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如何改变内耗型人格的不利影响

时间: 2023-08-24 11:37:30

内耗型人格是一种常见的人格类型,这种人格类型的人通常情绪波动大,容易过度思考和担心,影响了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进行。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内耗型人格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如何改变内耗型人格的不利影响

一、认识内耗型人格

首先,要改变内耗型人格的不利影响,我们需要了解内耗型人格的特点和表现。内耗型人格的人通常会过度思考、担忧和自我批评,而且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体验上,忽视了周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此外,这种人格类型的人也容易感到紧张、焦虑和抑郁。只有了解了内耗型人格的表现和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改变不利影响。

二、寻求帮助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内耗型人格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处理内耗型人格的问题,提供有效的治疗和建议。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和诚实的态度,与专业人士配合,积极参与治疗和改变过程。

三、培养积极的心态

内耗型人格的人通常会过度担忧和自我批评,这种想法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为了改变内耗型人格的不利影响,我们需要培养积极的心态,学会关注积极的事物和情感,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我们可以通过锻炼、学习新技能、尝试新的事物和结交新朋友来增强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四、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内耗型人格的人通常情绪波动大,容易感到疲劳和压力。为了改变不利影响,我们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和放松身心。这些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和疲劳,增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

五、与他人互动

内耗型人格的人通常会过度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而忽视了周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影响,我们需要积极与他人互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可以帮助我们扩大视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增强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内耗型人格如何自救?

这么多年我一直有个疑惑,为什么我做事情总是觉得很累,很疲惫。

我的家人也经常说看我做事情非常的累,替我累。

我一直知道自己很累,累在想这想那,胡思乱想,心思乱飞,没有想到竟然真的有这种内耗型人格。

什么是内耗型人格?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悲观的人格,叫做:内耗型人格。

内耗型人格者经常性处于非常悲观的状态,比如,他一天什么也没干,却觉得身心都好累,自己总是胡思乱想,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语,自己纠结、拧巴、内心戏多,总不断自我否定。

有着内耗型人格的人,总是喜欢胡思乱想,感到焦虑、疲惫、颓废,甚至对身体产生一系列懒惰、失眠的不良影响。

内耗型人格的特征

1、高敏感,喜欢解读他人的言语。

2、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他人交流,只能自我消化。

3、容易被他人话语影响情绪,经常情绪低落。

4、内心戏多,喜欢胡思乱想。

5、过度追求完美,厌恶自己。

6、经常觉得累、压力大,其实什么也没干。

7、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最喜欢和希望的方向是什么。

8、即使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有了方向,什么都还没开始,就觉得自己很累了。

心里内耗比较严重,也就是说,你的精神上比较疲惫劳累,当一个人在心理上的损耗和劳累比较严重时,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会比较吃力。

精神内耗的应对技巧

第一步,接纳自己。

你需要接纳自己的情绪、自己的生活现状、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期望。

接纳自己,拥抱自己给自己更多的关爱,是改变的第一步。

第二步,行动起来。

制定详细的可实施的计划,并针对计划的每一步。

制定具体实际的奖励措施。通过计划与激励,让自己尝试动起来,用每一个简单的行动步骤的实施代替精神内耗,用自我奖励来激励自己,促进积极体验的产生,产生一种正性循环。

第三步,拥抱积极情绪,

远离消极情绪。在第二步的行动中,你会重新体验到行动结果所产生的积极情绪,感受、拥抱、与人分享这种积极情绪。

当你开始享受这种积极情绪,怀疑自己过去所持有的负性信念,重新产生积极自我评价,进而就能远离负性信念所带来的消极情绪

第四步,尝试专业人士的帮助。

这么多年,我敏感脆弱,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很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做事情总是希望很完美,如果出现问题,自己就内疚的无法自拔,很厌烦自己,觉得自己为什么就做不好呢?有时候觉得一天什么也没干,但是心里都累死了。

现在更明确了问题出在哪里,下一步就要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允许自己犯错,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试着把自己从紧张的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可以通过抒发自己的情绪,找到积极快乐的点。

不曾有人苛责过我,为何我总是不肯放过自己呢?心病还需心药医,希望我能找到全新的自己,向花而开,向阳而生!

