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力是指对自己认知的能力,包括了对自身能力、情绪、行为、动机等方面的认知。自知力障碍是指对自我认知的能力受到影响,表现为对自身的能力、情绪、行为等方面认知不足或不准确。自知力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会对个人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包括了人际关系。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自知力障碍是否会影响人际关系。
自知力障碍是否会影响人际关系?
一、自知力障碍影响个人的情绪状态
自知力障碍者往往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认知不足或不准确,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识别自己的情绪,也可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的情况会使得自知力障碍者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不稳定,容易情绪化,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二、自知力障碍影响个人对他人的认知
自知力障碍者往往对他人的情绪、态度和需要等方面的认知也存在问题。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和需要,也可能无法从他人的行为中推断出他人的态度。这样的情况会使得自知力障碍者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误解和沟通困难,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三、自知力障碍影响个人的行为
自知力障碍者往往无法准确地评估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后果。他们可能会做出冲动的行为,或者无法预见自己的行为将会带来什么后果。这样的情况会使得自知力障碍者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不适当的行为,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四、自知力障碍者需要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自知力障碍者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需要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他们可能需要他人的帮助来识别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也需要他人的理解来缓解他们的情绪和解决沟通困难。这样的情况会使得自知力障碍者在人际关系中更加依赖他人,也需要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来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自知力障碍会影响人际关系,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沟通困难、行为不适当等方面的问题。在人际交往中,自知力障碍者需要更多的支持和理解,这样才能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心理功能状态
1.认知方面 (三原则之一)
(1)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等感觉障碍方面症状。
(2)错觉、幻觉知觉障碍症状是诊断精神病性障碍重要依据。
(3)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窥镜症感知综合障碍方面症状。
(4)妄想、强迫观念、强迫意向、超价观念等思维内容症状。
(5)注意减弱影响记忆力、注意狭窄见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
(6)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虚构等记忆障碍症状。
(7)自知力障碍——自知力丧失,如否认精神病、拒绝治疗。
答题技巧:千万别忘写无幻觉、无妄想、无逻辑思维混乱、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医等。
2.情感方面 (三原则之二)
(1)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抑郁、恐怖——程度变化。
(2)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情感障碍——性质改变。
(3)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等——脑器质性。
答题技巧:1.一般有焦虑、抑郁情绪症状。来不及细阅可全填上,填错也不扣分。
2.以上不得已办法,最好是先细阅案例,如有时间则按正式套路来做。
焦虑举例:1.既怕学习不好耽误前程,又怕琴练不好达不到降低分数线级别;
2.求助者常常为此十分矛盾,而冥思苦想,难以决断,辗转不眠。
3.意志行为方面
(1)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意向下降等意志行为障碍症状。
(2)强迫行为、精神运动性不安、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
答题技巧:1.症状应逐条填写,如有强迫行为,则具体写上强迫洗涤、强迫检查等。
2.如没有,也酌情填上无——当然要找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关症状填写。
填写格式:行为方面:强迫行为(反复洗涤、反复检查试卷姓名、反复检查窗门关闭)。
4.人格方面 (三原则之三)
关注求助者人格倾向,从小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等人格特点。
因不伴有妄想、幻觉且自知力完整而不归入精神障碍的人格障碍。
生理功能状态
1.躯体疾病
(1)躯体障碍、异常感觉,如疼痛不适、疲劳乏力、全身酸痛、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等。
(2)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入睡困难、胃部不适、头昏晕眩、心跳过快、身体发冷、呼吸急促。
2.生理缺陷
生理缺陷、肢体残疾等。
社会功能状态
1.工作学习效率
工作、学习效率下降,工作任务不能顺利完成,无法上班上学经常缺勤。
答题技巧:求助者活动效率一般都有下降,所以一定要写上几句。
2.社会交往状态
(1)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失调、外界接触不良。
(2)固执、退缩、回避、攻击等社会功能受损。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1.自负
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2.忌妒
西班牙作家赛万斯指出:?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
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忌妒的特点是:
针对性与自己有联系的人;
对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
潜隐性大多数忌妒心理潜伏较深,体现行为时较为隐秘。
