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别是指一个人的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不一致,即身体的性别和心理上的性别不同步。这种现象在社会中并不罕见,但是,跨性别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跨性别是怎么形成的
1. 生理因素
据研究,跨性别者的大脑结构与其生理性别不同步。比如,MTF(男变女)跨性别者的大脑结构与女性更接近,FTM(女变男)跨性别者的大脑结构与男性更接近。这说明跨性别可能与大脑结构有关。此外,荷尔蒙水平也对性别认同有影响,跨性别者的荷尔蒙水平与其生理性别不同步。
2. 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也会影响跨性别的形成。比如,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会让跨性别者感到困惑和不适。当社会对男女的行为、进服装、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刻板印象的限制性定义,就会使跨性别者感到无法适应。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注重性别平等和包容性。
3. 心理因素
跨性别的形成也与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比如,性别认同障碍可能会导致跨性别。性别认同障碍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感到困扰,认为自己不属于自己的生理性别。这种困扰可能来自于社会、家庭、个人心理等方面。
总的来说,跨性别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生理、社会和心理等多个因素。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发现,以更好地理解跨性别的本质和原因。
同性恋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之为同性恋者,造成同性恋的形成有哪些因素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同性恋是什么形成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同性恋的形成 性取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各种性取向并无优劣之分。关于性取向的产生有很多种理论,当今大多数科学家、心理学家、医学专家认为性取向是先天决定的,无法通过后天改变,不是一种选择,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从生物遗传学来说,携带有同性恋基因的个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易于发展成同性恋细胞。同性恋通常是由父亲遗传女儿,母亲遗传儿子,并且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都有家族化的倾向。异性恋者的性取向通常是由父亲遗传儿子,母亲遗传女儿,然而有时会发生父亲的性取向遗传给女儿,母亲的性取向遗传给儿子的现象,这就会导致子女是同性恋者。有研究发现,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出现在同一家庭的可能性较大。也就说,如果兄妹姐弟中有一个孩子是同性恋者,那么其他孩子也有较大几率是同性恋者。
部分同性恋者在12岁时,就已经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了,另一部分同性恋者要在12岁~16岁的阶段继续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并逐步确定下来,绝大部分同性恋者在20岁的时候都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了。但是也有一些同性恋者可能在40~50岁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并深信不疑。
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同性恋者意识到自己性取向的早晚,与个人经历、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关联。这是因为异性恋在数量上占据碾压性的优势,同性恋者很难在周围充满异性恋者的环境下,像异性恋者一样从小认知自己的性取向。年幼的同性恋者充其量只会疑惑自己为什么不像周围人一样对异性感兴趣,但不会发觉自己是同性恋。这就是?后天同性恋?的由来,实际上这些?后天同性恋?只是过晚意识到自己性取向的同性恋者罢了。当然,前提是这些人从未对异性明确产生过爱情和性欲,否则就是过晚意识到自己性取向的双性恋者了。
同性恋的误区 性别认同障碍、易性癖、双性恋皆不属于同性恋
同性恋中有的人很异性化,要是不说出他(她)的真实性别,甚至有可能看不出来。男性发型不定,喜欢偷偷在家化妆或穿女装、嘟嘴卖萌,行为举止和女性相同;女性理男式短发、裹胸、穿男装,行为举止和男性相同,这些人大多是跨性别者中的性同者(性别认同障碍),而不是同性恋。虽然同性恋者与这些性同者喜爱的对象皆为生理上的同性,但同性恋者没有性别认同障碍,他(她)们认可自己的性别,不存在变性或将形象装扮往异性靠拢的需求。
性别认同障碍是一个由心理学家和医生所定义的精神医学用语,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这是一种精神医学上的分类定义,通常用来解释与变性、跨性别或异性装扮癖相关的情况。
世界精神病学会很明确的将性同者归类到了LGBT中的Transgender(跨性别)行列,在DSM-IV的诊断判定中也详细的介绍解释了跨性别的定义。但社会民众仍然会无意或故意的将性同者、异装癖、异性化和同性恋划上等号或扯上关系,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的性同者本身也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自然会误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
异装癖和性别认同障碍
有一类人不是性同者,也不是恋物癖,只是通过穿异性服装,做异性打扮来获得心理的平衡和满足,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异装癖。异装癖者和性同者是有差别的,性同者认为自己属于另一种性别,异装癖者只是喜欢做异性打扮,但并不觉得自己是异性。另外,医学界普遍认为异装癖者几乎都是异性恋,而调查统计也显示90%的异装癖者是异性恋。也就是说,同性恋群体中的异性化者大部分都是性同者。
异性化者很受同性恋欢迎?
