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触觉知觉和情感的联系

时间: 2023-08-24 04:27:02

触觉是人类最早感知环境的方式之一,它通过人体的皮肤和神经系统来感知外界的物理信息,同时也是人类情感体验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触觉知觉和情感之间的联系。

触觉知觉和情感的联系

一、生理角度

触觉是一种生理现象,它通过人体的感觉神经,将外界物理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再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同时,触觉对人体的生理状态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轻柔的触碰可以缓解焦虑和压力,而强烈的触碰则可能引起身体的不适和疼痛感。

二、心理角度

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类的情绪、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触觉可以通过直接的身体接触,引起人类情感的变化。例如,温暖的拥抱可以带来安全感和温馨感,而冷漠的触碰则可能引起不适和厌恶。此外,触觉还可以通过触发人类的记忆和联想,引起情感的变化。例如,某种味道或气味可以引起人类对某种情感的记忆和联想。

三、社会角度

触觉还在社会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握手是一种普遍的社交礼仪,它通过触觉来传达人类的尊重和友好。在亲密关系中,身体接触也是重要的交流方式,它可以带来亲密感和信任感。同时,触觉还可以传递社会信号,例如,某些身体接触可以表示威胁或攻击的意图。

总之,触觉知觉和情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生理、心理和社会角度来看,触觉对人类的情感体验和社会交往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触觉这种感知方式,并在生活和社交中加以运用。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第五章 感觉和感知

本章的关键问题有四:一、刺激是如何变成感觉的?二、各种感觉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差异?三、感觉和感知之间有什么关系?

下面就顺序解决这三个问题。

一、刺激是如何变成感觉的?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并不是直接体验这个世界,而是通过一系列被我们称之为感觉的滤镜来体验的。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心理学简单的将感觉定义为一种被激活的感受器(比如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创造某种神经信息模式的过程,这种神经信息模式在脑中代表了相应的外部刺激,并且能够启动这种外部刺激的初期体验。感觉这一过程涉及了将刺激(比如针刺,声音和闪光)转变为脑可以理解的形式(神经性号),就像移动电话将电子信号转变为你能够听到的声波一样。

感知是一个为进入大脑的感觉信息赋予具体含义的过程。感知是对感觉进行解释。

我们的头脑没有与外界直接联系的途径,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所得到的有关外部世界的信息,总是要通过感觉器官的过滤,并且要以独特的记忆,情感,动机和期望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头脑中的感觉和感知世界是我们唯一能够直接接触的世界。

下面以我们的眼睛看到蝴蝶为例,来解释视觉刺激是如何变成视觉。首先,眼对物理刺激(从蝴蝶反射出来的光波)进行换能,在这一过程中,有关光的波长和强度的信息被编码为神经信号,然后神经信号被传送到大脑的感觉皮层,信号在那里被转变为颜色,明亮、形状和运动的感觉。最后感知通过将这些感觉与大脑其他部分的记忆、期望、情感和动机联系起来,对于这些感觉信息进行解释。我们就感知到这是一只蝴蝶。

并不是所有的外部刺激都能够变成感觉。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感知具有的三个属性,换能,感觉适应和感觉阈限。感觉器官与大脑进行所有通讯都是以神经信号的形式,通过大量神经元来完成的,而神经元传递的是神经信号,这是大脑唯一能够读懂的语言。所以,我们的感觉器官所看到的光,声波和其他外部刺激,只有通过感受器将之转换为电化学信号,才能被大脑所理解。这种将物理能量(如光波和声波)转化为神经信息的感觉过程就叫换能。换能是从感觉神经元探测到物理刺激开始的。

感觉适应是指感觉器官对于持续存在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越来越小的现象。比如你刚跳进游泳池的时候,会觉得水很清凉,但是这种感觉会渐渐变弱。除非刺激非常强烈或非常令人疼痛,否则那些强度和其他性质没有变化而持续存在的刺激就会变成我们意识的背景。

感觉阈限是指感觉的界限。有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之分。能够产生感觉体验所需的最小物理能量叫绝对阈限。一个人的绝对阈限并不是绝对的,它会随着我们的头脑清醒程度和身体状况而持续变化。不同人的绝对阈限也不一样。比如你给朋友指出一颗昏暗的恒星,而他说看不见,那么这颗恒星所产生的光就在你的绝对阈限之上(你能看见),而在你朋友的绝对阈限之下(你的朋友不能看见)。

差别阈限也叫最小可觉差,是指两种刺激被视为不同刺激的最小物理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当刺激强度高的时候,最小可觉差也大,而当刺激强度低的时候,最小可觉察也小。心理学家将这种最小可觉察的大小与刺激强度高低成正比的规律,叫做韦伯定律。

二、各种感觉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差异?

