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如何理解性取向的本质

时间: 2023-08-19 18:30:25

性取向是一个人对于性别的偏好和倾向,通常被分为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三种类型。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性取向的认知和理解仍然存在很多争议和误解。那么什么是性取向的本质,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它呢?

如何理解性取向的本质

1. 生物学角度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性取向是由人类基因和大脑结构决定的。多项研究表明,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在某些脑区的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差异。例如,同性恋者的杏仁核、下丘脑和海马等脑区与异性恋者不同,这些脑区与性行为和情感相关。此外,研究还发现,同性恋倾向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不同性取向的人的基因表达也存在差异。这些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是一种生物学基础上的特质。

2. 社会文化角度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性取向可能也受到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宗教、价值观和习俗对于性取向的认知和态度存在巨大差异。例如,西方国家相对较为开放和包容,同性恋和异性恋被认为是平等的选择,而东方国家则普遍存在对于同性恋的歧视和排斥。因此,社会文化因素也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性取向。

3. 心理学角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性取向也与个体的心理特征和经历有关。一些理论认为,人们的性取向可能与童年时期的经历和家庭环境有关。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同性恋者在童年时期可能更多地接触同性伴侣或更喜欢和同性玩耍。此外,性别身份认同和性别角色行为也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性取向。

综合以上三个角度,我们可以认为性取向的本质是由人类基因和大脑结构决定,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性取向,并且理解性取向是多元化和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归纳为某种社会或个人因素的结果。

对性取向的看法

最近在追一部韩剧《梨泰院Class》,剧中的马贤利,人设是变性人,并引起很多人的议论。

我想说,变性人,同性恋,双性恋……为什么要对这类人有一种“他很另类”的看法?

如果人类的繁衍不以生理结构决定,那么谁会在乎性取向呢?如果人类最开始就是同性才会产生爱情,那么现在普遍存在的异性恋,当然也会被人当做另类,在茶余饭后拿来消耗时光。

两个人心生爱慕,互相尊重,互相依赖,不论对方是男是女,做出相伴终生的决定都会是慎重考虑过的。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想法或者自己的意见而去尝试左右他们的选择。我们只需要感受他们眼中的爱,看到他们幸福的笑容,然后去祝福,去赞美就好了。

我很希望有一天,任何性取向都能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眼里成为一种普通的存在。

怎样判断一个人的性取向?


定义——“性取向”,又称“性偏好”或“性指向”或“性倾向”,是用来描述一个人性渴望、幻想和感觉的对象,通常是另一个人。性取向的分类有: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asexual)
个体对特定性别的对象,如异性、同性或男女两性,产生性吸引或迷恋,分别称为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在动物界和人类,大多数个体均对异性产生性吸引,这是与其繁衍后代的生物本能相一致的。但在动物进化的历程中,特别是在人类,一部分个体出现性取向与繁殖本能分离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尚不清楚。在个体的性心理发育过程中,常伴有同性恋的性取向,但同性恋者大多没有性别角色和性身份障碍。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未获得解决的恋母或恋父情结是决定“性”定向的重要因素。他们设想:对母亲过分亲昵,对父亲疏远或敌视的男孩,会产生对其异性性冲动的恐惧,从而促使其性取向转向同性。性学习理论则主张,童年早期的同性恋体验或幻想不仅未受到抑制,反而通过性行为和手淫得到强化,促进了同性别的性取向。遗传学研究未能发现决定性取向的基因标记,也未发现孕期母体雄激素和雌激素水平的改变对胎儿出生后的性取向起决定作用的证据。社会文化环境对性取向的态度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例如:在性自由的社会,对同性的性取向,采取肯定的接纳态度,而在较保守的社会,则采取否定的排斥态度。


常见的性取向有5种: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以及泛性恋。

一、异性恋

异性恋是性取向之一,区别于只对同性恋产生性欲的同性恋者,异性恋者只对异性产生爱情和性欲,同时也区别于对男女两性均有感觉的双性恋者,具有异性恋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为异性恋者。

