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正惩罚和负惩罚概念

时间: 2023-08-22 21:31:17

惩罚是指对于某一行为或者事情,进行一定的惩戒或者处罚。而正惩罚和负惩罚是惩罚的两种不同形式。正惩罚是指通过给予惩罚来减少或者消除不良行为的发生,而负惩罚则是指通过撤销奖励或者惩罚来减少或者消除不良行为的发生。

正惩罚和负惩罚概念

从教育角度来看,正惩罚和负惩罚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正惩罚是指通过给予惩罚来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和纪律,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自律能力的提升。而负惩罚则是指通过撤销奖励或者惩罚来提醒学生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让学生自觉遵守规则和纪律,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纠正能力的提升。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正惩罚和负惩罚也有着不同的作用。正惩罚可以引起惧怕和恐惧等负面情绪,从而使人们对不良行为产生厌恶和回避,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而负惩罚则可以引起失落和沮丧等负面情绪,从而使人们对不良行为产生反思和警醒,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正惩罚和负惩罚也有其不同的作用。正惩罚可以促进社会秩序和稳定,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而负惩罚则可以促进社会正义和公正,维护社会法制和道德规范,使社会更加文明和进步。

综上所述,正惩罚和负惩罚都是惩罚的不同形式,具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惩罚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和效益。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心理学1型惩罚

教育心理学的呈现式惩罚的概念是?
惩罚和强化都属于行为心理学的强化理论中的类型。它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所谓强化理论是斯金纳先生等人提出的。

强化是能指使得行为频率增加的结果;惩罚是指使得行为频率减少的结果。

强化有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愉快 *** 来使得行为增加,例如老师通过表扬来增加学生按时交作业的行为;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的 *** 使得行为增加,例如监狱通过减刑来增加犯人遵守纪律的行为。

惩罚也有两种类型,正惩罚和负惩罚:

正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 *** 来减少行为频率,如,老师通过批评学生来减少学生迟到的频率;

负惩罚是通过消除快乐 *** 来减少行为频率,如,家长通过减少游戏时间来减少孩子不做作业的行为。
心理学中真有「病理性利他」一说吗
病理性利他主义:这是一种投射和与受害者认同之间的组合。你去帮助贫困者从而使你忽略了自己的口欲期(依附性)驱力,但你的口欲期驱力却被投射到了你所帮助的对象身上。你代理性地享受着被照顾的满足感。与此同时,你以剥夺来惩罚你自己,以便缓解因为你的贪婪而产生的内疚感。

下面我做一些诠释:

你觉得某人很可怜(向受害者认同),然后你将你自己的口欲期驱力(依附性)投射到接受者身上,你在帮助对方的过程中,其实是你在享受自己被别人帮助。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你比较残酷的对待你自己(宁肯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给别人),你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配、不值得享受这些。

你对桌子上的香肠垂涎三尺,但是当你有了想吃的念头的时候,你会立即认为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你会因为你的“贪婪”而产生强烈的内疚感,为了缓解这些内疚感,你宁愿把香肠送给别人吃,而你只吃窝窝头。

当我们遇到一个病理性利他主义者的时候,我们会很痛苦。他们会一个劲儿地给我们这,给我们那,我们若顺从的接受,实在会心有不甘,因为那些东西我们的确不需要,况且我们也实在不愿欠他人情;我们若拒绝,又会觉得你看人家一片好心,我若拒绝,实在不好意思。

正常的利他主义起源于一种共情性协调与分享和慷慨的超我价值观的完美融合。

也就是说正常的利他主义首先是基于共情性协调。所谓的共情性协调是指利他主义者能够感受到对方的内心需求。,是从对方的需求出发,给予对方当下正在需要的帮助,而非仅仅是出于自己想要帮助他人的愿望。诸如“我觉得很冷,你穿上棉袄吧”;“我饿了,你也吃点东西吧”就是非共情性协调。

病理性利他主义是一种有害的和自我毁灭性的防御,它跟受虐性挑衅、反向形成和自大感经常同时存在于那些不明智地将自己大部分的人生积蓄赠送给一些虚假事业或冒牌组织的人身上。