人生最怕的是内耗行为,改变这几点,让你活得没有那么累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1、考试的前一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老怕考不好,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对不起老师,无颜见江东父老。2、工作稍有失误,老怕领导批评,同事指责,并为此忧心忡忡,似乎一切工作业绩都黯然失色。3、恋人没有及时回消息,就胡思乱想,我哪里对不起他?他是不是移情别恋了?4、遇到该选择的事左右为难,反复纠结好长时间,如果有这些情形,说明你在发生严重的精神内耗。由此带来的自责、焦虑、犹豫可能会拖垮你。

让你心累的不是生活和工作,而是你的内耗。生活和工作都有自身的规律,人有多大的能力干多大的事,这是人的常态,可是有的人却感到身心疲惫,这是为什么呢?比如今天是星期天,早上醒来想着今天准备做的几件事情,先去干洗衣服,然后去交水电费,把大米放到地下室,给女儿打电话,然后出去 旅游 ,计划6点起床,结果自己一再推脱,到了9点才开始起床,那几件事在脑海里不停地盘算,是做还是不做呢?最后在家人的催促下还是做了,本来两个钟头能做的事,结果8个钟头以后才把事情做完。做完以后带着一种负性的情绪,事情不大,可是内心却感到十分的疲惫,那就是精神内耗的表现。

因为有生活的琐事,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烦恼等等引起内耗。如何减少这些内耗?1、不过多想象未来。出现疲惫劳累的人,大多数是以对未来有过多的思虑,导致精神内耗严重。大家都知道杞人忧天的故事,很多人都在笑话这个杞人,但是却不知不觉自己也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未来有很多结果,哪一种结果更适合自己呢?如果是出现了一种不利的结果,该怎么办啊?如此反复思考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导致身心俱疲。俗话说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这是自我劝慰的话。还有一个就是庸人自扰,反复在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上做准备,结果事情发生了准备的东西已经落伍了导致自己心里很累。前些年按揭贷款,在县城又买了一套房给儿子结婚用,哪知道谈婚论嫁后,儿子准备在郑州发展,在县城准备的那一套房只好卖掉,原来的计划也落了空,如今女儿又去北京实习,假如不买那一套房攒着钱去郑州买房的话,也许一步到位,免得大费周折,所以说,过度的计划未来可能会导致心太累。但是完全不计划未来又显得目光短浅,所以说这个对未来计划得有个度,要计划的恰到好处。

2、放过自己。一个人最大的内耗是不放过自己。内心里常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小人说往东,另一个小人说往西。一个小人说打狗,另一个小人说去撵鸡。自己心里边住着一个讲究完美的自己,不断地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评判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反复思考自己,哪一句话说的不对,哪个动作做的不好,哪一点得罪了别人。别人随口的一句话就会猜测好长时间,别人的一个不满意动作就觉得是针对自己,整个人陷入一种无意义的思考之中,拼命给自己过不去。高标准往往对自己定有很高的标准,从而给自己过不去,而低自尊又使自己陷入自卑和自责的情绪中。精神内耗严重,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使我们的人生感到很吃力。接纳自己,爱自己,降低自己做人的标准,是减少内耗的开始。当一个人不去讨好别人而活出真实的自己,才会活得更轻松。

3、精力用在对的地方。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谈到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概念。关注圈就是我们日常所关注的家庭、 健康 、亲戚、事业,时事、人际关系,而影响圈有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的学习成绩和工作业绩,提示我们应该多投入影响圈少注意关注圈,例如这一月的工资低,考虑到影响圈,就是提高自己的业绩,如果你注意关注圈,就会得出老板不想给自己多发工资,或者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这些增加内耗的思维。

4、增加自己的爱好,可以减少内耗,人生活在世上,不如意的事太多了,有一个爱好让我们暂时在自己的世界里忘却烦恼。但且不可染上抽大烟、酗酒的恶习,那就不是内耗的问题了,而是彻底的衰败。

5、马上行动是减少内耗最有效的方法。凡事考虑好后马上行动是减少内耗最有效的方法,不要瞻前顾后、摇摆不定,想太多做的太少,导致自己的内心消耗增加。面对一个大而复杂的任务,要把它拆分开,分成几个简单的小任务,小任务容易完成,最后再完成整个复杂的任务。而每一个小任务的完成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和原动力,有助于把任务彻底完成。

聪明的人总是设法减少自己的内耗,而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能不能减少内耗,全在于自己。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