感觉是由物体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按照刺激来源于身体的外部还是内部可以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是一个笼统的称呼,皮肤上能分辨出来的感觉,包括触觉,压觉,震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也叫内脏感觉,包括饥饿、饱胀、口渴、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性、便意以及痛的感觉等等。当内脏器官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感觉。只有当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所有的感觉都已大体相同的方式运作,都是将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感觉神经元传送到大脑内专门用来处理相关感觉信息的区域。但是不同的感觉提取的信息种类是不同的。最终因为大脑的不同区域被激活而产生不同的感觉。

三、感觉和感知之间有什么关系?

感知为感觉赋予含义,所以感知是对世界的解释,而非完美的如实再现。

简单的讲,感知的任务就是从环境中提取感觉信息,然后将其组织为稳定而有意义的知觉。知觉就是我们感知到的东西,它并不仅仅是感觉,而且还包含了与感觉相关的含义。胆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它必须对不断涌入的信息进行分类,才能辨别出这个世界固定不变的一些特征。

感知过程总是涉通过感受器将感觉信息输入感觉系统,然后将其向上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过程。心理学家将其称之为自下而上的处理过程,这一过程也叫做刺激驱动型处理过程。还有一个互补性的过程,同时发生于高端的大脑皮层,心理学家称之为自上而下的处理过程。它会让人在对事物或事件进行解读时,受到感知者的目标,过去经历,知识、预期,记忆、动机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因为这一类思维非常依赖于感知着自己头脑中的概念,所以这一类过程也叫做概念驱动型处理过程。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过程,如果你进入食品店的时候非常饥饿,自上而下的处理过程很可能会让你更加注意马上就能食用的点心,小吃,在你吃饱的时候就不会对这些食品那么注意。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来源于感觉,但又高于感觉。因此,知觉具有不同于感觉的特性,如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和理解性。

知觉的种类 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通过对错觉和知觉恒常性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影响和扭曲感知过程的因素,错觉证明了感知未必是对外部世界的如实展现。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世界,眼见未必为实。

感觉和知觉有什么联系如何区别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第一,感觉和知觉反应的具体内容不同。

第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主要来自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和客观物的刺激,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是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和解释的心理过程,要借助人的主观要素。

第三,从生理基础上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联系: 第一,感觉是知觉的组成部分,是基础和前提。

第二,都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

第三,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感觉只有新生儿才有,儿童和成人是知觉为主。

《心理学概论》第三节之感觉与知觉

什么是感觉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感觉是我们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我们各种感官系统的一种个体属性直接的反应。

视觉,视觉是我们人类最丰富的感觉,大概将近有70%我们周围世界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来加以接受理解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视觉系统我们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印象,这些印象包括我们的颜色视觉,正是因为有了颜色视觉,我们周围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的丰富多彩。

听觉,它是对周围世界的振动的一种美妙的反应。听觉的器官主要是耳朵,那么听觉的输入信息就包括对声音的频率、音高和音色的分析,声音的物理属性:频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声波周期循环的次数。振幅,是声波强度的物理特性,即声波从波峰到波谷的高度。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听觉,我们才对周围世界的振动有如此美妙的体验。古典乐,交响乐,摇滚乐,爵士乐,民族乐,这些都要借助我们的听觉系统来欣赏。

嗅觉和味觉,一个是靠着我们鼻子里的嗅球,一个是靠着我们舌头上的味蕾,来对外在的世界产生感受感应和理解。味觉和嗅觉其实是紧密相关的,很多时候,我们人的舌头不一定能感受到事物的各种各样的滋味,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的嗅觉来加以帮助。比如说我们在感冒的时候,为什么尝不出来食品的味道,是因为我们的嗅觉被屏蔽,使我们很难体会到各种食物的美味。现在我们理学家已经知道,人类的这个味觉应该是有四大类:苦,酸,咸,甜,我们对苦味的感觉是最敏感的,其次是酸,再其次是咸味,对甜的感觉敏感力最低,所以我们有那么多人的吃甜食不知道已经吃了很多,主要是因为我们对甜食的敏感是最差、是最少的。

躯体感觉,就是触觉当被触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人类的触觉在生存进化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人和动物在六千万年的演化历史过程中间,需要互相支持、互相接触,触觉给我们带来舒适、安全、幸福、快乐的感受。包括皮肤感觉、动感觉、平衡感觉。

感觉有什么作用呢,感觉主要是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存在,需要我们自己去感受,我们不妨想一想,如果没有感觉的话,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心理的体验,什么样的心理的反应。有了感觉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生活的更加愉快、积极主动。

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我们人脑对刺激物体的整体的观察 感受 整合加工和解释。感觉和知觉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呢?一般来讲,感觉是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是比较客观的;而知觉呢,是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间接反映,是比较主观的。

