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总体表现,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和社会交往的基础。其中,取悦型人格是一种常见的人格类型,指的是在与他人交往中,习惯于通过取悦他人来获得认可和好评的人格类型。那么,取悦型人格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下面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取悦型人格的形成原因
一、家庭环境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是影响其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关注,那么他就很可能会在日后的交往中,通过取悦他人来获得自己想要的认可和关注。此外,如果一个人成长在一个高度重视社交礼仪和人际关系的家庭中,他也很可能会形成取悦型人格,因为在这样的家庭中,重视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行为方式。
二、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对人格形成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一些文化环境中,取悦他人被视为一种优秀的人格特质。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虚谨慎”、“和为贵”等价值观,都强调了与他人良好的关系和社会和谐。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取悦型人格也更容易形成。
三、个人经历
个人经历也是影响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个人曾经遭受过他人的冷落、排斥或者羞辱,他就很可能会变得敏感、胆怯,习惯于通过取悦他人来避免再次受到伤害。此外,如果一个人曾经获得过很多来自他人的好评和赞扬,他也很可能会形成取悦型人格,因为这种经历会让他觉得取悦他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方式。
四、性格特质
最后,性格特质也是影响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取悦型人格通常与内向、敏感、情绪化等性格特质有关。这些性格特质会让取悦型人格的人更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控制。
综上所述,取悦型人格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环境、社会文化、个人经历和性格特质等因素。如果想要克服取悦型人格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多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情感状态,学会自我调节和表达,加强自信和自尊。同时,也应该尝试接触不同的社交场合和人群,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以更自然、真实的方式与他人交往。
在日常交往中如何取悦他人?
讨好型人格可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总是不断去满足她人,ta的自我价值体现在别人对ta的观感上,ta尽量让其他人高兴,但是ta并不一定开心,ta害怕别人生气,甚至害怕别人认为ta自私。
很多人以为取悦型人格会很受欢迎,但是心理学发现有取悦型人格,在人际关系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受到尊重。人际关系最受欢迎的反而都是我行我素,坚持做自己的人。在生活中其实最受伤害也都是喜欢迎合别人性格的人,他们因为在讨好别人中,发现如果别人并没有想象中开心,他们会产生新的怨恨,从而导致彼此的关系进入僵局。
另一方面,喜欢讨好别人的人往往因为精力集中在他人身上,所以无法发挥自己全部潜力,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习惯让他人感到满意,自己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他们内心是受伤害的,事后需要更多的精力去修复。
大学生处理好人际交往和讨好他人可是两个概念。
取悦型人格又被称为讨好型人格或迎合型人格,它的优势在于,善于观察、为人友善、体贴、谦和,敏感细腻富有同理心,会很容易赢得更好的人际关系。
而它的劣势在于,因为过于关注别人的看法,取悦型人格的人往往缺乏主见,丧失自我,会让自己充满焦虑。
书看完了,对人生状态的描述却也无法超越原作的点评,所以拿来抄一下。这里有两个点评,核心是一样的,描述稍有不同。看完后收获颇丰。
1
每个人都有儿童、父母以及成年人的状态,三位一体,成年人之所以痛苦,恰恰是因为不在成人状态。
我们的人生分为:儿童、成人、父母三个状态。
1、儿童自我状态。 当一个人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他会下意识用童年时的习惯作出反应,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感受和行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会本能地顺从和依赖他人,再现过去的情形,体验过去压抑的痛苦情绪,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2、父母自我状态。 处在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不是在挑剔别人就是在挑剔自己。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会用言行重复父母那里学到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想方设法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这套想法。甚至会将审判的矛头指向自己,进行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
3、成人自我状态。 在成人自我状态的时候,我们能摆脱情绪化的控制,合理地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当下的事情。成人自我状态是唯一能学到自我新知识的状态,因为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只是在体验过去的情绪,在父母自我状态里,不是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所以这两种状态都不会学到东西。
那么,我们该如何适时调动成人自我状态呢?
