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难免的。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犯错的问题?是否应该采取严厉的惩罚手段,还是采取内疚式教育方式,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内疚式教育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
内疚式教育:如何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
内疚式教育的优势
内疚式教育是指让孩子在犯错后感到内疚和愧疚,从而自我反思,改正错误。相比于严厉的惩罚手段,内疚式教育有以下优势:
1、促进孩子的自我反思。内疚式教育可以让孩子自我反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
2、增强孩子的责任感。通过内疚式教育,孩子可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增强责任感。
3、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严厉的惩罚会让孩子感到被打击和伤害,而内疚式教育则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内疚式教育的劣势
然而,内疚式教育也存在一些劣势:
1、容易导致过度自责。如果孩子过度自责,可能会影响他的心理健康。
2、不适用于所有孩子。有些孩子可能不会感到内疚,这种方式对他们并不适用。
3、需要家长的引导。内疚式教育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帮助,如果家长缺乏指导,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负面情绪。
如何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
1、引导孩子自我反思。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自我反思,问问他们为什么会犯错,有什么不足之处,如何避免再犯。
2、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指导。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指导,告诉他们如何避免犯错,并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不要过度惩罚孩子。严厉的惩罚会让孩子产生负面情绪,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应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并引导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在综艺《不要小看我》中,一位妈妈说,自己会通过 “自虐” 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孩子感到内疚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
这位妈妈说,有一次四岁的女儿背东西,已经到夜里12点多了,孩子怎么也记不住。她开始有些抓狂,最后陷入崩溃的妈妈开始抽自己, 女儿只要一卡壳,妈妈就抽打自己, 孩子就变得特别惊恐。
嘉宾李诚儒认为这位妈妈的方式 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
观察员边玉芳也表示不赞成妈妈的这种做法,她指出“内疚式教育”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网上曾经有一个非常火的视频,孩子犯错,父亲认为“子不教父之过”,命令孩子打自己,孩子不敢,父亲就拿棍子当着孩子的面使劲打自己。
最可怕的是下面竟然满满的赞美“这才是父亲”,“父爱深深啊”,“如果小时候我父亲也用这种方式教育我就好了”……
这样的教育,表面上看通过父母惩罚自己,而让孩子感到内疚,会产生变好的驱动力,却没有意识到父母的这种惩罚,实际上对孩子的 情感 绑架。
父母不断和孩子强调自己的辛苦,通过伤害自己来表现自己的不容易和伟大的爱,实际就在用“自虐”换取对孩子的精神控制, 父母就是利用自己的牺牲和付出,变相要挟孩子变得顺从。
孩子会因为父母为了自己牺牲了 健康 ,事业甚至是自我,不断加深内疚感和罪恶感,被迫努力偿还父母的恩情。
蒙台梭利认为:让孩子服从成人的意志,这是成人犯下的最大,最可耻的错误。 而这种牺牲自己让孩子服从的做法更是错上加错。
有一期《奇葩说》,黄执中讲了一个故事,每次吃鱼,妈妈都会把鱼肉给孩子,自己吃鱼头,一直到母亲临终前,她才告诉儿子说:”我其实从不喜欢吃鱼头。”
黄执中说“中国的关系很奇怪,我们要歌颂一段感情叫‘你要牺牲,他要报恩’” ,实际上妈妈用鱼头绑架了孩子一辈子,让他永远都活在内疚之中。
孩子还小,不懂得分辨真相还是谎言,面对“内疚式教育”,他的第一个反应是“都是我的错”, 孩子会认为自己是父母的累赘,是家庭悲惨的根源,如果没有自己,父母会生活的更好。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成长的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敏感多疑,他们自卑胆小,甚至会轻视自己活着的价值。在青春期的时候, 一部分孩子会因为这种强烈的内疚而出现情绪和心理上的问题。
即使在他们成人后,内心也背负着内疚的包袱。
《小欢喜》中,宋倩总是和女儿强调“你从小到大都是妈妈一个人带你,我白天要上课,晚上要备课,还要起早贪黑给你买菜做饭,照顾你的起居,我容易吗,我压力不大呀?”
