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心理学分析为什么抱怨

时间: 2023-08-21 17:51:33

抱怨是指对某种情况或人的行为进行不满或不满足的表达。每个人都有过抱怨的经历,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或不如意的情况下。但是,为什么会有人经常抱怨,而有些人却很少抱怨呢?心理学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抱怨的原因。

心理学分析为什么抱怨

第一,抱怨是一种应对方式。当人们遇到不如意的情况或困难时,抱怨可以帮助他们宣泄情绪,缓解压力,减轻负面情绪。这种方式可以让人们感到舒适和放松,减少心理上的负担。当人们抱怨时,他们往往会得到他人的同情和支持,这也会让他们感到更好。

第二,抱怨是一种情绪反应。当人们感到失望、沮丧或愤怒时,他们很可能会抱怨。这种情绪反应是正常的,因为当人们感到不满或不满足时,他们需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抱怨可以让人们感到自己受到了关注和重视,尽管这种关注可能是负面的。

第三,抱怨可以是一种习惯。有些人经常抱怨,他们可能认为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可能认为这是一种社交技巧。这些人可能会认为抱怨可以让他们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让他人更容易接近他们。这种习惯可能是由于个人的性格和生活经历而形成的,例如,有些人可能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困难,导致他们更容易抱怨。

第四,抱怨可以是一种控制行为。当人们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时,他们可能会通过抱怨来获得一些控制感。例如,当人们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他们可能会通过抱怨来让自己感到有力量和控制。这种控制行为可能是由于个人的人格特征和生活经历而形成的。

总的来说,抱怨是一种正常的人类行为,它可以帮助人们宣泄负面情绪,缓解压力和获得控制感。然而,如果抱怨成为一种习惯或反应模式,可能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个人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抱怨行为,寻找更积极的应对方式,例如积极思考、自我反省和行动。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抱怨的心理动机

一个朋友和我说起她最近的一件事,因为关系到抱怨的心理机制,在这里探讨一下。

她新近的一个客户,其相关数目达到了五十条以上。在大开眼界之余,她在心理上有点难以接受。因她的工作是要把数目准确地填入表格中。以往,从来没有遇到这么多数目,最多也就十几二十条左右。但这次,突破了她的心理预期。

她开始和同事诉苦,让她们知道她接的这个客户带给她的工作量之量。她和一个同事说了这事,还细数各个数目。吃饭时间,她又开始把这事和另一个同事诉说,同事在表达惊讶之余,也没有其他特别感同身受。

当她填完一份又一份,反复填写时,她又忍不住找同事说,抱怨怎么总要重复填一样的东西。然后下班时还嚷嚷着说这些东西有多繁琐。

并且,她还倾向于评判另一位同事的工作,这个不再细说。

最后,她说,奇怪的是,她的心理并没有舒畅的感觉,反而感觉讨厌这样的自己。

当一个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觉得心理不平衡时,都希望让别人也感同身受。这是向别人诉说的动机。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

但如果一件事,反复诉说依然觉得没有解脱,最后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抱怨的模式,那这不仅对自己的身心发展不好,以会对别人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于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爱抱怨的人。

另有一种情况就是,喜欢评价别人,也就是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觉得别人这不好那不好。当一个人在负面评论别人的同时,他的心理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尽管这不是他想要的,但无形中,他会形成这种习惯,而导致自己的心胸变窄。

那如果有这两种情况的人,需要怎么进行改善和提高自己呢?

不随意任意评价任何人,不管你有多讨厌这个人,都不要再这样做。

因为,这会导致自己在这种恶性的评价中,让自己的品格沦陷,让自己的嫌弃自己。别人怎样不好,都不是一个旁人可以妄加论断的,更不要试图通过个人的言论来影响别人对他人的看法和想法。

另一个是,永远保持对自己的高度关注,对他人的关注降低于零。既,他人是怎样的人,是他人自己的发展、性格,无需越界甚至为他人去操心。那是他人自己的事,无需干涉。

有时候,不经意间,如果你就会说出评判别人的话语,或者这些思想就粉饰自己,隐藏在你的大脑里,一旦某些事件触发到它的时候,你就会脱口而出。要学会识别,哪些是论断他人的话语,然后严加隔绝,让它自行消失。

