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人(Intersex)是指生殖系统、性别特征或染色体不符合二元性别(男性和女性)的人。这种特殊的身体条件导致了两性人在性别、身份和社会角色方面的自我探索。
两性人的自我探索:性别、身份和社会角色
首先,两性人的性别认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其身体特征的不同,两性人对于自身的性别认同可能与传统的男性或女性标准不同。而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由于大部分人都被二元性别的观念所影响,两性人的性别认同常常被质疑或否定。这种社会压力可能会导致两性人产生认同危机,对自身的性别产生疑惑。
其次,两性人在身份认同方面也面临着挑战。在传统的男女二元性别观念下,两性人很难被归类到一个明确的身份类别中。他们可能会受到歧视或排斥,从而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同时,由于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两性人可能会经历持续的身份探索和重塑过程。
最后,两性人在社会角色方面也需要进行自我探索。传统的社会角色观念将男性和女性分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和期望。而两性人的身体特征可能不符合这些期望,导致他们难以适应传统的社会角色。此外,社会角色的限制也可能影响两性人在职场、家庭和社交场合的表现和发展。
总之,两性人的自我探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应该尊重两性人的自主权,提供平等的社会环境和资源,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发掘自身的潜力和价值。
男女平等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
在性别问题上始终秉承的价值理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政府运用
经济、法律、行政、教育
及舆论等多种方式
坚持不懈推进男女平等。
那么,
什么是男女平等价值观?
应该如何理解男女平等呢?
我们的理解:
男女平等价值观是指
人们对男女两性的人格与尊严以及两性在家庭和社会领域中的能力与价值、角色与分工、权利与责任、机会与结果进行认知和评判时持平等的态度和看法。简单地说,是一种具有平等理念的性别观。
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认识:
如何看待男女两性个体的
人格、尊严、能力、价值?
女性是具有独立人格、尊严、价值和贡献的社会主体
01男女两性人格与尊严平等
无论男女,人生而自由平等。男女两性生理结构不同,但这不是两性社会地位高低、人格尊严贵贱的理由,在生命的尊严与人格上男女两性是平等的,他们都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也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人格与尊严平等是一切平等的基础,反对并消除任何领域基于性别的偏见和歧视,是男女平等的第一步。
02男女两性智力与能力平等
真正将人与人智力能力区别开来的是个体差异而非性别差异。作为女性,有能力、也有权利对社会事务做出独立判断,对个人事务做出自主安排。大量研究表明, 两性智力与能力的差异并非人们观念中普遍认为的那样大。无论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甚至能力水平,不同性别间的差异远远比不上同一性别间的个体差异。社会上流行的女性不擅长逻辑思维,“女人智力与能力不如男人”等论断都是毫无科学根据的认识误区与性别偏见。
03男女两性贡献与价值平等
女性同男性一样,都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都是对实现社会文明进步、国家繁荣昌盛有贡献的人。在现代社会,女性不仅是家庭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决策者与贡献者,更是活跃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各领域的半边天力量,还是人类再生产的主体,为人类种族繁衍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何看待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
男女两性是平等、和谐、包容、共享的依存关系
01尊重差异,平等依存
男女两性虽然自然属性不同,但差异不等于差距,正是有生理构造不同的男性与女性,才会有丰富多彩、缤纷斑斓的美丽世界。男女两性不是对立、对抗的等级关系,男性不是女性天生的压迫者,女性也并非天生是男性奴役的对象,应该是平等互依、相互促进的伙伴关系。
这里所说的“平等”,不是要求男女绝对均等,也不是女性向男性争权夺利、争资源、抢地盘,更不是把男性当成对立面进行歧视或敌视,而是主张在承认并尊重两性生理差异的基础上,消弭两性的社会性别差距,使女性与男性在家庭、社会各个领域实现角色与分工、权利与责任、机会与结果等各个方面的平等。
02携手前行,共同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两性精诚合作、携手前进。女性的解放与发展程度,不仅关系女性自身,还关系着男性的发展与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父权制度和文化不仅伤害和禁锢着女性,也束缚和限制了男性的解放与发展。女性不解放,男性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男女平等意味着两性共同的解放与发展。
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不是女性向男性的“夺权复仇”,也不是以女性来代替男性、压迫男性造成新的不平等,而是旨在追求和实现男女双方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两性共同摒弃传统父权的陈腐观念,才能窥见女性解放的曙光。
如何看待男女两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地位、贡献?