这些话让英子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她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接受妈妈的爱,违背自己的心愿去迎合妈妈。最终英子不堪重负选择自杀,自杀前,她对妈妈说:“ 我就是想要逃离你。我知道你不容易,我配不上您给我的爱。我不知道我是怎么了……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你们的女儿,是我没有变成你们心里想要的样子。”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不得不被动性地去接受这种负面的“内疚式教育”,一旦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自我觉醒的时候,一部分孩子开始对这种“内疚式教育”出现了逆反情绪,父母再说类似的话,很可能引起的是孩子的厌恶感,他们开始反抗,挣脱,希望重塑自我。
这时,亲子关系就会出现紧张,破碎。
一旦当父母用付出或者牺牲作为筹码,来换取孩子的顺从,就意味着家庭教育已经开始走偏走错了,如果继续下去,换回来的只有悲剧。
美国作家珍妮·艾里姆曾说: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想教育孩子,父母必须先改变自己,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孩子。
“内疚式教育”是让孩子从负面情绪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实际上,这种动力不是来源于孩子本身,而是来自父母,是愧疚感让孩子不得不努力,这种沉重的内驱力最终只会将孩子拖垮。
与其将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度,让孩子产生内疚, 不如让自己跑在孩子前面,做孩子的榜样和引路人。
当孩子发现父母的优秀时,他会积极地向父母靠拢,这种内驱力才是积极的,轻松的。
郑渊洁老师曾说“我对自己的孩子从来没有说过你要的努力,只对自己说 ‘郑渊洁,你要努力,你都有孩子了’ ,然后我就努力给孩子看,把一穷二白的家变得富有。”他的两个孩子一个事业有成,一个学业有成。
我们不应该让孩子看到父母失去了多少,而是应该孩子发现父母有多优秀。
老一辈的父母最擅长的就是“内疚式教育”,而作为新一代的父母一定要斩断这个错误的教育理念,不要让错误的教育延续下去。
白岩松说: “绝不是生理上当了父母,我们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 父母是需要终生学习的一个大行当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所承担的责任,起码51%控股, 不要总是埋怨别人,先改变自己吧。 ”
父母一定要多读书,学习全新的 育儿 理念,学会去伪存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我们要在 育儿 的路上,多反思自己,多思考。
随着 社会 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同往日,他们拥有大量的信息来源,他们变得更富有思想,更早熟,父母必须要跟得上孩子的步伐,甚至要走在孩子的前面,才能正确地教育孩子。
北大医疗脑 健康 儿童发展中心教授认为: 孩子真正需要父母提供支持的,是正确且适合的家庭教育方式。
错误的教育方式可以毁掉一个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可以成就一个孩子。不要让“内疚式教育”变成你和孩子的沉重的抱负,选择积极阳光的教育方式,你才会收获一个同样的孩子。
培养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不妨借鉴以下几点:
1.每个人都会有做错事的时候,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当孩子做错事情,重要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怎么样让孩子认识到他的错误以及承认错误。如果孩子的错误都是家长指出来的,那么孩子会很不耐烦,会觉得怎么父母总是在挑自己的毛病,久而久之可能会影响到亲子关系,也会使孩子内在智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可采用比较冷静的态度,想办法从侧面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失。
2.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的后果。孩子做错了事之后,很多家长都会心疼孩子,所以选择替孩子去承担犯错的后果,从而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久而久之,让孩子丧失了责任心,十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的后果,这样做能够让孩子明白,一旦犯错,将会造成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而这严重的后果必须由自己来承担,这样一来,孩子自然会学会自我反省,从而激励自己将事情做得更好。
