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社会心理学:为什么人们会产生羡慕心理

时间: 2023-08-24 15:19:47

人们常常会感到羡慕,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会有人感到羡慕他人的成就、财富、地位等。这种情感被称为羡慕心理。为什么会产生羡慕心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社会心理学:为什么人们会产生羡慕心理?

首先,社会比较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产生羡慕心理。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在评价自己的能力、价值和地位时,通常会将自己与其他人进行比较。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成就不如他人时,就会出现羡慕心理。这种比较通常是与那些被认为是同一群体的人进行的,比如同龄人、同学、同事等。因此,一些社会学家认为,社会比较是产生羡慕心理的主要原因。

其次,社会认知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产生羡慕心理。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时,会依赖于社会性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他人的行为、言语、外表等。当人们看到他人取得成功时,就会认为这些人比自己更有能力,更有价值。这种认知会导致羡慕心理的产生。因此,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社会认知是产生羡慕心理的主要原因。

第三,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人们是否会产生羡慕心理。在某些文化中,羡慕可能被视为一种负面情绪,人们可能会试图掩盖它。然而,在其他文化中,羡慕可能被视为一种正常的情绪,人们可能会公开表达他们的羡慕之情。因此,文化因素可以影响人们的羡慕心理。

最后,个体因素也会影响人们是否会产生羡慕心理。一些研究表明,个体的性格特质、自尊心、情绪调节能力等因素都可以影响他们是否会产生羡慕心理。例如,那些具有较低自尊心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到羡慕。而那些具有较高情绪调节能力的人可能更容易控制他们的羡慕之情。

总之,产生羡慕心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社会比较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文化因素和个体因素都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产生羡慕心理。了解这些因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他们的羡慕之情,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名词解释】之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的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里根据的科学

2、社交测量法: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原理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

(角色扮演: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学会更有效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技术。)

3、过度理由效应:即外在过度理由有伤害内在动机的作用。如果人们自己对某种活动有兴趣,则外加的奖励会成为过度理由,损失人们原有的兴趣。外加的奖励诱导人们为使行为外部的过度理由得到解释并维持认知的平衡而必须消减自己原有的内在理由,从而造成“过度理由效应”。

4、社会化(09):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5、个性化: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所形成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独特性的过程

6、去个性化(02、04、10):由费斯廷格于1952年提出,它是指在群体中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个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7、自尊:即自我尊重,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8、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9、自我:指个人的反身意识或自我意识

10、自我概念(13):是个人关于自己的概念,包括对自己的观察、评价,对自己身份和角色的意识,对自己应该怎样行为及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等方面的观念

11、镜像自我(库利):指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

12、替代强化:外部强化力量直接作用于行为者本人会产生行为导向作用;但当这些强化力量不直接作用于本人,而是作用于有共同特征的其他人,并且这种作用过程及后果被人们观察到时,也会产生同样或类似作用,这种作用被称为替代强化。

(直接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自我强化:学习者以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来强化自己的行为,符合-自我肯定,不符合-自我批评)

13、印象:通常指第一印象,是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解释,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14、印象形成:这种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自身的意义,并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即印象形成。

15、刻板印象(04、08):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

16、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他的其他一些实际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的现象

17、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对于心理特征,人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的,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定向

18、首因效应(09):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9、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0、印象管理(14):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人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印象管理策略有:逢迎、恫吓、自我抬高、显示、恳求。

21、归因(03、08、13):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22、控制点: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有关个人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控制点的思想认为,个人对于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后果的控制力量的位置有不同的理解。

23、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的倾向。包含认知、情感、行动三种成分。

24、依从:指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

25、睡眠者效应:任何信息都能改变态度,低威信来源的信息在一段时间后对态度改变的作用比先前更大的现象,称为“睡眠者效应”

26、人际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

27、犯错误效应:一点小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的吸引力增加的现象。

28、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06、12):德瑞斯考尔,是指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的现象。

29、人际关系(12):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通过直接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30、旁观者效应:其他旁观者的存在,会降低个人提供帮助或实施干预的可能性

31、社会影响(10):是指由于社会压力而引起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着社会中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32、从众: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33、社会助长(14):也称社会促进,指个人的活动效率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而提高的现象

(社会抑制:由于他人在场或同时参加而降低个人活动效率的现象,也叫社会干扰)

34、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35、群体极化(05、11):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36、冒险转移(11):是指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有冒险性的现象。

37、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会受到压制。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称作群体思维。

社会心理特征

社会心理特征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感觉与变化。
——社会心理特征有破窗效应、责任分散效应、帕金森定律、晕轮效应、霍桑效应、维特效应、刻板效应、鸟笼逻辑等表现形式。
——1、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2、责任分散效应
——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3、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是指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4、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白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
——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5、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或称霍索恩效应,霍桑效应是一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的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6、维特效应
——所谓“维特效应”指的是两百年前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为此,好几个国家将《少年维特之烦恼》列为禁书。
——“维特效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就像情绪上的“流感”。媒体对自杀新闻的大肆渲染对于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具有强大的暗示、诱导性。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4月1日,张国荣自杀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报道连篇累牍、大肆渲染。结果从当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9小时内,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楼自杀,其中5人不治,当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杀身亡个案,较3月份增加32%。有几名死者留下遗书,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轻生有关。
——社会可以关注自杀现象,但不应炒作自杀个案,或者把自杀“娱乐化”处理,而应该在报道中采访一些专家学者等,突出心理危机干预,从而启发公众对自杀背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7、刻板效应
——所谓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社会定型,是指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是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就对某一类人产生了一种不易改变的、笼统而简单的评价,这是我们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现象。

——8、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相对立的两个指向:
——1、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实际上,在我们的身边,包括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笼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满一些什么东西吗?
——2、鸟笼效应会造成人的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使其感觉有必要去买一只鸟与笼子相配套。如果战略性规划是一只鸟笼,那么就必须把这个鸟笼做好。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