两种知觉的加工方式,一种是从下而上的加工,一种是从上而下的加工。

1. 自下而上的加工:指对刺激的分析始于感觉受体,然后再上升至大脑和心灵的层次。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的一种加工模式。

2. 自上而下的加工:往往是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和预期,先从较高水平的心理过程来完成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进而形成感观认识。

知觉相对于感觉,还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属性:

第一就是它的整体性,叫做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的心理学认为,我们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组织遵循四个原则,一个叫做接近律,也就是相接近的东西,我们把它容易形成为一个整体。第二个呢 是叫做相似律,就相似的东西,我们容易把它认识成为一个整体。第三个叫连续律,就连续的个体,我们容易把知觉为一个整体。还有的就是相关律,有相关系的一些东西,我们容易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知觉的第二个特性是选择性,我们不可能对周围所有的刺激进行知觉,我们只能有选择的知觉部分的信息,那么被选择的这部分信息我们就叫做知觉的对象,那些没有被选择的,就叫做知觉的背景。(鸡尾酒会效应)。一般来讲,知觉的对象是鲜明的、具体的、可记忆的,而知觉的背景经常是被我们忽略的不鲜明的,就像老师讲课的时候,老师讲的话就可能是大家知觉的对象,老师身后的背景那么就是知觉的背景,你可能记得我说的话,你不一定记得我周围的这些背景的一些变化。但是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也不是截然不变的,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其实可以进行互换,我们关注什么东西,它就成为的对象,不关注的就成为了一种背景。比如说著名的两可图,你就可以看见两个不同的事,而这种现象的形成,就是因为我们不时的变换我们关注的对象和不关注的背景。

知觉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叫做理解性,就是我们对周围世界刺激的认识是加以理解分析判断,有的时候还要加入自己主观的体验、主观的经验和主观的期望。日本人、中国人往往容易关注鱼缸背景,而美国人容易关注鱼缸的视觉的对象,他关注的对象就是前面三条大鱼,而亚洲人更加关注大鱼后面的背景的事物。这种知觉的文化差异,其实反映在我们对周围世界认识和表现上,艺术反映的就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表述。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人类的艺术表达方式,受到了我们知觉理解方式差异的影响。

知觉的特性:

差异性,我们东方的艺术表现手段很多其实就是充分地挖掘人类对背景的欣赏和理解,我们的长卷技术,我们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和借景,我们的鸟瞰技术、俯瞰技术,从上而下去观察世界的知觉方式,都是我们东方人对背景关注的表现。而西方的艺术,更多的是关注事物的对象,所以他们发明了很多强调表象的表现手段,比如说在很多西方的艺术绘画中间,对象非常的巨大鲜明,背景往往处理的非常得黯淡甚至根本没有背景。西方人的知觉方式,更多的是采用固定的知觉方式,我们东方人的知觉方式更多的采用动的知觉方式,这就是审美艺术其实反映的是我们心理知觉的文化差异。

让东方人和西方人在进行各自欣赏的表现方式的时候,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核磁共振的扫描,就会发现东方人和西方人在自己熟悉的表现方式方面,他使用的认知资源就少,这种知觉的差异甚至还可以表现在神经的层次上。最近的研究发现,西方人在进行绝对表现方式的时候,他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要少,而在进行相对判断的时候,他所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要多。与之相反,我们东方人在进行相对判断的时候,我们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要少,而进行绝对判断的时候,我们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要多,这就是知觉的理解的文化差异。

知觉还有另外一个特性叫做恒常性,虽然我们感官感觉到刺激它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的知觉认为它是恒定的、不变的、稳定的。这种恒常性有很多的表现方式,一个叫做大小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个体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完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也不随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的变化,其知觉映像仍按实际大小知觉的特征。另外一个叫做形状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是指个体在观察熟悉物体时,当其观察角度发生变化而导致在视网膜的影像发生改变时,其原本的形状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性。还有一个叫颜色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是指个体对熟悉的物体,当其颜色由于照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时,颜色知觉不因色光改变而趋于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

为什么我们的知觉会有恒常性呢,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它只是一个二维的世界,它是用视网膜平面的方式接受外界的刺激,而我们的大脑理解的是一个三维的世界,所以感觉的二维信息必须转换成一种三维的信息,那就会出现很多意外的现象,如何在一个二维的信息加工里头产生出三维的世界的印象,我们心理学家发现,我们经常要用一些线索,主要是有两种线索,一个叫做双眼线索,就是用我们的两个眼睛的视觉的不同来知觉三维的世界,还有的是单眼的线索。

双眼线索:是双眼共同提供空间深度知觉的线索,强调双眼的协调活动中产生的反馈信息的作用。单眼线索:是可以单凭一只眼睛可以利用的用于感知深度的线索,包括视觉对象的相对大小、遮挡等。(视崖实验——人类的深度知觉以及恐惧感的发展)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经美丽地表达了眼晴对于我们的意义,他说眼睛是上帝赋予我们的美好的礼物。其实上帝赋予我们的礼物不光是眼睛,我们所有的感官系统,甚至我们的大脑都可以说是美好的礼物,因为它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有声有色,让我们活得积极、快乐、幸福,这就是感觉和知觉的美妙。