无论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还是根据各种调查统计来讲,真正的同性恋者都对异性化者无感,甚至厌恶。因为同性恋者喜欢的是同性,让他(她)们去喜欢一个异性化的同性,还不如去喜欢一个异性化的异性。有些同性恋者甚至比异性恋者更加厌恶异性化的同性,因为他(她)们认为异性化者不爱惜自己的性别魅力。
绝大多数的同性恋者认为:自身的性别特征越明显,则越有魅力。为了吸引优秀的同性,他(她)们首先会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来吸引对方,但没有同性恋者会喜欢往异性化发展。同性恋者不会对异性产生爱情和性欲,所以对异性的特征不会产生好感,没有同性恋者会希望自己身上有太多的异性特征,更加不会去喜欢异性特征明显的同性。
不仅仅是同性恋者,大部分异性恋者和双性恋者也不喜欢异性化者。喜欢异性化者,恰恰证明他(她)对异性潜意识的喜爱。有相当多的心理学数据表明:无论是异性恋、双性恋还是同性恋,女性都喜欢相貌漂亮、有女人味+性格中性化的同性;男性更是偏倒性的欣赏相貌和性格都具有男人味的同性。
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不一定喜欢异性化者,但喜欢异性化者的人几乎都是双性恋者或跟风的异性恋者。他(她)们的潜意识是喜欢异性的,可由于是潜意识,所以他(她)们自身并不会发觉,但在喜好上却已经暴露出潜意识里喜欢异性的一面。通常,他(她)们喜欢上真正的异性只是早晚的问题,一旦潜意识被触发,变成表意识,他(她)们就会恢复成完整的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
男同性恋中的1、0、0.5和女同性恋中的T、P、H,原本指的是性爱关系中的位置,而不是指形象性格上的区别,大部分同性恋者也并不喜欢分这些。但这个概念逐渐被混在同性恋群体中的性同者、喜好异性化者的双性恋者、跟风的异性恋者、媒体报道、娱乐影视作品所扭曲。
同性恋中性别特征明显的人是双性恋?
有许多人认为:很有男人味的男同性恋者和很有女人味的女同性恋者大多数是双性恋,通常暗指男同性恋者中的1和女同性恋者中的P,他(她)们都很喜欢异性化者,并深信通过某种手段能让他(她)们喜欢上异性,这个观点其实很可笑。
先来算算异性化者有多少。根据统计,中国最多有500万的跨性别者(甚至还包括了异装癖),而同性恋者是7000万。假设所有跨性别者都认为自己是同性恋,那么混在同性恋群体中的异性化者就有500万,异性化者也只占了同性恋总人数的7%。再除去变性人、跨性别者、异性恋和双性恋的异装癖者,同性恋中的异性化者最多也就50万,异性化者仅占同性恋总人数的0.7%。
再来看看喜欢异性化者的人有多少。多项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无论性取向如何,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异性化者,喜欢异性化者的人仅占每国总人口比例的0.25%~0.3%(其中包括了异性恋、双性恋、同性恋)。算中国喜欢异性化者的人有0.3%,那么总共有420万人喜欢异性化者。假设这420万人都认为自己是同性恋,喜欢异性化者的人也只占了同性恋总人数的6%。再除去异性恋者、双性恋者,喜欢异性化者的人最多只占了同性恋总人数的1%~2%。
综上所述,异性化者和喜欢异性化者的人最多只占了同性恋总人数的3%,如果说同性恋中性别特征明显的人大多是双性恋,那么真正的同性恋可谓寥寥无几了。人们拥有这种想法主要是因为异性化者通常会在网络和圈子中十分活跃,所以这些人会更多的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因此人们会认为同性恋中异性化者很多,从而产生了同性恋=异性化的刻板印象。简单来说,觉得性别特征明显的同性恋大多是双性恋的观点,也是基于同性恋=异性化的想法而生的。但绝大部分同性恋者是不混圈子,也不向公众公开性取向的,无论1、0、T、P,同性恋者中异性化者和喜欢异性化者的人都是少数,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区别仅限于同性恋者只喜欢同性。
同性恋者都很异性化?
