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人格指的是一种行为模式,包括无视他人权利、欺骗他人、追求刺激和冒险、缺乏内疚感和责任感等特征。这种行为模式常常伴随着人格障碍和其他精神问题。在社会心理学中,反社会人格被认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等。
反社会人格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反社会人格有很强的遗传倾向。一些基因与这种人格特征密切相关。例如,一种称为MAOA基因的基因与攻击性行为有关。如果这种基因发生突变,人们更容易表现出反社会人格特征。此外,其他基因也可能与反社会人格有关,但研究结果不是很一致。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与反社会人格有密切关系。例如,童年时期的虐待、忽视和家庭不和都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发展。这些环境因素可能使儿童感到孤独、无助和无爱,从而导致他们对社会产生敌意和冷漠。此外,学校、同伴和媒体等因素也可能对反社会人格的发展产生影响。
心理因素
除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外,心理因素也对反社会人格的发展产生影响。研究表明,自我中心、自我保护和自我激励等心理特征与反社会人格有密切关系。这些人可能会试图通过欺骗、操纵和利用他人来获得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权利。
社会因素
在社会心理学中,反社会人格还与一些社会因素有关。例如,社会不公平、经济压力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可能对反社会人格的发展产生影响。在某些社会中,反社会人格的行为可能被视为成功和强大的象征,这可能会促进反社会人格的发展。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高功能反社会型人格:
①继发性精神病的一种,但也有人天生具备相关特质;
②区别于普通的反社会人格,往往因认知水平超越社会平均水平,而产生反社会倾向;
③根据身处环境的不同,患者对社会的影响会非常两极化,相当有贡献或极强的危害性。
反社会人格障碍虽然经常发生违纪行为,但与一般犯罪是有区别的,尽管二者对所犯罪行为均负有完全责任能力,司法精神科医生和司法工作者应区分反社会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
①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计划和有预谋地达成犯罪,反社会人格多不能;
②犯罪者违法目的明显,反社会人格多受情感冲动支配,犯罪动机较模糊;
③犯罪者在他人受害时作案手法隐蔽和狡诈,企图逃避罪责,反社会人格害人害己,而对自己的危害尤大;
④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较少造成凶杀或其他严重案件以致判处极刑;
⑤一般犯罪的人格固然是有缺陷的,但未达到人格障碍程度,而反社会人格则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沉重的影响,反映在生活的各个侧面出现持续和长期的行为障碍。
扩展资料: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群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通常在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方面具有异常的行为模式。常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18岁以前)就出现品行问题,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学因素在犯罪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已发现人格障碍与某些基因的多态性或基因突变存在关联。但人的行为改变绝非单一基因变异所致,重视环境因素,尤其是个体早期成长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群的防治尤具积极意义。
反社会人格障碍与表演型人格障碍有较多重叠,他们均具有情感肤浅、情绪不稳定、高度利己主义等特点(Lion,1980)。关于反社会人格、表演型人格和癔症三者间关系引起精神病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关注。
Robins(1966)发现行为指导所咨询的反社会人格女孩到成年时诊断为癔症。Guze等(1971)报告相当多的癔症个人史中有反社会行为,其家族中亦有较高的反社会行为或违纪者。Guze(1920)注意到妇女癔症和社会病态之间高度相关。
Carethers(1975)提出“精神病态和癔症”假说,他认为在同样基础上,男性发展为精神病态,妇女则导致癔症。Lilonfield(1986)推断,表演型人格是基础并起媒介作用,如为男性则发展为反社会行为,如为女性则发展为癔症(Briquet综合征)。
参考资料:——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亦称“无情型人格障碍”,即反社会型人格。它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忽视和侵犯他人权益的普遍行为模式,其主要特征包括缺乏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违反基本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行为倾向。
不遵守社会准则、欺诈、好攻击、不负责任、缺乏悔改之意等都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表现。苏州大学段越在汉斯出版社《心理学进展》期刊上介绍了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等多种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1、在15岁之前出现品行障碍,即出现持久性反社会型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行为;
2、患者年龄至少18岁;
3、不能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表现为反复出现可以被逮捕的行为;
4、欺诈行为,表现为反复撒谎;
5、冲动行为,或不能提前做计划;
6、易怒并有攻击行为,表现为反复出现的斗殴或言语攻击;
7、以自我为中心、有支配他人的欲望;
8、做事不计后果、无视自己或他人的安危;
9、一贯的不尊重他人,表现为反复的不能坚持工作或承担经济责任;
10、狠毒,冷漠无情、缺乏愧疚心,表现为伤害、虐待、偷窃他人之后,觉得无所谓或理所应当;
11、可疑,与人交往时自我防备,但也可以表现得亲切友好;
12、避免受到伤害和牺牲;
13、表里不一,为了个人利益而进行违法活动;
14、常伴有酒精或药物依赖;
15、反社会行为不仅仅出现在精神分裂症或躁狂发作过程中。
反社会人格障碍对他人权利有着普遍忽视和侵犯的行为模式,并至少有以上3点特征。
家庭因素、创伤经历是影响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重要因素。在生物学上的研究显示,青少年的额叶没有完全发育、单胺氧化酶A和五羟色胺能失调、脑结构上的异常也可能导致较高的反社会行为倾向。需注意的是,反社会人格障碍具有遗传性。一般而言,父系问题行为的遗传率要远远大于母系。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