异性恋是最“正统”的性取向,之所以称之为正统,因为这种性取向最符合生物进化的机制,男性和女性相互吸引才会增加其繁衍后代的可能性,保持人类这种种群在自然界中得以持续的生存;同时异性恋也是我们最常见的性取向,是被几乎所有的社会认可且接纳的,在其他生物中也更为常见。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异性恋是对与自己性别不同的人产生的爱慕、吸引或者性冲动,一个男人喜欢一个女人,一个女人喜欢一个男人,这就是异性恋,也被视为“直”,因为会有直男或者直女形容异性恋群体中的两方。

我们现有的社会文化,如婚姻、家庭制度,都是基于我们是异性恋的前提,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一个最基本的家庭,如果你的身边有两个爸爸或者两个妈妈组成的“家庭”,那肯定是不被接受的,也正因为社会文化习俗的约束,这样的存在我们设置要给它加个引号,因为它不是被认可的家庭概念,但这种家庭是否有其存在的权力,不妨自己思考下?


二、同性恋

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之为同性恋者。在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中,也普遍存在同性性行为,但这与基于高级情感的人类同性恋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人类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具体表现。

理解同性恋这个词,只需要把异性恋反过来,把那个能让自己产生爱慕、吸引或性冲动的人换成与自己性别相同,比如一个男人喜欢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喜欢一个女人。包括我在内,整个社会对于同性恋的认识可能并不多,基于某部电影作品或者一本小说,我们感知到世间有这种与我们不同的存在,但当我细细思考同性恋这个词,我会觉得世间万物都是存在对立的,阴与阳,水与火,异和同,因为除了对象不同之外,其他毫无差别,开头我们提到取向是一种感觉,就像我曾经看到的一句话:我爱你,只是你的性别恰好与我相同罢了。

同性恋是性少数的存在,据调查表明同性恋约占人口的百分之三,换句话说,一个班里可能就有一个同性恋,他们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因为社会文化和习俗,这种取向被隐藏,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被认为是精神疾病,被治疗,被处刑。慢慢地,我们发现这种取向在动物身上也存在,同性恋这个词也慢慢地进入我们的视野,慢慢地被一些人所理解和接受。


三、双性恋

双性恋,又称双性爱、双性向,指对男女两性皆会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是性取向分类之一,与单性恋(异性恋、同性恋)取向齐列。


四、无性恋

无性恋(Asexuality,也称为nonsexuality),是指一些不具有性欲望或者宣称自己没有性取向的人,即不会对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别表现出性欲望,即缺乏性冲动。


五、泛性恋

泛性恋是指对任何性别皆能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他/她们通常认为,在恋爱方面性别是微不足道或无关的。牛津英语字典将泛性恋定义为:没有限制或抑制性的选择。有些人误以为泛性恋是双性恋的一种别称,但双性恋和泛性恋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双性恋是指对男女两性皆能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但双性恋者并不能对跨性别者、变性人、双性人、人妖等产生爱情和性欲。虽然双性恋者可能会在不知道对方是第三性别的情况下对其产生爱情和性欲,可一旦知道了对方是第三性别,就无法产生爱情和性欲,已经产生的爱情和性欲也会因此消失动摇。而泛性恋是指对男性、女性、跨性别者、变性人、双性人、人妖等皆能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它被认为是比双性恋更具包容性的一种性取向,因为泛性恋对所有性别的人皆能产生爱情和性欲。


除了常见的5种性取向之外还有其他10种不常见性取向。

1.Asexual

Asexual(无性恋者)指的是无法感受到性吸引力的人。无性恋者一般只会在精神上或审美上被吸引,但别人无法对他们产生性吸引,但是无性恋者可以和别人维持除性以外的亲密关系。如果你无法感知性吸引力,那么你就有可能是无性恋者。

2.Aromanic

Aromanic(无爱者)指的是极少能感受到或无法感受到爱情吸引力的人。无爱者并不缺乏与人的情感交流,只是不会产生去发展一段恋情的本能需要。无爱者也仅仅会在心理移情作用的支持下产生对爱情的需要,但是这种需要通常以柏拉图的方式呈现出来。无爱者和其他性取向一样,是天生的而非个人选择。

