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西方心理学的鼻祖是

时间: 2023-08-20 19:53:37

西方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西方心理学的鼻祖是谁?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西方心理学的鼻祖是

一、历史背景

西方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当时的科学界正处于一种革命性的变革之中。这个时期被称为“实验心理学的黎明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些杰出的科学家们开始借鉴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问题。这些科学家中,最为突出的是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威廉德,他被誉为西方心理学的鼻祖。

二、学术贡献

威廉德的学术贡献非常突出。他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家。他强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主张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问题。此外,他还提出了“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的观点,为心理学的学科地位争取了合法性。

三、心理学范式

威廉德的学术思想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内省法”成为了心理学的一种范式,即研究者通过自我观察和反思来探究内在的心理活动。这种方法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后来被认为有很多局限性。

四、争议

尽管威廉德被认为是西方心理学的鼻祖,但这个观点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心理学的历史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个人的贡献。他们认为,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是一种累积性的过程,是很多心理学家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不能把鼻祖的称号全部归于威廉德。

五、结论

西方心理学的鼻祖是谁,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威廉德的确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开创者,他的学术思想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他的贡献不能完全代表西方心理学的全部历史,因为心理学的发展是一个累积性的过程,很多人的努力都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心理学诞生于哪一年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宣告了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直到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美国由于心理学界的机能主义运动而使其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并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发源地。

心理学界把开始系统的实验研究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因为科学特征中所强调的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三大标准,只有实验法才可能做到。它竭力囊括了现代科学研究心理学、意识和治疗领域的精粹,同时,它也从开创心理学的这段整合时期汲取了灵感。

扩展资料:

科学心理学的教育发展:

在心理学史上,从冯特1879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到19世纪末,心理学的研究中心一直在欧洲。直到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美国由于心理学界的机能主义运动而使其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并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发源地。

其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有冯特、詹姆斯、杜威和桑代克,而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则是桑代克。桑代克从1896年开始,对动物的心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继而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立志于用准确的、精密的、数量化的方法研究和解决有关学习的问题。

他总结了美国机能主义的研究成果,总结了20年来有关教育心理学的探索,根据他自己对学习的实验研究,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西方心理学界公认这一年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的时间。

1913-1914年,桑代克将他的学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 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论述了人的本性及其组成,并探讨了学习能力;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论述了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是其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核心;第三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在此后的30年里,美国的同类著作几乎都师承了这一体系。但是,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理论的材料。

“科学神童”的世纪的研究,终成东西方儿童心理研究的“鼻祖”

修读过心理学或是教育学的行业人士肯定不会对让·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 1896-1980)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他是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曾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之外的另一位巨人”。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发生认识论在教育界广为传播。该理论虽于皮亚杰晚年时期才得以成型,但其思想却萌发于他早年对儿童的研究,并贯穿于他一生的研究。此外,从发生认识论中衍生出来的“儿童 游戏 理论”也是中国教育部近期提出的“幼儿园不得开设学前班”的“鼻祖理论”。



知识不是客体的复制品,也不是主体心中既存之先前形式的意识。由生物的观点来看,它是有机体和环境间之互动形成的知觉建构;由认知的观点来看,它是思维和其客体间之互动形成的知觉建构。

——让·皮亚杰


01

“科学神童”:萌发对认识论的兴趣


让·皮亚杰于1896年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他的父亲是一位纳沙特尔大学的教授,主要研究中世纪 历史 与文学, 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着重于培养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讲求与爱好 ;皮亚杰的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宗教信仰者,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宗教训练,并为皮亚杰选择了一位对哲学颇有研究的教父。


皮亚杰幼时,图源网络


1907年,11岁的皮亚杰在公园发现一只患有白化症的小麻雀,随即写了一篇关于白化症麻雀的文章,并在纳沙特尔自然科学史杂志《冷杉树》上刊登出来。 他因此被称为当时的“科学神童”,还获得了纳沙特尔自然博物馆馆长的邀请——一同搜集标本,并共同参与研究软体动物。


在皮亚杰的中学时期,他经常随其教父外出度假,由此在这位教父的启发下产生了对认识论的兴趣。


1915年,19岁的皮亚杰获生物学学士学位。之后三年,他还攻读了生物学与哲学的课程。1919年,皮亚杰皮亚杰到巴黎大学学习病理心理学期间,逐渐对哲学、生理心理学与逻辑学感兴趣。 他认为生物学和哲学的融合是通向认识论的捷径,进而对儿童思维发生与发展的研究产生兴趣而开始转向心理学。


02

儿童心理学入门:持续半个世纪的研究


1921年,皮亚杰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后,进入比奈(比奈:法国实验心理学家,智力测验创始人)实验室工作,担任巴黎某智力测验学者的助手。这份工作让皮亚杰获得了和实验心理学相关的丰富知识。


比奈实验室位于一所小学之内,皮亚杰在工作期间,每天下午都与7至12岁的儿童对话。 在与儿童交谈过程中,皮亚杰十分尊重他们,他认为:研究儿童的逻辑,是了解人类心智发展的基础。


