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本我和动机:为什么我们会做一些事情

时间: 2023-08-20 09:49:59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而这些行为和习惯的背后都隐藏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和动机。这些动机和原因涉及到个体的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本我和动机的关系,以及为什么我们会做一些事情。

本我和动机:为什么我们会做一些事情

一、本我和动机的概念

本我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内在的、原始的和无意识的自我。本我控制着个体的本能和冲动,是个体行为的基础。而动机则是人类行为的推动力,是个体达成某种目标的原动力。动机包括多种因素,如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社会需要等,它们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二、本我和动机的关系

本我和动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本我是个体行为的基础,而动机则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力量。个体的动机可以影响本我的行为,而本我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的动机。例如,一个饥饿的人会感到生理上的需求,这种需求会引发他的行为动机,使他去寻找食物。而当他找到食物后,本我会感到满足,这种满足又会影响他的动机,使他不再寻找食物。

三、动机的类型

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内部的动机,例如自我实现、个人成长等。这种动机与个体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密切相关,是个体自我驱动的原动力。外在动机则是指来自外部的动机,例如奖励、惩罚等。这种动机与个体的需求和外部环境有关,是个体行为的外在驱动力。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内在动机可以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而外在动机则可以削弱个体的内在动机。

四、社会文化因素对动机的影响

动机除了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和文化环境可以塑造个体的动机,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例如,一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会影响他的行为和动机,使他更努力地追求成功。

人在全无必需的情况下,为何还有动力做事?

退休之后,生活的方式变得纯粹:过去,总有许多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忙碌焦虑,争分夺秒,事半功倍,按时交活儿,无形中冲淡了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虑。现在则不同,所有的那些忙碌戛然而止,生活的意义、做事的意义的问题每时每刻摆在面前,无可回避。

只要想想浩瀚的宇宙和渺小的稍纵即逝的生命,马上就会万念俱灰,全无动力做任何事情。叔本华写道:“但愿我能驱除把一代蚂蝗和青蛙视为同类的幻觉,那就太好了。”如果心灵比较强悍,就不必驱除这类幻觉——人类的生命说到底与青蛙昆虫没什么大区别,只不过它们的生存时间更加短暂,一年或一天,人类幸运的话可以活一百年。仅此而已,岂有他哉。

既然知道生命并无意义,一切终将归于沉寂,为什么还要去做任何事情?还有什么事情是值得一做的?我常常这样反躬自问。没有答案,只是感到心中一片茫然。

如果说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没有一件事是值得一做的。这是一个人们不愿意直面的答案。惨烈而悲壮。

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还在做事呢?

人们做事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不得不做的,一类是作为享受喜欢去做的。前者是所有谋生类的事情,为了满足起码的生活必需,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后者是自己喜欢去做的事情,能从中获得愉悦感的事情。后者才是相对来说比较值得一做的事情。

人在全无必需的情况下,如果还有动力做事,应当出于以下几类动机:

第一类动机是想使自己的生命伟大一些,而不是那么渺小。日常生活,吃喝拉撒睡,都是渺小的。有些人做事是为了使自己的生命不那么渺小,做出一点常人做不出来的事情,使自己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被人仰望,被人尊重,被人记忆。

第二类动机出于对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帮助他人。像那些做慈善的人,他们希望以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帮助那些处境不如自己的人。我认识一帮动物保护主义者,每天为改善小动物的处境东奔西走,大声疾呼,他们就更是出于同情和怜悯。

第三类动机是所做之事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快乐。一些艺术家就是这样的,他们写小说,画画,作曲,拍电影,排话剧,在做事的过程中非常享受,乐此不疲。

目前,我连第一种动机和第二种动机都很淡,只剩下第三种动机使我每天还能勉强爬起来做一点什么。与此同时,我会继续常常想着宇宙和我的生存,演练死亡。我想把每晚睡去想象为死亡,因为它有一段时间是全无知觉的,确实跟死亡很相像;把每天早上醒来想象为出生,因为这样才能使我的生命中新的一天过得有新奇感、兴奋感。我的每一天都应当以梭罗那篇日记的态度来度过,他在瓦尔登湖畔19世纪某天的日记中郑重其事地写道:我现在开始过某年某月某日这一天。经过这样的演练,我希望在死亡到来的时候我的心情会无比平静,因为我已经无数次地演练过死亡。

心理学笔记: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做决定的时候,你是听凭自己的感觉还是认为的别人的想法?

