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猴实验是一项旨在研究动物行为的实验。该实验的目标是让猴子在无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从一组物体中辨别出哪一个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猴子具有学习和记忆能力。然而,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地证明了人类天生就具有某些认知能力。
恒河猴实验说明人类生来就有
实验过程
恒河猴实验是由美国神经科学家托马斯·琼斯提出的。他在1988年的实验中,使用了一组年轻的恒河猴,让它们观察两个框,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框。如果它们选择的是正确的框,那么它们会得到奖励,反之则会受到惩罚。在实验的早期阶段,猴子随机选择框,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它们开始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能够正确地选择框。
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猴子的选择结果被记录下来,发现它们能够以高于随机选择的正确率进行选择。这一结果表明猴子具有学习和记忆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猴子的选择行为与人类的思维方式非常相似。这表明,人类天生就具有某些认知能力。
多角度分析
从神经科学角度来看,恒河猴实验的结果证明了人类和猴子的神经系统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这表明人类天生就具有某些认知能力,如学习、记忆和思考等。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是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我们的基因和神经系统都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才得到完善的。因此,我们天生就具有某些认知能力,这些能力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类的认知能力是与我们的大脑结构和心理过程密切相关的。我们的大脑结构和心理过程影响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决策和行为。因此,我们天生就具有某些认知能力是与我们的大脑结构和心理过程密切相关的。
从哲学角度来看,人类天生就具有某些认知能力是与我们的本质有关的。我们的本质是我们存在的最基本的特征,它决定了我们的思考方式、感知和行为。因此,我们天生就具有某些认知能力是与我们的本质有关的。
如果让我筛选“十大残忍心理实验”的话,今天要说的这个利用恒河猴做的实验肯定是要上榜的。这个心理实验,即使在当年也饱受争议,就更不用说在动物保护主义盛行的现在了。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这个心理实验有些残忍,但是它揭示的心理真相让后世的父母受用无穷。
那为什么这个实验称之为残忍,又为什么这个实验对于后世的教育有极大的启迪作用呢?别急,待我一一给你讲述。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哈洛用恒河猴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包括“代母”实验,“面具”实验,“铁娘子”实验和“绝望之井”实验,而每一个实验其实都饱受争议。而今天我们要重点讲述的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代母实验”。
说起哈利?哈洛(Harry Harlow)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提起他的一个学生,可能很多人就知道了,那就是创造了“需求层次理论”的马斯洛。
哈洛之所以设计“代母实验”,是因为当时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对营养物质的一种回报”,简单的说就是“有奶便是娘”。
但是哈洛在研究猴子时发现,用这样的养育观念养出来的猴子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于是他对这样对教养理念产生了疑惑。为此,他设计实施了本实验。
哈洛在用猴子做实验时,他需要培育猴子。为了避免猴子之间疾病的传播,哈洛把母猴和幼猴分开,只是用奶瓶喂养幼猴。根据当时盛行的 育儿 理念,这样环境下长大的猴子会更 健康 。
但是实际结果却与预想的大不一样。
他发现幼猴对于原本铺在笼子底部的绒布产生极大的依恋。它们会微缩在一角,紧紧抱着绒布。而当实验人员要拿走绒布时,却受到幼猴的极大反抗。它们会吱吱乱叫,发脾气,甚至咬实验人员。相反,如果实验人员只是拿走奶瓶,幼猴的反应却没有这么大。而且更严重的是,被剥夺母亲的幼猴普遍胆小,智力发育迟缓。
这样的结果违背了当时的养育理念,因为幼猴没有对奶嘴产生依恋,而是对不产奶的毛巾产生了依恋。带着这个疑惑,哈洛便设计了残忍的“恒河猴代母实验” 。
实验过程:
哈洛设计了一个隔离箱,隔离箱内放置了两个假的猴妈妈:一个是用冰冷的铁丝制作的、带有奶嘴、可以24时供奶的“铁丝妈妈”,而另一个则是包裹着绒布,但是没有奶嘴的“绒布妈妈”。然后哈洛把一只刚出生没多久的幼猴放入隔离箱中,观察它会选择哪个猴妈妈。