男女两性同是平等文明和谐家庭的建设者
01家庭事务决策和家庭资源分配权利平等
男女两性一方面是家庭建设的参与者与决策者,共同商量规划家庭的生产经营、投资贷款、购房/盖房、子女升学/就业等重大家庭事务;另一方面还是家庭教育、健康等基础性资源、房产股票等财产性资源以及父母财产继承的共享者。
02养家、持家责任平等
一方面,挣钱养家是男女两性共同的责任与义务,男女双方都应该为家庭经济来源做贡献;另一方面,男女两性应共担持家责任,共同承担起养老、育幼、家务劳动等家庭照料责任,尤其是夫妻双方在传承家风家教、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包容的家庭关系方面,都应有以身垂范、言传身教的职责。
如何看待男女两性与
国家、民族、社会的关系?
男女两性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01男女两性都是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主体力量
作为社会人,女性和男性一样,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半边天力量。那种固守传统性别观念,借口女性应尽母职、承担家庭责任而主张女性退出社会、回归家庭的认识和主张,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02尊重、肯定和认可女性人口再生产的社会价值
对于女性为人类社会的繁衍与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及其在生育养育方面付出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全社会应予以充分尊重,并给予她们公正评价和合理补偿,不能使女性因履行生育责任而被限制和受到歧视。
03强化国家责任,保障女性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离不开广大妇女贡献智慧和力量。妇女的全面发展也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在男女两性发展实质上还存在相当差距的社会现实中,需要国家坚持不懈地在出台法律、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部署工作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男女两性的现实差异和妇女的特殊利益,更好地开发妇女这支重要的人力资源。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男女平等价值观研究与相关理论探讨”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来源:女性之声
性别角色是什么?
“性”(sex),是根据生物学或解剖学差异对人类的界定。男性性染色体由XY组成,性腺为睾丸;女性染色体由XX组成,性腺是卵巢。男女外生殖器也不同。“性别”(gender),指男性与女性在社会文化范畴的特征,诸如服饰打扮、言谈举止、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乃至家庭分工、社会分工等。为更加确切描述社会文化因素对男性或女性的影响,人们提出“性别角色”(gender role)的概念,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 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和期望的行为模式, 可以理解为男性或女性扮演适宜自身的男子气质或女子气质,以及社会所企盼和鼓励的行为模式。性角色的生理特征是天生的, 而性别角色是后天形成的,其关系并不一定一一对应。
性别角色确立的重要性
性发展是一个终生过程,这个过程把我们身体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我们从社会环境中持续接受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生命中早期的模糊理念和认识可能会导致成年后的不适当行为。个体要适应社会、发展自我,学会认识自我的性别,并选择相应的性别角色行为至关重要。根据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这就是性别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和期望来确认自己,则是性别角色认同。儿童的性别是一个确定的生物学事实,也是一个普遍的社会事实。儿童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应起的作用,以及性意向的发展,是孩子们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的部分,不但影响儿童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点,而且关系到他们最终形成的个性,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性别角色确立的发展过程
