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Carl Gustav Jung),瑞士心理学家,被誉为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领域。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包含许多概念,如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原型等,这些概念被用来解释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
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
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主要包括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个层面。个人无意识指的是个体心理中那些不为个体所知但对个体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的部分。集体无意识则是指人类普遍共有的心理结构,其中包含许多原型(archetypes),如母亲、父亲、恶魔、英雄等。这些原型是人类文化、宗教和神话传统中的常见形象,被用来解释人类行为和文化现象。
荣格认为,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不仅受到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影响,还受到人格的四个基本功能的影响,即感觉、直觉、思维和情感。感觉和直觉是感性功能,主要与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有关;思维和情感是理性功能,主要与内部思维和情感的处理有关。
除了基本功能,荣格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人格因素,即内向型和外向型。内向型人格主要关注内部世界,喜欢思考和沉思;外向型人格则主要关注外部世界,喜欢交际和行动。这两种人格因素在个体的人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还包括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个体化过程。个体化过程是指个体经历的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个性,获得了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
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在心理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它被用来解释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也被用来帮助人们实现个体化过程,发现自我和实现自我。同时,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例如其概念的模糊性和不可验证性。
综上所述,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是一个复杂而有深度的理论,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概念关系。它被用来解释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也被用来帮助人们实现个体化过程。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弗洛伊德的理论里把人格分成三个不同层次的意识,由三个部分组成。而荣格认为人格虽然包含不同的层次,但是人格本身是整体的。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是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荣格把它划分为意识、个体潜意识(主要体现的各种情结),集体潜意识。
人格整体论
人格整体论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荣格把心灵当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心灵是一个先在性的概念,与精神和灵魂相等。心灵是人的—切软件内容的全体,如思维、情感、行动等一切意识到的,一切潜意识的内容。人格的原始统—性和先在整体性,不仅在理论上追求心灵整体综合,而且在临床上要求恢复人格完整。因此分析心理学的方法论实质上是一种整体论。
在荣格看来,心灵或人格结构是由意识(自我)、个体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等三个层面所构成。
意识: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被人觉知的部分,如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等,其功能是使个人能够适应其周围环境。自我是意识的中心、自觉意识和个体化的目的所在。荣格认为意识是心灵中很少一部分,具有选择性和淘汰性。正是出于自我才保证一个人人格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个体潜意识: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包括—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可以进入意识内我领域。荣格认为个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情结,即一组组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起的情绪性观念群,如恋父情结、性爱情结等。它决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荣格认为情结的作用是可以转化的:它既可以成为人的调节机制中的障碍,也可以成为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情结来自先在的超个体的共同的心理基础。
集体潜意识:人格或心灵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包括世世代代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不同于个体潜意识,它不是个体后天习得,而是先天遗传的;它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是由全部本能和它相联系的原型所组成,本能与原型相互依存,本能是原型的基础,原型则是本能内身的潜意识意象。由于人类遗传下来的原型就不需要借助经验的帮助即可使个人的行动在类似的情境下与他的祖先的行动相似,”艺术家的创作如有神助”’就是原始意象起着一部分的作用。
