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性别表达的社会影响和环境因素

时间: 2023-08-19 18:20:03

性别表达是指个人通过外表、行为、语言等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性别特征。在社会中,性别表达对于个人的认同、自我表达和社交交往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性别表达受到社会影响和环境因素的制约,这种制约可能会导致个人的不适和歧视。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性别表达的社会影响和环境因素。

性别表达的社会影响和环境因素

社会影响

社会对性别表达的期望是一种强大的影响因素。在许多文化中,男性和女性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和性别特征。男性通常被视为强壮、有力和理性,而女性则被视为柔弱、温柔和情感化。这种社会期望会影响人们的性别表达,使得男性更倾向于表现出强壮和有力的特征,而女性更倾向于表现出柔弱和温柔的特征。

此外,社会对于性别表达的歧视也会对个人产生影响。在许多社会中,对于性别表达不符合社会期望的个人会受到歧视和排斥。例如,在某些社会中,男性穿着女性服饰或女性穿着男性服饰会被视为不正常的行为,这种歧视会对个人的自我认同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性别表达的重要因素。个人所处的环境会对其性别表达产生影响。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男性更倾向于从事体力劳动,而女性更倾向于从事家务和抚养孩子,这会对他们的性别表达产生影响。此外,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也会对其性别表达产生影响。

性别表达对个人的意义

性别表达对于个人的认同和自我表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性别表达,个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性别特征和个性特点,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此外,性别表达还可以帮助个人在社交交往中更好地适应社会期望和角色。

社会文化对性别的影响

社会性别,指的是一切社会认为适合于女孩和男孩、男人和女人以及非男女二元身份者的角色、行为、活动、属性和机会,以及男性之间、女性之间、非二元身份者之间和不同性别之间的关系[1][2][3]。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性别的概念不断发展,亦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与生理性别不同,社会性别不是由生殖器官决定的,而是社会建构的,是人通过社会化过程而习得的。社会性别是多元的,除男性、女性外,还有其他社会性别。每个人的社会性别认同亦有所不同,并且可能与其被指派性别不一致[2]。社会性别角色,是社会文化期望某一社会性别担当的角色;但仅因为一个人是属于某个社会性别群体,而认定其具有某些特定的属性、特点或角色,则会形成对某一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4][5]。

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主流化是与社会性别紧密相关的两大重要议题。今天,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仍较普遍[6][7]。“实现性别平等”是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为达到目标,需要引入社会性别主流化策略[8][9]。

我国部分教育类文件主要从性心理健康和预防性侵害两方面呈现社会性别主题;另外,《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也把社会性别观点纳入教育方面的策略措施中[10]。社会性别也是全面性教育的基本概念之一。学习者不仅需要理解社会性别及其相关概念的定义,还需要了解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及他人的社会性别身份、性别平等的重要性、社会性别偏见以及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带来的消极影响等[11]。

中文名
社会性别
外文名
Gender
快速
导航
历史沿革

不同文化中的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认同

性别不安

社会性别角色

社会性别刻板印象

相关议题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全面性教育中社会性别的相关教学内容

典型案例

相关影片
定义
社会性别,指的是一切社会认为适合于女孩和男孩、男人和女人以及非男女二元身份者的角色、行为、活动、属性和机会,以及男性之间、女性之间、非二元身份者之间和不同性别之间的关系[1] [2] [3] 。
英文中“gender”一词的意思包括“与某一性别的特别相关的行为的、文化的或和心理的特点[12] 。”联合国及其下属的世界卫生组织对社会性别亦有明确定义,即社会认为适合于男孩和女孩、男人和女人以及非男女二元身份者的角色、行为、活动、属性和机会,以及各性别群体内部和不同性别群体之间的关系[1] [2] [3] [13] 。
历史沿革
过去,英文中用以表示“社会性别”的“gender”一词主要指语法上的性,例如在某些语言中,名词有阴性、阳性和中性之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该词的使用很少见于其他领域[12] [14] 。
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第二性》(The Second Sex)中,法国作家波伏娃(Simonede Beauvoir)写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把生理上的性别与后天逐渐获得的性别身份区分开来,社会性别概念初露端倪[15] [16] [17] 。1955年,新西兰心理学家和性学家约翰·莫尼(John Money)提出了“性别角色(gender role)”概念,即“被用于表示一个人所说的或所做的、显示他或她本身的身份是男孩或男人、女孩或女人的所有东西”[18] 。莫尼认为性别角色是个人在童年时习得妇女的,可能与其生理性别不同[12] 。
1963年,美国精神病学教授斯托勒(Robert J. Stoller)和美国精神病学家格林森(R. R. Greenson)引入“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一词,后者将其定义为个人关于属于某一生理性别中的一员的感受;1965年,斯托勒区分开生理上的性(sex)和社会意义上的性别(gender),后来于1968年表示,“性别认同开始于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意识到个人属于一类生理性别而非另一类”,而“性别角色是个人在社会中公开展现的行为,是个人扮演特别是与其他人一起扮演的角色”。