总而言之,每日都要保持对自己的关注度;不抱怨任何难题,困难(可以向他人请教),但不要诉苦;不对任何人,是任何人,做任何的不良的评价。

可以赞赏别人,从你的嘴里,永远只能是说出对别人有益处,让人际关系和谐的话。对于你不能接受的人或事,不需要妄断。

再不行,可以用文笔把想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用刺耳的论断来侵扰他人的时间。并且,多对自己的日常言行进行反思,如,我今天对别人说了什么话,是赞赏的,还是评价性的,等等。

有些人为什么总是负能量、爱抱怨?

负能量应怎么看,一种是对 社会 不满,本身就五观不正,光看阴暗面。二种是各人理解不一样,正如有相当知识的认识相左,有许观点有待商讨。三是立埸不一样,有的站在正义立埸上,但给站在少数人的确是错的人说是负能量,说人家负能量但某些人要达到不良目的搞自己那一套。四是真正的负能量是经不起 历史 考验的,是要失败的。

 题主,您好,云音心理很高兴为您解答。



我们往往会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有些难以控制的不停的抱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抱怨是人们发泄不满情绪的一种方式。



然而在当下,有些人却将这种负能量的抱怨当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对抗现实矛盾的,同时用这种方式来推卸责任,将自己变成一个受害者。

 

喜欢抱怨的人,不但自己不快乐,也经常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一些烦恼和压力。了解爱抱怨者的心理成因,有助于我们理解并与他们相处,帮助他们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这里云音从心里学角度做如下的分析:

   1.自我弱小。 喜欢抱怨的人从某种程度来上来说往往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而通常他们抱怨的对象往往是比较强大、职位比自己高的对象。

如果直接表达其实是存在被惩罚的危险的,可是当他委婉的表达的时候,其实也是期望找到跟自己同样弱小的人的认可。从而让自己处于安全的地位。举个例子,很多底层员工喜欢聚在一起抱怨公司上层的决策不公等。

 

2.对外界存在不合理的期望。 抱怨通常是对现状的不满。这个现状包括对自己、他人、环境等的不满。之所以不满其实是因为抱怨者内心有一个有一个自己的标准或期望值。

如果总是抱着不切实际的要求,或者不能随着 社会 环境的发展变化而灵活适应,那么就会反复受挫,怨言不断。

比如,很多人不考虑自身的条件,一心想要寻求超高要求的对象,最终实现的可能性可想而知。此时愿望难以实现,就只能靠负能量的抱怨来自我安慰。

对于这类人,我们可以尝试在不损害对方自尊心的前提下,帮助他们改变认知,合理设置期望值。看事物的眼光不同了,心情也会随之改变。



3.对自己不自信,又缺乏行动力。 相对于自己去承担责任,好像抱怨别人会是一件更容易的事情。因为把过错推到了别人头上,仿佛事情就与自己无关了。

这类人往往是缺乏自信和行动力的。越是不自信,不行动,就越会抱怨。而抱怨只会使他们失去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会,继而陷入在错误的道路上徘徊不前的尴尬境界。

对于这类人,只有自己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的自我反省,才能走出越抱怨越失败的恶性循环。



 4.错误的 情感 表达方式  这类人往往不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甚至将抱怨抱怨当作了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

比如父母抱怨子女工作太忙太拼命,其实是想表达对子女的挂念;妻子抱怨丈夫不顾家,其实并不指望他真的干多少家务活,只是希望他能多陪陪自己……

此时如果被抱怨的人听不懂抱怨者背后隐藏的 情感 ,他们可能会将这种抱怨理解为批评或者指责,甚至因此而发生争吵。

在这里提示亲人之间应当学会采取积极、正面的方式来进行合理沟通。如果必要时候也可以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有此言行的人,大多数是:

1.书读的不多,看问题死心眼,只看到局部,看不到全局。 社会 犹如一座老式结构的房子,有中柱,有斜梁,还有横梁,你不能只看到斜梁,还有横梁和中柱呢。

2.心理不太 健康 。据 社会 心理学家统计,中国打工的人群中,近半数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人格不健全。其中,不乏一些言辞偏激之人。

不唱高调,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和实事求是的人说的不是负量。只是说出了现在 社会 的缺陷。不像有些人只唱高调,我看就是为了自己的私心与自私。拍马溜须说好听的。这是正能量吗?