3.多疑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
4.自卑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个体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5.干涉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人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秘,有一个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6.羞怯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人们在言语上支支吾吾,行动上手足失措。长此下来,会不利于与他人正常交往。
7.敌视
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这种心理或许来自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由于受到虐待从而使他产生别人仇视我,我仇视一切人的心理。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
因此以上种种社交中的不良心理状态会阻碍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也就是心理医生所谈到的社交病态心理,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理如不克服,会磨损人的独特个性。
2、怯懦心理: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言词的人,由于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不敢表达出来。这种心理别人也能观察出来,结果对自己产生看法,不愿成为好朋友。
3、猜疑心理: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托朋友办事,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对方,无端猜疑,捕风捉影,说三道四,如有些人托朋友办事,却又向其他人打听朋友办事时说了些什么。结果影响了朋友之间的关系。
4、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说明自己标新立异,对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我就认为坏;你说对,我就说它错,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反感。
5、作戏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逢场作戏,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处处应付,爱吹牛,爱说漂亮话,与某人见过一面,就会说与某人交往有多深。这种人与人交往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没有感情深厚的朋友。
6、贪财心理: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见到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过河拆桥?。这种贪图财利,沾光别人的不良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7、冷漠心理:有些人对各种事情只要与己无关,就冷漠看待,不闻不问,或者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人格?,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一些朋友。
自知力是临床精神病学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是精神分裂症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完整的自知力应包括:认识到自己有病,确切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症状,对发病的诱因和症状进行分析和批判,求治迫切,对疾病治愈后工作、生活有合乎情理的打算。在自知力评定过程中,测查工具、研究样本大小、治疗环境以及患者文化水平等因素均影响研究结果。
1、测查工具及研究样本对自知力评定的影响:一些学者开始对自知力障碍程度进行“量化”,在“缺乏自知力”与具有“完善自知力”间划出一些数量化的等级,临床上可采用这些方法对自知力进行较为简便、粗浅的评估。自知力的量化等级虽然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因其量化程度不高(半定量),在科研方面的应用受到局限;有些等级或划分较多或定义欠明确、等级间不存在递进关系,而使临床医生无所适从,难以准确划分。因此,一些学者便着手创制自知力量表,使自知力的评估趋于完善。以前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习惯均认为,精神病理症状的消失使自知力易获改善。但在应用ITAQ时发现,精神病理症状的消失与自知力的改善并不一致。这可能是因研究样本数太小,未能显示出两者的真实情况;亦有可能是我们使用的自知力测查工具未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患者自知力的水平,如让患者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就不如让患者诉说自己与以前不一样来得更容易些。因为,对自知力恢复较好的患者,由于其对前途、工作、将来社会环境歧视等的担忧,患者很可能在评定过程中掺杂了上述诸多心理及其它因素,影响了自知力真实水平的获得。
2、治疗环境对自知力评定的影响:治疗环境(住院或门诊治疗)与患者对治疗必要性的认识间呈显著相关。自知力缺失患者的自然脱落和门诊治疗环境有利于自知力的建立和恢复,这可能是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即使否认有病也并非完全拒绝治疗,而85%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自愿形式入院治疗、承认自己有病并愿意接受治疗。原因可能与患者意志减退、缺乏主见有关。
3、文化水平对自知力评定的影响:正确评价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的能力有赖于智力和文化水平。属于“智能型自知力”的患者文化水平高,尽管其存在精神症状,但仍能根据以前的患病体验对自己的病态加以描述,自知力障碍表现较轻。文化水平低的患者即使精神症状轻,但因其对病态体验表达和分析困难,而表现为自知力障碍较重。对一些智力低于正常的患者,把自我认识的缺乏看作是人格的丧失而不是自知力缺乏则更为恰当。许又新认为自知力有2种:症状自知力和人格自知力。症状自知力(精神障碍自知力)不只是简单的有无问题,患者往往有多个症状,自知力可以各不相同。即使对单一症状而言,由于症状具有多维性,结构复杂和内容丰富,所以自知力不是线性量表可以刻化的。有些典型的症状本身就蕴含着自知力缺乏,如幻觉、妄想等。有些典型的症状本身就蕴含着自知力,如各种神经症患者的自知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也象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一样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提示了它的复杂性。因此,对精神分裂症自知力的评定,有待于我国研究出一个完善的标准评定方法,尽可能排除影响因素,以提其高临床的使用价值。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