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评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时间: 2023-08-22 18:51:51

埃里克森是20世纪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儿童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评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一、理论概述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主要包括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特定的生命时期,并且都有一个特定的发展任务。这些阶段从出生到老年,每个阶段都与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有关。每个阶段的顺利发展都需要克服特定的危机。如果这些危机没有被成功地解决,就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理论评价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主要因为这个理论系统性强、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然而,有些人也对这个理论提出了批评。

1.理论的优点

(1)系统性强。埃里克森的理论将生命发展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发展任务和相应的危机,这些危机需要被成功地解决,才能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2)具有普遍性。埃里克森的理论适用于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发展。

(3)具有实用性。埃里克森的理论可以应用于儿童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发展和行为。

2.理论的缺点

(1)理论的可验证性不足。埃里克森的理论是基于他的观察和经验得出的,没有明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支持。

(2)理论的文化偏见。埃里克森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可能会忽略其他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特定发展和危机。

三、理论应用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儿童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

1.儿童教育。埃里克森的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发展阶段和相应的发展任务,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估儿童的学习成果。

2.家庭教育。埃里克森的理论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阶段和相应的发展任务,从而更好地支持和引导儿童的成长。

3.心理咨询。埃里克森的理论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更好地了解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发展,从而更好地设计干预措施和评估干预效果。

四、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艾里森克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人格的发展上一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又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和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整个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①学习信任阶段;②成为自主者阶段; ③发展主动性阶段;④变得勤奋阶段;⑤建立个人同一性阶段;;⑥显示充沛感阶段;⑦承担社会义务阶段;⑧达到完善阶段。教育意义:指出了人生的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素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在教育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勤奋感,教师和学校应鼓励学生大胆的设想和创造,对儿童的建议表示赞赏,并耐心的回答其问题,增强其自信心,发展其主动人格,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成败观,使其懂得成功的必然现象,不可因一时失败而丧失信心,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不要在同班或其他人员面前轻视和贬低他们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序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

1.信任与不信任(0--1岁婴儿期)感觉阶段

2.自主与怀疑(1--3岁)肌肉发展阶段

3.主动与内疚(3--6)性器官阶段

4.勤劳与自主(6--12)潜伏期

5.认同和角色混淆(12--20)从儿童向成人的转折期

6.亲密与孤独(20--40)成年早期的发展阶段

7.生殖与停滞(40--60)

8.自我整合与绝望(老年期)成熟阶段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根据这个理论,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在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
什么是埃里克森发展理论?(急)
一、理论概述 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接受了弗洛伊德(S.Freud)的人格结构理论,但他并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生物学方面的原因,尤其是性的原因,而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会受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埃里克森在研究了几种文化背景下儿童发展的情况后推断说,尽管不同文化中存在某些差异,但情感的发展变化及其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却遵循着相似的方式。出于对文化和个体的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埃里克森提出了把自我发展和环境影响结合起来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首先根据自己的临床跨文化观察,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而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和一个消极结果,所谓积极结果就是指由于特定心理危机得到恰当地解决而使这个危机所对应的发展阶段对人的人格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同样,消极结果是指某个发展阶段对人格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关于八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对人格的影响见下表(表2-1)。表2-1 埃里克森的八个人格发展阶段 年龄 特定心理危机 积极结果 消极结果0~1岁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内在好的感觉,信任自己和他人,乐观 坏的感觉,不信任自己和他人,悲观 1~3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意志训练,自我培训,能作决定 积极严厉,自负怀疑,关注自我,空虚 3~5岁 主动对内疚 成功的欢乐,主动性,方向性,目的性 对深思的目标和取得的成就感到内疚 5~12岁 勤奋对自卑 能够被生产性的工作吸引,因完成工作而自豪 不适合感和自卑感,不能完成任务 12~20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对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有信心,生活充满憧憬 角色混乱,没有固定的标准,感到虚伪 20~24岁 亲密对孤独 感情的共鸣,分享想法、工作和感情 避免亲密,关系淡漠 24~65岁 繁殖对停滞 能投人工作,有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能力 失去对工作的兴趣,人际关系贫乏 65岁以后 自我整合对失望 有秩序感和意义感 怕死,对生活及生活中已得到的或没发生的事情感到痛苦、失望 埃里克森也认为,上述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重要影响人物(significant relations),也就是存在着人际关系的焦点。

具体地说就是:第一阶段——母亲;第二阶段——父亲;第三阶段——家庭成员;第四阶段——邻居和学校师生;第五阶段——同伙和小团体;第六阶段——友人;第七阶段——一起工作和分担家务的人;第八阶段——整个人类。正如其他儿童发展阶段论者(如皮亚杰)一样,埃里克森没有把各阶段看成完全相互独立的。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因此每一阶段都要受前一阶段所发生情况的影响,并对下一阶段的发展也产生影响。例如,个体能够发展起稳定的同一性,这可能得益于其早期在成就和方向性中获得的快乐(主动性),而非得益于对目标和成就感到的罪疚(内疚感),并且建立了这种稳定的同一性的个体更能继续形成稳定而亲密的人际关系。