每个人对 社会 现状都有自己的看法,上层 社会 的人,看到的是阳光明眉,歌午升平,即使看到一些负面事件,也会以高姿态,唤口号的形式,发表一些不太现实的饱涵文明的说辞,看似满满的正能量,积极的思想和观点,,但实际作用微乎其微。

下层 社会 的人群,不懂上层人群的生活环境和对世态的观点,对看到的和想到的会毫不掩饰的吐露出来,虽说粗犷一些,但他们直白,单纯,不会做作,反映实事求是,一针见血。我们应一分为二的看待正能量与负能量。对一个有错误缺点的人,别人指出他的缺点为的是让他更好的完善自己,恰恰是正能量;如果对他的缺点错误,顾其脸面,顺势附合,虽说对方高兴,恰恰却是给他注入了负能量。

从小娇惯任性没吃过苦头,长大不努力建设自己还停留在年幼,患得患失,一旦不如意就愤怒有加怨天尤人,却又无能为力无法改变,过于以我为中心,遇事不反思自己总是把自己放在优先位置。于是,牢骚满腹,咒天骂地,恨不得煽动起12级巨风摧毁一切。这都是不成熟的表现!若想改变,需修炼心性,克服自我,遇事把别人摆在前面,反思自我,学会忏悔,告诉自己因为我做得不好才招来不顺,长此以往,定能心性柔和,相貌端庄,谈吐如兰,和善有加,正能量满满!

有时我会想抱怨有什么用呢?抱怨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其实生活并不会因为你我的抱怨而变得更好。

要说生活中让人觉得不开心的事情,甚至是讨厌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会碰到,只是大家的处理方式不同罢了!

她只是在表达她的不满情绪!

如果我们家里谁洗脸或刷牙的时候不小心将水洒落在地上,那怕只有一点,在其他人看来都是小事,但我妈就会开始唠叨开始抱怨,这其实就是小小的负能量!但是整个家庭还是能体谅,我妈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有个不管事的父亲,家里家外都需要她确实不容易,背负太多担子和责任在身上,所以可以理解!

她只是在推卸她的责任!

有一次我们在路边准备过马路,看见马路对面冲过来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路边行驶的电动车按了喇叭也刹车了,小孩可能被吓着了,摔了一跤!五米之外的小孩奶奶冲过来就对电动车师傅一顿臭骂,还说别人丧尽天良连小孩都撞,开始喋喋不休的抱怨!最后还是交警出面解决!她心疼她自己的孙子担心被撞可以理解,但我不知道她反思过没有,过马路还让小孩跑那么快,她自己没有责任吗!这次是运气好没有被撞上只是摔跤而已,那下次呢!

她只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以前有个同事特别消极,遇到事情老爱抱怨,满满的负能量!她冷静的时候人还不错,但是情绪控制能力真的是太差了!跟她做同事,感觉就像身边有个定时炸弹一样!指不定什么芝麻样的小事刺激到她,引起她的爆发!听她提起过,她从小在争吵和抱怨家庭里长大,她的父母经常因为特别小的事开始争吵,并且开始翻旧账,说对方哪哪做的不好,相互抱怨!她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在还没有辩明是非能力时,就被动接受这种处事方式和态度!当她长大后,想改变,无奈性格已形成,习惯已养成!

他们只是觉得自己是“正义的化身”

中学时同学在宿舍掉了父母买的贵重物品,老师将可能的怀疑对象一起叫到办公室谈话,一个同学在谈话时特别紧张,脸红还冒汉!有人将这个同学的这个情况泄露出来,同学们看他的眼光变了,大家都在私下抱怨要远离他,无知的我们都觉得他是小偷,有人更是充当“正义的化身”当面指责他是小偷!一个月后这个同学迫于压力转学了!但在学校放假同学收拾衣物时,在一个角落找到了丢失的东西!不明真相的我们虽然只有区区几十人,但我们抱怨时所发出的负能量足以毁掉那个同学!

