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费斯汀格法则:如何避免拖延症

时间: 2023-08-24 13:18:15

拖延症是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即使是最优秀的人,也会在某些时候感到缺乏动力和意愿去完成任务。这种现象可以是短暂的,但也可能成为一种坏习惯,影响我们的生活和职业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克服拖延症。费斯汀格法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费斯汀格法则:如何避免拖延症?

费斯汀格法则是一个来自于德国哲学家威廉·费斯汀格的原则。该原则认为,一个人应该尽可能地利用他的时间。这个原则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和心理学领域。该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把任务分解成小的部分

在面对一个大的任务时,我们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是因为我们很难想象完成整个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需要把大的任务分解成小的部分,逐一完成。例如,如果你需要写一篇长篇论文,你可以把它分成许多小的部分,例如:选题、阅读相关文献、搜集资料、撰写大纲、撰写草稿、修改、最终版本等。这样,你就可以逐步完成这个任务。

2. 制定合理的时间表

制定合理的时间表是非常重要的。你需要考虑到你的时间和能力,为每个小的任务设置合理的截止日期。你需要在时间表上记录下每个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和完成日期。这样,你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任务。

3. 奖励自己

完成任务后,你应该给自己一些奖励。这将激励你更加努力地完成任务。这个奖励可以是一个小的礼物,例如看一部电影、吃一顿美食、买一件新衣服等等。这个奖励应该与完成任务的难度和重要性相匹配。

除了费斯汀格法则,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克服拖延症。例如:

1. 找到你的最佳工作时间

每个人的生物钟都不同。有些人在早上清醒,而有些人则在晚上更有效率。找到你的最佳工作时间,并在这个时间段内完成重要的任务。

2. 避免分心

当你在做一件事情时,不要分心去做其他的事情。这样只会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你应该专注于你正在做的事情,直到完成它。

3. 克服拖延症的恐惧

有些人拖延任务是因为他们害怕失败或者不够自信。你需要克服这种恐惧,相信自己的能力,勇敢地面对任务。

总之,拖延症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费斯汀格法则可以帮助你克服这种现象。你需要把大的任务分解成小的部分,制定合理的时间表,并给自己一些奖励。此外,你还应该找到你的最佳工作时间、避免分心和克服拖延症的恐惧。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负面情绪是魔鬼,浅谈如何“驱魔”

关于情绪学方面研究,先从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说起,费斯汀格法则告诉我们,起源于一个小小晦气事件,如果不加控制,在情绪的作用下,它会间接触发了后面接二连三更晦气事件,使事态逐渐扩大,表面看来各事件之间似乎没关联,但剥丝抽茧后,就会发现这一番连贯事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导火索~负面情绪。有句话说得好,“冲动是魔鬼”,其实,把“魔鬼”二字换成“负面情绪”更合适,人是情感动物,喜怒哀乐等情绪都在影响着人的行为,从而带来不同的结果,例如消沉,焦虑,紧张,失落,痛苦,沮丧等等都属于负面情绪,然而生活中,我们谁都无法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它们有如魔鬼附在你身上,让你触尽各种霉头,更甚者,极端的负面情绪会让人走向绝望,危及生命,所以,我们要学着远离负面情绪,消除负面情绪这个魔鬼,现在,我们试着见招拆招,做一回驱魔人,驱走负面情绪这个魔头。

第一式,用人际关系消除,相信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心情不好时,找个人倾诉或向亲朋好友求助后往往都能缓解和释放压力,这是因为,人是群居动物,人具有社会属性,无论什么问题,有人为你解忧时,问题就能稀释,因此,心里不舒服时,别藏着掖着,试着找向亲朋好友诉说吧,他们可以稀释你的负面情绪,平复你那受伤的心。

第二式,运用表情自我调节,曾经有个影片桥段,某人每天出门前,除了认真整理仪表,还努力对镜子微笑一下,释放紧绷神经,期待一整天都有好心情,其实,这不是矫情,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天天对着镜子微笑(偶尔傻笑一下也行),可以缓解压力,也是对自己亚历山大潜意识一种反抗,笑一笑,十年少,君不见当年曹老板赤壁之战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仍然笑得出来,尽管生活压力大,甚至有时会欺骗你,但每天清晨出门前对自己笑一个,对缓解压力,重新振作都是有益的。