:如果没有这样的问题,我们会很自然的认为我们一切的决定都是自主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不尽然!
记得多年前在一次篮球赛时,我作为替补上场,心里就比较慌张,接到球也运不好,很多时候是马上就传给别人,而且还闹了一个乌龙,在对方的篮筐下就准备投篮,好在队友喊住了。

在那种情况下,我是完全失去了自我,头脑都在想着不要丢球、不要丢人,结果身体全然不听话了。

而有的同学,看起来球打的一般,但他们坚持自我,不考虑得失,慢慢的打的就好了。

:为什么会出现“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体系呢?

温尼科特说世界准备好接纳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说养育者要做60分妈妈;在这样情况下成长的孩子“本我”比较强大,能够听从自己的内心,不怕外界的“报复”;
而一般家庭特别是以前的中国家庭对孩子有诸多压制,并且会有很强的诱惑,这样导致“超我”更强大,行事的时候就总是在寻求外界的肯定因为形成了“外部动机”。

无论对自己、还是孩子或者父母,要让他们找寻到自己的构想,形成”内在评价体系“,鼓励之,赞美之,实现各自的英雄之旅!

为什么人们会有“我就是要这样做”的想法?

最后一类动机是一种较难被意识到的消极动机。

抑制性动机是由于自己内在的某些限制性认知而产生的动机,可以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或内在的思维方式。

在这种动机下,内心经常浮现这样的语句,“ 我就是要这样做 ”,往往意识不到不这样做的后果,只是要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做,自己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

这是一种内在的消极性动机,这种动机会使人僵化,失去灵活性,僵化地拒绝任何与自己认为的模式有偏差的行为。夫妻间常常因为存在这样的动机,发生争吵,严重的甚至导致分道扬镳,如洗衣服的方式,叠衣服的方方法,房间卫生状况,吃饭时嘴巴的动静,牙膏盖儿盖还是不盖等,看起来都是小事,但后果很严重。

同时这类动机往往很顽固,一般是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在被教养的经历中逐渐积累而形成,个人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小时候的生活习惯是另一个来源,这会形成人对卫生、节约、时间、快乐等问题的不同看法。比如家里要不要请保姆,老人和年轻人的看法往往截然不同,是由于各自小时候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是不是要每天洗澡,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看法不同;化妆还是不化妆,化什么样的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严重的消极性动机会表现为心理问题,即强迫症,如不停的洗手,不停的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需要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

这些抑制性动机对人来说就是一些信念,信念一旦形成,我们会不加思索的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去行动,对大脑来说这样无疑是高效的,但当情况有了变化时,就很难适应,还会找各种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人在抑制性动机下不仅自己要这样做,还会要求别人也这样做,这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团队协作。当有明显的抑制性动机的人成为领导时,情况会更糟,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会设置一些无关紧要的硬性规定来作为团队规范。如有些对细节要求严格的领导甚至会对员工每天去几次卫生间、每次多长时间也做出明确规定。

抑制性动机是内在的,很难察觉,但几乎在我们的每一次不快,在我们与他人发生的每一次冲突中都默默地宣示着自己的存在。我们可以尝试对冲突进行复盘,进行自省,来发觉自己的抑制性动机,通过觉察自己真正想要的,寻找其他可能的应对方式,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快的意识自己的抑制性动机,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很多时候,发觉就是改变的开始。

当我们处于他人的抑制性动机之下时,我们可能无力反抗,实际上就是处于自己的被迫性动机之下,我们不得不做某事,即使按照对方的要求做了,我们也会“记账”,以便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反击,一旦到了可以“要账”的时候,会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触犯对方的限制区 。对于熟悉的人,无论是同事、家人还是朋友,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对方在意什么,不喜欢什么,当找到机会时我们会尝试通过触犯限制区的方式去报复对方。

第二种方式是拒绝合作 。我们可以找出各种理由不配合,没有时间,没有资源,没有人手......,尤其是当下次我们掌握主动时,会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进行报复,以给对方设置障碍为目标来安排。