人格系统主要有四种原型:人格面具:指人格最外层的那种掩首真我的假象,总是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与其真正人格并不一致。阿尼玛(或阴性基质)指男人身上只有的女性基本特质或特征,当阿尼玛高度聚集时,它可使男子变得容易激动、忧郁等。阿尼姆斯(或阳性基质)指女人身上具有的男性基本特质,当阿尼姆斯高度聚集时,则会让女性具有攻击性、追求权力等。阴影(或阴暗自我)人格的最内层,具有兽性的低级的种族遗传,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 此外,在荣格体系中还有两个促进整合的原型:
自我,具有两个基本含意:指先天潜在的整体性和代表人格各部分的平衡发展、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渗透,它包括了潜意识的一切方面,起着将整个人格结构整合和稳定的作用。
曼达拉,指在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象征。荣格把曼达拉图形看作是自我的象征、人格的核心。
荣格认为,个人的人格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个人、民族的历史经验对人格的形成是有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人总是为未来的目标奋斗,从而达到人格各方面的和谐和完善,荣格把它称为自我实现。
人格动力说
荣格认为人格动力推动人格的发展。他认为心灵的能量来自外界或身体,但一旦外界能量转化为心灵的能量,就由心灵来决定其使用。心理能量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性本能。他借用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原则来解释心理,即能量在心理结构中可以转移,并且可以把某一结构的部分特征也转换过去。荣格的人格动力说包括以下几点。
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或自给自足的能量系统 。心灵一旦获得能量,便将它据为己有,由心灵自己来决定如何使用这种能量。心灵只有接收能量的输入口,这就是心灵的封闭性。它只能是相对稳定的,而不能达到完美的均衡状态。
心理能量是人格的动力 。心理能量既可以是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心理能量是通过转换来影响心理活动的。它永远不会消失,但能从一种心理内容转换为另一种心理内容,另外,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也可以发生相互转换。
心理值是测量心理能量的标准 。心理值可以方便地通过三种方式测量其相对量:(1)通过观察一个对各种不同活动对象的选择来判断他的心理值,(2)观察一个人为达到目标而克服障碍所花费的时间,(3)记录和分析各种梦幻。另外,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焦虑、压抑等行为表现出来,也可在情绪情感中表现出来。因此,用心理电装置测量一个人的脉搏、呼吸和皮肤电反应,也可以判断人的心理值。
等量原理和熵原理,荣格以此来说明能量在人格结构中的分布和移动情况。等量原理指用于某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减少或消失,意味着另一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增加和产生。熵原理是指心理能量的分布和流动是有方向的,这种方向性是为了优质心灵所有结构之间的平衡。荣格认为精神病人为了逃避无法对付的强烈刺激,便环绕自身建立一层外壳保护自己,正常人则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以达到接近“熵的状态”。
心理能量的前行与退行 。前行指人利用日常生活经验来满足环境的需要。在前行过程中每种心理机能都会汲取各种生活经验和心理能量,使人努力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一致。退行是指通过剥夺对立机能的能量,使对立机能的值逐渐丧失,最后用新的机能取代对立机能。其作用是激活那些被意识排除在外的潜意识内容,使用权之成为一种新的机能。这时新的机能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新的适应,导致里比多的前行重新开始。人类就是这样不断的通过前行和退行使内心世界得到调整,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能量输导系统 心理能量是可以发生能量转换和形态变化的。首先,当一种新的活动模拟本能活动时,本能的能量就会被纳入到这种新的活动中,这就是能量输导。即心理能量必须经过一处能量输导系统,发生能量转换,纳入到新的活动中才能像物理能量那样做功,其次,心理能量是通过模仿或制作的方式进行能量转换的。荣格发现,原始部落以各种仪式和舞蹈来转换心理能量,而现代人则通过“有意志的行为”,用科学和技术把梦想变成现实,从而实现心理能量的转换。
人格类型说
首先,荣格把人的态度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内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内部,易产生内心体验和幻想,这种人远离外部世界,对事物的本质和活动的结果感兴趣。外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易倾向客观事物,这种人喜欢社交、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感兴趣。
其次,荣格认为有四种功能类型,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感觉是用感官觉察事物是否存在;情感是对事物的好恶倾向;思维是对事物是什么作出判断和推理;直觉是对事物的变化发展的预感,无需解释和推论。荣格认为人们在思维和情感时要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理性功能;而在感觉和直觉时没有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非理性功能。
荣格把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构成了八种心理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 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荣格划分的这八种类型是极端情况,实际上个体的性格往往是某种性格类型占优势,还有另外一种或两种性格类型居于辅助位置。
人格发展论
荣格认为,心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个性化,其中要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他早年把人生划分成四个阶段:(1)人生第一年;(2)童年期到青春期;(3)青春期到整个成年期;(4)老年期。
第一阶段是童年期(从出生到青春期):最初是无序阶段,儿童只有零散、混乱的意识;然后是君主阶段,儿童产生了自我,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但缺乏内省思维;最后是二元论阶段,儿童出现内省思维,自我被分为主体和客体,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第二阶段是青年期(从青春期到中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年轻人需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但是,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荣格认为这一阶段是“心灵的诞生”阶段。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必须克服童年期的意识狭窄,努力培养意志力,使自己的心理和外部现实保持一致,以便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
