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容易接触到大量的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有很多是谣言或者假消息。尽管社交媒体平台和搜索引擎公司都在努力打击谣言,但是它们依然会不断地出现。为什么人们会相信这些谣言呢?本文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社会心理学:为什么人们会相信谣言?
第一,人们往往更愿意相信符合自己预期的信息。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人会相信一些不科学的或者不真实的说法。例如,许多人认为牙膏可以治疗痘痘,尽管这种说法缺乏任何科学依据。这是因为人们希望找到一种方便、简单、廉价的治疗方法,而这种说法恰好符合他们的期望。
第二,人们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社交媒体平台、聊天软件和电子邮件等新型媒体提供了一个传播谣言的渠道。当一个人看到他的朋友或者家人分享一条消息时,他可能会认为这条消息是值得信任的。这是因为人们往往更愿意相信自己熟悉的人的说法,而不是陌生人的说法。这种社交影响可以迅速扩散谣言,从而让更多的人相信。
第三,人们更愿意相信那些支持自己信仰或者立场的说法。这种偏见可以让人们忽略那些与自己的信仰或者立场相反的证据,而更愿意相信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例如,一个保守派的人可能更愿意相信一些反对移民的说法,而忽略那些显示移民对经济和社会的正面效应的证据。这种偏见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谣言,而不愿意接受真相。
第四,人们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来判断事情的真伪。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难分辨真假信息。很多人在接收到一条新闻后不会去查证消息的来源,而是直接相信。这种缺乏信息的情况也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综上所述,人们相信谣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符合预期、受到社交影响、存在偏见和缺乏必要的信息。为了避免相信谣言,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审慎对待信息来源,积极查证事实,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偏见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接受现实:人们愿意相信谣言!
很多人不在乎谣言,做事我行我素,内心坚定地以为“谁都不能把我怎么样”、“不就是说我几句坏话吗,我才不在乎。谁会相信这些鬼话呢”。
可是谣言来的时候,人们往往发现,大家愿意相信谣言,再鬼扯的话也有人相信。这是为什么呢?从心理层面分析,心理学家曾这样解释:“企业内部小道消息之所以有市场,源于人是群居动物,爱好闲聊、喜欢传递一些好奇或者隐私信息的特性。尤其在企业内部正式渠道不够畅通,每个员工所掌握的信息存在不对称的地方,小道消息就更加发达。”
还有的时候,谣言容易契合人们的心理,举个例子来说,公司里有个肥缺儿,大家都盯着,此时领导把这个肥缺儿给了你,同事在嫉妒和难受之余,愿意接受这样的谣言:你给领导送礼了,你和领导关系一般等。
所以,谣言就像职场上的一大杀手,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多少人一不小心,就因谣言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当然,这也可能与此人平时的行为有关,给了别人捕风捉影的机会,当同事们对某人颇有微词的时候,谣言一出来,大家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了。
好口碑就是防护罩
防患于未然,平时建立好口碑,关键的时候就会有人挺你。试想,如果你平时没有努力给自己塑造好的口碑,那么在听到别人对你的负面评价或在议论你的负面新闻时,你要怎么办呢?
1.建立好人缘,用强大的群众基础抵抗少数破坏分子。
任何事的发生都充满着意外性和突发性,而且无论是什么情况下作出决定都难以确定有什么无往不利的解决方案,但我们可以防患于未然。如果等到问题真正发生时才去定计划和试着学别人的一些方法来应急,那样花费的时间将会更长,而且遇到从未遭遇的事情,你没有准备就下决定很容易制造新的失误。只有在事前给自己准备好防护罩,建立正面的形象,当冷言冷语来的时候,就不会瞬间冷透人心。
2.谨言慎行,不给谣言滋生创造温床。
谣言的产生往往是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进风。有了语言的漏洞,才能成为日后造谣的根据。
同事每天见面的时间最长,谈话可能涉及到工作以外的各种事情,“讲错话”常常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许多爱说话、性子直的人,喜欢向同事倾吐苦水,虽然这样的交谈富有人情味,能使你们之间变得友善,但是有心理学家的研究调查指出,只有不到1%的人能够严守秘密。
所以,当你的个人生活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牵扯到工作之中,最好不要到处诉苦,不要把同事的“友善”和“友谊”混为一谈,以免成为办公室的注目焦点,如果有人别有用心地演绎,那么在一定事实的根据之上,谁会怀疑真实性呢?
闲人生谣言,让自己忙起来
有的基层员工在公司承担的业务量不大,工作也不错,他可能会觉得没人重视他。自我价值感来源也不足的时候,就容易“无事生非”了:
“办公室的小丁拿着很多东西去李主管家了,你听说了吗?”