根据当时的依恋理论,幼猴显然是应该选择可以24时不断供奶的“铁丝妈妈”,因为有奶便是鸟,它可以给幼猴提供食物。但是实验结果却与预测大相径庭。
刚进入隔离箱时,幼猴对两个母猴都产生了兴趣,都与它们进行了接触,但是没过多久,除了幼猴感到饥饿时才会跑到“铁丝妈妈”上之外,其余的时间幼猴都依偎在“绒布妈妈”身上。
接着哈洛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
他找来一些发出巨大声响或者恐怖的玩具放进隔离箱中,结果发现,幼猴特别害怕,立即奔向“绒布妈妈”,并且依偎在“绒布妈妈”身上,仿佛要从“妈妈”身上得到保护一样。
但是假如哈洛把“绒布妈妈”移走,即使幼猴再害怕,它也不会找“铁丝妈妈”寻求保护。
而且哈洛在后续的养育过程中还发现,那些由“绒布妈妈”养大的猴子普遍性格孤僻、胆小,甚至在成年后还会发生交配障碍。后来,哈洛又重新设计了“代母”实验,把不动的“绒布妈妈”改成了一个可以摇摆的、可以陪幼猴玩耍的。而改进后养育大的恒河猴 健康 状况就大大改善了。
哈洛的恒河猴“代母实验”,尽管有些残忍,受到了很多人的抨击,但是他对当时的主流心理学也产生了同样巨大的冲击。
当时由于受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对“爱”这种虚无缥缈的说法有些质疑,认为这不符合科学。人们甚至觉得母亲对孩子的过多亲密接触反而会滋生孩子的不良习惯,因此限制父母对孩子拥抱、抚摸。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行为心理学家华生发明的“哭声免疫疗法”,直到近些年还受到很多父母的欢迎你哥。“哭声免疫疗法”认为,孩子喜欢哭都是父母过度宠溺造成的,正是因为孩子一哭就抱,才使得孩子爱哭。他建议,尽量少的亲吻和拥抱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
但是哈洛的“代母实验”表明: 爱存在一个重要变量,那就是触摸。
幼年时期身体得到的拥抱、抚摸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是成年后心理 健康 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父母,不仅仅要提供食物,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足够的“爱”。
通过“代母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最基本的一个结论,就是父母最好亲自抚养孩子,特别是3岁以前的孩子。
这个观念在现在应该来说已经不稀奇了,很多父母都知道,但是他们可能并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看了这个实验,相信父母也明白其中背后的道理了。
3岁之前,谁抚养孩子,孩子就会对谁产生依恋关心,这关系到后期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关系到父母教育孩子时,孩子能否听父母的。
当然,如果父母实在没法亲自抚养,也最好是让爷爷奶奶等亲人抚养,而不要雇保姆。因为只有亲人才会跟孩子亲昵,才会拥抱、抚摸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对于保姆来说,照顾孩子只是一项工作,她们很难做到像人人那样给孩子提供“爱”的感受。而这种“爱”的感受将直接影响孩子成年后的心理 健康 。
欢迎观看更多对教育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实验,帮助父母做到科学 育儿 。
恒河猴研究是哈洛首先使用的。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没有。
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布料妈妈的身上。
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 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哈洛等人的研究发现给了我们很多有意义的启示,它对改变传统的育儿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
“粘人”的宝宝有时让人心烦,但是这恰恰说明他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对亲人的依恋。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他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联系使儿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更体验到愉快的情感。
很多人可能多这个实验都有所了解。它研究的是依恋关系,研究母爱。
第一个实验叫代母实验,哈洛和助理偶然发现刚出生的猴子们对笼子里的绒布毛巾很在意,一旦拿走,它们就狂躁、尖叫,于是哈洛就做了这个代母实验。
具体就是将小猴子放到笼子里,给它两个妈妈,一个是铁丝做的,但身上有奶瓶,可以喂饱小猴子,一个是绒布做的,但没有奶瓶。实验发现 ,小猴子们更喜欢绒布妈妈,整天挂在上面不下来,只有在很饿的时候才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喝奶。有危险时它们也是第一时间跑到绒布妈妈身边。
由此看出,抚触对于孩子是很重要的,仅仅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是远远不够的。