第三阶段是中年期(女性从35岁,男性从40岁开始直到老年):这是荣格最为关注的时期。中年人往往在社会上和家庭生活中都已经扎下根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却面临着体力的衰退、青春的消逝、理想的暗淡,从而出现心理危机。荣格认为,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关键要把心理能量从外部转向内部,体验自己的内心,从而懂得个体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第四阶段是老年期:老年人易沉浸在潜意识中,喜欢回忆过去,惧怕死亡,并考虑来世的问题。荣格认为,老年人必须通过发现死亡的意义才能建立新的生活目标。他强调心灵的个性化实际上要到死后的生命中才能实现,意味着个人的生命汇入到集体的生命中,个人的意识汇入到集体潜意识中。
与弗洛伊德的分歧
荣格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主要有三点分歧。首先是对里比多概念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性能量,早年里比多冲动受到伤害会引起终生的后果。荣格认为里比多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于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为童年早期经验所决定的看法。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两人对人性本身看法上的原则分歧。荣格更强调精神的先定倾向,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现的那些黑暗势力。 病因寻找方式
荣格相信,应该从当下而不是从过去去寻找神经病的原因。按照他的说法,当病人陷入“停滞”状态时,便是得了神经病,这就是说,他们不再遵循那随着年令增长而来的心理发展规律了。陷于停滞的原因一般被归结为对某种生活“责任”的逃避,对此,荣格曾作过多次说明。因此,一个总是抛弃女性的男人;愿意做母亲的女人都可能发现自己得了神经病,因为他们缺乏勇气。荣格注意到,在这种状况下,病人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婴儿期的心理特点,包括乱伦的欲望、婴幼儿式的性欲和其它所有童年的幻象。荣格认为,与当厂出现的其它毛病相比,这种婴儿期心理特征的出现是次要的。只有当一个人的原动力在此时此地找不到恰当的表达方式时,他的童年幻象才会以倒退方式复活起来。这些病人之所以会倒退回过去的某一固定阶段,只是由于他们现实的生活遇到了障碍。这两种观点各自都有许多例证。
梦的解析
荣格认为,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出人们没有意识到或注意到的思想,梦的象征作用主要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只有经过“放大”后才能真正了解它们的含义和原型。梦提供了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恢复平衡的信息,它的功能主要是一种补偿性的,它通过制造梦的内容来重建整个精神的平衡和均势。
在梦的解释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尽可能多地了解梦者,应该了解其性格参加的活动及其心情等。将梦者的梦的联想与其清醒状态时的生活相结合,以揭示梦以一种补偿方式所指明的东西,这种能力与分析者的技能和知识有极大的关系。
荣格对梦的精神分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除了对梦进行个别分析外,非常重视梦的系列分析。他认为,梦的个别分析意义不大,而梦者在一段时期内的梦的系列,则可以提供一个连贯的人格画面,可以通过对某些反复出现的主题的揭示,使梦者心灵的主要倾向得以显露。
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荣格把人格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从而使人格分析超出了精神病学和心理学领域,广泛涉及人类诸多的社会文化领域。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观的基本观点是一个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就不可能与世隔绝,因为个人的心理现象与社会政治领域的现象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荣格认为,权力欲是人的本能。如果一种本能没有被意识到,它就必然会被压抑。如果这种压抑长期存在,或者过分强烈,被压抑的内容迟早会破坏性地爆发出来。通过社会团体,如教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可以观察到这种压抑产生的后果。这些团体可以公开地反对崇尚权力,但是,由于他们的敌对行为得不到政府机构的承认,因此在政府的政策上通常不会反映他们的声音。对个人来说,这种压抑的结果会导致破坏性的人际关系和个性化过程被堵塞。
荣格根据上述理论来阐述社会文化现象。例如,荣格接受60年代的女权现象,认为它表达了对阿妮姆斯的认同。女性原则在历史上被贬低了,所以比男性原则更有发展的必要。他欣赏女性特征并且尊重她们的男性气质(阿妮姆斯)的发展,从而使男女平等有了内容。同样,在有关阿妮玛的理论中,荣格强调通过敦促他们发展自身的女性因素,从而使男人身上的男性气质少一些。正是男性和女性身上的这种天生的异性倾向,才使男女之间的相互交往有了融洽的基础。再如,他认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没经过激情炼狱的人从来就没克服过激情。在文学作品研究中不仅要从作者背景以人格分析方法研究,而且要从作品主人公角度分析作者人格。
1、一般态度类型(general-attitude types)
荣格根据里比多(libido)的倾向划分性格类型。个体的里比多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性的人;里比多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性的人。外倾意指力比多的外向转移,内倾意味着力比多的内向发展,它表现了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否定联系。外倾型(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型倾(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就是性格反应特有情境的两种态度或方式。
2、机能类型(function-types)