第三种方式是讽刺和贬低。 针对对方的弱点或当对方失意时,会开那些看起来像是善意的玩笑,比如会嘲笑对方身体胖,挖苦对方穿衣品味,甚至对方的择偶条件......极尽讽刺、挖苦、打击之能。

通过这些方式“要账”之后,我们的内心开始平衡起来,只不过这种平衡都是以造成对方的不平衡为代价的,下一次会面临对方的“要账”。

当一个团队长期处于被迫性动机或抑制性动机的状态下,团队的氛围消沉,团队的合作被破坏殆尽,就像一盘散沙,团队的成员各做各的,有能力的成员想的是如何快速逃离这里。出现这种情况是团队领导者的责任。

-END-

《客户中心积极心理学》电子版

目录

自序

导言

第一部分:情绪与压力管理

第一单元:潜力与自我效能

第二单元:认识情绪与压力

第三单元:管理情绪与压力

第二部分:客户中心实用管理心理学

第四单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4.1 动机及动机理论

之一(谈谈人的动机) ; 之二(动机理论综述与整合)

4.2动机的类型及转换

之一 ; 之二(心流) ;之三(为什么人们会有“我就是要这样做”的想法?)

4.3激励和激励的类型

4.4客户中心激励实践

4.5单元小结

第5单元:团队管理

5.1理解团队

5.2团队构建与发展

5.3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

5.4团队决策

5.5单元小结

后记

【笔记】十种自我激励的基本动机

? ?我们在激励自己的时候,总是基于一定的动机,我们在这种动机的激励下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通常而言,人们会有10种基本动机,这里对它们予以列举:
? ?第一,一种保护自我的渴望。

? ? ?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你必须更加努力!你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身后有一只猛虎对你穷追不舍,我想,你这个时候的奔跑速度应该是超出自己想象的。

? ? ? 第二,发自于爱的情感。

你爱自己的父母吗?爱自己的妻子吗?爱自己的孩子吗?为了更好地践行这种爱,你要让自己做得更好!

第三,一种对金钱的渴望。

朋友,这个世界上,金钱或许不是万能的,但若没有金钱,或者金钱太少,可以吗?显然是不可以的。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痛苦就源于我们缺乏金钱。所以,你如果希望获得更多的金钱,那就更加勤奋吧!

第四,恐惧的情感。

也就是说,出于某种恐惧,我们必须做得更好;如果做得不够好,我们所恐惧的事情就可能到来。

第五,对身心自由的渴望。

我相信,每个人都渴望获得自由,可是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现实中的很多问题让我们疲于应付,我们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放松自己。只有战胜现实中的一系列困难,我们才能够获得身心的自由。

第六,性的驱动力。

作为成年人中的一员,我想,性的原动力往往也可以成为激励一个人不懈进取的重要因素。或许,这个理由会有很多人不便启齿,但这确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第七,憎恨的情感。

比如说,你憎恨自己现在的处境,你想要改变这一切;这种憎恨逐渐发展为一种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于是你发现自己的信心和力量都在明显地增强。

第八,对自我成就的渴望。

每个人在工作中不仅是为了创造价值,还希望有一定成就感。比如,对于那些艺术家来说,他们的辛勤与汗水浇铸出了不朽的艺术作品,可是有谁知道,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付出了多少心血?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在完成西斯廷教堂的屋顶壁画时,那种对艺术的执着,对自我成就的高度向往,使得他发挥出了无比的工作热情,最终为后人留下了伟大的、不朽的艺术作品。

第九,愤怒的情感。

应该说,这种情感和憎恨比较相似,只不过程度上比憎恨要弱些。

第十,对健康的渴望。

我想,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健康。当你在锻炼身体时,或许会感到身体上的疲劳,比如,你需要在早晨练习跑步,需要做俯卧撑锻炼自己的臂部肌肉,这些事情都会让你感受到身体上的某种痛苦,但你知道,只有这样做才能让自己拥有健康。于是,你坚强地锻炼着。

事实上,那些能够做到自我激励的人,相当于掌握了一条万能行为准则。这种自我激励可以让我们形成一系列好的习惯,这些好的习惯最终引导我们走向成功。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