3.Graysexual

Graysexual指的是介于无性恋和有性恋间的一种微妙性向。被定义为是Graysexual的人可以是异性恋或同性恋,也有可能是除这两者以外的其他性取向。

4.Demisexual

Demisexual是指只会在同某人建立起足够深厚的感情后,才能对其产生性欲的人。

5.Demiromantic

同demisexual类似,Demiromantic指那些只有同某人产生足够深厚的感情后,才会产生爱情的人。

6.Lithromantic

Lithromantic指的是对某人产生爱情,却不希望获得情感回应的人(这类人的爱情可能会因对方的情感回应而消失)。Lithromantic有的可以接受恋爱关系,有的则不能。

7.Pansexual

Pansexual(泛性恋)指对任何性别(男性、女性、雌雄同体者、人妖、变性人、跨性别者)皆能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

8.Polysexual

跟泛性恋类似,多性恋(Polysexual)指的是能对多种性别(但并不是所有性别)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

9.Panromantic

Panromatic是指对任何性别皆可能产生爱情,但不会产生性欲的人。

10.Skoliosexual

Skoliosexual是指只能对超越两性性别(男女)或者性别模糊的人群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




性取向是什么意思,女人的性取向真的更加不稳定

20岁出头刚工作的时候,我在工作的城市认识了一个拉拉(对于女同性恋的昵称)。

头条@LoveMatters谈性说爱

我们都不是本地人,是通过BBS上一个共同熟人认识的,尽管根本不熟也没什么共同话题,却因为缺少朋友寂寞无聊而约了见面。

她告诉我,女孩比较容易被带弯 第一次见面她就向我出了柜,说自己跟那个共同熟人(女生)曾经是情侣关系,并简单说起了新女友的状况,和其中的一些感情纠葛。

最后一次互通近况时,她告诉我已经跟女友分手,同一个男人交往并准备结婚,两人相处得很不错。那时,我对她性取向的转变已经不怎么吃惊了,因为初次见面出柜时,她就向我坦白过自己原本是直的,被现在的女友追求而“带”进拉拉圈的。 “女孩子比较容易被带弯”,她这样说。

我们最终失去了联系,但她第一次给我种下了“女孩的性取向流动性高”这一印象。自那以后,不知是自我印证的预言,还是突然打开了新的观察视角, 我身边零星但不断地出现在不同性取向之间自由穿梭的女孩子。

头条@LoveMatters谈性说爱

在不同性取向之间自由穿梭的女孩子们 这些女孩子有和前夫离婚后和同性伴侣共结连理的;有一年前还为前男友不愿跟自己结婚而烦恼,一年后却突然交往女朋友的;还有几个认识时原本是直的,半年后开始跟女孩子交往的。所以李银河老师和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图尔特(Kristen Stewart)这两名原本都交往过异性伴侣的女性突然宣布与同爱爱往时,我并没有太吃惊。

对于这种现象的成因,有许多来自旁观者的朴素猜想,比如认为那些变弯的女孩是因为被男性伤害过对异性恋失望,而选择了和女性建立关系。也有当事人根据自身体验而得出的感性推测。

文章开头的女生就曾对我说“女孩子比较感性,容易被温柔的小T带进去”。经历过“直弯直”的一个女性朋友也分享过同爱爱往带来的生活习惯和沟通等方面的便利,这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同性关系的吸引力。这些猜测和自我体验,加上女性朋友之间行为亲密程度普遍高于男性的生活经验,都在强化这样一个印象: 相比男性,女性的性取向更加不稳定,容易变弯。

头条@LoveMatters谈性说爱

流动的性,它是一个事实 然而这种理解有悖我们一直以来的科学常识,因为过去通常认为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是不可变的。但性取向的后天变化似乎是一个事实。

2014年有学者发现人的性取向也可能随着年龄而变化,有些直了一辈子的老年女性到了50、60岁忽然爱上了同性恋人。不仅是女性,这种变动在男性身上也同样发生,并且并不少见。

不仅如此,大家普遍认为性取向和偏好都比较稳定的男性群体,也未必像想象得那样“直弯”泾渭分明。2006年的一个研究也发现,过去一年曾有过男男性行为的男性中,自称为异性恋的男性竟然占大多数。虽然其中存在着性取向认同和性行为偏好的不一致问题,但这确实证实了一部分人在性上存在一个宽松的变动范围。

