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和自负这两个词在表面上似乎是相反的,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有着一种互相转换的关系。有些人,由于自卑心理的存在,反而表现出了一种自负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会对个人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影响周围人的感受。本文将从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多个角度分析越自卑的人越自负这个现象。
越自卑的人越自负
心理学角度
自卑和自负都是心理学领域的概念。自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能力和形象等方面的不满和否定。自负是指个人过度自信,认为自己能够做到一切,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和建议。
越自卑的人越自负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1.逃避自卑感。自卑感使人感到自己低人一等,这种感觉很难受。有些人会通过自负的行为来掩盖自卑感。比如,一些人会夸夸其谈,吹嘘自己的成就,以此来弥补自卑感。
2.攻击他人。自负的人常常会攻击别人,试图证明自己比别人更出色。这种攻击行为可能是对自卑感的一种反应。这些人通过攻击别人来掩盖自己的自卑感。
3.缺乏自我认知。有些人缺乏自我认知,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能力和不足之处。这些人可能认为自己很出色,但实际上他们的能力并不如他们所想象的那么高。
社会学角度
社会学的角度认为,越自卑的人越自负可能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很大,它会影响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
1.文化的影响。在某些文化中,自负被视为一种美德,而自卑被视为一种弱点。这些文化中的人可能更容易表现出自负的行为。
2.社会的竞争。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会感到压力和焦虑。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会导致人们表现出自负的行为,以此来掩盖自己的自卑感。
3.社会阶层的差异。社会阶层的差异也可能导致自负的行为。在一些社会中,富人往往比穷人更自负。这是因为富人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比穷人更出色。
教育学角度
教育学的角度认为,越自卑的人越自负可能是由于教育不当造成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德,但是如果教育不当,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感和自负行为。
1.过度竞争。在一些教育系统中,竞争非常激烈。这种竞争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产生自卑感和自负行为。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避免学生产生这种负面情绪。
2.评价方式不当。评价方式不当也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自卑感和自负行为。如果老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其他方面,那么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卑,也可能会变得自负。
3.教育内容不全面。教育内容不全面可能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错误的认识。如果教育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品德的培养,那么学生可能会变得自负。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自卑和自负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有的人自卑,有的人自负,还有的人自卑和自负其实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三种性格心理的人,其实都是同一个病症,都是要么心理曾经有过创伤留通常情况下,自负并不是自卑的初始状态,而是通过某种经历而导致了他们习得了这种思维过程,例如:偶然间,他们发现对自己吹捧一下会得到周围人的赞扬,自卑的人,其实本质上也一样。他虽然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但是本质上他是独一无二的,是特别的。他对自己同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幻想。这样的答案,可能看起来有些“让人意外”,那么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吧。
这是心理的反向表达,为了掩饰自卑,因为处于自卑心态的时候是很难受的,出于自保,潜意识就会反向表达,外在就表现出自负。自负就是盔甲,防止别人窥破真实,是低频的自保,经济的贫穷,让我的内心非常的自卑。那个时候没有衣服穿,都是邻居家的小孩长大了,穿不了的衣服送给我家。我还当作宝贝一样的穿了很久。等我长大一点,这也许是因为位高权重吧,比如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某领域掌门人,无论如何也要表现出自信、坚决、果断,或充满智慧的姿态模样,否则就无法树立领导的威信,
因为他们内心有个观念在主导着他们,你就是是非成败高于一切。他们或者受原生家庭影响。或者后天形成。他们把是非成败看成衡量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看不到许多其他的因素,这真是!从他心里,有一种怀才不遇之感!好多人才能不如他!过得比他好!事业前途比他大!失落而产生的自卑!
中国的文化传统推崇一种人格,那就是不卑不亢。
其反面就是太过自卑或者太过自负。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自卑过,但是没多少人会认为自己是自负的,反而常常觉得不少人是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这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卑和自负是互相矛盾状态,既然感到自卑,怎么可能同时是一个自负的人呢?