除上述多种因素外,还有一种重大原因曲解了同性恋者的形象,那就是影视作品。有相当多的同性恋题材或有同性恋者出场的影视作品都会犯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那就是刻意把同性恋者的形象性格描绘的很异性化。例如,男同性恋者手翘兰花指、身姿扭捏、着装花俏,女同性恋者身穿男装、形象男性化、举止粗鲁,就算两个同性恋主角都不是异性化者,其他同性恋配角都有相当大的几率是异性化者。这种描绘手法让人们对同性恋者产生了错误的印象,也间接或直接的扩大了上述的各种误会和影响。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主要是在于导演、编剧、制片人对同性恋群体和性取向不够深入了解,或者采取了错误的方式去了解同性恋者。例如,接触到了伪同性恋者(误以为自己是同性恋者的跨性别者、双性恋者、跟风的异性恋者)、在同志圈里寻找演员或了解同性恋者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对同性恋者产生错误的印象和理解。
在这个缺少对性取向正确科普的社会里,连LGBT本身都有可能是性盲(不了解性取向的人),由此产生了大量错误定位自己的跨性别者、双性恋者、异性恋者涌入同性恋群体或同志圈里,虽然这些人的数量远远没有真正的同性恋者多,但却相当的集中、强势且高调、活跃,大有鸠占鹊巢的趋势。如果导演、编剧、制片人本身就是个性盲又随意接触同志圈的话,一不小心就会跑偏,很容易拍出错误的作品。
伪同性恋者导致了错误的影视作品出产,错误的影视作品又导致了伪同性恋者的扩大,如若就这样循环往复下去,对LGBT群体和异性恋者都会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同性恋群体中的确存在着异性化者和喜欢异性化者的人,但如上述所示,这类人是相当少数的,最多只占了同性恋总人数的3%,更多的是错误定位自己的伪同性恋者。有时候,不经意间流露的喜好比深思熟虑过后的语言更加可信,学会正确的理解和区分LGBT是很重要的。
中性化和异性化
问题一:“酷儿”是什么?1、果汁Qoo之中译名称。
2、酷儿也用来统称人群中性取向或性别认同,诸如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者等人的少数人士。通常这个词还含蓄的包含只因为他们是这样而受到压迫的含义。
3、juno在08年专集里的第5首歌
酷儿,来自英语“Queer”,其本意指古怪的,与通常的不同的,与odd同义。20世纪,由于这个词的起源,以及很多环境的影响,这个词成为另一个带有贬损意味的对同性恋的代名词。尽管很多人是在反同性恋的立场上使用酷儿这个词,如例如对同性恋的恐惧者的使用,很多性少数群体不太喜欢使用这个词。但20世纪80年代,在同性恋内部,这个词被广泛的使用。它是指那些对 *** 表达方式所持立场与传统标准不同的人,而这个人不一定是同性恋。许多同性恋、变性者、双性恋、甚至部分 *** 方式与传统一夫一妻异性婚姻有所不同的异性恋者接受了酷儿这个称呼。
问题二:谁知道跨性别者,间性者,酷儿分别是什么意思?跨性别 心里不认同自己的性别 觉得自己应该是异性。
酷儿 大多数现在指同性恋 早指恋爱观念和普通人不一样的人 关于这个还有一个酷儿理论。 间性者 身体上的双性 同时拥有男女第二性征 成年需要做手术进行矫正
问题三:给你酷儿是什么意思jbp5079b246da 2013-11-27
1、果汁Qoo之中译名称。
2、酷儿也用来统称人群中性取向或性别认同,诸如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者等人的少数人士。通常这个词还含蓄的包含只因为他们是这样而受到压迫的含义。
3、juno在08年专集里的第5首歌
酷儿,来自英语“Queer”,其本意指古怪的,与通常的不同的,与odd同义。20世纪,由于这个词的起源,以及很多环境的影响,这个词成为另一个带有贬损意味的对同性恋的代名词。尽管很多人是在反同性恋的立场上使用酷儿这个词,如例如对同性恋的恐惧者的使用,很多性少数群体不太喜欢使用这个词。但20世纪80年代,在同性恋内部,这个词被广泛的使用。它是指那些对 *** 表达方式所持立场与传统标准不同的人,而这个人不一定是同性恋。许多同性恋、变性者、双性恋、甚至部分 *** 方式与传统一夫一妻异性婚姻有所不同的异性恋者接受了酷儿这个称呼。
