为浓厚,且男女在语言和非语言交往中存在较明显差异。
4.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男女成就动机存在很大差异,其原因为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性别角色发展的名词解释

性别角色发展是指个体不断理解和获得性别角色标准的过程。在社会和成年人的要求与期望下逐渐发展起来。

包括三个阶段:

(1)性别角色的萌芽及形成

0-1岁:性别角色萌芽;2-3岁,知道自己是生物上的男性或女性;4-5岁,知道人的性别不会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6-7岁,知道人的性别不会随服饰、或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2)性别角色的扩大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儿童期

儿童已经会按照性别的行为方式行事,并且获得了基本的性别认同和许多性别差异的刻板印象。在整个儿童期,男孩和女孩都喜欢同性别的玩具,同时喜欢同性别的玩伴,井且?示出性别分离,逐渐形成男孩团体和女孩团体。

(3)性别角色的重新形成:主要表现在青春期

在青少年早期,那些表现出异性行为,或者表达出对异性活动兴趣的青少年,会收到同伴更多消极的评价。在青少年晚期,青少年对自己作为男人或女人的角色认同更加适应,而且在思考和践行性别角色的时候更加灵活。

扩展资料

中国文化自古就有“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此外三从四德的“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也通常解释为女人必须依附男人。不同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理想行为的要求和期望是不同的,虽然有一些会比其他一些更广泛接受。

例如,在现在和已知的历史文化中,战争通常被视为(或只被视为)是对男性适合的;而照顾子女通常(或只是)对女性而言的。

在20世纪早期,性别角色是围绕着异性行为的观念展开的,而且是相当固定的。如果人们转换性别角色,例如一个妇女获得高权力的职位,或一个男性选择当家庭主夫,通常是少见的或会被性别歧视。

在1960年代的性革命、女权运动、民权运动和后来的LGBT权利运动后,新的性别角色在西方社会开始出现,并且开始变得具有可变性,社会促进性别平等并减少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一些通常的性别角色观念,像表中所列举的,通常被认为是“固定的偏见”。

--性别角色发展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