3. 重视负面道德 情感 的良好效应。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灌输正直、善良、勇敢等正面道德 情感 ,这样做可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让孩子体验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 情感 也会使其受益匪浅,促使他不断自我反省,区分好坏、是非、对错和美丑,改正错误。
4.教育孩子每日反省自己。孩子有时并不知道自己所认识的东西是错误的,也可能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他会用他的眼光去看,用他的头脑去想,这样难免不受到限制。所以,家长要艺术地教会孩子学会发现错误,这样,才能使其认清方向。要培养孩子反省自己错误的习惯,因为这比家长或他人指出其错误再改正效果更好。
在这个问题上,的确有很多人都做错了。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批评,责备或者惩罚孩子,然后就结束了,可能孩子根本都不知道自己错哪儿了。实际上孩子的每一次错误都是教育的契机,都是让孩子学习成长的好机会。我们却错过了。要想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会反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行为是什么,怎么才能弥补自己的错误,怎么才能避免以后再犯错。最关键的就是孩子犯错后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我们的沟通和引导。
前几天,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爸抱儿子坐椅子上,抱的时候可能劲大有点不舒服了,儿子就生气的说:外公你干嘛啊,弄疼我了,我又不是自己不会坐,你干嘛弄我啊,一脸不高兴。吃饭我就没说什么,看了他一眼,估计他是明白了。把饭吃完,我喊他去房间里。不要当众责备,批评这是我们家的沟通原则。
到房间里把门关上,他说妈妈我做错事了。原来你知道啊,哪里错了?我不应该那样跟外公说话,有情绪的说话是不对的,要尊重长辈(我前两天刚跟他说过的)。说得很对,知道自己的错误很好,那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去弥补自己的错误呢?我应该去跟外公道歉。对,我给他竖起大拇指。沟通很好,两个人愉快的离开了房间。他走到客厅有点害羞,拉着老爸的手说有话跟他说,老公蹲下来,他说外公对不起,我刚才不应该那样说话。老爸笑着抱抱他说没关系。他开心的跑过来说妈妈外公原谅我了。
在这件事情中,我没有当中批评孩子,给了他尊重和面子,当我和他谈的时候内心就不抵触不会反感,这样才能听进去我后面要说的话。接下来我引导他自己说出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反省的过程,而且是自己说出来的,孩子更愿意接受,愿意思考愿意做出改变。他自己说出了自己的错误之处,自己提出了弥补的建议,人对于自己参与的事情,自己提出的事情更乐意接受。当他道歉以后,我及时的给他肯定,他就会知道如果犯了错误要勇敢的承担责任,跟别人道歉这是妈妈期待的行为,鼓励的行为。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的每一次错误中我们都能坚持这样做,相信孩子会在自己的错误中收获很多。会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养成好习惯。
确实如今 社会 呢就出现这种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孩子和孩子之间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事情发生,他们只是争吵打闹的成长的一个必然过程,而家长却小题大做,甚至两个家长也会打起来,那我们确实是这样,建议家长,如果两个孩子之间发生了小摩擦,没有什么大的事情,请大家都相互之间谅解,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谁也不是谁的仇人,小朋友都是他的伙伴,他的成长过程中就需要跟小朋友一起互动。第二种情况就是,我道歉了,但是我发现我的孩子根本不认错,或者对方的家长也道歉了,发现对方的孩子根本就无所谓,那么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要时不时地进行体验式的教育。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孩子的身上,比如说,我的孩子打了别人,但是他不以为然,如果有机会他被别人打了,我们就要进行体验式的一个教育,告诉他“看,就像你打谁谁谁一样,是一样的,那么以后我们都应该和睦相处,”如何相处,比如说,“拉拉手,抱一抱,跟他一起玩,并不是去伸手去打他,看你被别人打了,你的心里也是不愉快的,对吗?”。再有,如果我的孩子当众确实由于各种各样的心理因素,比如说羞愧呀,不愿意当面儿去当众给别人道歉,那记着,回家以后一定要跟孩子进行谈话式教育,跟孩子总结一下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当然,前提是先理解我们的孩子的感受。然后引导他分析问题的经过,之后再引导他应该怎么去做。最后我们相信他可以做到,用这样的模式来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信日后如果有这样的正向的沟通,孩子就会面对冲突的时候,也知道该怎么样去做,既认识到错误,也知道去跟别人说对不起。
马秀老师:长颈鹿幼儿园园长,儿童心理行为咨询师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较真儿了!