听的人好奇地问:“真的?”
他说:“真的。”
听的人又问:“你知道都是什么东西吗?”
他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是因为自我价值感不足,现在大家都围着他,自己成信息枢纽了!于是,这位“闲人”开始迷恋这种感觉。
可是,办公室的空间就那么大,如果你充当消息灵通人士,承担着散布小道消息的任务,被人称为广播电台。这样大家只会对你避之唯恐不及。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你还不知情,就把人得罪了。与此同时,谣言就会找上门来。
例如某人说了某事,可能无中生有,但是会推说从你这里听说的。当大家都相信了的时候,你百口莫辩。
平时自己不散步消息,也不要随意听信办公室谣言,还有的时候,谣言可能是被人故意放话,让你非知道不可。一副没有兴趣的脸会让人以后传播消息时略过你,断绝你日后的消息来源。
对付谣言,招招毙命
1.面对谣言,冷静,镇定。
有些人出于对你的敌意,在背后散布你的谣言。你知道的时候谣言已在单位里传播开了。此时若当面对质,要对方给你一个说法并非明智之举。一是对方可能一口否认,二是面子上闹僵了,影响工作的开展。
最好的办法是及时沟通。除了同事以外,和领导加强交流,得到他的信任也是战胜谣言的帮手。努力让领导站到你这一边,对你的工作有很明显的帮助。当你察觉到谣言的蛛丝马迹时,就可以立即和领导面谈。
选个合适的时间和场合,把自己的情况和想法讲一讲,让谣言不攻自破。同时,提醒自己不要用攻击性的语言,也最好不要针对某人,达到澄清事实的目的就行了,而不要有报复的心理,否则,会使倾听者误会你是在宣泄情绪,反而达不到你的目的。
例如,不做人身攻击:“他造谣,恶意中伤我……”只做中性的行为描述:“他告诉同事一些关于我的错误消息……”如此一来既能清楚地表达自己,又能避免引起领导和与本事件无关的人难堪,这样才会圆满达成此次情绪表白的最终目的。
2.用微笑刺激那些想要你好看的人。
谣言传到你这位当事人的耳朵里时,那就意味着该不该听到这些传闻的人已经全部知道了。因此如果发现大家都在议论自己,就惊慌失措地到处找人分辩讲理,最后只会得到“越解释就越是掩饰”的结果,变成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应该泰然处之,微笑着应对别人的疑问。就算一些讨厌你的同事旁敲侧击表示对你人格的不信任,你也应该保持微笑,你越是表现得自然平和继续做好分内的工作,其他人的好奇心就越是会迅速消失。这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就会被人们淡忘掉。只要你以后表现得好,作出真实的成绩,让同事们慢慢恢复对你的信任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3.不要孤独,不要躲避。
就算谣言盛传,你也不要刻意回避和同事在一起的场合。你意气消沉的样子只会为他们添加新话题,然后兴致勃勃地继续谈论。这种平白给他们提供谈资的事情绝对不要做。请像平时一样,或者说比平时更加积极地加入他们的谈话。
如果话题被扯到谣言方面,你可以非常自然地否定它,或者用冷笑来表示对造谣者的幼稚行为感到无聊,也可以平静地略过不谈,只要你极其自然地转移话题,而且新的话题也令大家觉得非常有趣的话,谣言也就显得不重要了。
4.忍无可忍,让他丢脸。
如果以上的三种方法不足以帮你解决问题,那么可以有计划性地让造谣者在众人面前丢脸,比如在众人面前对她作出强烈反击,大声反驳说:“你应该比我更清楚那件事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吧?我根本就没有那么说过,还有人可以作证,为什么现在会被你叙述成这个样子?”
那些习惯于在背后说坏话的人通常在当面对质时理屈词穷,因此你展现出强硬姿态时他们都会选择避开风头解释自己的误传,当你觉得对方过分地超出了自己的底线,的确忍无可忍时,放弃防守改用反击来让她了解到你的厉害是很有必要的。
不做“是非中心”
1.不要轻信。谣言流传的时间越长,经过的渠道越多,就越有走形的可能。当办公室被坏消息和模糊不清的谣言所包围时,当人人都在为自己的前途自危时,保持头脑清醒显得尤为重要,千万不能够听风就是雨,冷静才可以明智地判断。
2.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和验证,就像是在玩拼图游戏,你要学会将每一个看到的正确消息拼接起来,整个画面就会变得越来越完整,而且更为直观。
3.别人的事,不牵扯。关于私人的谣言,如果和你无关,你没有必要去牵涉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不先开口打听别人的私事,自己的秘密也不易被打听。你以为议论别人没关系,用不了几个来回就能绕到你自己头上,引火烧身,那时再逃跑就显得被动。
4.专注工作。领导喜欢谁,谁最吃得开,谁又有绯闻等,就像噪音一样,影响人的工作情绪。聪明的你要懂得,不该说绝对不要乱说。你不是老板,你不知原委就免开尊口,安心工作是最重要的,在别人忙于传播谣言时,也许你的业绩已经超出很多!