问题四:来瓶酷儿什么意思????“酷儿”是瓶装橙汁饮料,正常思维是要想来一瓶酷儿牌橙汁喝。是否还有别的意思就不知道了。
问题五:酷儿理论的介绍“酷儿”(Queer)由英文音译而来,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贬称,有“怪异”之意,后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括他们的理论,含反讽之意。1酷儿理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西方火起来的一种关于性与性别的理论。它起源于同性恋运动,但是,很快便超越了仅仅对同性恋的关注,成为为所有性少数人群“正名”的理论,进而,成为一种质疑和颠覆性与性别的两分模式,是后现代主义在性学研究上的典型表现。酷儿理论认为性别认同和性倾向不是“天然”的,而是通过社会和文化过程形成的。酷儿理论使用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和性别研究等手段来分析和解构性别认同、权力形式和常规。米歇尔?福柯、朱迪斯?巴特勒、伊芙?科索夫斯基?赛菊寇和迈克尔?华纳等是酷儿理论的重要理论家和先驱。把酷儿理论应用到各种学科的研究被称为酷儿研究。新一代的酷儿理论不仅解构性,而且还分析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总是联系到性别和性别角色,尤其是批评其中的压迫成分。在这个过程中酷儿这个概念不断被重新定义,来扩展它的含义,扩大它包含的人群。但是正是由于这个概念定义的不清晰性和任意性,它也受到各种不同团体的批评。
问题六:酷儿电影的什么是酷儿电影我们至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回答“什么是酷儿电影”这个问题。也许最为明显的一条就是,一部电影如果它讲述的主人公是酷儿的话,那它就可以被认定为是酷儿电影。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时不时地会以酷儿的形象作为配角,甚至担纲主角。1960年代以前,绝大多数在美国制作的电影很少确认酷儿人群的存在――无论是他们是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双性恋者,或者转性人。好莱坞的制片法典(一种自我审查的机制,从1934年到1960年代中期一直掌控规范着好莱坞电影的内容)积极地对一切被称之为“性变态”(sex perversion)的表达再现实施禁止。任何类型的怪异“异性恋”性行为也遭到禁止――好莱坞的制片法典明确要求好莱坞的电影把已婚的,为着生殖的异性恋性行为作为唯一合法的性行为来表现。然而,正如本书接下来的部分将要充分讨论的,古典好莱坞时期的电影人有时候会找到一种委婉曲折的方法来表现那些可以是怪异酷儿的人物。这样一种塑造的手法有时被称之为“含蓄的同性恋”(connotative homosexuality),其中的某个人物,可以通过微妙的特殊习惯,着装打扮或者是说话方式来暗示这种怪异酷儿性。通常,这样的做法意味着让一个男性角色明显表现出娇贵柔弱,或者是按照阳刚雄性的方式来再现一位女性角色。这样的一些角色经常可以被制片法典的审查所忽略,只有在有同感的观众当中(以及幕后的制作人员)才会把这样的人物看成是同性恋者。今天,这些人物因为自身潜在的同性恋意味以及同传统社会性别身份的差异性,而能够得以描述成怪异酷儿。但是,是不是只要出现了这种酷儿的人物,就可以说这部电影是酷儿电影了呢?有些电影只是把一些俗套化的酷儿角色用作同性恋恐惧症者谈资的笑柄,大多数的批评家和电影观众不大把这类电影归为一部酷儿电影。可以这么说,一部酷儿电影必须是既包含了酷儿的角色,同时也是以积极有所作为的方式来处理酷儿的问题――所排斥的是与之对立的以否定贬损或者利用剥削的方式。