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以人类社会关系为中心的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阿德勒心理学主张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人的行为和思维不是由内在的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外部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决定的。阿德勒心理学的研究对儿童心理学有很多启示。
阿德勒心理学的研究:对儿童心理学的启示
一、儿童的行为和思维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
阿德勒心理学主张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这个观点对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非常重要。儿童的行为和思维是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儿童的行为和思维往往受到家长、老师、同学等社会关系的影响。因此,研究儿童心理学需要关注儿童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
二、儿童的行为和思维不是由内在因素决定的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和思维不是由内在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外部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决定的。这个观点对于研究儿童心理学也非常重要。儿童的行为和思维往往受到外部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而不是由内在因素决定的。因此,研究儿童心理学需要关注儿童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关系。
三、儿童应该被看作主体而不是客体
阿德勒心理学主张人应该被看作主体而不是客体,这个观点对于研究儿童心理学也非常重要。儿童应该被看作主体而不是客体,他们应该被尊重和理解。研究儿童心理学需要关注儿童的主观感受和需求,而不是将他们看作客观存在。
四、儿童的行为和思维可以被改变和发展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和思维可以被改变和发展,这个观点对于研究儿童心理学也非常重要。儿童的行为和思维可以被改变和发展,他们的社会关系和环境也可以被改变和发展。因此,研究儿童心理学需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和成长,以及如何改变和提升他们的社会关系和环境。
综上所述,阿德勒心理学的研究对儿童心理学有很多启示,研究儿童心理学需要关注儿童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关注儿童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关系,将儿童看作主体而不是客体,关注儿童的发展和成长,以及如何改变和提升他们的社会关系和环境。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通过这本书,作者揭示了儿童成长的心理认知过程,以个体心理学为基础,围绕正确的帮助孩子形成正确、健康的人格展开,从而使家长、教师找到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方法。
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应该熟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家、社会教育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他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徒弟,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后因为与弗洛伊德产生认识分歧而分道扬镳。
说到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不得不提的是他们在心理学的观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提出了“人格论”和“本能论”,他主张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相互交织、各行其责。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同时,弗洛伊德还认为凡能引起感官满足和自己需要的活动皆属于“性(欲)力”的活动。阿德勒的 “个体心理学”认为把个体视为独特的一个整体,部分只有通过整体才能得到理解。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我们的统一人格诱发和指引的,简单的说就是行为反应内心。
阿德勒的另外一本著作《自卑与超越》,包括正面管教、鼓励咨询都是建立在个体心理学基础上进行发展的。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 主要围绕着几个关键词语:人格统一、自卑感、追求优越、社会情感。 总共14个章节,分别阐述了教育追求人格统一的根本目的,并对影响孩子人格统一的不同阶段的心理、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和真实需求。
毛姆说“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我们费尽心思想把自己内心传递给别人,可他们却没有领悟能力,所以我们只能行单影支,既不能了解别人,也不被别人了解”。了解自己尚且困难,了解别人更难,在孩子的小小世界里,我们的“成人视角”与他们好似南半球与北半球存在时差般。
这本书让我们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正确的培养孩子的自信、勇敢与独立。
生活中了解孩子已非常不容易,更别谈用正确的方式去帮助和指导孩子,是难上加难。天下所有的职业都可以找到培训机构,唯独“父母”这个职业没有,何况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千差万别,他人的经验毕竟不能通用,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让我们了解孩子,同时让我们借以童年认识自己。
书中说“ 我们追求目标过程中有一个重要事实是:自卑感。儿童的自卑感与生俱来 。”
阿德勒认为,每一个行为都是对个人心理的表达。儿童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会让他们试图改善环境而做出心理补偿,他们往往朝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自卑、追求优越感,两种不同现象表达的是同一心理现象。
人为何会自卑?