性别角色确立包含两方面因素影响:个人心理和社会构建。这两个因素相互交融和作用,最终完成个体的性别认同,即性别角色的确立。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对性别期待的认识在各阶段显示不同。3岁儿童不仅能分辨自己和别人是男的还是女的,还懂得不少有关性别角色应有的活动和兴趣,如:知道男孩玩汽车、枪,女孩玩娃娃、烹饪等游戏,但对于这种认识比较刻板。5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成分,如男孩子要胆子大,不能哭,女孩要文静,不能粗野等。7-11岁的儿童对社会性别角色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原有的刻板的性别思考降低了,认识到人们可以把女子气和男子气结合起来,能较好地接受与规定的性别角色内容。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并不会因为从事违背性别角色规范的活动、职业和品质而改变,并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性别角色定型加以反省。总的来说,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经过基本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三个阶段。这些过程遵循了性别社会化的相关模式,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限于篇幅,不再展开,有兴趣的伙伴们可以利用相关平台和引擎搜索)
帮助孩子确立性别角色
认识两性客观差异
研究表明,男孩与女孩之间的确存生物学客观差异。一是身体和动作方面。男婴出生时身高、体重要平均高于女婴,肌肉更成熟,心肺等脏器的体积偏大。从婴儿期开始,男孩长期维持高效的新陈代谢,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心肺发育均衡,血红蛋白高度集中,这在青春期更加明显。女婴的活动比较精细,大部分是面部表情,如张嘴、微笑和吸吮,而男婴则表现了更多的由大肌肉活动构成的自发性运动,其触觉和痛觉阈值也较女婴偏高。男性对疾病比女性更敏感些,病毒感染、溃疡、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等对男性来说更易发生。一些与性染色体相关的隐性异常,对男性的影响远比女性严重。二是认知方面。男女两性在认知的差异上有年龄倾向,婴儿时期几乎无显著差异,幼儿期男孩智力略逊于女孩,学龄期明显没有女孩强,但到青春期后明显逆转,男孩的智力优势愈发明显,直至青春期结束才逐渐减弱继续扩大的优势。男性智力发展分布上智愚两级都明显,不如女性智力发展显得均匀。同时,男女智力也存在不同的优势领域。男孩获得语言能力比女孩晚,在语言流畅性,以及读、写和拼写优势逊于女孩。男孩对视觉模式的兴趣要大于女孩,但听觉的敏感度则不如女孩。10岁以后,男孩在二维或三维空间操作客体的能力更加优于女孩。男孩的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强,而女孩的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较好。男孩幼时期思维活动也有其特点,十分好动,喜欢操作实物、探索环境、拆装玩具等,呈现出较强的逻辑思维,但研究未发现其在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上与女孩有显著差异。三是在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的差异。男孩对物体和事情感兴趣,而女孩似乎对人更感兴趣。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比女孩多,不像女孩那样喜欢从事合作性活动,对同伴的苦恼或不舒服的感知不如女孩。有研究还提示,其实在应付各种紧张情境中,并无两性差异,只是男孩不像女孩那样愿意主动报告和表现懦弱、焦虑、胆小的感受,在支配性和竞争性方面也没有显著差异。
了解“第三性征”
生物学意义界定了“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的概念,成为性教育的基础。有学者综合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提出了“第三性征”的概念,也称为"性别气质”,从非生物视角对两性进行了描述。男性气质指具有成就取向和关注完成任务的行动取向等性格心理特点,其固化稳定的内容至少包括三方面:地位、坚强和非女性化。地位代表功成名就和受人尊敬,是社会成就的取向;坚强代表力量和自信;非女性化则是避免女性化活动。女性气质指具有同情心、令人感到亲切、对他人关心等亲和取向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其固有成分包括:与家庭或关系相关的一切、温柔、爱整洁、依赖、羞涩、腼腆、多愁善感等。如果将“第三性征”固化且对立,即表现为性别气的刻板印象,其机械地将性别气质和男性、女性的行为规范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建构,是性别不平等的基础。但是,如果将“第三性征”理解为仅仅是对性别气质的客观界定,积极促进男性、女性对“第三性征”中积极因素的培育,并对其中所谓“消极”的特征予以理解、宽容并引导和完善,就成为“双性化”教育的重要基础。
倡导“双性化”教育
“双性化教育”关注人类性别气质的积极特征,反对把男性化和女性化作为单一维度的两极,打破男女两性对立的性别气质,使男女在性别角色确立的过程中有更的选择余地。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人对自我评价更加积极,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获得更高的成就。针对儿童性别教育的研究也表明双性化的儿童具有更高的自尊,而且比传统性别特征的同伴更受欢迎,适应状况也更为良好。但也有研究发现,具有过多异性性别特征的儿童,往往处于被同伴拒绝的边缘,自尊水平较低。“双性化教育”需注意两点:一是“双性化”不等于“中性化”。