其次这种变化并不仅仅是“直变弯”,“弯变直”的情况同样存在。但总体数量上,弯变直比直变弯要多,这也说明异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优势比例是比较稳定的(担心繁衍问题的人这里可以放心了)。

对此,目前最流行的解释是心理学家丽萨·戴蒙德(Lisa Diamond) 提出的“性的流动性”概念。 她认为性取向、性别认同等都是会变化的。

性取向指的是一个人对异性或同性在情感、浪漫关系和性等方面持久的吸引模式。 目前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是否不可自我选择,仍有一些争论。有些观点认为性别认同是会变化的。而丽萨则提出尽管性取向总体相对稳定,但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在性取向各方面拥有较强的流动性。

就像我们通常将性取向看作一个光谱,人们并非清晰地分为同性恋异性恋两派,站在光谱的两头,而是从一头到另一头各自散布在这个区间之内,甚至这个光谱也可能并非只有两头。在性的各个纬度上, 性取向、性偏好、性别认同,也有一部分人具有较宽的光谱 ,根据所处情境和文化,可以在几点之内产生较大的流动。

自洽的性偏好,有时候无需身份认同 环境对人的性偏好的影响是显著的 ,常见的比如原本只懂传教士体位的人,来到更开放的环境后,开拓了女上位甚至多P等偏好。再比如进入了一个拉拉社交群体,社交环境从周围都是异性恋转而变为同性恋居多,开始接受同性浪漫关系的可能性,进而甚至呈现出了性取向改变的现象。

文化的变迁也是性别认同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原本对确定无疑的女性角色认同因为文化变迁而变成偏中性甚至略“男性化”了,亲密关系的形式也随之改变,恋人的可能性由男性扩大到女性。这根本上是因为性别是被社会建构的,并且是随着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不断变化的。

而个人实际发生的性行为和ta对自己性取向的认同又是可能相互独立的。有些人在性偏好上会随着环境和周边人际关系变化而改变,但ta内心可能并不认为自己变弯了,比如李银河老师的情况。

基于文化对人们性偏好的塑造,也有另一种名为“强制异性恋”的假说。这种假说认为文化通过单方面灌输异性恋爱这一种亲密关系,污名化同性恋行为等,使人们预设自己为异性恋。而同时因为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女性中同性恋数量实际上远大于早期表现出来的数量,导致女性中后天觉察到自己同性恋倾向而变弯的数量更多。

我爱你,只因你是你 对于人类的这个复杂现象,探讨和研究依然在继续。尽管出于对同性恋、异性恋等明确标签的警惕,我比较倾向于“性取向的流动性”一说。而在学说和观点不断试图完善和发展的同时,人们的行为已经在快速发生和演变着了。

我有过几次被拉拉追求的经历,这些经历并不讨厌,并且因为来自同性而让人感到一种安全的温存,当时唯一的困惑来自于这些女孩子对标签竟然都非常漠视——她们并不认为对方之前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是求爱的阻碍。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面是数年前参加过的一场同性恋婚礼,当时那似乎是南方某地第一场同性恋婚礼。因为那一场婚礼的启蒙,在场的一些女孩们不久后就开始积极地追求其他女孩。

暮光女斯图尔特曾预言似地说过,再过几年,会有更多的人认为没必要弄清自己是弯还是直,做自己就好。

一个每个人都不必费劲去思考和归类自己, 做自己想做的爱,喜欢自己想喜欢的人 ,尽管还未被觉察,但这样的自由已经在世间存在着了。

参考文献

Dr. Dylan Selterman(2014)。Debunking Myths About Sexual Fluidity 。

Diamond, L. M. (2008)Sexual fluidity: Understanding women’s love and desire。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mmagunde(2007)。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drienne Rich(1980)。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nd Lesbian Existence。Vol. 5, No. 4, Women: Sex and Sexuality。

(文/柯晗,兰卡斯特大学心理学博士候选人,科普作家。)

(原题:她们既吻男孩,也吻女孩。特约专栏,授权头条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