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性别价值观如何影响社会角色的扮演

时间: 2023-08-19 22:10:4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性别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不同的性别价值观对于个人的行为和社会角色的扮演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性别价值观如何影响社会角色的扮演。

性别价值观如何影响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教育对性别价值观的影响

教育是塑造个人性别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许多学校在教育中强调男女应该有不同的行为特点,比如男孩应该勇敢、强壮,女孩应该柔弱、温柔。这种教育往往会导致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更加注重竞争和力量等男性特征,女孩则更注重外貌和亲和力等女性特征。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影响个体的发展,还会导致性别歧视和社会角色的局限性。

二、媒体对性别价值观的影响

媒体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媒体形式,如电影、电视剧、广告等,都能够对性别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许多电影和电视剧中,男性角色往往被描绘为强悍、英勇,而女性角色则被描绘为柔弱、脆弱。广告中也常常出现性别歧视的情况,比如女性被描绘为需要男性照顾的弱者。这种媒体形象很容易让人们对性别角色有一种刻板印象,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和社会角色的扮演。

三、社会对性别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期望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社会角色的扮演。比如,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往往是以家庭为重心,注重家庭角色的扮演。而对于男性的期望则是强调事业和家庭的平衡,注重事业角色的扮演。这种社会期望会导致男女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并且容易导致性别歧视。

四、性别价值观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性别价值观对于社会角色的扮演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个人应该学会拒绝性别歧视,拥抱平等和多样性。学校和家庭应该注重教育孩子性别平等的观念,避免刻意强调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性。媒体也应该避免传递性别歧视的信息,注重呈现更加多样化和平等的形象。社会应该鼓励男女平等地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避免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早期家庭教育、角色游戏、学校教育以及大众传媒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都是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

一、性别角色与学前儿童的性别行为

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如在中国传统的社会观念中,男人就应该养家糊口,女人就应该做饭、看孩子,这就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要求的反应。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要求可以表现在任何方面,大到社会分工、家庭分工,小到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处处都有一把无形的尺子在衡量着你,也时时有一个框架在束缚着你,使一个人自觉不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去活动、交往,这就是性别角色的作用。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即只有当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才能进一步掌握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行为标准。

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男女两性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主要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孩子能区别出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就说明他已经具有了性别概念。儿童的性别概念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性别的认识,一是对他人性别的认识。儿童对他人性别的认识是从2岁开始的。但这时还不能准确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大约到2岁半到3岁左右,绝大多数孩子能准确说出自己的性别。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性别角色的初步认识,如女孩要玩娃娃,男孩要玩汽车等。

(二)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此阶段的儿童已经能明确分辨自己是男还是女,并对性别角色的知识逐渐增多,如男孩和女孩在穿衣服和游戏、玩具方面的不同等。但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能接受各种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差,如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几乎不会认为这是违反了常规。这说明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还不很明确,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三)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孩子们不仅对男孩和女孩在行为方面的区别认识越来越清楚,同时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如男孩要胆大、勇敢、不能哭,女孩要文静、不能粗野等。但与儿童对其他方面的认识发展规律一样,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表现出刻板性。他们认为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并会受到惩罚和耻笑的。如一个男孩玩娃娃就会遭到同性别孩子的反对,认为不符合男子汉的行为。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2岁左右是儿童性别行为初步产生的时期。具体体现在儿童的活动兴趣、选择同伴及社会性发展三方面。例如:

①14-22个月的儿童中,通常男孩在所有玩具中更喜欢卡车和小汽车,而女孩则更喜欢玩具娃娃或柔软的玩具;

②儿童对同性别玩伴的偏好也出现得很早。在托幼机构中,2岁的女孩就表现出更喜欢与其他女孩玩,而不喜欢跟吵吵闹闹的男孩玩;

③2岁时女孩对于父母和其他成人的要求就有更多的遵从,而男孩对父母的要求的反应更趋向多样化。

(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进入幼儿前后,儿童之间的性别角色差异日益稳定、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学龄前期男女孩子的游戏活动中,已经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男孩更喜欢有汽车参与的运动性、竞赛性游戏,女孩则更喜欢过家家的角色游戏。

2、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
进入3岁以后,儿童选择同性别伙伴的倾向日益明显。研究发现,3岁的男孩就明显地选择男孩而不选择女孩作为伙伴。在幼儿期,这种特点日益明显。研究发现,男孩和女孩在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相同。男孩之间更多打闹,为玩具争斗,大声叫喊,发笑;女孩则很少有身体上的接触,更多通过规则协调。

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幼儿期已经开始有了个性和社会性方面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不断发展中。一项跨文化研究发现,在所有文化中,女孩早在3岁时就对照看比她们小的婴儿感兴趣。还有研究显示,4岁女孩在独立能力、自控能力、关心人与物三个方面优于同龄男孩;6岁男孩的好奇心和情绪稳定性优于女孩,6岁女孩对人与物的关心优于男孩,6岁儿童的观察力方面也发现男孩优于女孩。

社会性别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社会性别形成与风俗、法律、阶级、个人或社会偏见、种族因素有关系。

社会性别是在对社会环境的反应中形成的,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化中不断改变。社会性别不仅因时间而异,而且因民族地域而异,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构成。社会性别理论打破了性别不可改变的宿命观,对传统的性别观念提出了挑战。反对孤立地研究雌性问题或雄性问题。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考察雌性问题或雄性问题,应该将其放在雌雄两性共同塑造的社会角色和权力结构中,不能将两性孤立地割裂开来。社会性别制度和性别结构中,不仅包括雌雄两性之间不平等的权利关系,同时也有对雌雄两性发展的不同限制和制约。

注重不同政策或项目中对两性影响的分析。社会性别理论注重分析哪些政策和项目能真正使雌雄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有所改善,哪些反而强化了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加剧了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从而旨在消除性别不平等或性别歧视。

由此可见,社会性别理论在解构传统性别关系和性别观念的同时,也在努力建构新的社会性别关系和社会性别观念。这种理论说到底是要从探寻两性关系的奥秘开始,认识动物的本性,又在深入了解动物的本性的基础上,寻找适合于人类的方法。

构建良善社会关系、提高社会整体福祉的新途径,并由此形成社会性别分析范畴。因此,社会性别理论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本质和根源的回答,对于我们更加全面了解公共管理的价值、手段和目标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

都可能依靠自身的分析范畴找到答案,从而帮助提醒人们在制定公共政策、从事公共管理的活动中,必须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把正义、平等、公正的价值观纳入到性别构成的现实实践之中。

如何影响性别角色?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基因
2.性激素
3.大脑中下丘脑控制垂体的分泌
二.社会文化因素
1.家庭双亲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孩子还未出生,父母就按照社会流行的性别角色价值观,对孩子的性别抱着期望。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因性别的不同而不同,他们常常鼓励男孩子顽皮,多从事体力活动,学习父亲的角色;鼓励女孩子斯文,学做饭,学带弟妹等,学习母亲的角色。
2.学校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1)、教科书中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学校的教科书一般都有宣传性别刻板印象的倾向。许多社会把男性和女性的不同作用都反映到教科书中去了。
(2)、教师的性别角色观念
(3)、学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3.大众传播工具的影响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