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记忆是人们获取知识和经验的基本途径,因此,研究学习和记忆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实验心理学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精细设计和控制实验条件来研究学习和记忆的过程。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实验心理学在研究学习和记忆中的应用。
使用实验心理学研究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1. 实验范式
实验心理学研究学习和记忆的过程通常采用多种实验范式,如记忆检测、学习任务和注意力分配等。其中,最常用的实验范式是记忆检测,通过要求被试者回忆或识别已经呈现的信息来测量记忆能力。学习任务则旨在探讨不同学习策略和条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例如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等。注意力分配实验则旨在研究被试者在信息处理中的注意力分配策略和过程,例如选择性注意和分散注意等。
2. 记忆过程
实验心理学研究学习和记忆的过程还探讨了记忆过程的不同阶段,如编码、存储和检索。编码是指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内部表示的过程,存储是指将信息储存在记忆系统中的过程,而检索则是指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已储存信息的过程。研究表明,不同的编码策略和存储条件会影响记忆的表现和持久性。例如,深层编码和分散学习可以提高记忆的表现和持久性。
3. 记忆效应
实验心理学研究学习和记忆的过程还涉及到多种记忆效应,如序列效应、情境效应和情感效应等。序列效应指的是前一个信息对后一个信息的记忆影响,情境效应则指的是环境对记忆表现的影响。情感效应则指的是情感因素对记忆表现的影响。例如,情绪记忆效应表明,在情感状态下,人们更加注意和编码与情感相关的信息。
综上所述,实验心理学在研究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控制,揭示了学习和记忆的基本规律和效应,为实践中的教育和认知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心理学研究内容如下:
1、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从胎儿出生到年老死亡的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
2、学习心理学:探索人是如何发展成为如今的状态。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学习发生过程和原因。
3、人格心理学:关注包括人格特征、动机和个体差异。
4、感觉与知觉心理学:研究人类怎样感知周围世界,如正在研究人类是如何识别面孔的。
5、比较心理学:研究和比较不同种系的动物行为。
6、生理心理学:研究行为与生理过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活动。
7、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思维问题,试图了解推理、问题解决、记忆及其他心理过程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扩展资料
心理学应用领域: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的。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
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心理学
19世纪以前,心理学的问题多半是在哲学领域内讨论的,所用的是思辨和经验概括的方法。当时流传着一种信念,认为实验的方法对研究心理现象是不适用的。文艺复兴以后,在欧洲出现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潮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孕育着19世纪末叶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前者如由洛克开创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哈特利的联想主义和拉美特利等人的机械唯物主义等;后者如生理学上关于神经传导的研究、脑功能定位的争论和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的建立,生物学上的进化论,化学中的原子论,以及大学里各种实验室的设立等。 虽然1834年韦伯作了关于两点阈和重量差别阈限的测定,1860年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要》中提出了心理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心理物理法,1875年詹姆斯在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了为演示用的心理学实验室,但由于冯特对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作了组织和提倡的工作,所以人们仍把1879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研究心理学实验室 ,作为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并把冯特称为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
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心理学要寻求的是如何把意识分解为最简单、最基本的元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的心理实验就是在控制条件下用内省法,凭直接经验把意识内容分析成心理元素。
他们主张一个人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充当被试。被试所要描述的是由刺激引起的意识状态而不是刺激本身,否则就是犯了“刺激错误”。他们认为一切感觉都具有下列基本特性:品质、强度、广延性、持续性和清晰性。为了保证经验清晰和报告准确,必须进行实验,因为实验不仅是在控制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是可以重复的。实验重复的次数越多,经验就越清晰,对经验的描述也就越准确。
