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和能力,是一种自我评价的形式。自我效能感属于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概念,它在不同的心理学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分析自我效能感的含义、特点和应用。
自我效能感属于什么心理学
一、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人们的思维、知觉、记忆、注意力等认知过程。自我效能感在认知心理学中被视为一种认知信念,即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到多种认知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自我观念、任务特征、社会环境等。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影响个体的注意力、记忆、决策等认知过程,同时也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表现。
二、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自我效能感在社会心理学中被视为一种社会信念,即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能力的信心。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他人的评价、社会支持等。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和适应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社交能力等。
三、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了个体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心理学中被视为一种学习信念,即个体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能力的信心。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到多种教育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教育方式、教材的难易程度等。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学习成就和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影响个体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
四、自我效能感的应用
自我效能感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认知行为疗法中,自我效能感被用来帮助个体克服自我怀疑和消极情绪,提高治疗效果。在组织管理中,自我效能感被用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在教育培训中,自我效能感被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就。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应对外在环境挑战的信念。
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其中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并非是一般的人格特质,而是某领域特定的概念。
在不同领域中个体所持有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也会存在较大差异。自我效能感通常被看成一种心理状态,主要指自我效能感在具体任务领域的体现,如管理自我效能感等。然而,有学者则认为,自我效能感不仅可以被看作一种状态,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特质。
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的信心或信念,是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一般自我效能感受到主客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扩展资料;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于1982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解释人在特殊情景下行为动机的产生原因。该概念被提出以后,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开始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关于强化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对强化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而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
参考资料?--自我效能感
个体对成功的体验、替代性经验、他人语言。
1、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观判断,不是凭空做出的而是以个体多次亲身经历某一同类工作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为依据的。它是获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径,并且也是对个体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进行验证的基本途径。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体验则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2、增加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能力水平相当者的活动,获得的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间接评估。它是一种间接经验。它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
3、语言说服,指通过他人的指导、建议、解释及鼓励等来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当个体总能获得外界的关心和支持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人们对自身能力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人评价的影响,尤其当评价来自于有威信或对个体来说比较重要的人。
扩展资料:
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自我效能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20世纪末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管理、运动以及诸如发展中国家的艾滋病等看起来极为棘手的社会问题等领域。它同时也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横扫心理健康领域的“积极心理学”运动的主要特征。“积极心理学”的重点发展性格中的优势,而不是减弱不良特质。
-自我效能理论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