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它可以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也可以是一种心理障碍。孤独感的体验因人而异,有时候我们难以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孤独。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孤独感,我们可以使用UCLA孤独量表来对自己的孤独感进行评估。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如何用UCLA孤独量表来评估自己的孤独感。
如何用UCLA孤独量表来评估自己的孤独感?
一、什么是UCLA孤独量表?
UCLA孤独量表是由Daniel Russell和他的同事们在1978年开发的一种用于测量孤独感的标准工具。它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广泛应用于研究孤独感的领域。UCLA孤独量表共有20个问题,包括肯定和否定两种类型的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孤独感程度。
二、如何使用UCLA孤独量表?
使用UCLA孤独量表非常简单,只需回答20个问题即可。这些问题涵盖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同情境和感受,如“我觉得自己很孤独”、“我和别人不太亲近”等。每个问题都有四个选项,分别是“几乎不是”、“有时是”、“经常是”和“总是是”。被试者需要选择一个最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选项。最后,将所有问题的得分加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总分。总分越高,表示一个人的孤独感越强。
三、如何解读UCLA孤独量表的结果?
得分在20-80之间的人被认为是有一定程度的孤独感。得分在80以上的人被认为是非常孤独。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UCLA孤独量表只是一种基于被试者主观感受的评估工具,其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解读结果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被试者的实际情况和其他相关因素。
四、如何应对孤独感?
当我们发现自己有孤独感时,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它。首先,我们可以尝试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增加社交活动,扩大社交圈子。其次,我们可以参加一些志愿活动或兴趣小组,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写作、绘画等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感,减轻孤独感的压力。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根据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孤独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
人诞生之初,心理是混沌的,这个时候人连个体存在感都不曾具有,自然也不会有孤独感。
你几曾听说刚出生的婴儿会感到孤独,尽管那个时候他更应该孤独,因为那时它才是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都不认识的。因为婴儿没有“我”的概念,自然也没有“我”与“他”区别感,浑浑噩噩,便没有孤独。
继而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个体虽然具有越来越强烈的自主意识,但是他们在心理上依然与父母及权威人士没有完全脱离,意识水平也是相对较低的,孤独感有了却是一种“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感情。大家现在的孤独,都不是真正的孤独,而只是孤独的萌芽。
一个人大概要到三十岁以后,自我意识足够觉醒,这时候才能独立、清醒地看自己和他人,才会有独立自我之感,这时候才会有深刻的孤独感。也就是说,“而立”之年,便是让你暮然发现身陷孤独之年,一般也就是二十七八岁到三十一二岁开始吧。
大多数人都体验过孤独的痛苦。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心理学家估计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这种对孤独感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将继续增长。
●孤独感的界定和测量孤独和孤立的含义是不同的。
孤独是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的感受,对孤独感的这种界定,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虽然远离人群,生活却感到非常快乐,而一些人尽管被人群所包围,而且经常与他人交往却经历着孤独。现在有许多新人类抱怨身边没有多少真正的朋友,对这些人来说,与某些人进行坦诚的交往的需要不能满足时,将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从这个意义讲,孤独是一种个人体验。每个人都会感到孤独,而且孤独感的来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据此,认为孤独感是一种人格特征。有人设计了一些人格量表来测量人们对孤独感的一般感受性。用这个量表对某大学进行测验表明,大学生在所有项目上的平均得分通常为5到7分,得分越高说明越孤独,而在友谊、家庭与异性关系和团体的4种关系中,友谊类得分最高,其次为与团体的关系。可看出人际关系问题仍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障碍。
●产生孤独感的原因
有孤独感的人倾向于在社交时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厉的、苛刻的评价。许多有孤独感的人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从而使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