但在心理过程进行时,试图报告意识的变化会干扰当时的意识状态,为了克服内省法的这种困难,常常采用回忆的方法。只有养成了内省习惯的被试者,才能在观察时默记或做记录而不干扰他的意识。冯特还认为实验的方法只适宜于研究基本心理过程,如感觉、联想之类。对于高级心理历程,如记忆、思维、社会心理和人格等,则只能用观察法或通过研究人性史来探索,为此他写了《民族心理学》。 冯特
虽然实验心理学开始于德国,但德国的心理实验并不是都按冯特的方式进行的。在冯特指出高级心理过程不能用实验加以研究以后,艾宾浩斯首先用实验法研究了学习和记忆问题。他创造了无意义音节,以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自己作被试,用节省法检查了识记以后间隔不同时间的保存量。这不仅扩大了实验心理的研究范围,还改变了冯特分析意识内容的传统心理实验方法。另外,冯特的学生屈尔佩从艾宾浩斯用实验方法研究记忆得到启发,因而相信思维过程也可以用实验方法加以研究。但他并没有摆脱内省的方法,不过他的内省法与冯特的不尽相同。他要求被试先完成一个任务,然后再对完成任务期间所获得的经验进行回省。被试事先并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只知道要努力完成所指定的任务。例如让被试解决一个问题,然后让他陈述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通过实验,他发现并不是一切经验都是由感觉意象组成的,思维可以在没有任何感觉或意象内容的条件下发生,从而建立了无意象思维的符兹堡学派。
桑代克与巴甫洛夫
在达尔文的《人和动物的表情》发表以后,虽然罗马尼斯和摩根都对动物心理进行过研究,但他们的观察绝大部分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到了桑代克才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动物学习的研究。桑代克创立了联结主义的实验方法。
他早期的实验是用迷箱进行的,被试是猫。他把饥饿的猫放在用板条制作的迷箱里,食物放在迷箱外面猫可以看到、嗅到的地方。为了打开迷箱的门吃到食物,猫必须拉动适宜的门闩。开始时猫是乱碰乱抓,直到碰巧作出正确的反应把门打开吃到食物为止。多次尝试之后,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开门所需要的时间逐渐缩短,直到把猫一放进迷箱就立刻作出正确的反应,学习就完成了。这种把反应和情景连接起来的学习过程就是桑代克的效果律,桑代克称之为“尝试与偶然成功学习”,在心理学书中有时也称之为“尝试错误”学习。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实验方法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的实验方法几乎是同时建立的。典型的条件反射实验是把与引起某种反应(如分泌唾液)无关的刺激(如灯光)与能引起该反应的刺激(如食物)多次结合之后,如果动物一见灯光就分泌唾液,那么条件反射就形成了。
桑代克和巴甫洛夫发展的都是关于动物学习的实验方法,都是把特定的情景和特定的反应联系起来。其不同处在于巴甫洛夫的实验中与某种反应联系起来的情景是由主试呈现的,而桑代克实验中的情景是由被试偶然发现的。前者可以说是古典的条件反射法,而后者则为工具或操作条件反射法的先驱。过去认为,古典条件反射只限于研究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反射性反应,而工具条件反射则只研究与骨骼肌肉相联系的随意反应。但米勒等人通过反馈,成功地训练被试能控制自己的心率、肠的收缩和舒张以及脑电的节律等等。
华生
华生认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心理学研究的不是意识,而是人和动物的行为;研究心理学的目的是要预测行为,找出行为产生的规律并控制行为。他在实验室中研究的都是可以客观地加以观察的东西。他不要求人类被试观察自己的意识经验,而由主试设置实验条件,并在这种条件下观察被试的反应。他否认人类的本能,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条件反应。因此条件反射法就成为他进行心理实验的最重要的方法。
传统的观点认为发生在头脑中的思维过程是难以观察和进行实验的。而华生则将思维看作是内部的言语运动,并通过记录正常人的喉头和舌的运动以及聋哑人手和手指的运动来观察思维过程。他虽然反对内省,但并不摒弃言语报告,认为这也是一种客观的行为。总之,他的实验方法是在控制条件下,观察被试的反应,并企图把复杂的行为分解成“刺激一反应”单元,在这一点上他并没有摆脱构造派元素主义的窠臼。
韦特海默
韦特海默等人根据对似动现象的实验研究,提出了知觉不是感觉元素的总和而是统一的整体的看法。这也就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格式塔这个概念不仅应用于感觉经验,也可以应用于学习记忆、思维等过程。总之,整体不是由个别元素决定的,而部分则是由整体的内在性质决定的。例如,一个由六个乐音组成的曲调,在一定条件下,改换另外六个乐音,仍可认出是这支曲子。也就是说我们认出那个曲调的根据,有比六个乐音的总和更多的东西,那就是各乐音之间的关系。只要这种关系不变就可以认出原来的曲调。为此格式塔学派的实验方法,就是企图在主试设置的情景下,发现知觉的结构原则。
苏联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些关于团体的早期实验研究。Β.Μ.别赫捷列夫对医学院和精神病院学生也做了团体实验。例如,呈现几套不同图片,10秒钟以后,让被试再看图片的细节,以确定图片的异同,讲出自己对图片中所反映的事件的看法。又如,请被试对他人设计的纪念碑提出建议等。每个实验都让被试进行两次。第1次实验时,先记录下每个人单独情况下的反应,第2次实验时,让被试进行共同讨论,并允许被试作补充或修改以前的反应。实验者把被试前后两次反应加以比较,发现团体的讨论会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修正错误,从而使原来的指标普遍提高。
F.C.巴特利特于1932年出版《记忆》一书,对实验社会心理学有所贡献。巴特利特最有名的一个实验是让被试阅读一篇由300字组成的民间故事,故事中有些陌生的观点和不通顺的地方,然后让被试复述他们读到的东西。结果发现,被试受自己的文化(图式)的影响很大。巴特利特的工作不但使人们对记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坚持了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向。30年代以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涉及社会问题。心理学家对领导、舆论、谣言、种族关系和价值的冲突等问题给予重视并加以研究。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M.谢里夫和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谢里夫于1935年开始以似动错觉为内容进行社会规范的研究,勒温于1939年和他的助手们控制了3种形式的领导作用(专制的、民主的、放任的),形成了3种团体气氛,观察不同的团体气氛对工作效率与生产质量的影响(见团体动力学)。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