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代克饿猫迷笼实验”是一项广为人知的实验,也是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之一。该实验通过对动物的残忍操作,揭示了人类对动物的虐待和忽视,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对于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局限性。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该实验的意义和启示。
桑代克饿猫迷笼实验说明了什么
一、实验背景
1957年,加拿大心理学家哈利·哈洛·桑代克为了探究动物的自我意识,进行了一项名为“饿猫迷笼实验”的研究。该实验将猫放到一个密闭的笼子里,其中液体可供饮用,而食物只能通过一个机械臂定时供应。在一段时间后,笼子内的猫会发生极度的精神扭曲和自我毁灭行为,表现出极度的痛苦和绝望。
二、实验意义
1. 动物权利
桑代克饿猫迷笼实验揭示了动物在被残忍对待时的痛苦和绝望,这引发了人们对于动物权利的思考。人类与动物并非割裂开的,我们应该尊重动物的生命和尊严,避免对它们进行不必要的伤害和摧残。
2. 心理健康
实验中猫的自我毁灭行为反映了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动物的精神健康与人类的精神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提示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健康,保护自己的内心。
3. 科学研究
实验中对于动物的实验操作引发了人们对于科学研究的思考。科学研究应该遵循伦理道德,尽可能减少动物的伤害和痛苦,创造更加人道的实验环境。
三、实验启示
1. 自我认知
桑代克饿猫迷笼实验揭示了人类在自我认知方面的局限性。我们无法体验别人的感受,更无法理解动物的感受。这提示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开放心态地与他人沟通交流。
2. 社会责任
实验中对于动物的残忍对待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责任的思考。我们应该积极关注社会问题,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3. 伦理道德
桑代克饿猫迷笼实验揭示了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科学研究应该遵循伦理道德,尊重生命和尊严,减少实验中的伤害和痛苦。
综上所述,桑代克饿猫迷笼实验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动物权利、心理健康、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提示我们应该重视自我认知、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我们应该关注生命和尊严,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创造更加人道的社会和科学环境。
教招考点——行为主义理论的“四大实验”带给教师的启示
敏试教育
2017年08月20日
行为主义理论又被称为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而行为主义理论的“四大实验”是教师招聘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是每位经历教师招聘考试必学内容之一。
简单概括地说,行为主义理论的“四大实验”,包括“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纳的小白鼠”和“班杜拉的小朋友”四大内容。
巴甫洛夫的狗
首先,是“巴甫洛夫的狗”。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后来,每次给狗进食时打开红灯、想起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看到红灯亮或者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的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经典性条件作用
桑代克的猫
其次,是“桑代克的猫”。著名的迷笼实验:将饿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拼命挣扎,或抓或咬,试图逃出迷箱。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无意中踩到踏板,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次入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开门。桑代克把猫放进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
斯金纳的小白鼠
然后,是“斯金纳的小白鼠”。在斯金纳箱中放进一只白鼠,并设一杠杆,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小白鼠就能吃到食物。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通过实验,进而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班杜拉的小朋友
最后,是“班杜拉的小朋友”。在早期的研究中, 他们首先让儿童观察成年人对一个波比娃娃的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波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波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儿童通过观察成人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通过实验,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实验”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良行为。
而在具体教学中,行为主义理论启示教师注重创设有助于教学的课堂情境,配合教材设计教学的进度,塑造个体的良好行为以循序渐进的达到教学目标。
这要求教师要理解学习的行为。个体获得的学习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教师可以通过这两种形式的利用,一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可以轻松参与到活动中,通过直接的体验进行学习(这对于年龄小的儿童这一点尤为重要)。学习的结果是产生行为的较持久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注意采取措施保证学习行为的持久性,在学习之后进行及时的练习和强化,避免已学习的行为的消退、遗忘。在现实中,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教师应当在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例如,帮助学生认清当前所学知识对未来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系统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教师还应当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进行教学设计,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当设计需要理解的概念或原理时,可以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或熟悉的生活入手进行教学,促使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对于结论性的知识则可以直接教给学生,促使其进行接收学习。另外,不同的教学方式下,教师的角色不尽相同:教师有时充当知识的传授者,指导学生进行接收学习;有时则只起引导、辅助作用,如在物理、生物等的自然学科课程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发现,指导学生学生进行试验和实验等。教师应调整好自身的角色,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试验中,消退说引起教师的思考,帮助教师利用消退律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例如教师应注意到如果教师对那些上课吵闹的不予以理会,则开始时可能出现更多的吵闹行为。桑代克通过一个经典的“迷笼实验”说明不断尝试错误行为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允许学生犯错误,尤其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形成的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尽量保证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经历”尝试—错误—从教训中学习“的过程。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与适度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反应,对学生获得的成绩进行鼓励和奖励,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我们知道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榜样来学习,教材、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都可能成为学生观察学习的榜样,那么,教师即可给学生提供观察学习的来源。另外,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教师可以利用这四个过程强化学生的观察学习。从学习理论中的交互作用观,给教师这样的启示。教师通过利用交互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合理竞争、合作的学习风气。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正确的理解这些理论在学习中的作用,从而利用这些理论背后的实质作用很好的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以达到引导学生学习并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良好的学习效果。
本文整理 | 敏试教育(江西教师招聘网)
桑代克的猫比喻了尝试错误学习理论,桑代克指出,人们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想要到最后成功的结果,需要经过不断尝试新的错误。只有尝试了错误之后才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桑代克将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一个有特制开关的迷笼中,将食物放在笼外,观察小猫在笼子中的表现,发现小猫刚刚放进去时,就立马用爪子抓取笼子之外的食物,用爪子直接抓取另外的食物,竭力想挤出笼子,在笼中乱叫,乱抓乱跳,在一系列盲目紊乱的行为之中,偶然触到了开关的设施,逃出迷笼并取到食物。
第二次小猫放入笼中,他依旧表现出类似于第一次的多余动作,但大多数是在靠近开门设施附近活动,而且逃出迷笼所需的时间比第一次短,经过反复重复后,小猫逃出笼子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最后一次被放进去时小猫立马触动开关,逃出并取得食物,这表明小猫通过不断尝试,已经完成了逃出笼子的学习。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