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孤独的人可能更内向、焦虑,对拒绝反应更敏感,并且更容易抑郁。孤独的人在朋友身上花费更少的时间,不经常约会,也很少参加集会,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在人际交往时,他们对自己和对方的评价极端消极。这一结论,也帮助解释了为什么对许多身处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孤独仍然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基本社交技能的缺乏有的人乐意与别人交往,但一旦进行比较重要的而且时间较长的交谈就会出现困难。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更没有机会去训练社交技能,所以,难以有持久的朋友。他们对自己的伙伴不太感兴趣,常常不能对于对方所说的加以评论,也较少向对方提供有关自己的信息。相反,这些孤独者更多的是谈论自己并且常介绍新的与对方的兴趣无关的话题,倾向扮演一个“被动消极的社交角色“,也就是说,在交谈中不愿付出太多努力。他们不知道这种交往方式是怎样赶跑了潜在的朋友。
心理学家认为,通过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孤独者走出孤独的恶性循环,并已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中。
人们产生后悔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做出决定之前对可能出现的消极后果有一定的预知,但由于疏忽大意或盲目乐观,对这种危险的苗头没能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人是非常后悔的,因为他已经接近正确的选择,只因一念之差发生了重大遗漏。另一种后悔经常发生在盲目乐观者身上,决定者在制订行动方案时,有意回避不利的信息,对未来的困难、危险及不利条件根本未加考虑,由于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也没有任何有效的应急措施,因此,决定者只有惊恐和本能的防御反应,只能临时利用手头的力量补救一下,但终因补救措施的非系统化、非严密化而收效不大。
有的人经常后悔,而且经常经历相似的后悔,他们的失误往往不是新的失误,而是屡次重复旧的失误。他们的后悔仅仅停留在肤浅的情绪水平,没能深深地触及认知结构,没能很好地剖析失误的原因和吸取发人深省的教训。
孤独的好处
关于孤独,有一个主要的悖论。它可以使我们陷入非常难熬的境地(寂寞、绝望甚至自杀),然而它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观察社会。
1 孤独可能会变成地狱
在学术界,孤独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在Robert?Weiss的《孤独:情感和社交孤独的体验》一书问世后名气大增。
但直至1978年,UCLA孤独感量表诞生,关于孤独的论文具备了准确性和可比性后,孤独才有了统一而严格的研究。
不过,孤独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虽然人无论何时何地都遭受着强烈的孤独感,但是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孤独的含义也不尽相同。有些人独处一晚就觉得孤独难耐,而有些人数月不怎么与人交流却觉得没什么。
尽管有以上的差异,但大部分人不会选择延长他们的孤独,不喜欢?不请自来?的长期独处。听到别人将这种不愉快的状态美化,人们会觉得不爽。
比如,当一个人被开除了,或者近期离婚了,有人对他说?这是好事?时,他会面露愠色。
事实上,长期孤独有许多严重的不良后果,比如重度抑郁,甚至是不可挽回的认知能力损坏。
《心理科学展望》的《2015年度孤独报告》中提出,与社会隔离的、孤独或者是独居的人比那些有着?正常社交?的人在研究期间死亡的几率约高百分之三十。
孤独可能变成一种非常悲惨的状态,所以人们都努力躲避它。在过去的三十年间,越来越少的美国人表达出他们感到孤独,其他第一世界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因为有一系列的发明??社交媒体、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直接或间接地赶走了我们的孤独。
然而,正如Olivia?Laing在《孤独城市》中所说:正是那些帮助我们与他人取得联系的技术反而将我们分离甚至隔离起来,让我们无法建立真正的联系。
孤独有可能会变成地狱,那为什么我们又想要它呢?
2 你所不知道的,孤独的好处
关于孤独,有一个主要的悖论。它可以使我们陷入非常难熬的境地(寂寞、绝望甚至自杀),然而它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观察社会。
因为孤独让生活更引人入胜,我们的洞察力随之提高,对现实的掌控能力也得以提升。至关重要的是,孤独让我们确信我们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孤独中全身而退,但那些成功撤退、再次融入社会的人则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当然,感受了孤独并不一定就变成圣人,但它还有许多其他的好处:2015年的一份研究表明,感觉被社会孤立或处在社会边缘,会使人对社会更为关心、关注,而且其洞察力也会加强。
芝加哥大学教授Stephanie?Cacioppo和她的丈夫John采用电气神经影像测试了一小拨受试者,发现那些将自己描述得特别孤独的人对危险刺激图片的反应比说自己不孤独的人快两倍以上。
孤独的人在受刺激后约116毫秒产生反应,而不孤独的人在刺激后约252毫秒产生反应。
通过上述反应发生的速度可以证明,孤独的人更加关心其他人的痛苦(这主要在潜意识层面)。这一事实意味着,孤独的人更具有同理心。正是因为孤独,人们才可以更好地了解别人和他们所在的社会。
最有创造性的人和最有魅力的人往往也是相当孤独。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助理教授Sharon?H?Kim最近发现的证据表明,当人们被社会所拒绝时,他们往往更富有创造性。
金的调查结果中最有趣的是:事实上并没有社交拒绝(social?rejection)发生,具有创意的人只需要在某些方面觉得自己被拒绝了。
金称,创意源于作出独特联结、将不同信息结合的能力。而具备最强的这种能力的人主要是被拒绝的、孤独的人。
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神经学家Nancy?Andreasen指出,通常情况下,获得创造力、领导力和新的思维方式的唯一方式就是体验孤独。
3 如果没有孤独,我们会丧失自我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体验孤独是作为人类的一部分。中央兰开夏大学发展心理学专业的学生Pamela?Qualter的研究表明适度的孤独??既作为独立的自己又承担社会范围下的职能??对于生存至关重要。
她的发现表明:在体验一回孤独后,人们的?再交往动机(reaffiliation?motive)?会出现,从生理方面迫使人们在体会到一定程度的孤独后再次和他人联结。
如果没有重新联结的动机,我们就可能被留在一个困境里??既孤独,还不想逃离孤独;然而,如果没有感受痛苦而又重要的孤独,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失去人性中的重要部分。
John?Cacioppo在电话中告诉我,?孤独的过程有助于使我们成为现在这样的物种?。没有孤独,我们往往只考虑自己,也不会愿意和他人产生联结。
他还说:?无法体验孤独的人成为精神变态的可能性最高。?