什么是谣言?的解释是: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这个解释更多的是在一个言论以某种方式产生了,并被认定为“错误”的之后,才能证明它是“谣言”,问题是我们一天中能够接触到那么多的信息,凭我们自己的能力,又怎么去判断哪些是“正确”哪些是“错误”呢?
谣言的定义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人们信谣传谣。真实情况是我们总是喜欢相信并且传播那些事后被定为“谣言”的消息,特别是当这些消息被订上“小道消息”、“内幕”、“曝光”等标签的时候,就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义务的、无偿的去传播,甘心成为谣言的一部分!即使后来这被证实确实为“谣言”时,他们却很少去传播澄清的消息。反而公开的、正当途径的正确消息被人们嗤之以鼻。
这又是为什么呢?谣言之所以是谣言,其中的一条属性就是让人们“宁可信其有”。谣言可以告诉人们“真相”,让人有一种确定感,尤其是当我们对确切的信息不了解时,坏消息总比不知道好。然后我们就会心甘情愿的去选择性的相信那些能够满足“确定感”的东西,这是人的正常行为。
心理学家卡尼曼有一本名著叫做《思考,快与慢》,书中提到一个理论,说人类思维有两个系统,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就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它的优点是不假思索、本能的做出反应,为躲避风险争取了时间。比如原始人一有风吹草动拔腿就跑,见到蛇会害怕,这些基因一直在我们人类体内延续了下来,人类大多数条件反射都是由系统一决定的。系统二是人类的理性思考,当人类有了语言和文字之后,学会了深入学习和理性思考,于是人才有可能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所以,当我们通过某种方式获取到一些信息的时候,即使无法分辨真假,我们仍然“宁可信其有”,这是我们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我们保护自己、保护身边的人,希望大家都不被蒙蔽,希望大家都能够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我们很多时候是“相信”谣言的。
趋利避害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很多时候,我们的人身安危并不会总是受到威胁。特别是那些未经证实的社会谣言与我们关系度并不大,但人们还是乐于传播、甘于相信。这肯定还有另一种原因。
作家乔纳伯杰有一本书叫《疯传》,他在里面提到“社交货币”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在社交场合的出场价值,凡是能够买到别人关注、评论、点赞的行为都可以称之社交货币。为抓住眼球,谣言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等内容,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大的事件。这些内容,不用想,一看就是非常好的“社交货币”,因为在没有比这更好的谈资了。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波澜不惊的,我们都在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谣言可以为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色彩”,毕竟人们都喜欢新鲜感和刺激感。而且谣言可以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不管通过何种途径,只要我们掌握了“别人不知道的信息”,就可以让我们自我感觉“高人一等”。假设某地某物品要涨价,如果有人能够在涨价之前知晓,没有获得这个消息的人对他也会另眼相看。有人因为工作原因能够接触到“内幕消息”,擅自传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更严重的有人通过此种方式谋取不当利益,涉嫌违法犯罪。甚至有人不惜编造谎言,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自我评价高涨,用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谣言还有一项功能,那就是满足“叛逆之心”和“好奇之心”。有的人为了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经常会特立独行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比如挑战权威、诋毁名人等等。这种非理性的心理会随着事件的发展而更加明显,特别是在真相“迟到”的时候,人们对谣言的揣摩产生进一步的逆反心理,从而加速的谣言的传播与影响。于是,谣言被制造出来了。
当然,还有人是为了利益而制造谣言,获取经济利益制造谣言一直没有杜绝,由头五花八门,不断变化,养生、治病、保平安等等,无非是让你掏钱。
至于国外敌对势力有预谋的制造煽动言论,抓住一切机会制造谣言攻击我们的体制,动摇民心,更是可恶可恨,那些相信并传播的人,有意无意间成为了他们的的帮凶,也是可悲可怜。
人性还有一项弱点也导致了谣言传播更加广泛,那就是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承认错误意味着无知,没有人愿意被证明自己是无知的。这也是为什么即使知道曾经传播的消息是谣言时,也绝对不会再传播一个澄清谣言的消息——那是在打自己的脸。自己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人设、形象,自己怎么会舍得拆?只是盼望着大家很快忘记自己的错误和愚蠢的样子。
于是,他们参与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环节,助长了恶,却在澄清谣言的传播环节消失不见,缺席了善。也许他们并没有恶意,只是愚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