很多看起来自负的人,内心也是自卑的。因为不能够合理地面对自卑,就可能呈现出自负的状态。在说明过程是如何发生之前,先看一下自卑是怎么来的。
简单地说,自卑是对差距的一种主观认识。
感受到差距是产生自卑的前提,如果感受不到别人比你优秀,自然就不会产生自卑感觉。反过来说,即使两个人的表现在别人看来是一样的,只要当事人觉得有差距,依然会产生自卑。
两个不同的东西,如果看到的是差距,就有可能产生自卑,如果看到的是差异,那就不会。比如很多中国人看到白人老外就会心生自卑,甚至百依百顺,因为他们看到肤色和外形不同,就会联想到差距的存在。如果能将各个种族都当成差异而不是差距,那么就不会因为自己是某某种族而感到自卑,当然也没必要感到骄傲。
自卑的第二特点就是主观认识。对于客观存在差距,人与人之间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会自卑到无地自容,但是有些人会觉得这个距离触手可及。甚至明明某方面比别人优秀,依然会感到有差距,并产生自卑。
这两个特点和在一起,就能解释为什么有些明明已经很美的姑娘还因为会认为自己不美而感到自卑;那些我们羡慕的天之骄子,依然会陷入自卑之中。
自卑的感觉虽然每个人都会有,并且是一种让人非常难受的感觉,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危害。产生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卑这种感觉。
同样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感到自卑,有些人会向别人学习,发愤图强,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用进步来化解自己的自卑感。但有些人就会拿自卑作为自己回避困难,放弃努力的借口,寄希望于获得他人的关注和救助。
因为自卑所以要发愤图强,大家都能理解。拿自卑作为借口又是怎么回事呢?
习惯了将自卑作为借口,越自卑越逃避,最后裹足不前,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这种自卑感已经不正常,可以称为“自卑情结”的病态。
选择逃避,就不可能真正地缩小差距。越逃避,自卑感反而更加强烈。这种自卑感就像慢性疼痛一样不断折磨一个人的精神。 既不想通过努力缩小这种差距,又希望回避自卑带来的痛苦,通过假装自己很优秀,自欺欺人,最后变得自负就是必然的结果。
自负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把一切的责任推给那些自己不能改变的东西。
如果我当时努力学习了,考上清华也是轻而易举;要不是原生家庭拖累了我,我现在的生活就不会这么苦;要不是领导有眼无珠,我早就升迁了。自卑的是现状,当用外在的理由解释现状时,自卑的痛苦就转换成了怨恨,自卑人的也变得自负起来了。
第二种便是通过炫耀,来掩盖在别处的自卑。
人不是全能的,总有长处和短处。所以就有人通过炫耀自己的长处,掩盖自己对短处的自卑。比如各种土豪令人眼花缭乱的炫富行为,看起来是审美的问题,本质是自卑导致的。
即使没有特别值得炫耀的东西,也可以弄一个假的来炫耀。买不起爱马仕的真包,仿牌也是可以考虑的,总有廉价的方式满足炫耀的需求。自作聪明,伪造学历,夸张履历,喜爱吹牛的背后都是自卑。
如果连造假的代价都不愿承担的话,那就只有通过欺负弱小,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缓解自卑感。刚刚被上级领导批评完,回到办公室就呵斥下手的人也不在少数吧,所谓欺软怕硬也有自卑的影子。
发展到最后这一步,这个人在外面会成为人人讨厌的自大狂,在家里又只能独自舔舐自己的伤口。任何时候都不愿意努力克服困难,改善自己的现状。
从自卑到自卑情结,再到自负,还有悔改的机会吗?答案当然肯定的,而且随时且立刻就可以改善。就像上文说的,自卑本身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你如何对待自卑。
首先要区分那些可以看成差距,那些看成差异。这里有个简单地判断标准就是:是否能人为改变。我的个子不高,按照网上的调侃,算是半个“残疾”。以前,我经常为自己的身高感到自卑,后悔自己小的时候没有好好吃饭,不知道补钙。直到近年来,了解到基因对身高的决定达到95%以上。我很快意识到,为身高自卑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现在已经不可改变。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发现身高不高还有个好处,对陌生人没有威胁感,有亲和力,容易获得他人的善意。
其次,当你意识到有些差距是可以人为弥补的时候,你就可以通过努力,或与他人协作改善。自卑情结立刻就会消失,而自卑反而会成为你不断前进的动力。看到了差距,你不会纠结于这个差距本身,而是考虑如何追赶,因为你的内心相信自己可以。当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不卑不亢也就是别人所见。
自负是自卑的保护机制,一个强烈自卑的人面对真正的自己是痛苦的,所以通过自负来想象一个虚假的自我保护自己的自尊。但是自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自卑,顾名思义,主体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自卑和自满正好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心理品质,却都是年青人常有的心理表现。 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他们看不到人生的光华和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也不敢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
首先你要战胜自卑