负能量和爱抱怨都是 社会 上的一种流毒,会传染会危害人的身心 健康 。

有这种表现的人都有以下特征:

愤怒、喊叫、批判、紧张无措、哀怨不断、粘人不独立、事事吹毛求疵、心态消极有偏见

其实这些都来源于他内心的恐惧、焦虑和不切实际的欲望。

在可预见的时间和空间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指从现在开始起往后望3年)。这种想要的可能是心爱的女人、钱、尊重、能力、强大等等,也可能包括全部喜欢对比、比较。总爱拿自己和别人比,上到名人下到一切凡夫俗子,不如自己的人不心生轻慢之心,比自己强的人反而让自怨自艾。

玻璃心。内心比较脆弱,一有风吹草动便不得安宁。尤其是交往中的一些小磕磕绊绊什么的,我是男生呀,实在愁人。跟成长环境和自控力有关。我从初中开始这样的。小学在农村的学校,尚没有一丝一毫的忧虑和焦躁。上了初中以后,分到快班(你懂的吧),学习压力大,认识很多同学,社交压力也很大。

在最好的时光和年华里,我忙着沉浸在感情中,沉浸在满足自己的欲望中,始终没意识到我最需要做的是什么。其实中间我意识到了,可是它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我再也止不住。到了毕业,分开,一切都解脱了,我的心却像是被戳了个洞·····毕业一年半,勉强可以不想她,然后一点点学习自己大学落下的东西:英语、文学、心理学、办公室软件操作、理财、社交等等,一次次推到重来,一次次不知道希望在哪里······

所以,要去掉负能量和爱抱怨需要落实修正自己的心!

人的认知水平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最主要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有的人大脑发育本身就对环境刺激比较敏感,对事情多疑偏负向),家庭因素(成长在负面阴暗的家庭环境,或者原生家庭矛盾重重),个人发展因素因素(生活中阳光积极的事情减少,生活中的不利事件增加,失业,丧偶,离婚等),自然环境因素(突然或者长时间的自然灾害,生存环境恶化), 社会 因素(负面 社会 舆论影响, 社会 不公平等)。

负能量,爱抱怨的人,是玩世不恭,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于大众和 社会 脱节的莽夫。像这样有几个臭味相投的在一起,就容易给一个地方其他人造成错觉,就能颠倒黑白,把无说成有,往往一些很简单的事,说成很复杂,办的事,最后都留下烂摊子,无法收拾,甩手一丢,溜之大吉。使其他人最后才发现,但为吋己晚。所以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对他们做任何事,都要擦亮眼睛,免得自已也跟风捉影,上当吃亏。

怨气重,从心理学上映射什么?

任何一种行为,背后所折射出来的,都是人格。怨气重的人,负能量满满,出口必是挑剔,指责或者抱怨,一般以下几类人格的人会比较容易出现这种行为。

1.自居受害的消极人格

这类人总感觉到无助和无望,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总是感叹,抱怨和懊悔当下的处境,并认为这种处境永远不会发生改变。

在人际关系中,当一个人在潜意识总将自己置于?受害者?或者?弱者?的地位时,就会经常产生被别人?迫害?的感觉,自然,也就产生了对他人的很多怨恨的情绪。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有程度不同的自居受害人格,最典型的例子是:我们总是认为是别人?惹?了自己生气。换言之,是别人做了某事,做得不对,?伤害?了我们,所以我们才感觉到愤怒或者委屈。

当一个人这样想的时候,其实就将自己置身于受害者或者弱者的地位了,这种思维逻辑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逃避责任:我的情绪不由我自己来负责,而是由?你?来负责,因为?你?惹了我,所以,?你?必须道歉,否则我就会一直生气....