当莎士比亚笔下的泰门宴请宾朋、替人还债、送人珠宝马匹……时,在他的慷慨仁慈与乐善好施的背后很难说没有一种对自大感的满足;无论是什么人,只要向他提出要求,他都有求必应,甚至以德报怨,他这是在使用反向形成的防御;而促使他毫无原则的去帮助他人的深层动机还是作为受虐性挑衅的向受害者认同这一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而泰门为什么会如此的“青睐”向受害者认同这一防御机制呢?他所做的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他心目中最神圣的东西——兄弟般的友谊和诚挚的感情。泰门其实就是一个口欲期愿望没有很好的得到满足的人,他对人际间的温情有一种超乎常人的需求,同时他也有一种深度的自卑感——他觉得自己是不值得爱的。所以他不会很好的去照顾他自己,他觉得他如果去爱他自己是可耻的、不应该的。所以他就疯狂地去爱别人并妄想别人也会如他爱他们的一样来爱他。

九型人格中的二号性格——助人者,就属于很典型的病理性利他主义者。他们总是不断地向你付出、付出、再付出,会让你觉得不胜其烦,因为很多他们对你的关心对你来说其实真的是不必要的,你会感觉到他们严重地干扰了你的生活。但是如果你对他们的做法稍有微词,便立刻会引来他们的抱怨,诸如“好心当了驴肝肺”之类的说辞很快就会让你无地自容,羞愧难当。

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他们最深层的问题就是对爱的渴望,他们获得爱的方式就是通过不断地付出、付出、再付出。他们总是用1块钱去兑换别人的两毛钱,同时他们最希望地得到这两毛钱的方式是不是他们自己张口要,而是别人主动来给,而且他们也总会推辞一番之后,才“勉强”接受,心里面却美滋滋的。

所以,应对一个人,首先你要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并完全地接受他们的帮助,关键是要表达内心的感激,因为这是他们最需要的。比如接受他们的帮助的时候,你可以说“你总是想着我”“你太贴心了”“你让我觉得很暖心”。然后呢,你要主动地去回馈他们,虽然他们会拒绝你的回馈。比如吃饭的时候,一个二号总是会照顾你吃着、吃那,那你也时不时地往他碗里加加菜。帮到你的话请采纳
请问普通心理学中“负强化”和“惩罚”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谢谢!
正强化不等于奖励。

其实,若不严格要求的话,奖励等于正强化加上负强化。这里的“正”既让某人增加某一行为的频率,同样,“负”既让人减少某一行为的频率。而不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通过奖励来实现的。

比如,口头奖励学生认真学习,这是正强化。正强化是通过增加一个令人愉快的经验,来达到增加行为频率的方法。

又比如孩子很讨厌洗碗,但这却是孩子每天吃完饭都要做的。而现在,家长在当孩子表现出不偏食时,允许孩子不需要洗碗,这就是负强化。负强化就是,通过移除一个让人不愉快的经验,来达到减少行为频率的方法。所以,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奖励。

而惩罚是直接加以一个不愉快经验,来减少行为频率,和负强化是有区别的。
心理学分几种类型?
一. 基础心理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常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毕生发展心理学。

二. .应用心理学:人工智能、环境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商业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军事心理学。

三. .普通心理学:感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言语心理学、情感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网络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色度学。

什么是惩罚性教育?

