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洛恒河猴定势实验是一项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动物的认知能力和智商水平。该实验使用恒河猴作为实验对象,通过观察猴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反应,来判断猴子的智商水平和认知能力。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哈洛恒河猴定势实验,探讨其研究意义和现实应用。
哈洛恒河猴定势实验
一、实验原理
哈洛恒河猴定势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哈洛(Edward Thorndike)在20世纪初期提出的。实验过程中,恒河猴被置于一个笼子中,笼子前面有一些简单的工具和物品。研究人员会给猴子一个具体的任务,例如使用一个工具从笼子外部取出食物。在开始实验前,猴子需要进行一些训练,让它学会使用工具的方法。一旦猴子学会了某项任务,研究人员就会改变任务的条件,例如改变工具的形状或位置,观察猴子的行为反应。通过观察猴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研究人员可以判断猴子的智商水平和认知能力。
二、实验结果
哈洛恒河猴定势实验的结果显示,猴子具有一定的智商和认知能力。当任务条件改变时,猴子能够通过试错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当一个工具的形状改变时,猴子会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终找到正确的方法。这表明猴子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实验意义
哈洛恒河猴定势实验的研究结果不仅对心理学学科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对于研究动物认知和行为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动物具有一定的智商和认知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和适应来解决问题。这一发现对于动物权益保护和动物福利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人类研究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四、实验局限
尽管哈洛恒河猴定势实验的研究结果十分重要,但是该实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实验对象只是恒河猴,而不是其他动物。因此,研究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动物的认知能力和智商水平。其次,实验中使用的任务和工具较为简单,不能完全反映出动物在复杂环境下的认知能力和智商水平。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五、实验应用
哈洛恒河猴定势实验的研究结果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动物保护和人工智能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动物保护方面,研究结果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动物的认知能力和智商水平,从而更好地保护动物的权益和福利。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研究结果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机器人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发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心理学的历史充满了有趣的研究和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它们改变了我们思考自己和人类行为的方式。有时,这些实验的结果是非常令人惊讶的,它们挑战了关于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传统智慧。在其他情况下,这些实验也是颇有争议的。
最著名的实验包括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和津巴多的监狱实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了解更多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研究吧。
# 01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在20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期间的一系列有争议的实验中,心理学家哈里·哈洛证明了爱对儿童正常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尽管这个实验是有违道德的,甚至是令人震惊的残酷,但他们揭示了爱可以严重影响儿童发展的基本事实。
在一个著名的实验版本中,小猴在出生后就立即与它的母亲分开,并被放置在一个隔离的环境中,在那里它们可以接触到一个金属丝编成的铁丝妈妈和一个覆盖着柔软毛巾的布妈妈。铁丝妈妈提供食物,布妈妈提供的只是柔软和舒适。
哈洛发现,虽然幼猴会去铁丝妈妈那里觅食,但它们更喜欢和柔软舒适的布妈妈在一起。这项研究表明,母性关系远不只是提供营养,舒适感和安全感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 02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
每个初级心理学的学生都会学习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的概念,令人惊讶的是,第一个注意到这一现象的人并不是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实际上是在研究狗的消化系统时,注意到他的研究对象一看到他的实验室助手就开始流口水。
他很快通过实验发现,某些反应(流口水)可以通过将先前的中性刺激(节拍器或蜂鸣器)与自然和自动触发反应(食物)的刺激联系起来形成条件反射。
# 03
阿希从众实验
研究人员一直对人们在多大程度上遵守或违背社会规范感兴趣。在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旨在证明从众心理在群体中的作用。
这项研究表明,人们很容易和一群人站在一起,即使他们知道那群人是错的。在阿希的研究中,学生们被告知他们正在做一个视力测试,并被要求识别三条线中哪一条与目标线的长度相同。
当被单独询问时,学生们的评价都非常准确。在其他试验中,同盟参与者们故意选错了线。结果,许多真实的参与者都给出了和其他学生一样的答案,这表明了从众如何能对人类行为产生既强大又微妙的影响。