相对于生命发展历史长河,人类历史仅仅是一呼一吸的瞬间,而人类对自然而言渺小又脆弱。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是渺小中的渺小。他们需要依赖于成人的悉心照顾,才能生存于这个世界。
而他们虽然年龄尚小,行动还需依赖人,但他们却 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认知系统。根据研究结果3个月的婴儿便已经开始初步意识。 什么让他感觉舒服,什么让他不舒服,他有自己明确的表达,当我们错误的理解意图他们会大哭,而当意图被正确理解,他们则开心的笑。
有时我们的成人视角“都是为你好”“奶奶觉得你冷”表达的是我们的意愿。就如《小欢喜》的宋倩一家,孩子喜欢天文,而妈妈觉得考上清华才是人生,因此母子关系一度紧张,孩子用逃离的方式来摆脱妈妈的控制。孩子需要什么?行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诚然,在成长程中,不能保证每一个决定都是正确的。 尤其有三类孩子:体弱多病或身体有缺陷、家里管教严厉或缺乏关爱、过度溺爱的孩子。他们极易形成错误的认识,而将孩子人生导向错误的两个方向。自卑的孩子会缺乏自信、优柔寡断、敏感,而过度追求优越感的孩子往往表现得善妒、暴戾、强势、自私。
当然,在追求优越的行为中,也有以健康的心态追求优越的孩子,这一类孩子往往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比如:努力取得进步,通过受人欢迎的行为获得他人尊重,通过积极的行动产值价值感。
而 当孩子陷入困境时,行为则局限在自己的错误认知中,比如妈妈大声对我说话就表示“不喜欢我”,妈妈照顾妹妹就是“不再爱我了”,孩子的世界非黑即白,事情既然不对那就一定是错的。他们尚不完全具备客观看待事物、分析的能力。
无意识的一句话已经形成了孩子一生对“五星级酒店”消费的认识,即便自己有能力也难以克服内心的“不配得”感。
阿德勒认为,我们的个人逻辑早在5岁左右就已形成。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所处的环境和遭遇会让我们做出一系列的决定,这就形成了未来的“核心信念”。
比如离婚家庭会影响孩子的婚姻观。从小的经历让他们对婚姻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而这些认识也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要么不轻易付出感情,要么不相信婚姻,还有一种状态可能是迎合、委曲求全。
虽然我们已经成年,但我们的意识由一个童年时期决定而控制着,就仿佛开车在高速路上而掌控方向盘的却是一个5岁小孩子。这些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决定,影响着我们一生。
针对成人进行心理疏导的鼓励咨询活动,开场有一场活动叫“觉察自己内心小孩”,会让个案人回想自己孩子时期感觉担忧、害怕、生气、伤心或者绝望的时刻,感受当时的心情和所作的决定,并和近期遇到同样心情的事件和处理方式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童年所用的处理方式和成年的自己如出一辙。
如果说成年的我们揭示着童年决定,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情感的高低,那么在孩子最需要保护的人生阶段,也是培养孩子社会情感的最佳时机。
社会情感是将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并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社会情感包含:相互尊重、集体精神、合作精神、与人合作等,是思维逻辑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孩子未来适应社会,建立安全感的基础。 正确的指导孩子朝对社会有益的方向发展,更好的链接社会,更好的塑造未来。
●正确的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接纳和欣赏他人,保持内心平衡,拥有合作精神
●有效防止孩子跌入自卑的漩涡,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理解孩子
凭单独的一副拼图似乎很难判断整幅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一个单独的音符无法演绎出完整的旋律 。 阿德勒认为当孩子出现行为倒退时,我们不能仅仅只看“行为”本身。
童童妈妈说孩子最近上幼儿园经常会和同学抢东西,之前一直表现得很友好。对于“以前很好,现在经常抢东西”的这个事实是片面的,应该结合孩子所处的内外环境是否有了变化。比如:家庭成员是否有变化、孩子是否经常受到冷落、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反映心理的行为……, 孩子的行为应该从家庭、学校、所处的环境、成长的阶段等全面、理性的分析孩子。
当我们看见一个爱推人的孩子就认为他是一个“问题小孩”,判定他具有攻击性将他隔离,当我们对一个孩子说“你必须这样做”时孩子未能依照我们指示便感到失望,隔离与放弃是教育者无知的表现。
作为教育者的家长、老师,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点燃孩子内心朝向正向、勇敢的灵魂向导,我们不能在教育孩子的这条路上有挫败感而灰心丧气。不能因为孩子当下的行为片面的看待孩子,给孩子贴上异类的标签。我们的人生都是由一个个行为拼凑而成,就像一段乐章由一个个音符组合而成,教育者不能一叶障目。
阿德勒说想要指导心灵,就要了解心灵的运作原理,只有了解心灵运作的人才能用他的知识把心灵导向更高、更远的目标。
这也许是教育者和孩子一生的成长课题!