再如,在第一阶段尤其是生命的头几个月,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由于这个阶段的危机是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所以,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母亲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就将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这也将有利于下一个阶段自主性的顺利发展。

相反,如果儿童在第一阶段对周围世界产生怀疑和悲观,则更可能导致下一阶段产生消极的结果。事实上,在埃里克森看来,所谓健康人格就是以八个阶段各种危机的积极解决所形成的相应品质为特征。

但是,任一危机解决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后面的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的相关问题,可以为新的发展和可能结果提供改变的机会,所以,在某一阶段未获得积极结果的人,还可以通过以后的发展阶段逐渐得到补偿;同样,曾经获得积极结果的人,也有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失掉。二、对发展性辅导的意义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是发展性辅导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对发展性辅导提供了许多支持和启示。

第一,埃里克森走出了弗洛伊德等人的人格发展生物决定论的观念,强调人格发展的心理基础,注重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心理的影响。这就为心理辅导的“合法性”进行了辩护。

因为,显而易见,如果个体的人格发展是完全由生物或先天因素控制和决定的话,任何后天的努力对人格的完善都是徒劳的,而心理辅导恰恰就是这种努力的其中一种。第二,人格发展阶段论从不同阶段个体心理的内在冲突中,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个人的内在心理的成长,这对于发展性辅导模式具有深刻的影响。

因为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辅导的发展性,它认为每个当前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会影响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就是消除学生正常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最终增进学生的发展能力。第三,由于发展性辅导要求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提供一些成长必要的经验,以达到完善个人人格的目标,因此,埃里克森对个体心理的八阶段划分以及提出各阶段的主。
艾里克的三个“自我”的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理论是指人格的发展应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他根据这三个过程把人格分成八个阶段,表明一个完整的人生周期,而每个阶段都由敌对冲突或两级对立的矛盾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

解决危机会增强自我的力量,形成某种良好的自我品格,人格就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反之亦然。在教育孩子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对这个八个阶段有所了解,就会有一些方向,对如何陪伴孩子成长,如何理解父母老年的一些想法有许多帮助。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分别是什么,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什么
这个题目有点长,说个个人体验吧,我是记住了“婴儿学琴轻成”这六个字,这是阶段的名字的第一个字,这样就基本记住了八个阶段的名字,马上要考试了,说是理解,到时候还是要背诵,得想点办法,呵呵。

下面是八个阶段的名字和具体任务。 1,婴儿期,出生到2岁,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2,儿童早期,2岁到4岁,获得满足感,克服羞愧感和疑惑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又称游戏期,4岁到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现目的的实现 4,勤奋期,7岁到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现能力的发展 5,青年期,12到18岁,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的混乱 6,成年早期,18到25岁,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7,成年中期,25到50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8,成年晚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作为一名新精神分析学者,埃里克森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汲取了营养,修正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认识到人格的发展是内在的成熟和外在的社会要求交互作用决定。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以个体自我为先导,自我按生理的成熟顺序与内在成长和社会要求相结合,形成一个连续而有阶段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同一性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个体都有一种确定的危机,都以一个特定的任务为其特征。如果要使随后的发展正常进行,这一发展任务就必须很好地完成。

该理论对思考“我从哪里来” 自我意识 有重要意义。埃里克森强调环境决定的作用(如我国的孟母三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领导和老师的期待对一个的发展占据重要作用(皮格马利翁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古希腊雕刻家,对自己的雕塑期待为活人,而经过年年月月的期待,雕塑成为了真人)环境中的个体受到来自他人的期待,该个体会发生内在的改变。

第一阶段:0~18个月左右为婴儿期(或称婴儿前期)

人格冲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目的: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第二阶段:18个月~4岁是儿童早期(或称婴儿后期)

人格冲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

目的: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并且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因此,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第三阶段:4~6岁是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人格冲突:主动对内疚?

目的: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第四阶段:6~12岁是学龄期(或称童年期)?

人格冲突:勤奋对自卑感?

目的: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第五阶段:12~18岁是青春期

人格冲突: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目的: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第六阶段:18~25岁是成年早期

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亲密对孤独?

目的: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第七阶段:25~65岁是成年中期

人格冲突:充沛感对颓废感?

目的: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第八阶段:65岁以后是成年晚期

人格冲突:完善对绝望?

目的: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八阶段和第一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以上就是对埃里克森理论的分析,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心理冲突,在每个阶段都是一个两方博弈的阶段,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情况来说,年龄的划分不是那么精准,理解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回顾下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各个阶段,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对自己的心理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自我认知的启发。从过去,青少年时期,童年时期寻找人格的秘密。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