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各种社交群体。但是,社交群体中的信息传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极化。群体极化是指当人们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人交流时,他们的观点会变得更加极端。群体极化不仅会影响个人,也会影响整个社会。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政治等多个角度来分析群体极化的危害。
群体极化的危害有哪些?
首先,群体极化会引发社会分裂。当社会中存在各种不同的社交群体时,往往会导致这些群体之间的隔阂和矛盾。这种分裂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例如,某些政治群体的极端观点可能会导致其他群体的反感和排斥,从而产生更多的分歧和冲突。
其次,群体极化会对个人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当一个人不断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人交流时,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从而变得更加自信和极端。这种自信可能会导致个人过度自信,不愿意接受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导致个人的思维僵化和自我封闭。
再次,群体极化会导致政治决策的失误。政治领导人往往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意见,但如果他们只听取自己观点相似的人的意见,就会忽略其他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导致政策的失误和不公。
最后,群体极化会对言论自由产生负面影响。当社交群体中存在极端观点时,这些观点可能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和冒犯。这种言论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当的,从而导致对言论自由的限制和扼杀。
综上所述,群体极化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个人心理的负面影响,还会导致政治决策的失误和言论自由的限制。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危害,积极采取措施来减少群体极化的影响,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产生群体极化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种途径,即信息影响途径和社会比较途径。信息影响途径是指在群体讨论过程中,成员所提供的绝大多数信息都是支持自己观点的,因此,群体成员逐渐相信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当意见倾向于某一个方向时,大多数论据都用来论证该观点的正确性。于是,最初占优势的意见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即它是在了解了新的信息和听到了新的说服性的意见时产生的。社会比较途径是在群体讨论中,原来认为自己的意见比其他人更好更合理,但是现实中,不可能每一参与者的观点都超过所有成员的平均水平,于是许多成员开始省悟过来,发现自己的观点不像原来所认为的那样合理,结果发生了向极端转移,它是在成员了解了群体的一致意见时产生的:现实生活中,信息影响和社会比较途径常常是一起出现,甚至是相辅相成的。此外,责任分配、群体压力、文化背景和群体领领导者等因素也会导致群体极化现象。
1.群体决策规则:群体之决策原则(如少数服从多数)将有助于极化现象之产生。此类解释也主张,人们在团体中作冒险决定将觉得较自在,因为其行动之责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员上。 (1)群体诱发的移转是一种内化的,而非临时性的群体产物。 (2)当群体决策法则中的预备测试决策被取消后,移转仍会发生。 (3)偏态无法说明群体极化。 2.人与人之间的比较(Interpersonal Comparison):这一种的影响是受到社会的规范。从社会比较的过程来探讨,其观点是群体成员会将其意见与群体其它成员相互比较。一种想要被群体所接受及喜爱的需求,将使个体顺从群体之一般意见。人与人互动的动态研究上有以下三点探讨: (1)在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间的差异。 (2)从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上出现的差异与理想差异,是否会产生预测移转。 (3)揭露出他人的反应后,所产生选择的移转。 3.讯息影响论(Informational influence):人自借听取群体讨论时的争论极获得新讯息(Burnstein &Vinokur,1975)。由于这些论点倾向于支持成员之最初观点,人们会听到更多支持其主张之理由。群体可使成员确信其原来之观点,因此导致更加极端之意见。 在比较群体决策与群体内部成员个人决策时,事实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差异。在有些情况下,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保守。更多情况下,群体决策倾向于冒险。 在群体讨论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即群体讨论会使群体成员的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这个方向是讨论前他们已经倾向的方向。因此,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群体讨论会进一步夸张群体的最初观点。 事实上,群体转移可以看作是群体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群体的决策结果反映了在群体讨论过程中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决策规范。群体决策结果是变得更加保守,还是更加激进,取决于在群体讨论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讨论规范。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冒险转移现象,人们有多种解释。比如,有些学者认为,在群体讨论中,群体成员相互之间变得更加熟悉了,随着他们之间的融洽相处,他们会变得更加勇敢和大胆。 另一种看法是,美国的社会祟尚冒险,我们敬慕那些敢于冒险的人,群体讨论激励成员向别人表明自己至少与同伴一样愿意冒险。不过,最有道理的一种说法是,群体决策分散了责任。群体决策使得任何一个人用不着单独对最后的选择负责任,因为没有一个成员能够承担全部责任,即使决策失败。所以会更冒险。 浅谈近期网络运动中民众的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在某些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这种倾向意味着与个人单独行动相比较,群体成员更愿意拿组织资源去冒险。虽然风险决策会有较高的回报,但是失败的决策常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关于群体极化,我们可以用三大理论来解释。这里,笔者结合近期网络运动中的实际情况,来逐一与这些理论进行对比讨论。最终的目的,是想使大家从一个高于自身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群体。先讲一下群体极化中的群体决策规则。研究表明,这一规则的贯彻程度深浅,将对极化现象的程度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它在现实中的具体反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少数服从多数”。在一个半开放的网络平台中,话语权是受多数参与者控制的。当多数派占领了舆论阵地后,他们开始清理少数派,甚至不惜捏造荒唐的逻辑,对其见解进行凶狠的批驳抑或是人身攻击。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是怀有一种“多数派的优势”的。而很少对少数派的观点进行考虑。他们同时信奉“真理总是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里”这个规则,坚信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现实且正确的基础之上。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理念,在这个半开放的网络平台中,只是一方美好的乌托邦而已。基于此类解释的另一个主张,是人们在团体中作冒险决定将觉得较自在,因为其行动之责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员上,人们更加难从另外的角度来审视自身的行为。随着群体极化程度的加深,成员的观点将越来越尖锐,语句,甚至以粗鄙的谩骂来维持作为多数派的地位。其冒险行动也从将网络平台往现实中转移。在这种狂热动机的引领之下,难免发生许多暴力违法的行为。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直截了当地说:“我们只根据事实便已知道,人作为行动的群体中的一员,他们的集体心理与他们的个人心理有着本质的差别,而且他们的智力也会受到这种差别的影响。我们已经知道,智力在集体中不起作用,它完全处在无意识情绪的支配之下。”这段论述,可谓一针见血说明了为什么在大学生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中极化现象依然严重存在的原因。并且他还列出了三个特征性因素:“组成群体的不同成员在做出判决时,其智力水平无关紧要,聪明人也会变得智力低下”;“他们受着感情因素极强烈的影响,很少被证据打动”,“表现出极少的推理能力”;“他们也深受名望的影响”,极易被权威左右。”这三个特征性因素,我相信大家都能在现实中轻松找到符合于其的事实依据。到此,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在这样一个非理性、易激动,少判断、好左右的群体里,要走向极端,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其次,我们讲一下群体极化中人与人之间的比较(Interpersonal Comparison)现象。其观点是群体成员会将其意见与群体其它成员相互比较。一种想要被群体所接受及喜爱的需求,将使个体顺从群体之一般意见。少数派在发表自己的言论时,并不总是,常常心怀忐忑。他们既不想被多数派所轻视,也不想放弃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陷入了一种表述的自我矛盾之中。
在日常交流和团队决策过程中,应该如何避免群体极化现象的不良影响呢?方法也特别简单:
第一是听听第三方和局外人的想法。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第二是听一听来自身边的不同声音。
第三是把一大群人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讨论之后再集中整合意见。
第四是鼓励人们说出不同的想法,允许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存在。
最后一点也特别有效,就是选择团队当中的一些聪明人,组成一个名义反对派。让这些人扮演反对者,专门提一些反对的意见,专门对已经确定的决策做一点挑刺的工作。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