第二种界定酷儿电影的途径可以运用作者论的方式:一部电影可以因为剧作者、导演、制片人是酷儿,或者主演是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或者其它属于酷儿范畴的演员主演,而被视作是酷儿电影。(7)像芭芭拉?汉默尔这样一位女同性恋者兼女性主义者的作品,以及1990年代被称之为“新酷儿电影”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些电影的作者对自我的欲望身份的认定都是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或者酷儿。通常,这样的电影角色,以及参演的演员也会是男女同性恋者或者酷儿――但是在经典好莱坞时期,由男同性恋导演,比如詹姆士?威尔,乔治?顾柯,以及多萝茜?阿兹勒制作的电影,又该如何归类呢?很多他们的电影(因为他们不能)没有包含明显的同性恋角色或者涉及相关话题。再举一个当代更新的例子,最近以来的好莱坞科幻大片――很明确地去除了同性恋角色但是制作人(一级主演)是同性恋者――能否被认作酷儿电影?在很多情况下,酷儿的电影人能够而且的确在他们的作品中注入了某种酷儿的意味,即使没有明显的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以及相关的话题出现。但我们可以说,这样一部由酷儿电影人拍摄的原以为是“异性恋”的电影,也可以被认为是酷儿电影。由此可以导入第三种界定酷儿电影的方法,其依据的中心是观众学。根据这样一种模式,被女同性恋、男同性恋或者另外种类的怪异酷儿观众看出别样意味的电影也可以归之为酷儿电影。换句话说,无论什么样的电影都可能是潜在的酷儿电影,只要是从一种酷儿的视点处出发来看待――也就是说,从酷儿的视野出发挑战了主流意识当中有关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的看法。在很多情况下,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以及其他的酷......>>
问题七:CDTSZN是什么意思1 什么是变装?
答:这里的变装是指穿着异性的服装,打扮成异性的模样。也称为易装或异装。在变装的人中,以男性穿女装为主(不知道是为什么)。所以其实用“女装”(动词),意思是男扮女妆,更为贴切。
2 什么是CD?
答:这里CD是英文 Cross dresser 的缩写,意思是变装者。具有变装行为的人并不都是变装者,往往还包括TS、同性恋、恋物者、歌舞表演者等。
3 什么是TS?
答:TS是英文 TransSexual 的缩写,指对本身性别不认同,而希望改变自己性别者。她们自称为天使,来源于拼音ts。而目前在网络中,很多人把TS等同于人妖。
4 什么是TG?
答:TG是英文 TransGender 的缩写,跨性别者,是对 CD 和 TS等 的总称。
5 什么是TV?
答:TV在这里当然不是电视啦,是TransVestite的缩写,翻译为异(易)装癖,这是个医学名词,含有病态的意思,现在我们通常用中性的CD代替
6 什么是gay?
答:gay是男同性恋者,也称男“同志”,玻璃、BL(boy love)。与 CD 并没有直接关系。
7 什么是le *** ian?
答:le *** ian是女同性恋者,也称拉拉。
8 什么是LGBT?
答:LGBT是是用来指称Le *** ian、Gay、***者(Bisexual)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一个 *** 用语。也有加入一个I来代表双性者(intersexual)。
9 什么是“酷儿”?
答:来自英语“Queer”,其本意指古怪的,与通常的不同的。20世纪,由于这个词的起源,以及很多环境的影响,这个词成为另一个带有贬损意味的对同性恋的代名词。但20世纪80年代,在同性恋内部,这个词被广泛的使用。它是指那些对***表达方式所持立场与传统标准不同的人,而这个人不一定是同性恋。
10 什么是shemale?