其实,这又回归到了第一个话题——认识你自己。你需要不断思考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你该如何才能到那里去。
蛤蟆先生在认真分析后意识到,成年的他其实一直处在儿童自我状态。
童年的蛤蟆,出身显赫,却一直不快乐。父亲时常对他批评责备,母亲则是对父亲的权威百依百顺,很少去拥抱、安慰自己。为了讨好父母的爱,童年的蛤蟆不得不做出,顺从、取悦、道歉、依赖等行为,并逐步形成了依赖及取悦型人格。
而成长的本质就是逐渐打破依赖关系,成为独立人,顺从导致蛤蟆把依赖当成生活本身,童年依赖父母,成年则依赖外界的肯定,一旦收到否定反应,他要么取悦别人,要么自我批判,痛苦不堪,所以一直长不大。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怎样,关键在父母。”,成年人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童年学来的,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一生。
2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由三种自我状态组成: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
其中每一种自我状态都包括完整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人们各自的“三我”之间的交往。
“三我”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父母自我状态
指我们从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那里拷贝来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父母自我状态又分为: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和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顾名思义,一个人处于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与人交往常常会表现出教育、批评、教训、控制的一面;而处于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人与人交往时则常常会表现出温暖、关怀、安慰、鼓励的一面。
人际交往中,那种特别喜欢教训别人的人,常常运用的就是自己的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
而那些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别人的人,则常常处于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
二是儿童自我状态
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带着一个小小的儿童,当一个人以儿童自我状态与人交往时,他的情感、思考和行为表现等就会表现得像孩子一样。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
处于 适应型儿童 自我状态的人听话、服从、讨好、友爱,内心常常充满自责、担心、焦虑和自罪;
而处于 自由型儿童 自我状态的人则往往表现为活泼、冲动、天真、自发行动、贪玩、富于表情、爱憎分明等,像以自我为中心的婴儿一样追求快感并能充分表达自我的感情。
三是成人自我状态
一个人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其思想、行为和情感都指向于此时此地,具体表现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
每一种自我状态都有其适应性,也都有其不适应之处,因此并不存在好坏之分。事实上,就一个健康、平衡的人格来说,每个自我状态都是必需的
我们需要成人自我状态来处理此时此地的问题,帮助我们过一种有效率的生活;
要融入社会时,我们既需要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提供规范,以便遵守伦理底线,也需要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帮助我们去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
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是我们遵守社会上的游戏规则的前提,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所包含的自发性、创造力和直觉能力,则是工作成就和业绩的基础。
转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精彩点评
父母粗暴的家庭父母脾气暴躁,总是说些生气的话。时间一长,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好,自己做了坏事,越来越唯唯诺诺。孩子不希望父母老是发脾气,只能老老实实地受父母的爱戴。孩子在和别人接触的时候可能也是这样的性格,严重的情况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变。
父母支配欲强的家庭。控制欲强的父母只考虑自己的想法,也不太考虑孩子的想法,不想和孩子平等地说话。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的真实心情变得无法传达,但是这样的孩子没有自信,很多时候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比如,孩子喜欢跳舞,父母却认为跳舞不行,让孩子学习钢琴。这样的话,孩子只能默默地放弃兴趣。孩子长大了,也习惯了向父母妥协。
父母经常否定孩子的家庭。只爱一个家庭的父母,经常否定自己的孩子的话,孩子就会变成“讨人欢心的类型”。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差,想否定压抑自己的孩子。被父母否定或压抑的情况多了的话,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这样的孩子想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想讨父母的欢心。父母不重视家庭氛围的话,孩子很容易成为“讨人欢心的类型”,所以不能无视。
“讨好人格”对孩子有什么坏影响?提起蒋方舟,很多人都会赞不绝口吧。她是7岁时作为文笔家在网络上博得人气,19岁时进入清华大学的天才少女。虽然是那样的天才少女,但也有自卑感。她在某个节目中表示自己为“取悦人格”而烦恼。隐藏真心话,无法说出真心话,想被很多人喜欢。一般来说,讨好类型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隐瞒真心话,不持有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孩子,因为经常想让别人高兴,所以常常隐藏自己的真心,看起来没有自己的意见。我担心说不同的意见会被讨厌而疏远,所以想一直“随波逐流”。那样的话,孩子可能会吃亏。人际关系受到阻碍。心情好的孩子不知道和人接触的方法,有可能会影响到人际关系。大家都喜欢自己意见的人,如果一个人总是唯唯诺诺的话,大家可能会拒绝和这种人合作,担心他会影响团体的力量。这样的孩子在人中也变得不显眼。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