二战时一所孤儿院的情况就是最好的证明,二战时由于细菌和病毒传播,下令孤儿院们的护士除了喂食不能接触孩子们,一个星期后,孩子们纷纷死去,但有一个孩子还健健康康地或者。人们发现,原来是有一名护士违反了规定,每天夜里都会来抱抱那个孩子。由此可见,母爱的一大关键要素就是——触摸
? 第二个实验是铁娘子实验,这个实验就更为残忍。铁娘子指的是给小猴子们一个邪恶的代母,这个代母有时会向小猴子们发射钝铁钉,有时会喷冷空气,有时会发出奇怪的叫声。总之,它们会把小猴子逼到角落,瑟瑟发抖。但是,实验发现,等攻击结束后,小猴子们还是会回到代母身边,紧紧拥抱她。
这令人很惊讶,然而事实就是如此,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不合格的母亲仍然可以提供安全感。孩子们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一旦建立,即使父母再怎么虐待他们,他们对父母的依恋之情也不会产生丝毫动摇。
第三个实验是绝望的悬井实验,这是最残忍的实验。哈洛将小猴子们头朝下地放到一个漏斗形的深渊里,底部有食物可以维持猴子的生长。期间没有任何接触,孤独地绝望地呆在深井里。两年过后,将猴子放出来,哈洛发现这些猴子与正常的猴子相比,目光呆滞、精神抑郁等,它们有了孩子之后,根本不会照看自己的孩子,有的甚至对孩子们实施暴力、撕扯它们。
这种绝望的孤立、不接触恐怕也是人类最严重的精神疾病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哈洛的实验的确有些残忍,对小猴子们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但是,他的实验也具有开创性,他告诉了我们爱的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
(以上内容都是上了课、看了资料后自己写的,若有不妥之处,晴大家指正批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哈洛开始对此提出了质疑。当他把奶瓶从小猴子的嘴边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只是吧唧吧唧嘴唇,或者用爪子擦去它们毛茸茸的下巴上滴落的奶水。但当哈洛把毛巾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就开始尖叫,在笼子里滚来滚去。哈洛对此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兴趣。正如他的传记作者DeborahBlum写道的,了解内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打碎。哈洛备受赞誉但充满残忍的职业生涯就此开始了,他因此还获得了一个“猴子先生(Monkeyman)”的外号。
恒河猴94%的基因与人类相同,但对于这些与人类从某种程度上有着亲戚关系的实验对象,哈洛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怜悯。“我只关心这些猴子是否能帮助我完成可以发表的论文,”他说,“我对它们毫无感情,从来就没有过。我压根就不喜欢动物,我讨厌猫,讨厌狗,我怎么会去喜欢猴子呢?”
哈洛用铁丝做了一个代母,它胸前有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装置;然后,哈洛又用绒布做了一个代母。他写道:“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一开始,哈洛把一群恒河猴宝宝和两个代母关在笼子里,很快,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在几天之内,猴宝宝把对猴妈妈的依恋转向了用绒布做成的那个代母。由于绒布代母不能提供奶水,所以猴宝宝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代母那里喝几口奶水,然后又跑回来紧紧抱住绒布代母。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
这是一个意义极其重大的发现。从20世纪30年代直至50年代,一些著名的儿科专家,比如本杰明·斯帕克(BenjaminSpock),都建议应该根据时间喂奶。另一个知名哺育专家约翰·沃森(JohnWatson)写道:“不要溺爱宝宝,不要在睡觉前亲吻他们,正确的做法是,弯下腰握握他们的手,然后关灯离开。”
但哈洛认为,千万不要跟宝宝握手,而应该毫不犹豫地拥抱他。哈洛和他的同事证明了:“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
哈洛猜测,脸是爱的另外一个变数。他命令他的助手做一个逼真的猴面具,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但是,面具在完工之前,猴宝宝就已经诞生了,所以哈洛把猴宝宝与一个脸部没有任何特征的绒布代母关在一起。猴宝宝爱上了无脸代母,吻它,轻轻地咬它。但当逼真的猴面具做好之后,小猴子一看见这张脸就吓得连声惊叫,并躲到笼子的一角,全身哆嗦。
许多人都认为哈洛的实验对于那些实验对象来说太过残忍,但也有许多人认为他的实验提供了一些对于我们来说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的需求远不止饥饿,我们不惜任何代价与他人建立连接关系,我们所见到的第一张脸在我们心中是最可爱的脸。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