答:shemale是人妖的意思,指外表看起来象女人,有***,但仍具有男性生殖器官的人。
11 CD与gay有什么区别?
答:CD实际上多数都是异性恋的男人,变装仅仅是表达他们女性的一面。他们仍然热 *** ,很多人都有着幸福的家庭。
12 CD与TS有什么区别?
答:CD与TS的本质区别在于CD仍然希望做一个男人,而TS则认为自己生错了性别,她们希望改变性别。当然,对个体来说不一定很容易区分,因为往往有些人的心理介于两者之间。
13 什么是Cosplay?
答:Cosplay 是英文 costume play 的缩写,是日本人创造的一个词。Cosplay的意思是装扮成动漫、电子游戏里的人物,也有翻译为变装的,但Cosplay与CD是两回事。
14 什么是伪娘?
答:又一个来自日本的词,源于动漫、游戏,伪娘的范围包括CD和shemale两类,即一类是男身着女装的,另一类是上半身女下半身男的。“娘”是指小姑娘,所以年龄大了就不能做伪娘啦。
15 什么是萝莉、乙女、御姐?
答:均来自日文,指不同年龄的女性,萝莉(LOLI)或萝莉塔(LOLITA)是小姑娘,乙女是少女,御姐本意是对姐姐的敬称,引申为成熟的强势女性。
16 什么是drag queen?
答:指穿着女装在夜总会表演的男人。
说明:以上解释未经权威认证,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问题八:酷儿研究的介绍“酷儿”(queer)由英文音译而来,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贬称,有“怪异”之意,后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括他们的理论,含反讽之意。中国学者曾试图用奇异或与众不同之类的词来翻译它,但是这样翻译过于直白,似乎丧失了这个词的反讽之意。由于很难找到对应的又表达了反讽之意的中文词汇来翻译,所以索性采用港台的音译词酷儿。酷儿理论起源于西方,尤其是在美国,男性研究和男性气质研究(Masculinity Studies)比较成型,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起,男性研究就博得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有关男性和男性气质研究的论着频频出现。中国的男同性恋者受西方同性恋文化的影响,也有其特殊的话语。酷儿理论不是指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多种跨学科理论的综合,它来自历史、社会学、文学等多种学科。酷儿理论是一种主流文化外的理论。“酷儿”这一概念作为对一个社会群体的指称。
问题九:LGBTQ是什么意思LGBT,或GLBT,是用来指称女同性恋者(Le *** 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一个 *** 用语。它被认为比「酷儿」或“le *** igay”拥有更少的争议。
它有很多变化存在,包括了只是改变其字母的排列顺序。如果没有包含跨性别者时候,它就变成LGB。它也可能加入两个Q来代表酷儿与异议者(questioning),变成LGBTQ与LGBTQQ;加入一个I来代表双性者(intersexual),变成LGBTI;加入另一个T来代表变性者(transexual),变成LGBTT;加入一个A来代表支持同性恋的异性恋盟友(straight allies),变成LGBTA。如果以上全部都包含进去的话,就变成LGBTTIQQA,不过这种用法极为少见。须要注意的是,有些人认为变性者与双性者这两个名词可以用跨性别这个大名词来涵盖,然而许多变性者与双性者是反对这种观点的(各有其不同的理由)。同直联盟(Gay-Straight Alliance)组织常常使用LGBTQA来取代LGBT,最后两个字母代表了异议者与异性恋盟友。
到2004年为止,LGBT已经变成一种非常主流的用法,以致于它得到多数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社群中心以及大部分英语国家里同性恋刊物的采用。
然而,LGBT并非完全没有争议。有些跨性别者并不喜欢这个用语,因为他们不想与LGB有任何瓜葛,有些LGB也为了相似的理由而不喜欢加入T这个字母。有些双性者希望使用LGBTI,理由很明显,但是也有些人(包括了双性者与非双性者)争论说双性者没有理由被归入LGBT这个些人里面,更有些双性者觉得将他们与LGBT连结是对他们的一种冒犯。