人们可以通过许多种刻意的或者是无意的方式来保持孤独:摒弃家的概念,只建立一时的友谊,做无意义的爱。这些行为表面上看似消极,但它们都与无意识的`自我保护(self-preservation)相关。
当自我要做很多事情,要和许多的人和事打交道时,自我就会消失。
米尤什科维奇写道:寻求独处,遍寻孤独的痛苦是?一种防御机制,以解除自我(self)在?他人?过于强势的存在下消失的威胁?。这里的?他人?可以指冷漠的、官僚化、工业化,机械化的社会或者是暴力的、令人痛苦的人际关系。
让我们思考以下令人痛苦的问题:如果构成一个人的全部组成部分??他的所爱、所恨、所思、所欲??都只是简单提炼自他人的感受,会怎样?
如果一个人变得像个棱镜,只能反射那些冒着危险潜入深海的人的光芒,会怎样?
如果我们不愿自己冒险体验孤独,我们该怎么办?我们会丧失自我,而自我认知的丧失当然要比孤独带来的风险、痛苦和不良后果更令人不安。
如果我们不再是自己,我们是谁呢?
4 我越往内缩,世界就变得越大
我常常会想,为什么孤独会带来伤害,又让人能进行可贵的反思?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让其他情绪变得丰富多彩的重要情绪。
重要的是,我现在觉得,如果我们不愿去面对孤独,我们就放弃了自由。
在我最孤独时,我曾深夜漫步在小镇里,在巴黎贝尔维尔和拉雪兹神父公墓附近游荡,把我的每一部分都转向内心,这样我就可以感觉到一切,我发现身外的生活几乎具有无限的希望。
我越内缩,世界就变得越大,越充满各种可能。
当我从巴黎搬到纽约,我是为了某个看似高大上的工作机会而来,为了进入?现实世界?而来,但我同样也是为了摆脱我的孤独而来,我想像个正常人一样,和说英语的同事们在摩天大楼里一同工作,和朋友们在晚上一同畅饮。
我不再那么孤独,但我也变得空虚??不再有时间反思,反思能让我持续意识到我有能力处理好情绪,让其增值为我想要的某种幸福。
我试图寻找片刻孤独。我去曼哈顿到处闲逛,但即使孤身一人在大街上,周围熙熙攘攘的人们从我身旁快速穿过,没有谁注意到我,我也不再感到我在法国时曾感受过的那种孤独。
这里有太多的人可以和我聊天,太多的短信,各种前来拜访的老朋友,各种被人拖去参加的聚会。我感到我的自由正在离开我,我大脑天马行空、做出不同的联结的能力正在僵化。这感觉很好。没有问题。
不孤独让人感到舒适。但我知道我身上某种神圣的东西正在远离我。
最近,约瑟芬从伦敦给我来了电话,她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念硕士。谈话很短。她说,她正在萨墨赛特宫内一间咖啡馆里学习。
她告诉我,那个夏天,她后来在巴黎的日子里,再未曾和服务员、办事员或者出租车司机之外的人说过话。她没有再试过与他人沟通;仍然只有?Fortun??和她作伴。
现在,重回大学,她感到孤独正在远离她。不过,她说她?更明白了?,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她所在的世界。不论她是不择手段地谋取社会资源、还是大张旗鼓地鼓吹要追求奢侈,都不如独处对她而言更有意义,哪怕孤独令她痛苦。
然后,她对我引述了桑塔格的话??第一次见面时她就在塞纳河旁读Sontag孤独,孤独,?她说,
?我独自一人??我很痛??
然而,尽管面临痛苦和现实问题,却是第一次,我在这里。
我感到宁静,完整,成熟。?
;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