荣格指出,个人的心理活动有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感官知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而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方和向何处去。一般地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推断。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性格的八种机能类型。
1)外倾思维型(the extroverted thinking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向于思维的,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一定要以客观的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机器是怎样开动的?为什么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变成蒸气?等等。科学家是外向思维型,他们认识客观世界,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从而创立理论体系。荣格认为,达尔文和爱因斯坦这两位科学家在思维外向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外倾思维型的人,情感压抑,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
2)内倾思维型(the introverted thinking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于思维功能的。他们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还思考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他们对思想观念本身感兴趣,收集外部世界的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思想。哲学家属于这种类型。荣格指出,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一个标准内倾思维型的人。内倾思维型的人,具有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玄想,固执,刚愎和骄傲等人格特点。
3)外倾情感型(the extroverted feeling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于情感功能的,他们的情感符合于客观的情境和一般价值。荣格指出,外倾情感型的人在爱情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他们不太考虑对方的性格特点,而考虑对方的身份、年龄和家庭等方面。外倾情感型的人,思维压抑,情感外露,爱好交际、寻求与外界和谐。
4)内倾情感型(the introverted feeling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向于情感功能的。他们的情感由内在的主观因素所激发。内顿情感型的人,思维压抑,情感深藏在内心,沉默,力图保持隐蔽状态,气质常常是忧郁的。
5)外倾感觉型(the extroverted sensation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向于感觉功能的。他们头脑清醒,倾向于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但对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外倾感觉型的人,寻求享乐,追求刺激,他们一般情感是浅薄的,直觉压抑的。
6)内倾感觉型(the introverted sensation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于感觉功能的,他们远离外部客观世界,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世界之中。外倾感觉型的人,知觉来自外部世界,是客观对象的直接反映;内倾感觉型的人知觉深受自己心理状态的影响,似乎是从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出来的。他们艺术性强,直觉压抑。
7)外倾直觉型(the extroverted intuitive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于直觉功能的,他们力图从客观世界中发现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并不断地寻求新的可能性。他们对于各种尚孕育于萌芽状态但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感觉,并且不断追求客观事物的新奇性。外倾直觉型的人,可以成为新事业的发起人,但不能坚持到底,荣格认为,商人,承包人,经纪人等通常属于这类型的人。
8)内倾直觉型(the introverted intuitive type)
这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于直觉功能的。他们力图从精神现象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内倾直觉型的人,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善幻想,观点新颖,但有点稀奇古怪。荣格认为,艺术家属于内向直觉型。
荣格并没有截然地把人格简单地划分为8种类型,他的心理类型学只是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用来说明性格的差异。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兼有外倾性和内倾性的中间型。上面用来说明每一种类型的模式都是典型的极端模式。纯粹的内倾型的人或外倾型的人是没有的,只有在特定场合下,由于情境的影响而一种态度占优势。每个人也能同时运用四种心理机能,只不过各人的侧重点不同,有些人更多地发挥这一种心理机能,另一些人更多发挥另一种心理机能。此外,外倾型或内倾型也并不影响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就。例如,李白具有较明显的外向性,杜甫具有较明显的内向性,但是,他们都成为唐代的伟大诗人。
由于荣格的性格类型的划分是根据他的里比多学说,而里比多是本能的力量,所以这一理论忽视了人格的社会性,并且带有神秘色彩。另外,荣格提出的8种机能类型,并不是从实际中归纳出来的,而是用数学的综合方法凭主观演绎出来的,各种类型之间界限不清,几种类型的特征也说不清楚。不过,他对内倾型和外倾型论述部分内容是符合实际的,这种理论已广泛地应用到教育、管理、医学和职业选择等领域,因为这种简单划分带来了使用上的方便。现在已有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内外倾是人格的主要特质(维度),心理学家编制了测量内外倾的量表,在EPQ和MMPI等量表中也都包含有内外倾分量表。近年来,心理学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内倾性与外倾性具有复杂的结构,它们由许多特质构成。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