问题十:LGBT是什么意思?(内容来自Synia公众号,纯属搬运。)
每年的6/7/8月份,
是西方国家各种举行LGBT *** 的高峰时节
原先为了反抗歧视的政治性活动,
如今也慢慢变成了一场属于性少数人群的狂欢。
随着LGBT运动的逐渐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知道了这个名词。
但是LGBT到底指的是哪些人?他们又有什么不一样呢?恐怕还有许多人对此一点也不了解
---------------------------------------------------------?------?-------------------------------------------------------
在我们具体讨论LGBT人群之前我们先要区分两个词语sex 和 gender
Sex:指生物学上的性别,即生理性别,是与生俱来的标志。
gender:社会学意义上的性别,主要依靠社会文化影响和自我认同来判定
简单来说,就是在人在受各种因素影响下,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性别,或社会认为你是什么性别如今当我们在讨论性别的时候,基本都是以gender(社会性别/心理性别)来作为判定的标准,有了这个共识,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讨论LGBT的问题。
当生理性别(sex)和心理性别(gender)一致时:
L―le *** ians:只会对同性产生 *** 和依恋的女性又称为拉拉、蕾丝边,自古以来女同性恋就被记载于多处文化中。
在这样的活动中,甚至有许多异性恋女性为了政治理想和权利与男人决裂,与同 *** 度过了终生。这表示了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与心理上的取向,还是一种“政治正确”的选择。
而LGBT之所以把L放在第一个,正是因为这个概念包含了更多“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内容。T:T就是英文Tom boy的缩写。
P:P就是Pretty girl的缩写,是指关系中的受动者。
H:H就是Half,是指不分界于P和T之间。
G―gays:只会对同性产生依恋的男性。gay这个用法始于在西方50年代-60年代末,直到70年代,女同逐渐受到重视和le *** ian的运用,gay才开始普遍指男同。
C:指同志中比较女性化的人
B―bisexuals:对同性和异性都可能产生 *** 和依恋的人群。
T―transgender(跨性别者)跨性别通常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的人群。(这个定义至今还未被完全确定,因为性别也许并不止男女两种)相比于LGB这三种由性取向划分的种类,T属于根据自身性别认可来划分的另一个范畴。划分的关键在于心理,也就是说在自己的心里,自己属于什么性别是评判跨性别者的唯一标准。
跨性别者可以有各种性向,只不过在外在表现出来的与真实的不同而已。
Trans man:跨性别男性,女身男心,FtM。
Trans woman:跨性别女性,男身女心,MtF。
除了LGBT四种外,还有很多未被划分进去的人:
疑性恋(questioning)这个概念常常和流性恋(fluxion)混用,特指那些不愿意被贴上明确性向标签,或者对于自己的性向存疑的人群。
泛性恋(Pansexual)这时新近被提出的一个概念。
无性恋(Asexuality,又称为nonsexuality)。
双性同体―intersexual。
Queer―酷儿“酷儿”(Queer)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贬称,有“怪异”之意,但在不断演化之中,反而成为了性少数人群反讽传统,呼唤性解放的标志。
说了这么多,大家有没有发现,LGBT其实早就不单单是指提到的这四......>>
女同性恋
女同性恋(又称女同、拉拉、蕾丝边、Lesbian、Les、 Girlslove)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女性。 女同性恋曾被记载于多处文化中,十九世纪晚期的性学家发表了他们对同性欲望与行为表现的研究,标明了女同性恋者在西方文化中是属于独立的群体。因此,意识到自身新医学身份的女性逐渐在欧洲与北美洲形成秘密次文化。