性别由哪些因素可以决定

性别由三种因素可以决定,分别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性反转。性染色体是指与生物的性别决定有直接关系的染色体。自然界中,多数生物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的差异决定的。另外,环境因素中,温度、光照条件、营养条件和激素都可以决定性别。

虽然生物界中决定性别的方式千变万化,但和其他性状一样不外乎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的作用。有的生物是遗传因素的作用占主导地位,几乎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有的生物,似乎是环境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实际上环境因素仍然是通过遗传因素起作用。

扩展资料 性别决定方式:

细胞分化与发育上,由于性染色体上性别决定基因的活动,胚胎发生了雄性和雌性的性别差异。从遗传学上看,则是在有性生殖生物中决定雌、雄性别分化的机制。不同的生物,性别决定的方式也不同。性别的决定方式有:环境决定型(温度决定,如蛙、很多爬行类动物)。

年龄决定型(如鳝);染色体数目决定型(如蜜蜂和蚂蚁);有染色体形态决定型(本质上是基因决定型,比如人类和果蝇等XY型、矢鹅和蛾类等ZW型)等等。

——性别决定机制

简述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定义:

在谈学前儿童角色社会化的时候我们不可回避的是角色社会化的概念;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学会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规范行事的过程。“男人”和“女人”的角色是性别角色,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思想方式和一定行为模式。性别角色的特征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又称性别角色化,是指在特定的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行为的过程。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是在其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与发展的。

二、重视学前儿童性别社会化的必要性:

可以说性别角色化是学前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内化性别观念,学习性别态度,形成性别关系,形成性别行为的过程!掌握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方法对幼儿今后的活动兴趣、建立社会关系、形成性别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幼儿并非生来就认识到性别存在差异性,在幼儿的性别发展过程中,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与陪伴。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一旦将性别角色规范内化,就会自动地按照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来认识思考行动,造成性别角色心理差异,而这种心理差异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收盘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家庭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在社会系统中,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也是无可比拟的第一社会环境。家庭为儿童提供了第一次人际交往,第一种人际关系,第一项社会规范,第一个社会角色。从儿童学步时,父母就采用性别分化的方式对待子女。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他们开始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的指导。儿童正是从父母对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要求中获得性别认同进而达到性别角色分化的。

四、家长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的误区:

在日前社会的大环境下,有些父母为了提高子女的社会竞争力,一些女孩被当成男孩来抚养,导致其性格越来越强悍,一些男孩则被当作女孩来抚养,性格上越来越具女孩气质,从而导致性格缺陷以及心理障碍,并进一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五、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 在幼儿认知的形成过程中,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经常查看自己的语言与行为是否有性别认识偏差,并随时纠正,以免自己的语言传递给孩子消极的信息。 (1)父母应全面、充分地理解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除了关注孩子的生理发展的同时,也要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心理活动。在父母与孩子沟通时,除了运用语言外还要运用身体、面部表情等。

(2)家庭的教育观念要一致 现在的家庭大都是四个或是六个家长照顾一个孩子。对于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孩子的父母之间、与外祖父母之间有时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容易对孩子过于溺爱,不讲原则会造成孩子生活不愿自理,男孩变的柔弱。这都会阻碍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正常发展。 (3)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后天习得的重要性,指出了儿童对自己的性别具有一定看法。儿童能够对自身的发挥水平运用并积极做出选择,所以父母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在对他们无伤害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在对待不同性别的幼儿时,父母的奖惩措施也存在不同,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要看孩子的性别,还要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性。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