文|卷耳
阿德勒是奥地利有名的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三巨头之一。《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书中的引言部分写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相比成人而言,儿童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能力非常薄弱……成人必须对儿童进行教育,关注并引导他们的成长。”
教书以前,我把儿童理解为一种智力未发育成熟的小动物,虽然活泼可爱充满无限可能性,但也调皮捣蛋不懂事。三年下来,我与他们进行了多次交手,为了让他们安静听讲而怒吼一顿,自掏腰包给他们买礼物买奖品时也温情脉脉。尽管每天记录和反思他们的成长故事,但常常还是发出“搞不懂现在的孩子脑子里在想什么”的感叹。
阿德勒认为,“关于人的发展有一个根本事实,那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不过,他不是完美的画作者,因为他对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没有完全的认识……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人的自卑感为前提的。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者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那些明显表现出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儿童有三种:生来就衰弱或有器官缺陷的儿童,从小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受到父母关爱的儿童和从小被宠坏的儿童。上述三种基本处境都会使儿童产生欠缺感和自卑感,从而刺激儿童形成超越其自己潜力的野心。”
基督教认为,人最大的罪恶就是骄傲。从另一角度来看,自恋是人的本性。无论人处在何种境界,都想获得自我肯定,这是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哪怕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罪犯,他也不过是以错误的方式来寻求自我认可。孩子那些看似奇奇怪怪的做法下面,也隐藏着一个可能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追求超越感的动机。
又因为人有自己的局限性,且很难完全去理解体谅他人,所以悦纳自己和被他人悦纳都并非易事。特别是在家受到各方关注在校处在一个大集体中的孩子,如果不是班级里的优秀者,他的心理落差会特别大,他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比如扰乱课堂秩序、跟老师顶嘴。当大伙不得已把目光投向他时,他也会从中得到一种被关注的优越感。
知道了儿童同大人一样,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优越感,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看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表现。
“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置于他的整体的生活史来看待。当我们了解了他的生活背景,才能赋予他的某些行为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在2-3岁就为自己确定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总是在指引着他,激励着他以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如果此时他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些让他对事物有错误看法的因素,那么他就会有一个不会轻易改变的错误目标,长久地以不同方式来影响他。这样看来,我们可以从儿童3岁以前的生活经历中去探究他的人格发育环境,以及他的自我优越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孩子在家庭中的问题来到学校就会被暴露出来。从是否有益于社会来看,儿童的优越感有正误之分。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加强孩子认识与社会一致的意义,避免过于自我。从心理学来看,懒惰是不自信的孩子给自己穿上的一件保护衣,他们在“如果他不懒惰,他什么都能干”的句式中获得一种特别的优越感。如果教师能够不以强制的手段来惩罚这样的孩子,而是用温和的方式拾起他所剩无几的自信心,那么这个孩子就很有可能变得勤快起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被忽视的就是儿童的自卑情结。当孩子在寻求优越感和被关注的过程中受阻时,他会表现出一些其实不是生理疾病的病症。比如不想告别没有烦恼的婴儿期,就不去控制自己的大小便;知道口吃时家人会特别观察和留意他的口型和吐字,就以这样的方式来与二胎弟弟争夺父母的注意。对于这样一些在错误的道路上寻求优越感的孩子,成年人最不能做的就是对他们做出恶毒的评价,而是通过鼓励和给予一些证明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确保他们不会丧失勇气。从某种程度来说,给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是一个老师能做的最伟大的事情。
如何防止儿童产生自卑心理呢?阿德勒认为,“成人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我们要知道,“每一个冷酷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脆弱”,每个孩子都非常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都想获得周围人的肯定,因此可以给这些“坏孩子”多一点温暖,不断地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和解决问题,并发展他们的社会情感。
“达尔文观察到,所有那些防御能力不够强大的动物总是群体出没……没有任何动物像人类的孩子出生时那样无助……人类达到成熟所需的时间最长……由于儿童身体的不成熟,教育是异常必要的,教育的目的产生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克服儿童的不成熟。”
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会与人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技能,也是一个人拥有健康生活的前提。教会孩子正确地与人相处,在群体中自爱和爱人,那么他将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获得十足的自信心,而不会采取错误方法来获取他人的认可。比如,一个没有受到性别歧视的女孩子几乎不会在青春期因为想要获得男性的肯定而误入歧途,在和睦相处彼此尊重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与人交往时会更加从容自若。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在自卑心理的促使下积极寻求自我超越的道路,儿童也不例外,而且他们的表现方式更为隐秘,需要我们大人结合他们的成长环境来做一个整体的判断。对于问题儿童,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去理解他们。知道他们曾经遭受的挫折,形成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们纠正过来。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让他们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被他人悦纳的过程中获得与自己及世界和平相处的能力。
/link?url=vHN1H6yPZxspHk6jVHrrFKl76H9HlPs2IEWoOjpx3XnKA2wRNJdSjI0lKXKhtxUhCGGtVcjbPy81FzRJY3hTB5e5V_o5uLzM83WcV1o0jw_
浅谈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观点
一、阿德勒简介
阿尔弗莱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富裕的粮食商家庭中。由于患有佝偻病,他身体矮小、驼背。五岁时他患了肺病,几乎丧命。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名医生。他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进学校读书以后,开始他的成绩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议训练他做个鞋匠。阿德勒在心理学上的许多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的这些记忆中寻找某些蛛丝马迹。
1902年,他被弗洛伊德邀请加入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一开始,弗洛伊德对阿德勒倍加赞誉,也非常信任,直至提议由他代替自己担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并负责该会会刊的编务。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开始似乎就潜伏着会裂隙的危机。墨菲指出,阿德勒显然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是弗洛伊德的年轻同事而不是弟子,而弗洛伊德则把阿德勒看作自己的信徒和门生,他不能容忍他心目中的弟子对他学说有任何怀疑和偏离。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论述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并获得了很大的声誉,这时弗洛伊德还认为阿德勒的观点为对精神分析学的一大贡献。但是,当阿德勒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补偿作用是理论的中心思想时,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了。1911年,阿德勒率领他的几个追随者退出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另组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鉴于“精神分析”一词已为弗洛伊德用了,不久他又把组织名字改为“个体心理学学会”。从那时起,阿德勒就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