小孩子在外面玩,发生一些碰撞,这些“碰撞”,大多数是孩子间无意中发生的。
故意打人的孩子有,但很少。
我们可以分开来看一下这件事。
(一)孩子间无意的碰撞
既然是无意的,那么,有什么理由值得我们揪住不放呢?
我在公交车上,无意中踩到别人的脚,或者碰到别人,确实很不好意思,但也只能笑着说句“对不起”,对方回一句“没关系”或者一个不耐烦的白眼,这事就这样过去了。
那么对于孩子,也没有必要太较真。
孩子玩的时候,互相碰到了,孩子们都没在意,继续哈哈的笑着一起玩。
那就代表不疼, 孩子们之间不在意,家长也没有必要看作很严重 ,没有必要特别郑重的说“对不起”,或者硬拉着孩子说“对不起”。
如果碰到了比较严重,比如擦伤,或者撞疼了。
那这时,家长就要蹲下对自己的孩子说:“妈妈知道你是不小心的,可是,我们确实把小朋友撞疼了,你看,那里都红了,小朋友很难受。我们去对他说一声对不起好不好?给小朋友吹一吹好不好?”
接下来,还可以 启发式提问 ,问一下孩子避免的方法: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再次碰到小朋友啊?”
这种方式,能让孩子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孩子面对问题的能力也有所帮助。
(二)故意碰撞或者打人
如果你家孩子,是故意打人的那个孩子。
那么我建议你先问一问孩子打人的原因
根据孩子的情况,对症下药,教导他:
打人是不对的,是不受欢迎的,是会让别人很难受的。
而且要态度坚定的(不是语气暴躁)让孩子给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如果孩子不肯道歉,那你就在那里等着他改变主意。
不肯道歉时,是不能继续玩的。
不肯道歉时,是不能离开的,因为你们属于故意打人。
道歉后,如果你的孩子还不改变打人的做法,那么我觉得你应该把你孩子带离那个场所,取消他继续玩的权利,直到他学会和小朋友们友好相处。
这些做法要拿捏分寸,做的不好就会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在惩罚他。
和善而坚定,你要在坚定的同时保持和善,而不是大吼大叫的去批评去指责。
加油!
如果你的孩子是被打的那一个, 那么你有权利要求对方孩子给你的孩子道歉,你要坚定的站在自己孩子的身后,去保护他,支持他,做他坚实的后盾。
让孩子知道,我有得到道歉的权利。
让孩子懂得,要爱护自己尊重自己。
我家庭对自家俩孩子(双胞胎)做错事的态度是,为使孩子认识到错误不再犯, 一般使用教育道理并辅以惩罚机制(合适使用年龄3-7岁):耐心教育讲道理(指出事件的危害、后果及换位思考等)、约定做错事的惩罚手段,比如:谴责、自行补救措施、罚站、适当体罚等。
平时生活中做好孩子的错对的认知
我家庭一般将孩子做错事的行为分为两种:做错事和做坏事。
1、做错事
主要针对孩子的行为不端正,对别人没有影响的事,比如:私自偷零食、玩手机、看电视、说大话、故意漏做作业、向别人讨零食等行为。
这些行为只危害到孩子自己,对他们的惩罚一般是使用道理教育、罚站、自行补救措施等手段,目的是希望他们认识到做错误的事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其实孩子一般都会认识到这些是错事,只是不能控制自身行为)
对孩子屡错屡犯行为,我家庭会适当加大惩罚力度,进行适当的体罚,使他们深有“痛”感(自行理解),遇到类似的事时会“三思而行”。(他们会自行判断收获与代价是否值得,形成心理和行为惯性后,他们就自然会规避这些错误的事情,甚至在外面玩耍时会阻止其他小朋友的错误行为)。
比如我孩子在5岁时,有一天晚上我们发现客厅的饼干突然少了,便知道是他们偷了吃,把他们叫过来问话,都不肯承认,我们就教育他们说:不给你们吃饼干是因为吃了会喉咙发炎,发炎就会感冒发烧,我们就要花很多钱带你们去看病,你们还得打针吃药。你们不承认,我就打开监控(其实没有)看,在压力之下,他们最终承认了偷吃,既然到这份上,我老公就根据他们偷吃和说大话两个行为,每人领了五衣架,罚站了三个小时(从晚上10到凌晨1点),并且禁止一周之内看电视。自此之后,他们再也没有偷吃过禁止他们吃的东西的行为。
还有很多类似的事的,我们都是不厌其烦地教育,然后教育无效之下,就采取行为,原则就是一定要让他们知道做错事是要代价的。
比如说,如果他们未经允许开电视,触碰手机,那么未来至少一周以上不能碰电视和手机;如果近距离看电视我们就马上关电视,等等。