# 04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斯金纳研究了如何通过强化刺激引起行为的改变。他设计了斯金纳箱,箱子里会放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动物发现按下杠杆就能获得食物,或者可以阻止电击,动物可以学会通过按杠杆将光或声音与获得奖励或停止负面刺激联系起来。此外,他还研究了持续强化、固定比率强化、固定间隔强化、可变比率强化和可变间隔强化是否会导致更快的反应或学习。
# 05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在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中,受测者作为老师,会对给出错误答案的“学生”进行电击惩罚。学生实际上是实验人员事先安排好的人,电击后做出的反应也是假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面对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米尔格拉姆发现,尽管学生似乎已经处于严重的痛苦之中,甚至失去知觉,但仍有65%的受测者愿意实施最大程度的电击。
# 06
斯坦福监狱实验
著名的菲利普津巴多实验是让普通学生扮演成囚犯和狱警的角色。虽然这项研究原定持续 2 周,但仅在 6 天后就不得不停止,因为狱警出现了辱骂情况,囚犯也开始表现出了极度压力和焦虑的迹象。
许多专家认为,这种群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情境的力量和对不同角色的人们的行为期望的影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津巴多实验的批评。虽然对该实验的普遍回忆是,作为对其角色的自然反应,看守自己会变得过度辱骂,但现实是,他们被明确指示虐待囚犯,而这可能会削弱研究的结论。
我真心地心疼被当作实验品的小动物们,也感谢它们对我们的人类进步付出的一切。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没有。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布料妈妈的身上。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关于恒河猴实验的实验结果是,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育儿启示
哈洛等人的研究发现给了我们很多有意义的启示,它对改变传统的育儿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
“粘人”的宝宝有时让人心烦,但是这恰恰说明他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对亲人的依恋。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他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联系使儿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更体验到愉快的情感。
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依恋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肌肤接触,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脸、胸、背等让孩子体味着“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对大一些的孩子也应如此。
尽量避免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造成的“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亲自担当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必须分离,应与孩子做好沟通并坚决离开。
但哈洛开始对此提出了质疑。当他把奶瓶从小猴子的嘴边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只是吧唧吧唧嘴唇,或者用爪子擦去它们毛茸茸的下巴上滴落的奶水。但当哈洛把毛巾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就开始尖叫,在笼子里滚来滚去。哈洛对此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兴趣。正如他的传记作者DeborahBlum写道的,了解内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打碎。哈洛备受赞誉但充满残忍的职业生涯就此开始了,他因此还获得了一个“猴子先生(Monkeyman)”的外号。
恒河猴94%的基因与人类相同,但对于这些与人类从某种程度上有着亲戚关系的实验对象,哈洛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怜悯。“我只关心这些猴子是否能帮助我完成可以发表的论文,”他说,“我对它们毫无感情,从来就没有过。我压根就不喜欢动物,我讨厌猫,讨厌狗,我怎么会去喜欢猴子呢?”
哈洛用铁丝做了一个代母,它胸前有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装置;然后,哈洛又用绒布做了一个代母。他写道:“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一开始,哈洛把一群恒河猴宝宝和两个代母关在笼子里,很快,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在几天之内,猴宝宝把对猴妈妈的依恋转向了用绒布做成的那个代母。由于绒布代母不能提供奶水,所以猴宝宝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代母那里喝几口奶水,然后又跑回来紧紧抱住绒布代母。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
这是一个意义极其重大的发现。从20世纪30年代直至50年代,一些著名的儿科专家,比如本杰明·斯帕克(BenjaminSpock),都建议应该根据时间喂奶。另一个知名哺育专家约翰·沃森(JohnWatson)写道:“不要溺爱宝宝,不要在睡觉前亲吻他们,正确的做法是,弯下腰握握他们的手,然后关灯离开。”
但哈洛认为,千万不要跟宝宝握手,而应该毫不犹豫地拥抱他。哈洛和他的同事证明了:“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
哈洛猜测,脸是爱的另外一个变数。他命令他的助手做一个逼真的猴面具,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但是,面具在完工之前,猴宝宝就已经诞生了,所以哈洛把猴宝宝与一个脸部没有任何特征的绒布代母关在一起。猴宝宝爱上了无脸代母,吻它,轻轻地咬它。但当逼真的猴面具做好之后,小猴子一看见这张脸就吓得连声惊叫,并躲到笼子的一角,全身哆嗦。
许多人都认为哈洛的实验对于那些实验对象来说太过残忍,但也有许多人认为他的实验提供了一些对于我们来说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的需求远不止饥饿,我们不惜任何代价与他人建立连接关系,我们所见到的第一张脸在我们心中是最可爱的脸。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