一个人不能也不愿意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买单,而将这种责任推卸到他人那里,本质上是一种依赖的心理,自然也算不上人格独立的人,这样的人,一般怨气十足,因为他们总是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毕竟,依靠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件事,实现起来太难了。

2. 完美型人格的人

在成长不够的完美型人格的人里面,会有很多挑剔的人,这些人,总是睁着一双雷达眼,时刻盯着自己和别人还不够好的地方。这样的人,常常因为追求?完美?而挑剔,又因为挑剔引发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里对方的不满,最后,又因为对方总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而怨气冲天。

没有人愿意和挑剔的完美主义者生活在一起,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这类人总是怨声载道,因为在他们的?完美?标准里,没有谁能经得起推敲。大多数完美型人格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强迫,当事情或他人没有按照他们潜意识里设计的轨道行走时,他们就会产生很多抱怨。

3. 妄加批判型人格的人

?贴标签?是这类人最常用的人际相处模式,他们特别爱从自己认定的角度衡量别人的好坏和对错,当然,大多数时候是错的。这类人往往比较固执,其思维模式僵化、固着,习惯自我中心,用单一的标准衡量世界。自然,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得到的都是挫败感,而这些挫败感则会激发他们的怨气,让他们抱怨连连 。

他们的很多方式和完美型人格的人类似,都是一样的挑剔,但是也有一些区别。完美型人格的人更关注不完美的部分,而妄加批判型的人则更加顽固和挑剔。

顺便说一下,之所以他们这么喜欢给别人贴标签,喜欢评判别人,其实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内心需要?确定感?,这种确定感属于安全感的范畴,而确保确定感最好的方式,就是?掌控?别人,也可以说,控制他人,是最简单的提升掌控感的方式。而抱怨别人(其潜台词是通过抱怨,让别人改正),正是控制的手段之一。

所以,这类人往往也是天天怨气冲天的人,因为事实上,他们越想掌控,往往越无法掌控。

不管是哪一种人格类型,怨气大的人一般来说都是比较消极的人格类型,他们有消极人格常用的消极性思维,内心缺少力量,潜意识里缺少真正的安全感和掌控感。所以,他们都是人格不够完整的人。

事实上,没有人格绝对完整的人,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不同,而作为一个人的成长,就是要从人格上不断完善,包括认知的迭代提升,思维方式的转换,行为的替代等等。

爱抱怨的人心理分析是怎样的

爱抱怨的人心理分析:

1、更多的担忧和恐惧

爱抱怨的人在做每件事的时候,都是畏手畏脚的,总感觉自己会出错,挨骂,于是就限制了自己,对事更多的是以紧张,甚至是压抑和恐惧的心理状态去对应。

2、眼里只看得见不好的地方

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好与坏同在,但是喜欢抱怨的人,会习惯性的只看得见不利的一面,只对坏事情敏感,爱揪着坏事不放,过分放大,对于有利的一面总是熟视无睹。

3、觉得大部分人都不可信

特别是在职场上,喜欢抱怨的人通常都有信任危机,认为工作中都是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也因缺少信任,他们不容易结交朋友和敞开心扉,更偏向孤僻,对人也难以表现出友好的一面。

4、总喜欢与别人比较

喜欢抱怨的人,总是紧盯着别人的好运不放,纠结着“为什么不是我”,于是乎慢慢地也就容易嫉妒别人,自然而然就变得非常的负面。

扩展资料:

和爱抱怨的人在一起的处理方法:

1、宽容对待

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我们不可能一直会遇到好性格的人,有些时候有些人爱抱怨,也应该适量的给予理解,包容对方的一些小毛小病。

2、帮他分析

在理解与包容的时候,了解对方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到不满,可以与对方一起分析事情的始末,如果不是什么大问题,随便听听就好,不用放在心上。

3、给出态度

如果对方经常为了一些小问题向你抱怨,或者只是因为抱怨而抱怨,又或者根本就是对方自己的问题,仅仅只是一味的抱怨,触碰到底线,那么,就要给出你的态度,要对方明白你对他的抱怨是不悦的。

4、必要时可以决裂

如果对方是没有底线的一味抱怨,那么决裂将是一个必然。否则整天与这样负能量的接触,你也会变得很不正常,慢慢的淡去与对方的相处,保持平和的心态,普通交往就好,也不一定非要老死不相往来。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