2、做坏事
这个主要是针对孩子对别人有影响的行为,比如:学人骂脏话、向其他小朋友吐口水、拿着玩具枪到处晃人脸、不尊重大人、破坏其它人物品、在阳台上丢小物件等。
我家庭自他们三岁起就非常注意孩子这种行为,基本上发现即进行全方面的综合惩罚手段:道理教育、罚站、自行补救措施、适当体罚等一起,让他们“痛”到入肉,“痛”到入心。从小就形成条件反射的本能规避意识。
我家庭对孩子这些“做坏事”行为是绝对不容忍的,教育之余肯定让他们“痛”得入心。
我孩子也是在5岁时,发现他们有在阳台往楼下丢纸飞机、纸巾、沙子的坏习惯,我连续说了一周左右大道理无效,我老公便定下了规格:丢一件东西打一衣架,哪只手丢打哪只,不再教育。他们连续被打哭了两天后,第三天就把这坏习惯改掉了。
家长教育孩子 “做错事” 和 “做坏事” 的观念,有利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区分 自我约束行为 和 法律禁止不可为 的概念。
家长需要从小教育孩子的是非观,并长期坚持
我们一直认为,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行为,不能只看到孩子的问题,更要看到家长自己的问题。
如果家长从小教育孩子,灌输他们是非观,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之下他们的行为就会向好,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即使做错事了,也有改掉的心理和思维习惯。
但如果家长平日不教育,一味放纵,甚至有鼓励孩子恶习的行为(自己小孩欺负别的小孩时,家长居然有成就感,认为孩子长大后有出息),待孩子恶习成形,再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把错误改掉,就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最后要说的一句是,家庭能包容“熊孩子”的错事、坏事行为,但 社会 不会包容,只会给以惩罚和教训。
孩子犯错了都会有害怕、羞耻、担心甚至愤怒等等诸多情绪,也有他的原和理由,此时家长情商很重要,首先要好好去聆听孩子的情绪,一般来说情绪能够聆听到位的话,孩子的情绪就降会下来,慢慢地孩子的理智会恢复,她或他就会慢慢去面对一些具体的问题。
第二,聆听孩子他的想法和他看到的一些事实,并充分的理解孩子的看法,在这个基础上,父母再去好好引导他,让他看到他有可能没有看到那些事实和一些道理。或者一些规则,甚至是法律方面的规则。
第三,可以邀请他将心比心的去体验,如果说这些事情都在自己身上会怎么样,父母也可以来表达自己的一些为难,或者担心,说你这样去做的话,有可能真的会伤害到别人,做为父母来讲,父母是否有责任,这样的进行表达,让孩子慢慢能够理解到你。真正的来讲,孩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到底有什么后果,尤其是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都和孩子谈清楚。
做好以上三点,孩子会认识到自己犯错了,并去反思。
让孩子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要有三个方法。1、用同理心引导孩子,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给他人造成的痛苦。比如孩子之间打架,抢东西,或不小心伤害别人。
2、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比如孩子不吃饭,错过吃饭时间就没有任何东西吃,一直到下次开饭时间。如果孩子肠胃没问题,他们应该不喜欢饥饿的感觉。再如孩子丢东西,那就没得玩、没得用,或用自己的零花钱买。
3、硬性规则。比如涉及到人身安全的一些规则,或者一些不好的行为明确告诉孩子不可以。如果犯错了就要收到惩戒。
说到孩子的错误,家长在孩子幼时应多给孩子一些试错的机会,这对孩子来说也是种 探索 学习。