双性化理论认为双性化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性别模式,它集合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优点,而“中性化”可以说是“无性化”,是社会性别最不突出的一类群体,它没有显著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二是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学习异性的优点,而非缺点,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例如:“男子气”特质的优点是独立和自信,“男子气”得分高者往往与高自尊和各种情境中的成功相关联。“女子气”特质的长处是表现在有教养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女子气”上得分高的人容易寻求并获得社会支持,有更密切的社会关系,婚姻更加幸福。成年人应该是顺着孩子先天的性别倾向来进行引导,让男孩和女孩首先认同自己的典型性别倾向,乐于做一个男孩或女孩,然后再从学习异性特质中受益,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倡导两性平等的理念
儿童性教育大多从性的生物学特征与差异入手,无论针对学龄前期还是学龄期的儿童,都应该有意识地融入“性别角色”和“两性平等”的内容。如:在告诉孩子男女生理差异时,可以讲解每个人的权利、责任和机遇并不由他们的生理性别是男是女来决定,避免带有性别歧视色彩的语言解释青春期身体变化、情绪变化等;在讨论生命孕育、家庭、友谊和爱情时,可以传递男性、女性之间的尊重和平等,都有参与、决定和相互支持的权利和义务;在讨论性安全和性保护时,并非只需要告诉女孩关于男女平等、并不是男性就因为其性别而具有强迫、控制的权利,同时也要讲这样的理念告诉男孩,帮助其意识到对自己和女性的尊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给予了非常好的指南和范例:5-8岁的儿童的学习目标是能够给“社会性别”下定义,了解家庭、学校、朋友、媒体和社会都是学习和了解社会性别特征的渠道;9-12岁的儿童则能够自由地讨论男孩和女孩、男性和女性推动消除两性不平等现象的举措,需要懂得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对性别角色有影响,懂得两性不平等现象确实存在于家庭、友情、社区和社会中,懂得男女平等是基本人权,懂得每个人都有责任克服两性不平等现象。
优化家庭和幼儿园/学校的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其它任何组织、任何外人不可替代的。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孩子寄予的不同期待,以及以不同行为标准引导和教育孩子,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孩子从出生到独立生活要经历教育场所和施教者的不断变更,家庭则是一所“相对不变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终身教师”。针对男孩的性别角色教育,父母应加强自身学习。首先,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的性别角色理念,在对孩子进行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行为标准的教育基础上,积极关注两性性别气质的积极特征,寻找和创造“双性化”教育的时机,提高孩子的综合品质和素质。其次,父母无论是在婚、离异还是依托祖辈帮助对孩子隔代抚养,都应努力保持父母角色的完整性,树立性别意识和性别公正,即性别平等、尊重差异和自由选择,使孩子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拥有完整形象的榜样。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性别差异和自由选择。除了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外,更要让孩子认识到,性别虽然是有差异,但却无好坏之分,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今后的社会角色定位和职业发展。
幼儿园/学校是孩子们接受教育和成长的必经之路。优化幼儿园/学校对儿童社会性别角色确立的影响,首先,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定势。教师应淡化男女成人固有的性别框架, 使孩子们们有更广泛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其次,在授课过程中,对儿童读物和教材中的角色人物做出合理的解释。大量研究表明,众多语文、社会学科等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性别偏见, 传播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观念和性别定型观念, 影响了学生的性别角色认知。教师不应片面地引导幼儿和小学生/ 对号入座, 应通过分析指导, 使他们( 她们) 学习主人翁身上的全部优点, 倡导男女平等, 消除/ 性别偏见和/ 性别歧视。第三,尊重儿童的兴趣选择。应尽可能在活动中对男女生一致对待,避免经常按传统的性别角色分配玩具、安排角色,而是鼓励儿童自主地参与到各种游戏、特别是异性伙伴的活动中去, 引导他们体验各种生活角色,同时对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有积极的心理特质给以及时的强化,如不仅表扬男孩子的大胆勇敢,也充分肯定他们的细致、体贴,在“过家家”游戏中鼓励男孩子体验妈妈的角色,理解女性的责任和辛勤付出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