图源网络


同时,他接触了心理分析与临床精神医学。学习了精神分析学家容格的课以及研究过弗洛伊德的理论后, 皮亚杰以精神分析理论,写了一篇关于“儿童的梦”的文章。据说当时弗洛伊德本人也对这篇文章十分关注。


在巴黎工作、学习期间,皮亚杰将他的这些观念写成论文,寄给了瑞士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院长,皮亚杰本人也由此被聘为卢梭学院的研究部主任,由此开创了日内瓦学派。 之后皮亚杰在自传中写到,当时他仅打算花费五年左右的时间来研究儿童的思维,谁知道一头钻进去后,研究的工作便持续了约半个世纪之久。


03

自家三个孩子成为观察对象, 游戏 理论诞生


回到母国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工作期间,皮亚杰和妻子瓦朗蒂纳·夏特内结婚。1925年和1927年他的两个女儿杰奎琳和露西安娜先后出生,1931年皮亚杰的儿子罗伦出生。


皮亚杰夫妇俩婚后也一直是工作上的好伙伴, 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们在发展学习上的行为进行仔细观察与详细记录;之后皮亚杰便将研究结果发表于世,出版了《儿童智力的起源》、《儿童对现实的建构》、《儿童象征性的形成》三本书。皮亚杰的三个孩子:杰奎琳、露西安娜、罗伦也因此成为儿童发展心理学文献上经典的婴儿案例。


皮亚杰夫妇与他们的三个孩子


通过观察三个孩子的幼时行为,皮亚杰的“ 游戏 理论”也随之产生。皮亚杰认为,游戏 为儿童提供了巩固他们所获得的认知结构以及发展 情感 的机会。也就是说,在 游戏 中,儿童能“自认为安全”地反复演练新的运动、 社会 性、智力、情绪的行为方式,而不受一定结果的阻碍。 因为 游戏 为儿童提供了体验某一角色的机会,使ta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修正、改变活动的方向并自己安排事件发展,从而获得兴趣、需要以及 情感 上的满足。


因此,皮亚杰认为, 游戏 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幼儿智力活动中的重要方面,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及整个心理建构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看似抽象的 游戏 理论,其实与近期中国教育部提出的“为幼儿减负、幼儿园不得开展学前班”的思想不谋而合。


当前 社会 ,各位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从“起跑线”上远超其他儿童,错误地把开发幼儿智力与学习知识等同起来,认为儿童玩耍是不学无术、“不成器”。 因此,过分强调幼儿读书识字,注重知识灌输。4月9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幼儿园不得举办学前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布置读写算家庭作业;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



04

认识论发展成熟:儿童四大认知发展阶段


在皮亚杰晚年,他的发生认识论——儿童四大认知发展阶段已经发展成熟。 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要经历固定的四个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指出这四个阶段的不同之处不仅体现在信息获得的数量上,还表现在知识与理解方面质的改变上。简而言之,人的认知发展就是一种对世界的理解逐步改观的过程。当孩子达到某种成熟水平且有相关的经验时,就能进入下一阶段。皮亚杰认为,如果没有这些经验的过渡发展,孩子就无法达到认知的最高水平。


第一个阶段:

婴儿期(0 2岁)感知运动阶段。

这个阶段中的孩子无法用形象、语言或其他的标志来感知世界,只能通过触摸、吸吮、拒绝、摇头和操控物体。皮亚杰通过把玩具隐藏在黑色幕布后面,观察婴儿的反应,皮亚杰发现,通常情况下9个月及以上的婴儿才能准确指出玩具隐藏的位置。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第二个阶段:

儿童期(2 7岁)前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发展主要任务是语言的使用。儿童逐渐使用内部表征系统去描述人、事件和 情感 ,能使用符号来做象征性的 游戏 ,如把一根棍子当做一匹马骑。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经常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中,即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来观察这个世界。比如捉迷藏时,3岁左右的孩子可能会把脸贴在墙上闭上眼,此时他看不到别人,也就认为别人也无法看到他。

尽管比起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具备了较高的思维能力,但不能理解简单守恒原则,即物体的形状和轮廓的改变不会影响物体的数量、体积和长度。

第三个阶段:

儿童期(7 11岁)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依然无法完全理解守恒原则,如重量和体积的守恒,并且这种情况还将持续几年。同时,儿童开始发展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尽管处于此阶段的儿童在逻辑思维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依然存在局限性:极度依赖具体的物质实体,对抽象、假设本质的理解存在困难。

第四个阶段:

青少年期(11 15岁)形式运算阶段,代表着认知的成熟。

皮亚杰认为,青少年期是从儿童期向成人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段时期青少年的认知会发生重大变化。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掌握一种抽象、形式和逻辑的新思维。不需要再依靠实物,可以直接用逻辑思维去解决问题。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钟摆实验”。


直至1972年,皮亚杰进入退休生活回到瑞士静养,也依然没有放弃研究工作。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关于儿童思维、语言、心理等方面的实验,先后出版著作近50部。他终其一生都致力于研究发展的“发生认识论”,对西方、东方儿童教育学者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本人也因此于荷兰获得了“Erasmus”桂冠奖。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