孩子做了错事,有时候没有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不是孩子不愿意承认,而是不懂得自己的行为是错的,也就是说孩子没有对与错、是与非的概念,不明白那些事干得,哪些事干不得,这时候我们的批评是没有用的,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在1~3岁左右时,有些孩子没有我的你的概念,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所以看到别人的东西就要,甚至动手抢,他们的眼里只看到想要的东西,而没有是非的观念,这时候如果听之任之,很容易让孩子养成霸道任性、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坏毛病。因此,必须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明白不经过别人的同意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多教几次,让孩子去改正,这样孩子就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且会分辨出别的孩子犯的同样的错误。
孩子考虑问题时有自己的年龄特点和思路,所以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认为孩子本该懂得这样那样的道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懂。记得有这样一个消息,几个八九岁的孩子把一个小孩绑在树上,捡了几根枯树枝堆在被绑孩子的身下,想点火去烧,幸亏别人发现及时,才没有酿成大祸,一问才知道,他们是看了《喜羊羊和灰太狼》后,模仿动画片里的情节。还有的孩子学着动画片里的人,打着雨伞从楼上跳下来,结果摔伤,从大人的角度看,这么危险的事孩子应该懂的,实际上他们并不懂,所以做了事也不会认为是错的。因此,从小从平时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我们都要贯穿对孩子的对与错、是与非的教育,只有孩子认识到了什么是对的错的,什么事做得什么事做不得,孩子才不会去犯错。
分情况而定:拿我家小孩举例子吧。原则性的问题我对孩子的要求是坚决不允许,出现一次就要让他永不再犯,教育同时也要讲究方法。有一次我家小孩趁我不在拿了抽屉一块钱买棒棒糖,被我发现!然后我教育孩子,让他意识到不经过他人同意拿走东西叫偷。在辅助些故事情节描述小偷是多么令人讨厌。孩子一旦意识到这形为不对,适当的惩戒也是必要的!这里家长掌握好尺度!惩戒的目地是加深孩子对这错误的印象!也要从小让孩子明白做错事是需要了承担的!那像这些原则性的抢偷骗撒谎等形为!要及时扼杀制止。
这个逻辑很奇怪,你怎么知道错的就是孩子?
孩子做事有自己的理由和逻辑,如果跟你的不一样就算是错,有点过分哦。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孩子是天生带着巨大智慧能量而来的,是非道德他们都知道,不需要你来教。家长唯一要做的是用爱把这些潜能释放出来,有了爱孩子就有了自信、道德等其它的优秀品质,这些都是教不出来的,而是由爱而自然发展出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大人如果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孩子的行为并进行强制干涉,不顾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被接纳,没有爱,心里是会出问题的,然后行为也会跟着出问题。
孩子天生爱父母、依赖父母,保护好他们的内心能量,他们能感受到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行为父母不喜欢,哪些行为父母是喜欢的。他们因为在乎你,而愿意考虑你的感受去做事,并接受你善意的提醒。如果他们处在拒绝你的状态,孩子不会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会听你的话去改正,遇到强制他们的行为,他们会反抗得更加激烈。
所以,不要问孩子做错事怎么办。如果孩子接纳你,这事不会困扰你;如果困扰你,你需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错的一定是大人。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