中文名
女同性恋
外文名
Lesbian
关联词
同性恋、男同性恋、LGBT
定义
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女性
别称
女同、拉拉、蕾丝边
历史起源
发展
在1890年,医学辞典开始使用该词语,以“蕾丝边之爱”等字词形容女性间的性爱。据1870年文件记载,“蕾丝边”亦被用来描述女性间的情感关系。约至二十世纪时,开始出现了“萨福主义”等可互通的词语。
女同性恋文化日益蓬勃,因而促使亨利·哈维洛克·艾利斯等性学家以医学问题的方式着手分类女同性恋关系。
沿革
在西方同性恋平权运动的60年代,同性恋不分男女,都叫做gay。换句话说,男同性恋固然叫做gay,女同性恋也同样可以称为gay。
时至今日,在西方社会中,gay仍然是男女皆可的一个称呼,如果需要特意区分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的话,则男同性恋者用gay,女同性恋者用les。当一个女同性恋者说:I'm gay。意思就是说:我是同性恋者;而如果说:I'm lesbian,则是在说:我是女同性恋者,两者的区别仅限于此。
但在东方社会,仍然不宜用gay来形容女同性恋者,因为绝大多数东方人并不清楚gay其实通指男女。该单词在传入东方之时,语意并没有准确的完整传递,因此gay在东方社会只等于男同性恋者,即便是信息传播发达的现今,依旧只有少数人才知道gay的准确用法和语意。不过,正是因为gay=男同性恋者的语意已经根植于东方社会之中,所以在东方用gay来称呼女同性恋者,会带给对方男同性恋沙文主义倾向的感觉。即便在西方社会,使用Gay Woman或只肯用gay指称女同性恋者,也是一种挑衅的表现。
然而,由于同性恋运动中普遍存在的男同性恋沙文主义现象,使得女同性恋者们越来越感到不满。比利提斯的女儿(美国早期重要的女同性恋组织)的创始人之戴尔·马丁,在1970年撰文声明与同性恋运动分道扬,继而拥抱与女权主义理论和运动的结盟。
20张
世界各地相爱的les
马丁指责当时的同性恋平权运动由男性及男性的“兄弟情谊”为主导,十五年来都在忽视和排斥女性的诉求,而她们在同性恋运动社群中找不到接受、平等、爱与友谊。她的声明代表了一群在同性恋运动中发现自己被忽视和噤声失望的女同性恋者,她们在女权主义中找到了同盟,因为女权主义恰恰强调女性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被忽视和噤声的地位。在女权主义阵营里,不同性取向的女性可以共同反对对于女性的压迫,寻求女性的独立自主与政治声音。
朱莉娅·佩内洛普写于1974年的文章——《女同性恋分离主义》说:退出男同性恋组织是建立女同性恋身份的第一步,同时也是迈向建立女同性恋社群的一步。此后,女同性恋全面撤出(男)同性恋运动,建立了自己的独立身份。在戴尔·马丁和菲利斯.莱昂的领导下的早期著名女同性恋组织——比利蒂斯的女儿,名字来源于由古希腊著名女同性恋诗人萨福一首诗改写的抒情诗。
于是从70年代开始,受到由女同性恋者为核心推动的第二波女性主义影响,Lesbian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Lesbian本意即为古希腊著名女同性恋诗人萨福居住的古希腊一个小岛的名称Lesbos。19世纪末,医学界开始使用lesbian来指称与萨福有同样性取向的女性。
之后,女同性恋联合女权活动家和同样在同志平权运动中被忽视的双性恋者和跨性别者来与占据同志平权运动主流,霸占地位,好处风光全占尽的男同性恋者们分庭抗礼。不过,随着同性恋平权的发展,近现代的许多男同性恋者渐渐抛弃了男同性恋沙文主义的思想,因为身心体会到了只有男同性恋群体的同志平权运动寸步难行,所以再次与LBT群体握手言和,共同发展同志平权运动。
最终,在1980年出现了LGBT的称呼,是为les(女同性恋)、gay(男同性恋)、bisexual(双性恋)、transgender(跨性别者)的利益结合体。因此,在同性恋群体中,一定要注意词句的用法问题。在同运组织里,一定注意要用LGBT,不然会被认为有同性恋分离主义倾向。在女同性恋组织里,注意不要用Gay Woman,不然会被认为有男同性恋沙文主义倾向。在日常生活中,homosexual一词不常用,因其是从精神病学而来,所以遭到了污名化,通常只有在涉及医学的文章中才会出现。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