1、认知法 就是通过全面、客观的认识,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自卑者往往有很强的自尊心和抱负,自我评价协定高,当在学习生活中,由于自己方法不当,或缺乏处世能力而陷入困境时,自尊心受到损害、优越感严重失落,于是从一自尊自信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一个完全失去自信的人。 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优点,我们应该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优点,但也不忌讳自己的缺点,没有缺点优点也能以浮出水面。这样就能正确地与人比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时,也能看到自己如人之处或过人之处,伟人之所以难以高攀,是因为你跪着看的缘故。其实,最重要的比较是自己跟自己比。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等来确立自己的事业和人生道路,为此发奋努力,为断进步,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人生。
2、作业法 自卑感往往是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挫折,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而造成的。有此心理学同学,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一举成功后便会有一份喜悦,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而自信心的恢复需要有一个过程,切不可着急。应从一连串小小的成功开始,通过为断的成功来表现自己和确立自信,来消除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表现自己时,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用自信心取代自卑感。 有自卑感受的人多为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因此,表现自己还得从锻炼自己的性格入手。有自卑感受的大学生应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坚韧性、果断性、勇于进取等优秀品质,确立自信,以逐步克服自卑心理。
3、补偿法——正确地补偿自己 补偿法即通过努力奋斗 ,以某方面的成就来补偿自己自身的缺陷。生理上的补偿现象,如盲人尤明、聋者尤聪,这是大家常见的。其实,人还有心理上、才能上的补偿能力。勤能补拙、扬长补短,可以说是心理上、才能上的补偿作用。华罗瘐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记住:只要功夫深,一定能赶上他人。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扬长补短。亚历山大、拿破仑,他们生来身体矮小,这是他们的短处,但他们并不因此自卑,而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并立志在军事上取提成就,经过不断努力,最终他们都成功了。所以说,人的某些缺陷和不足,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而要看自己愿不愿意改变。只要找到正确的补偿目标,就能克服自身的缺陷或者从另一方面提到补偿。
4、领悟法——心理分析法 领悟法即有自卑感受的大学生,主动求助于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分析治疗。其要点是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期经历的回忆,经分析找出导致自卑的深层原因。经过心理分析,主求助者领悟到,一个人之所以有自卑感,并不是自己的实际情况很糟,而是潜藏于意识深处的症结使然。显然,自卑者会发现被过去生活中的阴影影响今天的心理状态是没有道理的,从而使他们有豁然开朗之感最终从自卑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5、暗示法——自我鼓励法 暗示法就是个人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进行自助的方法。人的自我评价实际上就是人对自我的一种暗示作用。 它与人的行为之间有很大的关系。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消极的行为,而积极的暗示则带来积极的行动。每个人的智力相差都不是太大,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就应不断地暗示自己,别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做好。始终坚信“我能行”、“我也能够做好”。成功了,自信心得到加强;失败了,我们也不应气馁,不妨告诉自己“胜败乃兵家常事,慢慢来我会想出办法的。”
6、成功性格训练法——自我训练 有自卑心理的人常常在性格上表现出不当之处,如内向,不与人交往,敏感多疑等,为此我们不妨进行一下成功性格的训练。 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随意找到四个你的熟人,问他们对你的印象如何,确定你是否喜欢他们的回答,判断你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留给别人的那种印象。
第二、确定一下,如果你是一名演员的话,愿意扮演什么角色,以及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角色。
第三、选择任何一个你所崇拜的人,列出他身上那些使你崇拜的特征和品质。
第四、把第二和第三综合为你自己所选择的性格。
第五、改变你的形象、行为、个性中你所不喜欢的东西,强化你所喜欢的东西。
第六、去表现你的新个性。 要提醒你的是,不要指望很快便能发展成一种成功地改造自己的性格,还必须以自己性格的内核为基础。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