(彭凯平教授 清华大学)

2017三级心理咨询师知识点:感觉、知觉和记忆

五、知觉概述

1、定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与感觉的区别是:感觉是单一感官活动的结果,反映物体个别属性,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是各种感官协同活动的结果,认识物体的整体,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适应越完善和全面。联系:知觉和感觉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2、基本特性: 1)整体性: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2)选择性:由于感觉通道容量限制,不可能知觉到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物体,只能把一部分物体当做知觉的对象,知觉的格外清晰,而把其他对象当做背景,知觉的比较模糊,这种有选择地知觉外界物体的特性,如花瓶人脸的两可(3)恒常性(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性。包括大小、颜色、明度、形状和运动恒常性均有,远近我都觉得高矮没有变化、石灰在暗处比明处的煤块亮、桔黄色的灯照射的白纸看起来还是白色(4)理解性: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被知觉的事物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

   六、知觉种类:(时空运错)

1、空间:(1)大小:由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的大小、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以及周围参照物等因素决定(2)形状:结合视网膜提供的视觉信息,视线沿物体边界的扫描运动提供的动觉信息,手触摸提供的触觉信息(3)方位:以自身或双耳为参照,利用双耳判断左右(4)距离(深度、远近、立体):远近①肌肉运动线索:眼睛的调节和双眼视轴辐合②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铁轨交叉)、空气透视、明暗阴影、运动视差。③双眼线索:两眼瞳距大约为65毫米,看同一物体时在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立体电影、立体摄影即利用了双眼视差原理。

2、时间: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可以借助计时器、日出日落昼夜交替、一年四季、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影响时间估计准确性的因素包括感觉器官、要估计时间的长短、活动内容的多少、对所发生事件的态度和情绪。准确度上听觉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机体生理变化的节律叫生物节律,也叫生物钟。

3、运动: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物体运动速度在一定范围内,人们才能知觉到运动。太慢、太快都觉察不到。包括①真动②似动(动景、?现象):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如电影、霓虹灯的动感、建筑物轮廓装饰灯③诱导运动,如月亮从云彩中钻出来;自主运动,如紧盯屏幕上的光点。似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都是视觉的错觉运动,都是把不动的东西看成是动的。

4、错觉:(1)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往往带有固定倾向(2)只要具备了相应条件,错觉一定会产生,无法克服,所有的人都是一致的,不会有个体的差异。是客观的,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不同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3)每种错觉的产生都有它特殊的原因,不可能用某些原因来解释所有的错觉。错觉的种类包括线条长短、线条方向、面积大小等。不同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错觉,如形重错觉(拿起后会觉得大的轻)、视听错觉(从扩音器传出,但仍被认为是从讲台传出)。有时会带来消极影响,如飞行员的倒飞错觉。

七、记忆及记忆过程

1、定义: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应。过去的经验指过去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事物引起的情感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作用:是智慧的根源,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2、种类(1)按内容分为:①形象: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②情景: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③情绪: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④语义(语词?逻辑):用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⑤动作: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2)按意识到否:①外显(受意识控制):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②内隐(自动、无意识):过去的经验对当前的活动产生的影响(3)按能否陈述:①陈述性:可用语言传授并一次性获得,需要意识的参与才能提取。②程序性:需要通过多次识记才能获得,利用时又不须意识参与的对如何做某件事,包括对知识、认知、运动技能(4)按时间方式:①瞬时(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1"):容量较大②短时(1ˊ):容量7?2,也称记忆广度(与注意广度一致)。对语言文字材料记的是声音,即听觉记忆,对非语言文字材料记的是形象③长时:种类和数量的容量都是无限的。

3、过程:①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念书、听讲、经历某事②保持是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③从大脑中提取的过程叫回忆(再现)。识记过的材料虽然不能回忆,但当它重现时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的过程叫再认④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也是对其的检验,并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4、遗忘、规律:(1)定义: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错误的回忆再认(2)保持(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是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自己作主试和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利用节省法(重学法)计算保持量,考察了遗忘的进程。后人绘制出保持曲线(遗忘曲线:以间隔时间为横坐标,以保存量为纵坐标)。保持曲线说明,遗忘进程是随时间推移呈负加速形,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所以要及时复习,才能事半功倍。

5、遗忘的原因及系列位置效应:自然衰退或干扰。干扰分前摄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则相反。系列位置效应: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产生的影响。系列开头和末尾的材料比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分别叫首因效应(首位效应)和近因效应(新近效应)。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