心理学上,惩罚是指对个体的行为,施予痛苦或剥夺利益,以使其不再从事该行为的方法。它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叫做正惩罚,它要求实施令人厌恶的刺激,比如违章停车获得罚单,强化你按照规定停车的行为。另一种叫做负惩罚,它要求消除强化物,比如小孩子淘气被打屁股,让你减少实施某一行为的可能性。长期以来,很多家长都非常依靠惩罚或者实施威胁的方式,来让孩子们在大人设定的规矩中玩耍和成长。一旦孩子越过了界,或者作出了出格的事情,家长们就开始用惩罚的方式了,比如“回你房间闭门思过,不许出来”“我再也不允许你看电视、玩游戏了”甚至还会出现打骂孩子的情况。但我们会发现,在惩罚行为发生的开始或者一段时间里,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能够得到明显的“纠正”。但往往过不了多久,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孩子们还是会恢复原来“熊样”,丝毫不会因为惩罚行为而有实质性的改变。为什么对于孩子不良行为的惩罚没有长久的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原因:1、对于孩子的惩罚难以持续执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当惩罚的威胁消除以后,惩罚所具有的压制行为的力量通常也会消除。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们一直严格地执行对不良行为的惩罚是不可能。当孩子们在多次“斗智斗勇”中知道家长实施惩罚的可能性不大的时候,惩罚的威慑力就不再像以前那么大了。2、不良行为带来的满足感可能让孩子们认为惩罚是值得的。比如,孩子因为过度沉溺于电子游戏而导致被家长惩罚。在孩子看来,在虚拟世界中得到的成就感,远胜于家长们“外强中干”的惩罚行为。于是孩子们不惜铤而走险,而一旦侥幸没有得到惩罚,孩子们甚至会认为是一种额外奖励。3、对孩子的惩罚往往会引发不良的连锁反应。在很多心理学的实验中,生物体在受到惩罚的时候往往会尝试逃跑或规避进一步的惩罚,甚至会引起逆反的攻击行为。其实,对于孩子的惩罚也是一样。那种涉及疼痛、羞辱的惩罚,尽管短期内能够起到纠正不良行为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这种惩罚会在孩子内心植入了暴力的种子,使他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更具攻击性(社会上那些具有攻击倾向的少年犯往往曾经在家中受到过父母的虐待)。另一方面,惩罚也会让孩子们变得忧虑、恐惧和缺乏安全感,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或抑郁症障碍。

什么是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各自举一例说明。

强化包括正强化、负强化和自然消退三种类型:

第一种: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

例如,企业用某种具有吸引力的结果(如奖金、休假、晋级、认可、表扬等),以表示对职工努力进行安全生产的行为的肯定,从而增强职工进一步遵守安全规程进行安全生产的行为。

第二种: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予以否定。若职工能按所要求的方式行动,就可减少或消除令人不愉快的处境,从而也增大了职工符合要求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例如,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告知工人不遵守安全规程,就要受到批评,甚至得不到安全奖励,于是工人为了避免此种不期望的结果,而认真按操作规程进行安全作业。

值得一提的是,负强化与容易与惩罚相混。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惩罚可以分为两类;负强化不同与惩罚的概念,正强化与负强化都有加强行为的效用,惩罚是制止某种不当行为,这是惩罚与负强化的主要区别。

第三种: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原先可接受的某种行为强化的撤消。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例如,企业曾对职工加班加点完成生产定额给予奖酬,后经研究认为这样不利于职工的身体健康和企业的长远利益,因此不再发给奖酬,从而使加班加点的职工逐渐减少。

惩罚和自然消退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消除不期望发生的行为。上述三种类型的强化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了强化的体系,并成为一种制约或影响人的行为的特殊环境因素。

强化的主要功能,就是按照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规律,对人的行为予以导向,并加以规范、修正、限制和改造。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行为的后果反馈给行为主体这种间接方式来实现的。人们可根据反馈的信息,主动适应环境刺激,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扩展资料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

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中文名:斯金纳、外文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职业: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国籍:美国、出生日期:1904年。

主要内容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生于1904年,他于1931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43年回到哈佛大学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1968年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是第二个获得这种奖章的心理学家。

他在心理学的学术观点上属于极端的行为主义者,其目标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而不去推测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他提出了一种“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是指为了使某种行为不断重复,减少或消除施于其身的某种不愉快的刺激。

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撤销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恢复减少的奖金也是一种负强化。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

开始,斯金纳也只将强化理论用于训练动物,如训练军犬和马戏团的动物。以后,斯金纳又将强化理论进一步发展,并用于人的学习上,发明了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和教学机。

他强调在学习中应遵循小步子和及时反馈的原则,将大问题分成许多小问题,循序渐进;他还将编好的教学程序放在机器里对人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弗隆的期望理论都强调行为同其后果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但弗隆的期望理论较多地涉及主观判断等内部心理过程,而强化理论只讨论刺激和行为的关系。

参考资料:_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