第三式,认识事件本质,从不同立场(角度)解读,这一式,多适用于社会生活中所带来的压力,例如有个故事,老太有一个卖布的大儿子和一个卖伞的儿子,老太晴天担忧卖伞的儿子伞卖不出去,雨天又担忧卖布的儿子做不了布,因此天天愁眉不展,旁人开导她说,你换个角度想想,晴天你大儿子布好卖,雨天你小儿子伞好卖,无论天气如何如何,都值得你高兴呀,老太一想,果真如此,顿时豁然开朗,又比如,和别人有争议时,你试着站在他人立场和角度来思考,也许你就能理解他所做所为,很多事情,细细想来,无关对错,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第四式,环境释放,当你被负面情绪缠身时,不妨试着到外面多多走动,到宽广的原野,幽静的公园,有情调的酒吧等等,通过与这些场所的心灵互动,能放空和缓解你的压力,最大程度让你感到放松。

第五式,如果以上招式都见效甚微,那么还有一招,回避,闪躲,甚至有意漠视它,兵法云:?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我惹不起但我躲得起嘛,这一式多用于失恋或失去重要东西(也可以是人)所带来的痛苦,纵观历史长河,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无数例子都在启示我们,过度沉溺在失去的痛苦中是不明智的,应放下就放下,必须懂得,时间是最佳的愈合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本就是一场旅行,无论狂风暴雨还是风和日丽,都是旅行中的风景。

以上几个应对负面情绪的招式供大家参考,综合运用效果更好,如果现在你正为负面情绪困扰着,不妨试一试,相信聪明如你,轻松驱除阴霾,驱走不快,开心每一天!

为什么越是在乎的事情反而越容易烦感

小伙伴们会不会有这种困扰,对于一件很在乎的事情,心里想的越多慢慢的就会烦感去做这件事呢?比如说很想去追求一个女生,在心里想来想去,到底要怎么追求她呢?送她什么东西好呢?她会不会拒绝呢?如果这样我该怎么办呢等等……慢慢你会发现,想的越多心里就会开始烦躁,到最后还会对那个女生产生了厌恶的感觉并且不再有动力去追求她。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但这次他太想成功了,如果他不去想太多这件事之外的事情,以他的技能是不会出事的。所以心理学家把这种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效应”。

生活中我们在工作学习当中也会注意到这样的现象,越是渴望做好一件事情越是担心各种失败,每天因此而担忧,渐渐的就会变得患得患失了,最后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结果就是导致拖延症甚至抗拒此事。

人们在做某件事情时总是不自觉的联想到结果,甚至祈求好的结果,但是往往由于越在乎就会变得越紧张,在这种状态下无法释放自己,在紧张的心态中无法自拔,对结果的关注超越了对事情本身的关注,从而容易产生焦虑的负面情绪,因为焦虑的本质是我们对未来未知结果的恐惧,而越是焦虑结果的发生,事物就越是很难得到好的结果了,于是就应了莫菲定律所述,如果你担心某种结果发生,那么他就更有可能发生。

那么这种基于个人心理层面出现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告诉我们,生活中的10%都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的,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未来的结果还没带来,我们就对发生的事情产生了焦虑情绪,实则不是事情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自身情绪管理能力出了问题,我们要学会在10%-90%转化之间加安全阀或一个正能量场,包括淡定、宽容、耐心、大度、精气等优良心理素质,用智慧去观察和取舍,智商和情商缺一不可。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创建的ABC理论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对这种“合理情绪疗法”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今后我们可以一起学习哦!

费斯汀格法则情绪管理是什么?

1、费斯汀格法则: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很出名的判断: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

2、停止抱怨的力量:

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有突破困境的愿望,改变抱怨的态度,积极地去做当下应该做的事情,那么就一定能突破困难,继续向追求的目标前进。让我们下定决心,丢掉抱怨的恶习吧!

费斯汀格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在社会心理学上两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社会比较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此理论为Festinger于1954年「论社会比较」论文中所提出,指出团体中的个体具有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以从中确定自我价值的心理倾向,受到社会情境之影响,个体时而与条件胜于自己者相比较,有时将与条件劣于自己者相比较,旨在追寻自我价值。

(二)认知失调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此理论为Festinger于1957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认知失调论的基本要义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须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

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藉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致心理平衡。此理论于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之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之重要依据。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